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青春期男生全身骨量与体成分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眷期男弦骨量和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青春期骨骼的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北京市郊区171名男生(平均年龄为13.7岁)骨矿物含量(BMC)、骨密度(BMD)和体成分,计算体脂百分比(PBF),测定身高体重并计算BMI。结果全身骨矿物含量平均为1.9408kg,全身BMD平均为0.766g/cm^2,肌肉组织重平均为37.9kg,体脂百分比平均为19.3%。体重、BMI、肌内组织重与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高迭r=0.866、r=0.815、r=0.737(P〈0.01);体脂百分比与全身的BMC和BMD为低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91,r=0.461。结论肌内组织重可能是影响青春期男弦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壮族大学生骨量和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骨骼的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量百色市480名壮族大学生(19~23岁)身高、体质量、体脂百分比、肌肉组织重和体水分率等体格和体成分指标,计算体质指数(BMI)、瘦体重(LBM)和骨矿物质含量(BMC),并对身高、体质量、BMI、体脂(Fat)百分比、肌肉组织重与BM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壮族大学生身高、体质量和体成分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体质量、体脂百分比、肌肉组织重、瘦体重和骨矿物质含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体脂百分比女性高于男性;身高、体质量、BMI和肌肉组织重与BM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体脂百分比与BMC为负相关(P>0.05)。结论肌肉组织重可能是影响BMC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学一年级女生骨密度状况,分析影响青年女性峰值骨密度(BMD)的因素.方法:应用DEXA测定84名大学一年级女生骨密度和体成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试对象每日牛奶摄入情况.结果:研究对象中普通组和运动组的BMI分别为(19.2±2.4) kg/m2和(19.8±2.3) kg/m2;瘦体重(38.4±3.6) kg和(39.7±4.5) kg;体脂百分比(26.2±3.3)%和(25.4±2.7)%;运动组的瘦体重、体脂百分比以及各部位骨密度与普通组之间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受试对象腰椎、髋部骨密度与体重、BMI、瘦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均呈正相关(P<0.01),牛奶摄入量≥250mL/d者骨密度高于不足250mL/d者,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运动、体重、BMI和体脂百分比是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单纯牛奶摄入对于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健康人群有否骨量差异。方法:DEXA测定131例T2DM组患者及89例对照者的瘦体重、总体脂量、全身脂肪含量、全身骨密度(BMD)及骨矿含量(BMC),计算体重指数(BMI)、校正骨矿含量(CBMC),在两组间及两组不同BMI亚组间进行BMD、BMC及CBMC的比较,并分析体重及其构成成分与骨量关系。结果:T2DM组与对照组间BMD、BMC、CBMC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不同BMI亚组间上述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T2DM组中BMD、BMC的比较肥胖亚组〉超重亚组〉正常体重亚组,CBMC为正常体重亚组〉超重亚组〉肥胖亚组(P〈0.05);T2DM组体重、瘦体重、总体脂量与骨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1.088、0.792、0.943,P均=0.000),全身脂肪含量与骨量呈负相关(r=-0.837,P=0.000)。结论:T2DM患者骨量与健康人相比无明显差异,瘦体重及一定量的总体脂量对T2DM患者骨量有保护作用,瘦体重的保护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健康成人体成分差异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体成分特点及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BMD)影响的差异。方法693例成人根据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全身脂肪、瘦组织质量和全身、腰椎、股骨BM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统计学处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男性脂肪百分比低于女性[(22.15±7.12)%vs(32.30±6.84)%,P〈0.01],瘦组织百分比[(73.81±6.86)%vs(61.19±10.80)%,P〈0.01]和骨矿盐百分比[(4.07±0.47)%vs(3.89±0.64)%,P〈0.01]明显高于女性。男性〈60岁全身、腰椎、股骨BMD与瘦组织质量、脂肪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60岁腰椎BMD与脂肪质量呈正相关,但瘦组织仍影响着BMD;女性随年龄增加,各部位BMD与瘦组织质量之间相关性减弱,与脂肪质量相关性增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瘦组织是影响男性和〈50岁女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在以绝经后女性为主的人群,〈60岁女性体质量指数(BMI)或瘦组织仍影响着BMD变异,≥60岁女性脂肪则决定BMD变异。结论男性具有较多的瘦组织,是影响男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女性具有较多的脂肪成分,但对BMD影响存在年龄上的差异,是决定≥60岁女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人群血清睾酮与瘦体质量、体脂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长沙地区各工作岗位的45~81岁绝经1年以上健康女性志愿者185例,每例受试者空腹抽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浓度。