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冠心病 2 8例 ,采用Gruntzig’s方法首先对病变处进行球囊预扩张 ,然后根据血管病变近端直径选择支架直径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结果  2 8例患者 3 4支病变血管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3 6个。所有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 ,造影显示无残留狭窄 ,靶血管血流均达到TIMIⅢ级 ,无特殊并发症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 在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基础上植入支架。2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植入30个支架,术后随访3~36个月。结果 30个支架植入均获成功,除1例术后4个月再发心绞痛,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邱建平  王宝蓉 《铁道医学》2000,28(5):310-31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 27例冠心病(CHD)患者中4例行直接支架植入术,23例行常规方法支架植入术。结果 27例患者28处病变血管植入31只支架。在未经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植入支架(DeNovo stenting)19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果不理想植入支架(Suboptinal stenting)8只,PTCA并发夹层、内膜撕裂和濒临闭塞时植入支架(  相似文献   

4.
李银福  马保新  申跃云 《吉林医学》2010,(33):6062-6063
目的:分析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与支架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2例,都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有25例冠状动脉造影是正常的,2例表现为肌桥,16例存在单支病变,14例存在双支病变,5例存在着三支病变。有52处病变部位,30处进行了处理,其中支架植入21枚。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8例冠心病患者不作冠状动脉预扩张直接行支架植入,分析疗效和成功率.结果48例患者中有63处病变行支架植入,不预扩张成功植入63个支架,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选择的冠心病患者中,不进行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例冠心病患者给予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后1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15,P〈0.05);术后3天与术后1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848,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以明显缓解冠心病的症状,C-反应蛋白在评价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方面有一定作用;C-反应蛋白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评估病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方法:对本院349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术中、术后详细护理、心电监护及观察病情变化。结果:349例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均取得成功,术后拔管时出现迷走反射1例。结论: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心电监护,加强护理,可明显减少冠心病支架植入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对 2 3例冠心病患者行未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同期与按传统方法预先用球囊扩张后再植入支架的 2 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对比 ,观察其即刻和远期效果。结果显示 :两组病例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 10 0 % ,而未预扩张组的不良心脏事件 (心绞痛、心肌梗塞、心性死亡 )的发生率较预扩张组低。提示对恰当选择的冠状动脉病变直接植入支架具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和较理想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27例冠心病(CHD)患者中4例行直接支架植入术,23例行常规方法支架植入术。结果27例患者28处病变血管植入31只支架。在未经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植入支架(DeNovostenting)19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果不理想植入支架(Suboptinalstenting)8只,PTCA并发夹层、内膜撕裂和濒临闭塞时植入支架(Bail-outstenting)4只。术前血管狭窄平均(87±13)%,术后为(15±5)%(P<0.05)。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或死亡。术后随访1~6个月,仅1例发生非Q波AMI。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金属裸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4例冠心病患者均行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其中31例合并糖尿病。结果(1)两组患者病变支数及病变累及部位构成比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成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两组患者再狭窄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安全,疗效明显,但因病变严重、累及冠状动脉支数较多,支架植入后病变复发、再狭窄发生率高,故不推荐采用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建议首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或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3年7月~2013年12月的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中16例患者均在术前常规放置IABP,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结果急性心梗10例,其中伴心源性休克5例,PCI失败5例;顽固性心绞痛3例;陈旧性心梗合并室壁瘤2例;陈旧性心梗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16例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早期死亡2例,术后低心排4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1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对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采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时,要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成功率,应充分重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患者合并症处理、术中要强化患者心肌保护,并选择适合患者的血管移植材料及术后心功能维护,这样才能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与非心肌梗死之间冠状动脉狭窄的差异,了解冠 状动脉狭窄与相应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 窄的 47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非心肌梗死组,比较 各组血管狭窄程度,观察单、双、3支病变的分布情况,组间差异均采用两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U检 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用数量的比例来表达.[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 心肌梗死组、非心肌梗死组各组重度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各占 76%, 68%, 68%,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以非心肌梗 病变所占比重相对较高,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以多支病变所占比 重相对较高.[结论]单支病变几乎是左前降支,左前降支相对应的胸前导联(V1-6)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 现率相对较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余导联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现率相对较低,与狭窄程 度之间无规律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对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张健  刘全 《吉林医学》2010,31(4):449-450
