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杰民 《右江医学》2010,38(2):174-176
目的观察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对比观察两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工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观察2%碳酸氢钠对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②方法 将15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湿化液湿化,观察组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用药后对两组痰液粘稠度、日吸痰次数、肺部感染情况进行观察.③结果 在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和肺部感染方面,观察组碳酸氢钠湿化肺部感染发生率、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 采用2%碳酸氢钠溶液气道湿化可有效稀释痰液、减缓细菌的感染,提高湿化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雾化湿化气道对喉癌术后人工气道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耳鼻喉科2008年3月—2010年3月喉癌患者72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36例采用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每小时1次,每次20min。对照组36例采用人工气道精密输液器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二组湿化液均用0.45%盐水500ml加碳酸氢钠50ml。结果应用超声雾化湿化法在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呛咳及肺部感染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精密输液器持续滴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组可有效湿化气道,与精密输液器持续滴湿化法比较,可使痰量减少,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呛嗽、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及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吴秀荣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336-1337
目的探讨甲硝唑注射液用于气道湿化的有效性。方法将52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27例和对照组(B组)25例,观察组采用0.9%的生理盐水和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气道湿化,对照组单纯采用0.9%的生理盐水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性状、肺部啰音、VAP发生率。结果 A组黄脓痰、肺部啰音发生率及VAP感染率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0.9%的生理盐水和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气道湿化法优于单纯采用0.9%的生理盐水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6.
杨晓容 《四川医学》2011,32(4):610-612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患者采用3种不同湿化方法的湿化效果。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输液泵法),实验组B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滴注湿化(精密输液器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湿化(传统法),比较3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天数、吸痰次数、经济成本。结果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各项指标中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d)、吸痰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经济成本高于实验组B、对照组(P〈0.01),实验组B经济成本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3种湿化方法中精密输液器法的湿化效果较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为生理盐水50 ml、α-糜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2 mg、庆大霉素80万单位;B组53例患者采用间断性定时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同A组。结果:A组患者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B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用药2 d后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氧饱和度均值,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探索最佳呼吸道气道湿化方法。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31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比较二组患者的湿化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气道湿化后,气道湿化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良好,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01~2013-01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持续湿化方法,观察组使用间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气道湿化技术能更有效地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提高患者呼吸道排痰能力,降低肺部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湿化液的选择原则。方法筛选气道开放患者病例60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0.45%盐水组,采用持续气管内滴注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生理盐水组与0.45%盐水组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45%盐水组日吸痰次数、形成痰痂、发生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均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 0.45%的盐水较生理盐水湿化液对气道及肺组织损害小,且对气道的湿化作用也较好。  相似文献   

11.
叶小兰 《中国医疗前沿》2012,(8):76+35-76,35
目的探讨分析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对36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以听诊为依据,选择吸痰时机;对照组依据患者咳嗽时的声音或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进行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实验组吸痰有效率为94.4%,吸痰次数少,吸痰量多,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吸痰时间,可以提高吸痰有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和常规呼吸机湿化罐组。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Ⅰ度(稀痰)痰液病例在人工鼻组为66.67%,在湿化灌组为27.78%,人工鼻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湿化灌组(P<0.01)。结论:人工鼻能有效地保证呼吸道湿度、温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术在危重症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5例患者床旁多导心电监护下,接受纤支镜49次吸痰、冲洗或注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经皮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X线胸片。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20次吸痰,20例胸腹、颅脑术后感染并呼吸衰竭29次吸痰,有效改善通气状况,降低通气阻力。结论纤支镜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针对性强,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刘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61-146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浓度氯化钠液配伍盐酸氨溴索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0.45%氯化钠液加盐酸氨溴索,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液加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痰液性状以及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痰液性质改善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可提高湿化效果,稀释痰液,减少副作用,优于0.9%氯化钠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60例应用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和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实验组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赵晓丽  张延红  刘岩  来锦  白雪  柴淑慧 《河北医学》2013,(11):1748-1750
目的:探讨临床上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做好患者的气道管理。方法:掌握吸痰时机、方法和技巧,再配合良好的气道湿化和心理干预措施。结果:对60例气管切开术患者应用与常规吸痰不同的吸痰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使一次插管吸净率高,延长了吸痰间隔时间,减少吸痰次数,避免呼吸道粘膜频繁刺激,减轻吸痰对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既是一种人性化吸痰方法。也是气管切开后气道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管联合文丘里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脱机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年龄≥ 18岁的58例气管切开脱机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30例病人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收治的28例病人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T管联合文丘里加温湿化氧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氧疗。比较2组脱机时和脱机后1、5 d呼吸频率及氧合指数(PaO2/FiO2)、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痰液黏稠度、吸痰次数、吸痰时SpO2下降程度、吸痰时SpO2下降持续时间、ICU滞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脱机后1、5 d观察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aO2/FiO2高于对照组(P < 0.01);脱机后1、5 d观察组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观察组吸痰次数、吸痰时SpO2下降程度、吸痰时SpO2下降持续时间、ICU滞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刺激性咳嗽(3.57%)、痰痂形成(0.00%)、肺部感染(0.00%)、气道出血发生率(7.14%)均低于对照组(33.33%、20.00%、20.00%、26.67%)(P < 0.05~P < 0.01)。结论文丘里氧疗温湿化法应用于气管切开脱机病人,符合人体温湿化的生理需求,避免了病人的呛咳和不适,可改善痰液黏稠度和呼吸参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大气道灌洗在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行气管插管、听诊痰鸣、肺部啰音符合吸痰要求患者,随机分为2组,灌洗组30例在常规吸痰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采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大气道灌洗方法,2次/d,于听诊痰鸣音重时进行;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的吸痰、翻身叩背等护理方法,不进行大气道灌洗。结果:灌洗组患者吸痰前后痰鸣音、肺部啰音、黏膜损伤的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血气分析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大气道灌洗对气管插管吸痰患者的吸痰护理及气道湿化,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优于传统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万旭  胡小琼  李拥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6):1065-1066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内吸痰引起气管黏膜损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次人工气道内吸痰引起气管黏膜损伤情况及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吸痰引起气管黏膜损伤的原因有:吸痰过频8例次(33.3%),吸引负压调节不当6例次(25%),吸痰管选择不当4例次(16.7%),吸痰时间过长3例次(12.5%),气道湿化不足3例次(12.5%)。结论预防人工气道内吸痰引起气管黏膜的损伤,必须正确区分吸痰引起气管黏膜损伤的原因,及时对症处理,保证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