采用美国Hologic QDR-4500A型扇形束DXA仪,测量每例受试者腰椎前后位腰1至腰4及髋部总体面积骨密度(BMD), 单位g/cm2。用美国Hologic QDR-4500A型扇形束DXA仪作全身扫描测出头部、躯干、肋骨、骨盆、脊椎、上肢、下肢及全身的骨矿物含量、BMD、体脂含量和肌肉组织质量,结合测得的指标,计算出体质量、瘦体质量和体脂百分比。所有资料均输入电脑,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睾酮含量与瘦体质量、总体脂及体脂百分比均不相关;血清睾酮含量与腰椎、髋部BMD正相关,校正年龄、绝经年限、体脂和瘦体质量后,相关性消失。瘦体质量与各个部位BMD呈显著正相关;总体脂含量与髋部BMD呈正相关,体脂百分比与全身BMD呈负相关。结论:保持一定量的瘦体质量有利于绝经后女性保持骨量,而补充雄激素尚需谨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人群体脂与骨密度关系。方法:收治45~81岁、绝经1年以上健康女性志愿者185例,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DEXA仪,测量受试者腰椎前后位T1~T4、左侧股骨颈、髋部总体面积BMD,单位g/cm2;测全身软组织重、肌肉组织重,结合测得的体重,计算体脂、瘦体重、体脂百分比。结果:瘦体重与各个部位骨密度呈显著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瘦体重与各个部位骨密度呈显著相关,在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时,增加其瘦体重是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体质成分对其骨密度的影响是否与全身的体质成分对总骨密度的影响相一致,为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与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用双能X线测量仪测量全身及头部、躯干、四肢的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脂肪量(fat mass)、脂肪含量、瘦体质量(lean mass).结果 双上肢BMD与各自脂肪量不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BMC、瘦体质量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绝对值BMC>瘦体质量>脂肪含量.双下肢BMD与各自脂肪量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BMC、瘦体质量显著正相关,且BMC>瘦体质量>脂肪含量>脂肪量.躯干BMD与脂肪含量正相关,与脂肪含量负相关,与BMC、瘦体质量显著正相关,且BMC>瘦体质量>脂肪量>脂肪含量.头部BMD只与BMC显著正相关.全身BMD与脂肪量、脂肪含量不相关,与BMC、瘦体质量显著正相关,且BMC>瘦体质量.结论 脂肪量与脂肪含量在不同部位对其相应的骨密度影响不同,而瘦体质量对其相应的骨密度均有影响,且均大于前二者.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与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水平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63名40~80岁健康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雌二醇、睾酮、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BMD以及体脂、瘦体质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脂联素与总体BMD、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分别r=-0.181, r=-0.208, r=-0.228, r=-0.203, P<0.05),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相关性依然存在(分别r=-0.131, r=-0.140, r=-0.159, r=-0.172, P<0.05)。瘦素与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正相关(分别r=0.162, r=0.210, P<0.05);瘦素与总体BMD、腰椎BMD不相关;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瘦素与前臂BMD相关性存在(r=0.157, P<0.05),而与髋部总体BMD相关性消失。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瘦体质量、脂联素、雌二醇是总体、髋部与前臂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绝经年限、瘦体质量、BMI、脂联素、雌二醇是腰椎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脂联素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成分对正常糖耐量(NGT)及2型糖尿病(T2DM) 男性骨密度的影响及差异。方法:选择87例门诊及体检中心成年男性就诊者,其中57例为2型糖尿病(T2DM组),30例为糖耐量正常(NGT组),年龄35~64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位(AP)腰1至腰4、左侧股骨颈(FN)、左髋部总体(T hip)及全身骨密度(T BMD),同时测定体成分,计算出瘦体质量(LTM)、体脂量(FTM)、躯干体脂比(Tru fat%)及总体脂比(Fat%)。分析体成分对2组研究对象骨密度的影响。结果:NGT组瘦体质量与股骨颈BMD正相关(r=0.411,P=0.024),T2DM组两者不相关;T2DM组体脂比与腰椎BMD负相关(r=-0.311,P=0.023),而NGT组两者无关。两组的体脂比均与全身BMD显著负相关。NGT组LTM是腰椎、股骨颈及髋部总体BMD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依次b=0.509,0.411,0.585,P<0.01或0.05, R2=0.169~0.342);T2DM组,LTM是腰椎(b=0.330,P<0.05,R2=0.109)和髋部BMD(b=0.462,P<0.01,R2=0.213)的唯一预测因素,而非股骨颈BMD的预测因素。结论:相对于正常糖耐量男性,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的瘦体质量对骨密度的保护作用减弱。无论糖耐量正常与否,成年男性体脂比例的增加不利于骨量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8例老年MHD患者(男56例,女52例)腰椎L1~L4、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内瘘对侧)的BMD进行测定,同时进行身高、体质量、血生化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检查。