目的:观察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中的作用及重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危重患者即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49~82岁,除2例为前降支开口闭塞外,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入院时剧烈胸痛,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其中1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1例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例同时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仅1入院期间未行支架置入,6例行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果:18例成功撤离IABP,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救治成功,5例死亡。抢救成功率=78.3%。结论: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情况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519例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因冠心病临床症状再次血管重建率。结果 112例患者因冠心病临床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72例患者行再次PCI治疗,其中罪犯血管PCI 27例(梗死相关动脉再次PCI组:包括支架内再狭窄19例,支架血栓8例),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45例(非梗死相关动脉再次PCI组);未再次PCI患者447例(未再次PCI组)。3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既往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支血管病变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直接PCI支架长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次血管重建主要是由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进展所致。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极大。文章从冠心病的健康教育及一般护理、医疗护理指导及急救知识的普及、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护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临床护理在冠心病的治疗和转归以及预后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冠心病病人的心脏功能受损及恢复情况。方法:用核素心室造影的方法测定90例冠心病病人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结果:心绞痛病人心脏的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异常。心肌梗死病人心脏的早期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受损,后期均有所改善。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心脏收缩功能完全恢复,舒张功能仍低于正常。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恢复得均较慢。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心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心脏舒张功能受损先于收缩功能而其恢复则迟于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范沛英  陈忠 《现代医学》2012,40(5):566-569
目的:研究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两年随访结果.方法:将339例早发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n=85)和非心律失常组(n=25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6、12及24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49.4%比15.7%)、高血压病(87.1%比76.8%)、吸烟比例(42.4%比30.7%)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心律失常组(0.55±0.10比0.63±0.09,P<0.05),病变累及左主干(8.2%比0.4%)、左回旋支(55.3%比34.6%)、右冠状动脉(70.6%比44.8%)比例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患者6个月(15.3%比7.9%)、12个月(22.4%比8.7%)及24个月(29.4%比12.2%)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再住院、脑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非心律失常组升高(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平均左室射血分数较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和重复住院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评估和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综合分析连续两次非计划重返住院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二次重返住院是否急性心梗再发和/或第2次住院(LM/LAD、RCA、LCX)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第2次住院冠脉造影检查冠脉血管病变加重(Gensini积分增加),分为病情进展组116例和非病情进展组200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1.23±10.32)岁、(60.06±10.06)岁。结果首次心梗后第2次因再发急性心梗而重返入院的冠心病患者22例(6.96%);病情进展组与非病情进展组糖尿病病程、三支血管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有无弥漫病变、是否完全闭塞病变、是否放置支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较非病情进展组糖尿病病程更长、血管病变更严重、甘油三酯水平更高,冠状动脉出现完全闭塞、弥漫病变、放置支架的比例更高(P<0.05)。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否有支架内狭窄、血栓形成、钙化病变、放置支架的直径和长度、是否需择期手术、是否遵医嘱服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冠状动脉弥漫病变为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和重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积极地控制血糖达标、有效管控糖尿病的病程可减缓冠状动脉病变的进程,及早干预冠状动脉弥漫病变可减少患者重复住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反应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2例冠心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健康成人 (NCHD)血清的C 反应蛋白 (CRP)。冠心病患者又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1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3例。比较SAP组与NCHD组之间 ,UAP组、AMI组与NCHD组之间CRP的差异。结果UAP组、AMI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NCHD组 (分别为 :P <0 0 0 5、P <0 0 0 0 1) ,但SAP组与NCHD组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提示急性炎症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