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儿童及青少年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CAH患儿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edsQL4.0调查江西省儿童医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间48例诊断为CAH的5~18岁儿童及青少年和家长,119名健康儿童及青少年和家长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H患儿自评量表及家长代评量表各项得分(各单一领域得分、社交心理功能和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社交功能(自评t=2.711,代评:t=3.048)、学校表现(自评:t=2.718,代评:t=4.671)、社交心理功能(自评:t=3.674,代评:t=5.587)、总分(自评:t=4.026,代评:t=5.34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H患儿男女之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控制不良、有并发症、无正规随访的CAH患儿各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和病程长的CAH患儿,各项得分更低。结论 CAH儿童及青少年的生存质量存在明显损害,特别是激素控制不良、有并发症、无正规随访、病程长、年龄大的CAH患儿损害更严重,需要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学习风格简介(LSP)干预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期在全国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确诊为ASD的儿童55名,年龄在36~72个月之间,进行为期6个月的LSP模式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语言、社交行为和适应行为能区发育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7.10、6.29,P<0.01),而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1.76,P>0.05);CARS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CARS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1);SDQ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同伴关系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明显下降,亲社会行为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6.96、7.74、6.78,P<0.01),而情绪症状得分和品行问题得分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92,P>0.05)。结论 LSP能有效改善ASD患儿的社交能力,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可在国内更广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对功能性障碍患儿构音清晰度的疗效,为临床综合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株洲市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治疗的67例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家长参与组33例和常规组3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构音训练,家长参与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家长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每周1次家长培训和每日微信打卡作业,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构音清晰度评估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构音清晰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2.38、25.50,P<0.01),且家长参与组治疗后构音清晰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P<0.01);家长参与组每周平均家中练习天数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16.08、χ2=19.90 ,P<0.01)。 结论 结合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患儿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型糖尿病患儿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分析父亲参与教养意识和程度与患儿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9-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父亲参与教养量表和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对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型糖尿病患儿随访群中的35个患儿及其父亲进行调查。结果 父亲参与教养总得分为(146.09±19.46)分,各维度得分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鼓励与表扬、支持与规划、管教与约束和日常照顾;1型糖尿病患儿生存质量总得分为(61.28±17.42)分,各维度得分/条目的比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维度、社会维度、生理维度和治疗维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学习成绩优秀组的父亲支持与规划得分高于成绩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67,P<0.05);与常模(n=745)比较,父亲参与教养总分(t=-3.102)、鼓励与表扬(t=-3.861)、支持与规划(t=-23.049)的得分低于常模,管教与约束得分高于常模(t=7.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参与教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患儿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无相关 (P>0.05)。结论 父亲总体参与1型糖尿病患儿教养的意识和程度较好,尤其是在鼓励表扬与支持规划方面,但在日常照顾的参与教养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避免过度约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初中学生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家长的心理状态,为促进学生及家长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网络邀请开展问卷调查,对自愿参与的调查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家长身心状态的评估。 结果 家长焦虑平均得分(40.83±10.51),焦虑检出率为16.14%。68.11%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受疫情影响感到很担心;学校没有组织在线学习的家长焦虑水平高于学校已开设在线学习的家长(t=-2.199,P=0.029);亲子关系越紧张,家长的焦虑水平越高(F=6.674,P=0.000)。 结论 对延期开学影响孩子学习的担心、学校是否开设网课、网课对家长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网课期间的家庭亲子关系,是疫情期间影响初中生家长焦虑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学龄期1型糖尿病(T1DM)儿童生存质量差异的因素,为制定改善TIDM患儿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年6月-2018年6月至西安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06例学龄期TIDM患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郑玲玲等编制的《重庆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量表》,观察调查问卷中患儿在影响领域、满意度领域得分,以及总体得分情况。观察不同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患儿问卷得分差异,以及影响患儿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患儿生存质量量表分为影响领域和满意度领域两部分,106名学龄期T1DM患儿影响领域量表得分为(82.37±11.44)分,满意度领域(25.41±5.77)分,总体得分(110.54±18.89)分。