结果老年MHD女性与男性患者的腰椎L1~L4、股骨近端、前臂远端骨的BMD分别为(0.811±0.142)g/cm^2 vs(0.953±0.257)g/cm^2,(0.611±0.109)g/cm^2vs(0.709±0.136)g/cm^2,(O.404±0.091)g/cm^2vs(0.462±0.075)g/cm^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9〈0.01)。腰椎L1~L4、股骨近端、前臂远端的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呈正相关,与身高、iPTH、校正钙及Kt/V呈弱相关。结论老年MHD女性患者骨量丢失较老年MHD男性患者明显。年老、低BMI是BMD低的危险因素。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及iPTH异常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育期正常糖代谢肥胖女性体成分、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根据体重指数(BMI)将95例生育期正常糖代谢女性分为4组:非肥胖组(BMI〈23,20例)、超重组(23≤BMI〈25,20例)、Ⅰ度肥胖组(25≤BMI〈30,28例)和Ⅱ度肥胖组(BMI≥30,27例)。身体各部位骨密度和脂肪、瘦组织质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并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计算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胰岛素急性分泌时相(AIR)评估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以稳态模型B细胞功能指数(HOMA2-%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估测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随BMI增加,上肢、下肢、躯干、全身脂肪质量、瘦组织质量和骨密度均递增(P〈0.05),以脂肪增加更为显著;IVGTT第0分钟胰岛素(IVGTTins0)、AIR、AUCins、HOMA2-%B、HOMA2-IR亦呈增加趋势(P〈0.01)。上肢、下肢、躯干、全身骨密度与BMI、空腹血糖、对应部位瘦组织质量和(或)脂肪质量呈正相关(P〈0.05);躯干、全身骨密度分别与IVGTTins0、AIR、AUCins和HOMA2-IR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OMA2-%B、HOMA2-IR与骨密度具有线性关系;若引入体成分指标,HOMA2值则不能进入方程。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体成分因素后,β细胞功能指标与身体各部位骨密度均无相关。结论以脂肪增加为主的肥胖人群所伴随的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功能代偿对骨密度益处较小,其作用可能是体成分改变的间接反映。体成分尤其瘦组织是肥胖女性骨密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继洪  杨延斌  黎慧萍  曹海伟 《广东医学》2006,27(12):1867-1868
目的研究成年人骨密度(BMD)、骨量(BMC)、体重、年龄、身高、脂肪含量间的相互关系及价值评价。方法对788例18岁以上来院就诊及健康查体者的身高、骨密度及全身成分进行测定,骨密度及全身成分分析数据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DEXA)进行测量。对骨密度、骨量、体重、年龄、身高、脂肪含量结果进行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骨密度、骨量、体重与年龄呈负的直线关系,三者与身高呈正的直线关系;体重与骨量、脂肪含量呈正的直线相关(P〈0.05);而总体上骨密度、骨量呈正的直线相关,但男性骨量与骨密度无直线相关。脂肪含量与骨密度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骨密度、骨量、体重与年龄、身高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指标对防治骨质疏松症、肥胖症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锦富  王文志  安珍  杨定焯 《四川医学》2001,22(10):902-903
目的 了解身高对成都地区峰值骨量及腰椎形态的影响,为骨质疏松(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成都地区20-39岁排除心、肝、肺、肾、内分泌等慢性疾病,骨代谢疾病及脊柱畸形者216名,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XA)测定腰椎正位骨密度(BMD)、面积(Are),骨矿含量(BMC)及腰椎形态的测量,根据年龄、体重、男女按1:1比例配对。结果 配对后男、女体重、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身高、L2-4BMC较L2-4Are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L2-4BMC/H则男女无明显差异(P>0.05),由L1至L4腰椎横断面积逐渐增大,横径>高径。男性腰椎横径及均明显>女性(P<0.05),横径更明显。结论 L2-4BMC较L2-4BMD更好反映体重,身高及骨的几何尺寸的变化,再L2-4BMC诊断P较L2-4BMD诊断OP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身高、体重、体质指数( BMI) 、体表面积( BS) 对女性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QDR 40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广东江门地区女性健康体检者334例, 测量部位包括左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 区、股骨干) ,腰椎正位,腰椎侧位,右前臂。分别按BMI大小分成3组:<18.5 kg/m2组,( 18.5~24) kg/m2组,>24kg/m2组;BS 也按大小分成3组: 大体表面积组, 中体表面积组, 小体表面积组。结果用SPSS 11. 0 统计软件处理, 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体表面积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用偏相关分析,不同BMI、BS 组间比较用协方差分析(协变量为年龄)。