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随访采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84~123个月)。结果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为6.5分(5~9分),下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0~8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7.2分(4~10分);术后最终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3.2分(10~14分),下腰痛的VAS为1.8分(0~10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1.2分(0~7分)。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8.8%,椎间盘高度比值为80.2%(Moch ida法)。最终随访时有7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最终的临床优良率为80%(改良M acnab法)。结论手术指征合适,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下腰痛的发生和改变与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腰背肌失效有关。  相似文献   

2.
伴终板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并判断伴腰椎退行性终板Modic变化并以腰腿痛为主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或减压伴椎问融合术治疗的30例伴有腰椎退行性终板Medic变化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5岁(26~53岁),平均随访1年9个月(4~3年4个月).结果 单纯髓核摘除术组共15例,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JOA、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VAS的平均值分别为13.2(5~17)、6.8(4~10)、4.8(1~8)和19.8(14~24)、4.8(2~10)、1.2(0~6);手术前后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41.9%;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VAS平均差值为3.7;术后有5例患者的下腰痛加剧.Medic Ⅰ、Ⅱ和Ⅰ/Ⅱ混和型分别占5、9、1例.减压伴椎问融合术组共15例,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JOA、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VAS的平均值分别为12.9(5~17)、7.0(4~10)、4.9(1~8)和22.6(19~28)、2.8(2~8)、1.3(0~6);手术前后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63.4%;手术前后下腰痛及下肢根性痛的VAS平均差值分别为4.3和3.6.Medic Ⅰ、Ⅱ和Ⅰ/Ⅱ混和型分别占6、8、1例.减压伴椎间融合术组在术后的下腰痛VAS和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JOA评分及其改善率上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组.结论 对于伴有腰椎退行性终板Medic变化且以下肢根性痛和下腰痛为共同主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如果术前下腰痛的程度大于下肢根性痛,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或减压伴椎问融合术尽管均能显著地改善下肢根性痛,但前者在改善下腰痛及功能评分上不及后者,因此采用腰椎减压伴融合术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再手术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再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患者再次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其影响因素为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采用 TESSYS 技术行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腿痛 VAS 评分;记录术前、术后患者的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根据 MacNab 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术后3月疗效结果。结果1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当日即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患者腰痛、下肢痛 VAS评分由术前的6.98、8.19分下降至术后1 d 3.21、2.83分,术后1月2.06、2.45分,术后3月1.64、1.92分,术后各时间点VAS 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 ODI 由术前的75.93%降至术后3月时21.46%。术后3月随访,按照MacNab 评价标准,优者51例(43.59%),良者59例(50.43%),可者7例(5.98%),差者0例,有效率100%,优良率94.02%。结论采用 TESSYS 技术行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的类型,分为Modic Ⅰ型改变组(A组,13例),Modic Ⅱ型改变组(B组,31例)和无Modic改变组(C组,45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评估末次随访时的Macnab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23±4.5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hs-CRP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A、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C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仍高于B、C组。A、B组复发率高于C组(P<0.05),Macnab疗效不如C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时,Modic改变可能是术后遗留下腰痛及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限制电动钻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4年6月-2009年10月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限制电动钻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治疗组)和常规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前以及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其手术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为(143.5±22.3)min,术中出血量为(250.3±124.7)ml,伤口长度为(2.2±0.7)cm,VAS评分改善率为(80.1±4.7)%,ODI评分改善率为(73.6±2.8)%,平均输血量为(28.5±10.4)ml,术后平均引流量为(63.1±8.4)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23.8±17.6)min,术中出血量为(482.3±179.2)ml,伤口长度为(7.5±3.2)cm,VAS评分改善率为(73.2±312)%,ODI评分改善率为(62.4±1.9)%,平均输血量为(108.3±27.9)ml,术后平均引流量为(113.9±25.6)ml。两组同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1、6.18、3.28、2.29、2.26、9.43、7.48,P均〈0.05)。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术后2周、半年以及一年半两组组内及组间P值均〈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电动钻钻孔开窗髓核摘除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背肌增强训练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腰间盘突出患者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46例非急性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治疗组(腰背肌增强训练和穴位埋线)和对照组(穴位埋线).在治疗前、治疗4、8周后分别对以上2组患者采用下腰痛评分系统(JOA)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进行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在4、8周后JO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4、8周后的JO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S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背肌增强训练结合穴位埋线能显著缓解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  相似文献   

8.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simple discectomy and instrumen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PLIF)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Modic endplate changes.Our hypothesis was that iPLIF could provide better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Modic changes (LDH-MC).Methods Ninety-one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DH-MC were recruited.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low back pain as well as radicular leg pain,and low back pain was more severe than leg pain.Forty-sev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iscectomy and 44 were treated with iPLIE The outcomes of both low back pain and radicular leg pain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outcome related to low back pain using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18 months after surgery,respectively.Results Both low back and leg pai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18 months after simple discectomy and iPLIE Compared to patients undergoing simple discectomy,low back pai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PLI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g pain between two groups.Solid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PLIF.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LDH-MC,iPLIF can yield significantly superior outcome on the relief of low back pain compared to simple discectomy.Simple discectomy can relieve radicular leg pain as efficient as iPLIE Accordingly,iPLIF seems to be a reliabl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LDH-MC and predominant low back pai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纤维环切口开放与关闭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1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57例,将纤维环切口关闭22例为A组,纤维环未予关闭35例为B组,2组进行对比分析,运用JOA评分系统(29分法)进行评价,对比2组患者术后随访期JOA评分,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下腰痛残留率等.