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不同MRI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将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MRIPfirrmann分级不同分为PfirrmannⅢ、PfirrmannⅣ2组,均采用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术后7 d、3个月及末次随访评价2组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26(18.6±3.1)个月。2组术前与术后VAS、OD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firrmanⅢ组术后7 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83%,83%和78%;PfirrmanⅣ组分别为72%,64%和44%。2组间术后7 d、术后3个月VAS、ODI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末次随访2组VAS、ODI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复发率PfirrmannⅣ组较PfirrmannⅢ显著增多(P0.05)。结论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其疗效与椎间盘退化程度有关,Pfirrmann分级对该手术适应证有参考价值,PfirrmannⅢ患者较PfirrmannⅣ能取得更好疗效,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运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37例确诊的颈椎病患者,运用Macnab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近期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3d、1个月和3个月Macnab疗效评价,优良率分别达到86.49%、89.19%和83.78%。术后3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天、术后1月与术后3个月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优点,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联合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单纯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疼痛评分、JOA评分及Macnab评分,而后将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估其疗效。结果 2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2组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 0.05);2组术前Macnab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3.33%(治疗组)和60.00%(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能使患者后期疗效更加显著。椎间孔镜下行髓核摘除术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电针夹脊穴与电针常规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发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将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组和常规穴位组,每组80例。夹脊穴组患者穴取病灶处双侧夹脊穴,之后接电针治疗,留针45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0次。常规穴位组患者主穴为阿是穴,配合患侧秩边、环跳、委中、承山和跗阳。之后接电针,留针时间和疗程均同夹脊穴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定标准在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进行评价。结果:(1)疗效性观察指标。JOA评分:夹脊穴组治疗后JOA评分为(20.89±3.43)分,随访时为(19.35±4.02)分,与治疗前(12.35±4.4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高于常规穴位组同时点JOA评分(均P0.05)。VAS评分:夹脊穴组首次治疗后VAS评分为(4.09±1.81)分,治疗后为(2.11±1.30)分,与治疗前(6.40±1.2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穴位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数据挖掘结果。中年人和病程小于6个月者即刻治疗效果最好。根据JOA评分,电针夹脊穴优于电针常规穴位治疗;电针夹脊穴治疗的最佳疗效时间为首次治疗的24 h后,电针常规穴位的最佳疗效时间为第一次治疗后。年龄和病程影响疗效。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电针常规穴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共收治经椎间盘造影和MRI检查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3例,其中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3例和右下肢疼痛麻木4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15±0.96分,均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4周、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腰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时进行Mac Nab评分。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前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的3例患者和右下肢疼痛麻木的4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随访6个月,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为0.78±0.68分,术后4周VAS评分为0.54±0.63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0.46±0.66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0.53±0.67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评分较术后1周均无明显反弹(P0.05)。按照Mac 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优15例,良15例,可3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0.91%。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迎随补泻手法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对照组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迎随补泻手法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1天/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D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VAS、JOA评分、ODI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但迎随补泻手法联合电针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电针夹脊穴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进行评分、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分,并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术前与术后、术后组间以及术后各时点间评分差异。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6个月VAS、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评分(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评分低于术后1周评分。术后6个月Macnab评价治疗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臭氧注射辅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分析疗效。方法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惠民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抽取82例入组研究,随机数表法分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常规药物加理疗干预为常规组,基于此,加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干预实验组,对治疗优良率、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优良率较高,治疗后VAS和ODI评分较低(P<0.05)。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的应用,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优良率,有效缓解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价值大。  相似文献   

9.