结果 体重、体质指数、体表面积与各部位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BMI组各部位骨密度均为:正常BMI组>超重肥胖组>低BMI组;不同BS组间各部位骨密度比较为:大体表面积组> 中体表面积组> 小体表面积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重、体质指数( BMI) 、体表面积(BS) 均是影响女性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低体重和BMI、BS较小的女性应注意骨质疏松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群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椎、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26例上海市北蔡镇60~80岁老年人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BMD测定。测量老年人目前的身高、体重,计算出目前BMI,分为BMI18.5~23.9组(体重正常组)与BMI≥24组(超重组)。让老人回忆25岁时的身高、体重,计算出25岁时BMI, 有443位老人可回忆25岁时的身高、体重,分为BMI<18.5组(低体重组)、18.5~23.9组(体重正常组)与≥24组(超重组)。结果 ①老年男性身高与腰椎、髋部BMD无相关性,老年女性身高与髋部BMD有明显正相关性(p<0.01)。②腰椎、髋部BMD均为: BMI=(18.5~23.9)kg/m 组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老年妇女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测量部位对骨质疏松(OP)诊断的影响,并为防治OP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从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密度测定窒检测的就诊者中随机抽取297例中老年妇女,准确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采用法国DMS公司Challenger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检测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以及大转子的BMD,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各部位的BMD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以Ward’s三角下降最为明显;腰椎(L2~4)和髋部各部位BMD均与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低BMI组(BMI%18)与超BMI组(BMI〉25)比较,髋部各部位的BM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者为腰椎,其次为Ward’s三角。结论中老年妇女是OP的高危人群,女性在40岁之后应监测BMD的变化,中老年人群应普及预防知识,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含量百分比及体质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259例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用DEXA测量骨密度、体脂含量百分比,并检测生化指标。按不同肥胖评价标准进行分组,分析体脂含量百分比、体质指数与骨密度关系,并对影响骨密度因素作相关分析。结果:(1)按体质指数分组:肥胖组体脂含量百分比和体质指数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P<0.05)。(2)按腰围分组:男肥胖组体脂含量百分比及骨密度高于男正常组(P<0.05);而女性肥胖组与女正常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肥胖骨密度高于女肥胖组(P<0.05)。(3)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男性的骨密度高于女性,体质指数和骨密度呈正相关,病程和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体脂含量百分比、BMI与骨密度有密切关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保持适当体重可能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老年2型糖尿病女性骨密度下降比老年男性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心城区7-18岁中小学生体重指数和体脂百分比的现状,为本区域的学校体育卫生决策及保健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黄浦区7-18岁中小学生977人,测量身高、体重和体脂百分比,计算体重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生多数年龄组的BMI指数明显高于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中上海学生和全国城镇学生(P〈0.05,P〈O.01);男、女生体脂百分比变化趋势相反,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男生7-11岁,体脂百分比明显高于女生(P〈O.01),12-18岁则低于女生(火0.05)。结论:上海市城区7-18岁学生的BMI指数与全国城镇学生和上海市学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评价时有必要制订本区自己的标准;男生体脂百分比的变化与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学校卫生工作者在制订决策和措施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BMD测定结果与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8例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7.0%(75/278)。年龄〉50岁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年龄≤50岁者;体重≤60 kg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体重〉60 kg者;身高≤155 cm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身高〉155 cm者;BMI≤20 kg/m^2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BMI〉20 kg/m^2者;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者,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降低主要发生于腰椎骨,年龄≥50岁、绝经、体重≤60 kg、身高≤155 cm、BMI≤20 kg/m^2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