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近年来逐年增多.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1].由于临床医生缺乏有效的术中测量肢体长度的方法,只能依靠经验进行手术,使得术后双下肢很难做到等长,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功能康复.为此,笔者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常规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肢体长度进行了统计,并探究肢体不等长的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改善髋关节畸形,减轻疼痛和保存关节功能最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是,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广泛应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有研究[1]表明,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是THA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同时LLD也是影响患者步态和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术后效果不满意或引起诉讼的主要原因之一.THA术前模板测量计划股骨颈截骨高度和假体置入位置是公认的防范LLD发生的有效办法.目前在临床中凭经验进行股骨颈截骨易造成截骨高度与计划的数值差异,从而影响假体型号的选择,最终导致LLD的发生.为了使手术中能更精确地截骨,笔者设计了可调式髋关节置换股骨颈截骨导向器,自2013年2月至今在23例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谢广渊  苏健榆 《中外医疗》2009,28(27):167-16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截骨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双下肢等长的20例患者中,术后仅1例患肢延长超过1cm。术前患肢短缩的32例患者中,术后仅2例短缩或延长超过1.5cm,均无跛行。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截骨下肢不等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术前测量评估,术中反复测量验证,可有效的保持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长度均衡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8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8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均衡双下肢长度。结果:术后获随访3~24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0例患者平均90.6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8例患者平均89.4分。结论: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干骺端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干骺端全髋(METHA)短柄髋关节系统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放射学评估.结果 随访9~15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 ml,平均400 ml.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前Harris评分(38.6±1.3)分,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9.4±3.0)分.结论 应用METHA短柄髋关节系统置换髋关节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易翻修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术前测量与计划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对假体匹配性的要求很高,通过恰当的术前测量与计划,预测术中所需的假体型号及安放位置,能提高手术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假体松动风险.本文就术前测量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髋关节全髋置换(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CroweⅣ型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柳州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双侧CroweⅣ型髋关节DD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评估,采用一期手术治疗,按照严重程度先重后轻的顺序进行双侧髋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均采用全身麻醉和自体血回输,因年龄因素均采用生物型假体置换.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得18~20个月随访,手术时间(158.6±17.5)min,术中出血量(721.2±24.4)mL,术后双侧引流量(160.0±10.5)mL,住院时间(12.5±1.0)d;术前Harris评分(48.6±3.6)分,术后Harris评分(88.6±4.5)分,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肢体不等长平均(3.7±1.1)cm,术后末次随访时肢体不等长平均(0.5±0.2)cm,术前与术后肢体长度纠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获得良好的髋、膝关节运动功能,术后无髋关节感染、脱位、假体松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一期双侧髋关节全髋置换治疗Crowe 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具有可行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对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及相应护理,术前、术后定期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高于B组,A、B组术后定期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3年时A组Harris评分优于B组,两组护理均满意.结论 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且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护理难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方法 选取32例18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单侧28例,双侧4例.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10髋、混合型6髋、骨水泥型2髋.随访时间平均3.8a(3.2- 4.6a).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出现.11髋术后肢体恢复等长,其余7髋较健侧缩短,但均小于5mm.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增至术后92分.随访期未发现假体松动及脱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比较复杂、并发症多,术前应有周密的计划,术中特别需要考虑肢体长度的均衡、假体的选择、髋臼骨床的制备及安置.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曲小雨 《当代医学》2011,17(15):83-8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18例(25侧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髋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所有病人术前术后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优14髋,良7髋,中4髋,优良率81.8%。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后侧小切口人路,行全髋关节置换27例27髋.结果:手术均在术前设计切口下顺利进行,术后患者随访1-5年,平均2.5年,临床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采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荣 《吉林医学》2013,34(2):36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58例患者进行积极的术前护理,心理疏导,认真的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的护理及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结果:58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访6个月~1年,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重视心理疏导及功能康复锻炼指导是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不等长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 选择32例接受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12例.年龄32~00岁,平均68岁;通过术前临床检查及骨盆标准正位片测定双下肢不等长的程度,利用模板预测假体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的保留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反复验证及软组织松解程度有效保持双下肢的长度.结果 术前双下肢等长的17例患者中,术后仅2例患肢延长超过1.0cm,术前肢短缩1.5~6.5cm的15例患者中,可有效的保持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的12例,术前仅3例短缩超过5.0cm的患者术后短缩2.0~2.5cm,32例患者术后访6~35个月,平均14.1个月,1例股神经麻痹6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后双下肢等长27例(84.4%),除3例外均无跛行.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术前测量评估,术中反复测量验证,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对5例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做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5例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通过严格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未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结论 术前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术后病情观察,预防主要并发症及针对性康复功能训练是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晰 《当代医学》2016,(12):47-48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老年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总结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41例和半髋关节置换组80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103.5±14.8)min、术中出血量(301.7±38.1)mL、术后引流量(102.5±31.5)mL均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优良率(36例,87.8%)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57例,71.2%)(P<0.05).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一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一期与分期双侧关节置换的结果,评价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1999年3月~2006年1月进行的双侧髋关节置换病人85例(170个关节),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一期置换组47例(94个髋关节),B组为分期置换组38例(76个髋关节).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中并发症、功能恢复等没有差异.但两者在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统计学差异.结论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可行,但需选择合适的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8例,术前测量髋关节总活动度0~64°,平均36.9°.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前外侧切口,全部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7.4个月.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近期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测量髋关节总活动度为120~230°,平均187°.Harris评分86~95分,平均91.0分,18例术后生活均可达到自理,术后满意度达100%.结论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本身的病理特征,其手术治疗及康复与常规髋关节置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化脓性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骨科自2001年4月~2006年2月对6例化脓性髋关节炎高龄患者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彻底松解周围软组织,髋臼植骨,髋臼假体置入真臼中,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术后随访8~38月。结果:术后双下肢等长(双下肢相差在1cm内)5例,1例短缩2.0cm。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分增加到82分。无感染,未见假体松动及植骨块吸收、塌陷。结论:高龄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畸形患者,关节置换手术难度较大,易出现并发症,术前应先排除活动性感染,在感染静止相当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期置换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相关准备、术前术后饮食护理、术后体位、术后锻炼、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康复指导等,旨在探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新技术、新方法,为减少患者病痛、缩短康复时间、尽快恢复置换关节的正常功能、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髋关节成形术,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是被认为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疗方法[1].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复杂,术中、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又较多,护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置换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