空腹血糖≤6.1 mmol/L患儿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105.16±14.88)明显低于空腹血糖>6.1 mmol/L的患儿(142.26±20.61)(t=10.064,P=0.001);HbA1c≤7.6%患儿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103.67±19.26)明显低于HbA1c>7.6%的患儿得分(144.58±22.27)(t=9.572,P<0.001)。不同性别、住址、家庭收入的患儿,其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糖尿病饮食遵守情况、胰岛素注射方式、注射次数、血糖监测次数以及病程会导致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型糖尿病学龄期儿童的生存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对此类儿童应制定严格的饮食方案,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注射,以维持患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躯体伤害恐惧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其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幼儿园中3~6岁全部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共969例,其中男504例,女465例。研究工具为自编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结果 躯体伤害恐惧阳性检出75例(7.73%),其中男性33例(6.5%),女性42例(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1,P>0.05);躯体伤害恐惧得分女性(7.15±4.89)显著高于男性(6.50±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28)。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剖宫产(OR=2.063,95%CI:1.128~3.772,P=0.019)、母亲焦虑得分(OR=1.074,95%CI:1.024~1.125,P=0.003)是学龄前儿童躯体伤害恐惧的危险因素,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的语言认知因子得分(OR=0.912,95%CI:0.873~0.952,P<0.001)、社会生活能力总分(OR=0.961,95%CI:0.936~0.988,P=0.00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躯体伤害恐惧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与母亲焦虑、家庭养育环境及儿童社会生活能力有关。因此,早期进行家庭养育干预可以防止幼儿躯体伤害恐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患儿的睡眠情况,分析睡眠干预在改善POTS患儿临床症状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确诊为POTS的40例患儿为病例组,儿保科体检的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以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结果作为POTS诊断依据。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现况调查。POTS组患儿接受为期3个月的睡眠促进疗法,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下降>2分表示睡眠干预治疗有效,≤2分表示治疗干预无效。结果 POTS组和对照组平卧位心率(t=-2.117)、直立位最大心率(t=3.88)、卧立位心率差值(t=-7.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中有77.5%的患儿PSQI总分>5分,POTS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PSQI评分(t=8.31,P<0.001)以及除睡眠药物以外的其他6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OTS组患儿睡眠促进疗法干预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平卧位心率(t=-2.707)、直立位最大心率(t=2.656)、卧立位心率差值(t=4.771)较干预前降低,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Z=-5.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症状评分下降>2分的患儿占60%,年龄>10岁的POTS患儿,行睡眠疗法治疗有效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43.7%。结论 多数POTS患儿存在睡眠质量差的问题,采用睡眠干预疗法可促进儿童POTS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哮喘患儿存在的情绪问题及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哮喘患儿的临床综合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5—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哮喘门诊就诊8~16岁哮喘儿童70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哮喘控制问卷(AC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进行评估及分析。结果 哮喘儿童焦虑、抑郁障碍筛查阳性者各24、26例,检出率分别为34.3%、37.1%。焦虑、抑郁障碍得分独生子女组高于非独生子女组(t=2.986、3.125)、家庭关系不和谐组高于家庭关系和谐组(t=3.636、5.309)、哮喘控制不佳组高于哮喘控制佳组(t=2.743、2.086);哮喘未规范管理组抑郁障碍得分高于哮喘规范管理组(t=2.3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及哮喘控制程度是哮喘患儿焦虑障碍评分的主要因素(β=0.289、-0.423,P<0.05);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哮喘控制程度是影响哮喘患儿抑郁障碍评分的主要因素(β=0.282、-0.283、-0.266,P<0.05)。结论 哮喘儿童比同龄健康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庭成员及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儿童情绪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家长心理健康水平与患儿饮食治疗依从性关系。 方法 调查分析持续治疗的63例PKU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患儿治疗随访过程中苯丙氨酸浓度、随访周期。PKU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SCL-90自评心理症状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自评,按心理症状因子分统计分成I、II组,并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调查。选取儿保科健康查体幼儿家长作为对照组。结果 1)PKU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除外恐惧、人际敏感因子t值均>2.78,P值均<0.01);2)PKU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I组低于II组,I组心理症状因子分均高于II组(除外恐惧因子t值均>4.084,P<0.01);3)I组患儿苯丙氨酸浓度控制好于II组(χ2=29.866,P<0.01),随访周期短(t=3.535,P<0.01),显示良好饮食治疗依从性;4)I组、II组中PKU患儿家长其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度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3.445,9.718,P均<0.01)。 结论PKU患儿饮食治疗依从性较好的家长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患儿饮食治疗依从性与家长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度等有关。要提高患儿饮食治疗依从性,确保智力正常发育,家长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对患儿及其家长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PedsQLTM 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728例2~7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比较RRTI患儿及其家长与健康儿童及其家长的生存质量得分的差异,分析儿童自答问卷和家长代答问卷生存质量得分的一致性,并对患儿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RRTI患儿的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同龄健康儿童(P<0.05)。