高肖波  刘振东  吕一 《中医正骨》2015,(2):49-50,53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对60例采用射频消融联合硬膜外封闭疗法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采用Macnab标准、VAS疼痛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60例患者,共75个椎间盘发病,均顺利完成操作,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周时评价优良率为86.67%,VAS评分(2.2±1.6)分;1个月优良率为85%,VAS评分(2.3±1.4)分;6个月优良率为81.67%,VAS评分(2.4±1.7)分;12个月优良率80%,VAS评分(2.5±2.1)分;各随访时间点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达到协调治疗的效果,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共74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该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为(46.52±4.38)岁,平均病程为(17.48±3.65)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表及Macnab分级测定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0.17±3.67)min/节段,平均住院时间为(4.05±0.49)d,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联系获得随访。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Macnab分级评定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疗效较稳定;1例患者在术后20min出现颈部局部血肿,经紧急切开清除血肿后相关症状缓解,2例患者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或不同程度咽喉部不适,均在1周后自动消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阵发性耳鸣,2周内自行好转。无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结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较佳的临床疗效,创伤小并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路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伴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对50例Modic改变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术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和评分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的神经症状完全缓解,4例好转。手术后VAS评分从术前的(9.12±0.71)分降为术后的(2.37±1.40)分,JOA评分从术前的(12.1±1.40)分增加为术后的(24.6±1.43)分,术后随访6~24(12±5.6)个月,所有病例的症状无加重和复发。结论脊柱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腰椎Modic改变伴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TED治疗。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本组106例患者,手术时间(67.54±9.45)h,出血量(33.09±6.06)mL,切口长度(0.81±0.17)cm,术后下床时间(1.86±0.81)d,住院时间(4.74±1.90)d。术后硬膜撕裂4例,感染2例,血肿3例,总发生率8.49%(9/106)。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8.32±0.91)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0.55±0.19)分;JOA评分由术前的(12.31±1.75)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23.98±4.3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0个月,中位数14.3个月,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为2.83%。结论: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予电针治疗。主穴(患侧):腰突穴;配穴(患侧):病变腰椎节段夹脊穴,环跳、秩边。隔天1次,每周六、日休息,10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腰痛评分(JOA)及目测类比评分(VAS)变化。结果:治疗后VAS、JO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臂X线机的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和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5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42±0.38)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平均为(2.11±0.48)分,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Macnab法疗效评价,显效19例,有效35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结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皮穿刺臭氧注射结合中医综合治疗组,n=30)和对照组(经皮穿刺臭氧注射组,n=30),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分,并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照术前与术后、术后组间以及术后各时点间评分差异,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术后均有显著疗效;VAS、JOA评分治疗组术后3个月、6个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评分(P<0.01),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评分低于术后1周评分;术后6个月Macnab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无差别,但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辅以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提高了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治疗的疗效,尤其是中远期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腰椎间盘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且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组术后加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2组均定期随访(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VAS评分,下腰椎JOA评分,MRI复查,评估2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及1月、3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的VAS评分(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JOA分值改善率进行评比,对照组术后优良率为75%;治疗组术后优良率为81.25%;2组术后3个月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效果;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其临床疗效能够起到强化作用,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消炎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 67%,对照组为80. 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JOA、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消炎散的疗法相较于单一的电针疗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黎药烫熨联合电针夹脊穴和单纯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安慰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组在电针基础上联合黎药复方局部烫熨,安慰组采用套迭式顿头安慰针作用于夹脊穴,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3周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并统计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3周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治疗1周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 33%和安慰组的13. 33%(P均0. 05)。结论黎药联合电针夹脊穴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夹脊穴,且镇痛作用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配合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早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髓核摘除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患者,术后服用加减身痛逐瘀汤4周,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采用ODI、JOA、VAS评分,DH、ROM测量数据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治疗后1个月、6个月VAS、JOA及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个月DH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6个月D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能维持术前高度;术后ROM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保留了较好的活动度。结论:采用髓核摘除并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配合术后服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维持病变节段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的早中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3例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93例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第2天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口服,连服6周。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ODI评分)、改良JOA腰痛疾患评分(改良JOA评分),统计2组患者治疗6周后中医证候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1年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改良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VAS、ODI评分更低(P均<0.05),改良JOA评分更高(P均<0.05)。术后6周时,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1.40%(85/93),对照组为83.87%(78/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随访发现观察组1例(1.08%)、对照组8例(8.60%)复发,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孔镜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