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WS)常见的高危因素、治疗方案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8例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统计常见的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出现的频率,总结每例患者诊治过程以及出院6个月后的随访情况。结果 8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5)岁,男女之比1:1,均有高血压病史,5例有吸烟史,5例有父或母脑卒中史,2例有高脂血症史,1例有糖尿病史; 8例患者共发作35次TIA,持续时间30 s-4 h,7例患者予静脉溶栓或桥接治疗,5例患者DWI见新发病灶,4例在基底节,1例在脑干; 8例患者责任区域大血管未见显著狭窄; 出院6个月后随访MRS评分1~2分,1例DWI无异常患者TIA出现复发。结论 CWS可能属于大动脉硬化所致穿支狭窄或闭塞,在高血压病、吸烟以及有遗传背景的个体中可能更易出现,处于溶栓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可能安全、有效,但进展为脑梗死的机率仍较大,对于出现脑梗死者远期预后尚可,未出现脑梗死者后期仍有TIA再发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发病3~9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rt-PA溶栓治疗,研究其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于我院就诊,经多模式CT筛选出符合溶栓的患者27例.分为>3~6 h组及7~9 h组,记录溶栓前、后的NIHSS、mRS及BI评分,症状性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 27例样本中20例(74.1%)患者溶栓治疗有效,11例(40.7%)临床结局良好,5例(18.5%)血管完全再通,症状性出血1例(3.7%).其中>3~6 h组有效率为92.3%(12/13,χ~2=4.34,P=0.037),血管冉通率38.5%(5/13,χ~2=6.608,P=0.010).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3~9 h溶栓是超过常规溶栓时间窗患者的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血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血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继续应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120~140/80~9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血压低于180/100mmHg时不降压,1周后启动降压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梗死侧脑血流、梗死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90d良好预后(mRS≤2)。结果观察组脑血流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及90d良好预后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及时降压治疗,没有明显降低梗死侧脑血流,没有扩大脑梗死体积,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控制血压可能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溶栓治疗已被临床实践所肯定,2003年03~2001-07我院应用丹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急诊病人,男42人,女20人,年龄48~81岁,中位年龄67岁。合并高  相似文献   

5.
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为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的预实验。资料和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4月至 9月在我中心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78例。入选标准 :年龄≤ 75岁 ,发病时间在6h以内 ,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明显低密度等脑梗死改变 ,严重肢体瘫痪 (肌力 0~ 3级 )。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排除标准 :活动性出血和已知出血倾向 ;脑出血史和近 6个月脑梗死史 ;血压 >180 / 110mmHg(2 4 0 / 14 7kPa)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正在使用抗凝剂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将入选病人分为 2组 :溶栓治…  相似文献   

6.
1999~ 2 0 0 0年 ,我科对收治的 4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在临床症状出现 6h内 ,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效果显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0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40例。治疗组男 2 5例 ,女 15例 ,年龄 40~ 75岁 ,平均 (60 96± 1 12 )岁 ;对照组男 2 7例 ,女 13例 ,年龄 42~ 72岁 ,平均 (5 9 40± 0 99)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1 2 病例选择标准  (1)临床表现有诊断意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 …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6 0 3~ 2 0 0 1 0 3选择 12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尿激酶颈动脉溶栓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结果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 ,现报告如下。1 病例选择标准1 1 纳入标准  (1)溶栓治疗在脑梗死发病 6h内进行 ,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 ,没有与神经功能有缺损相对应的明显梗死灶。(2 )无明显意识障碍 (昏睡及其以上不列入 )。 (3 )瘫痪肢体的肌力 (指最小肌力 )要求 0~ 3级。 (4 )只选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 (5 )年龄 18~ 80岁。 (6)患者或家属签知情同意书。1 2 排除标准  (1)溶栓治疗之前临床表现已出现明显改善。(2 )活动性…  相似文献   