患儿家庭影响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同龄健康儿童家庭相应维度得分(P<0.05),家庭影响各维度得分与患儿生存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0.05)。RRTI儿童自答问卷的生理功能、社交功能及总得分高于家长代答问卷得分(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家长与患儿间的社会关系和家长文化程度与患儿生存质量得分有相关性(P<0.05)。 结论 RRTI对患儿生存质量及其家庭均存在一定危害,家长的社会学特征对患儿的生存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特点,为促进SMA儿童整体发育水平,进一步丰富及完善SMA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就诊,且明确诊断为SMA的儿童(n=16)为SMA组,同期且年龄、性别分布情况与SMA儿童匹配的健康儿童(n=19)为对照组。采用Griffiths发育评估量表-中文版(GDS-C)评估两组儿童发育水平;分析SMA组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的发育水平差异。采用汉默史密斯功能运动-扩展量表(HFMSE)、费城儿童婴儿神经肌肉病测试(CHOP INTEND)和上肢模块测试修订版(RULM)评估SMA儿童运动功能。结果 SMA儿童运动领域(t=-27.592)、个人-社会领域(t=-7.485)、听力语言领域(t=-3.216)、手眼协调领域(t=-4.709)、表现领域(t=-4.681)和推理领域(t=-2.468)发育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儿童(P<0.05)。SMA儿童年龄与GDS-C中运动领域(r=-0.625)、个人-社会领域(r=-0.611)发育商呈负相关(P&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婴儿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健康足月儿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分别于3、6、12月龄进行血清IgG、IgM、IgA检测;在6、12月龄时进行智能发育的评估。结果 6月龄时母乳喂养组的发育商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2.035,P=0.045),其中精细动作、语言及社会行为的评分高于人工喂养组(t=3.814、2.075、2.229, P<0.001或<0.05)。12月龄时母乳喂养组的发育商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2.062,P=0.042),其中精细动作、语言的评分高于人工喂养组(t=2.271、2.066, P<0.05)。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中IgG水平在6月龄时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4.920,P<0.001),在3月龄、12月龄时两组无明显差异(t=0.316、0.708,P>0.05)。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中IgM水平在6月龄和12月龄时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2.700、4.767,P<0.01),在3月龄时两组无明显差异(t=1.797,P=0.076)。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中IgA水平在3月龄、6月龄及12月龄时均高于人工喂养组(t=6.441、6.115、6.765, P<0.001)。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在智能及免疫功能上有差异,母乳喂养对婴儿的智能及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应当大力支持及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4.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5~6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的智力结构特征,旨在为学龄前ADHD共患DCD儿童的针对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7月—2022年4月对就诊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ADHD的儿童进行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DCDQ)筛查,结果为可疑和异常的儿童以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为诊断标准,确诊DCD者共70例,另单纯ADHD患儿5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测试,对比两组儿童智力结构特征。结果 ADHD共患DCD组儿童的总智商(t=2.884)、言语理解(t=3.059)、视觉空间(t=2.198)、工作记忆(t=2.345)、加工速度指数(t=3.314)均显著低于单纯ADHD组(P<0.05);两组流体推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7,P>0.05)。比较10个核心分测验的得分,共患DCD组均较单纯ADHD组低,其中常识(Z=2.285)、类同(t=2.645)、拼图(t=2.225)、动物家园(Z=3.307)、找虫(t=3.033)和划消分测验(t=2.299)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影响。方法 6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在冠状动脉造影时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分为支架组(n = 400)和非支架组(n = 200),400例支架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接受心理干预治疗进一步随机分成干预组(n = 200)和非干预组(n = 200)。患者入院后1 d、PCI治疗后1 d、出院时分别采用焦虑自我量表和抑郁自我量表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不同时间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血红蛋白含量、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入院后1 d,3组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CI治疗后 1 d,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支架组(均P < 0.05),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冠心病患者焦虑(t = 11.21,P < 0.01;t = 9.96,P < 0.01)和抑郁评分(t = 8.56,P < 0.01;t = 6.73,P < 0.01)均显著高于入院后1 d。出院时,3组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冠心病患者出院时焦虑(t = 21.57,P < 0.01;t = 15.77,P < 0.01)和抑郁评分(t = 24.33,P < 0.01;t = 15.01,P < 0.01)均显著低于PCI治疗后 1 d,干预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均P < 0.05)。结论 PCI治疗会加重冠心病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状态,而心理干预治疗可减轻焦虑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使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对昆明地区168名婴儿进行测试,并与美国常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得分的相关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为TIMP的本土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对昆明地区168例足月儿及矫正胎龄 34~57+6 周早产儿进行TIMP测试,并记录原始得分及婴儿一般情况。 结果 1)随着婴儿胎龄的增加,TIMP测试得分逐渐升高,且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4.181、-3.554、-3.423、-2.489、-3.463、-4.579、-2.612、-2.359、-3.249、-3.038、-4.248,P<0.05);2)足月儿的TIMP得分高于早产儿(t=2.615,P<0.05);出生体重≥2 500 g婴儿的TIMP得分高于出生体重在1 500~<2 500 g之间的婴儿(t=-2.593,P<0.05);测试时矫正年龄在<40周、40~44周、45~48周、49~52周、≥53周的各组婴儿间TIMP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226,P<0.001)。3)出生时胎龄(足月或早产儿),以及进行TIMP测试时的矫正胎龄分组是TIMP得分的影响因素(β=0.164、0.743,P<0.05)。 结论 TIMP评估得分能反映不同矫正胎龄婴儿的运动表现能力,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因此需要建立中国常模提供本土化数据参考;并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给予早期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