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明显差异,而在术后随访期JOA评分,术后复发率、再手术率、下腰痛残留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纤维环切口缝合关闭对减少椎间盘髓核残留组织再突出及术后粘连,从而对减少术后复发和再手术率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其友  徐义春  戎利民  陈瑞强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1):1152-1152,1242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对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间Cage融合术。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3年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5.24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78分,平均手术改善率为73.4%。结论对于存在椎间失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间可扩张Cage融合术治疗,术中有限开窗,摘除髓核组织并重建椎间稳定性,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游离至上位椎管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7例向上游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7~54岁,平均41岁.全部患者均有明确的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腰椎MRI表现为病变椎间盘突出后向上游离至上位椎管内,挤压马尾神经.14例患者行病侧上位腰椎半椎板开窗减压、间盘切除术;3例患者行上位全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术.并使用29分法(JOA)评分检查术前、术后14 d和3个月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80 min;出血量20~350 ml,平均170 ml.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使用29分法JOA评分患者从术前的平均6.7分恢复到术后14 d的平均24.2分及术后3个月的平均26.5分,疗效满意.结论 游离至上位椎管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应与腰椎管内肿瘤相鉴别.确诊需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强化腰椎MRI.此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需手术治疗,减压切除椎间盘的同时要考虑腰椎稳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LDH患者40例,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入院时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疗效.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69±1.25)、(8.58±1.4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的(2.28 ±0.46)和(1.41-±0.32)分,术后随访与术前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9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0%.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作为治疗LDH的微创方法,且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与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S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单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接受MED治疗的患者44例(MED组),接受MSLD治疗的患者54例(MSLD组)。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MED组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和MSLD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9.13个月和47.2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与MSLD均是治疗单节段LDH的有效方法,但MED创伤小、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是理想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适应征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68例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e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标准侧位片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定手术节段活动度为过伸位前凸角-过屈位前凸角.结果 64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1.7±1.5)、下肢痛VAS评分(1.3±1.0)、腰椎JOA评分(23.5±3.1)和Prolo功能评分(8.6±1.4);较术前腰痛VAS评分(4.94-3.3)、下肢痛VAS评分(7.2 4-2.8)、腰椎JOA评分(13.4 4-4.9)和Prolo功能评分(4.2±2.8)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15.4±4.2).较术前前凸角为(19.6±4.7).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为(10.3±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临床适应征的选择非常重要,短期的临床随访显示了其临床效果、安全性,也预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2种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对55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A组)或经椎板间隙入路(B组)治疗的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对2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s临床疗效等级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游离程度不同再将2组分为低度游离组(AL、BL)、高度游离组(AH、BH),并对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31例(AL组16例,AH组15例),B组患者24例(BL组13例,BH组1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B组显著小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B组的平均改善率优于A组(P<0.05),低度游离组间(AL vs. BL)的VAS评分改善率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度游离组间(AH vs. B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H组优于AH组;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2种入路脊柱内镜均可用于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安全有效,但对于高度向下游离的突出,经椎板间隙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椎管减压所得自体颗粒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143例接受腰椎椎管减压、应用椎管减压所得自体颗粒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腰椎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腰腿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定;同时采用Jorgenson 标准评价术后腰椎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143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0~30.0个月,平均15.6 个月.术后切口有1例出现脂肪液化,1例伤口皮下积液,其余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VAS评分:术前(7.63&#177;1.52)分,末次随访 (2.17&#177;1.09)分;JOA 评分:术前(11.36&#177;4.67)分,末次随访 (24.87&#177;2.23)分;ODI指数评价:术前(79.8&#177;10.8)%,末次随访(17.6&#177;6.4)%.以上三指标随访期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X 线片示脊柱融合135例,8例未融合,融合率为88.6%,平均融合时间为5.8个月.结论 椎管减压颗粒骨椎间植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而且费用低,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8.
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5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患者平均年龄39.5岁(20岁~67岁),平均病程11个月(3个月~6年)。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突出,突出间隙:L3/4 3例,L4/5 26例,L5/S1 13例。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 Score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 min(55~120min),术中出血量5~15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下肢神经感觉异常;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出院后症状加重;1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好转。无患者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和硬脊膜破裂等合并症。术后随访时间9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由术前(5.8±1.4)分、(7.4±2.2)分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1.6±0.9)分、(1.4±0.2)分,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由术前(12.1±3.7)分升高至术后9个月时的(22.5±2.1)分,ODI由术前(68.83±14.18)%下降至术后9个月时(21.02±11.34)%。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优12例(28.6%),良25例(59.5%),可4例(9.5%),差l例(2.4%),优良率88.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d、1、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d 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 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优良率为9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0月对26例下腰椎间盘脱出并椎间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行一侧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病变间盘摘除,同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30个月,平均18个月,依Prolo评分标准评分,术前(4±0.3)分,术后半年以上(9.5±1.1)分(P〈0.01)。结论单侧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间不稳症效果优良,既达到稳定病变脊柱节段,又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