8.
22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收集了 2 2例脑血管疾病 (CVD)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资料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符合以下条件 :①大脑半球病变 ,CT或MRI检查结果阳性 ,包括出血、梗死 ;②意识清楚 ,无明显言语障碍 ;③无精神障碍史及家族史。2 2例中男 13例 ,女 9例 ;年龄 5 8~ 93岁 ,平均 6 8 5岁 ,<6 0岁者 5例 ,>6 0岁者 17例 ;脑梗死 14例 ,脑出血 8例。2 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 ,脑出血 8例 ,其中额叶出血 3例 ,基底节出血 3例 ,颞叶、顶叶出血各 1例 ;脑梗死 14例 ,其中基底节区 7例 ,额叶 4例 ,颞叶 2例 ,顶叶 1例。CVD后精神障碍有 :①情感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溶栓病例的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比较本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12月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同期入院的2 2 3 9例脑梗死中,溶栓治疗13例(0 . 5 8% ) ;44 4例心肌梗死中,溶栓治疗5 8例(13 1% ) (P <0 .0 0 1)。其中9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在2小时内肌力明显改善;5 1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显示血管再通征象,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分别发生2例颅内出血(15 .3 8%比3 . 45 % ,P >0. 0 5 )。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率远低于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与就诊时间和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及医务人员对溶栓的掌握差异等因素有关。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肯定,本组资料显示脑梗死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但由于例数太少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癫痫发作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23例伴癫痫发作及同期23例不伴有癫痫发作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合并癫痫组和对照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 h和溶栓后2周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23例伴癫痫发作患者中,21例溶栓后无明显出血,2例出现梗死区少量渗血,对症处理后出血吸收。合并癫痫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 h和溶栓后2周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合并癫痫发作不是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可结合发病时间、NIHSS评分及磁共振(M RI)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出血、死亡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在4.5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静脉rt-pA溶栓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196例患者按0.9mg·kg-1(最大量不超过90mg)静脉给予rt-PA,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颅内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病人因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自CT和MRI问世以来 ,临床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是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的普遍使用 ,出血性梗死引起了广泛关注。我院 1998~ 2 0 0 2年共收治脑梗死 85 7例 ,其中出血性梗死 3 8例 ,现对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8例 ,男 2 5例 ,女 13例 ,年龄 49~ 82岁 ,平均 67岁。以往有各种心脏病伴心房颤动 9例 ,其中合并心梗 1例 ;高血压病 16例 ,糖尿病 8例 ,其他 5例。大面积脑梗死 13例 ,使用东菱克栓酶及其它抗栓酶 12例 ,抗凝治疗9例 ,其余…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后皮质性出血 (CHI)是出血性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 ,一般认为临床少见。我院 1996年 1月~ 1999年 5月诊治CHI 2 3例 ,占同期脑梗死 (30 34例 )的 0 .76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3例中男 13例 ,女 10例。年龄 33~ 84岁 ,平均 5 5 .3± 19.5岁。病后首次CT或MR均证实为脑梗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3例 ,冠心病史 10例 ,风湿性心脏病史 7例 ,心房纤颤史 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3例 ,糖尿病史 7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史 2例。1 2 临床表现 均以偏瘫、失语、局灶神经体征、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资料 :在 2 0例出血性脑梗死 (HI)患者中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最小 6 2岁 ,最大 80岁 ,平均 6 9岁。其中心源性脑栓塞 16例 ,脑血栓形成者 4例 ,合并高血压 12例 ,高血脂症 8例。HI诊断前有 4例于发病 6小时内就诊 ,行动脉溶栓 1例 (应用尿激素酶 10万U) ,静脉溶栓 3例 (应用尿激酶 10万 U1例 ,30万 U2例 )。其余治疗为脑保护、自由基清除剂、促代谢等一般治疗。全部患者均经颅脑 CT扫描 2次或 2次以上确诊。 CT表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HI 18例 ,大脑前动脉 HI 2例 ,中线移位 6例。其出血程度按 Ha- cke分型法 ,即 :HI 型沿梗…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98年4月~2000年6月,应用尿激酶治疗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对 象 与 方 法 一、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1)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2)发病≤72h。(3)年龄18~75岁。(4)无昏迷者。(5)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证实无颅内出血者。(6)无出血性疾病史及出血倾向。(7)近期未曾施行过手术,无外伤及消化道溃疡病史。(8)近1周内未使用过  相似文献   

16.
现将2011-05—20013-01我院因非脑部手术而行全身麻醉后出现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上述时期因非脑部手术而行全身麻醉后出现偏瘫病例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50岁1例,50~60岁5例,>60~70岁6例,>70岁1例。其中普外科4例,骨科3例,泌尿科3例,妇科3例。既往有脑梗死史6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糖尿病5例。13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会诊,直接转入神经内科治疗或由神经内科持续参与诊断治疗。患者手术前均无言语、肢体麻木、活动异常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体征。全身麻醉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1.2观察项目(1)病史及临床表现;(2)发病后头颅CT、MRI检查,头颅MRA、颈部血管超声评价颅内外血管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2014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16例,比较2组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mRS评分,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溶栓前与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与对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溶栓组预后良好13例(54.2%),对照组为7例(43.7%)。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年龄≥70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均符合溶栓条件,其中家属同意溶栓治疗有20例,即溶栓治疗组; 家属不同意溶栓治疗有20例,即非溶栓治疗组,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近期各时间段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溶栓治疗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 2组患者在治疗后mRS评分远期疗效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尿激酶对高龄急性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效果肯定,并发症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脑梗死15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21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病灶内继发性出血。以前需经尸检后才能确诊 ,随着 CT、MRI的应用 ,临床上已能在早期明确诊断。出血性梗死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单纯基底节区一些较小梗死病灶内少见。现就我院 1993年 1月~ 1999年 7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 15 0例合并出血性梗死 2 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80例 ,女 70例。年龄最大 93岁 ,最小 33岁 ,平均 6 5岁。既往有冠心病史 41例 ,高血压病史 2 0例 ,风湿性心脏病史 2 0例。体检及心电图发现心房纤维颤动6 1例 (4.0 6 % )。而在 2 1例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风湿性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