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武汉市洪山区流动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促进流动儿童体格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洪山区两所小学9~12岁学生,收集752名流动儿童的体质监测资料,对生长发育水平进行分析并与全国体质调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各年龄组流动儿童身高均低于全国同龄儿童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9岁组、10岁组和女童9岁组的体重均低于相应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瘦检出率男童高于全国城乡水平,而女童低于全国城乡水平;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男童与全国城市水平接近,女童高于全国城市水平。男童的消瘦、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与女童相比均较高,11岁年龄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市流动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低于全国城乡儿童均值,流动男童营养不良的状况与女童相比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安庆市开发区0~3岁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为本地区开展儿童保健和营养改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开发区各街道内按照不同月龄段以接近1∶1的年龄别比例抽取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出生的0~3岁儿童的健康档案,共收集有效资料2 793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 0~3岁儿童各月龄组WHZ、WAZ、HAZ三项评分均值接近WHO标准;WHZ、WAZ、HAZ三项评分在各月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WHZ 评分值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比女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庆市开发区0~3岁儿童生长发育总体状况良好,超重和肥胖成为突出问题,男童超重和肥胖情况比女童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天津市津南区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为本地区的儿童保健和营养指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2017年津南区所有国办幼儿园内3~6岁儿童的春季体检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调查对象按照年龄分为3~、4~、5~、6~7岁4组,并在各年龄组中按照性别比1∶1的比例随机选取调查对象,共得到2 172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Z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 各年龄组中,男童的身高、体重均高于同年龄段女童;男童和女童的身高别体重(WHZ)和年龄别身高(HAZ)值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FWHZ=11.966,女童FWHZ=28.291,男童FHAZ=40.474,女童FHAZ=22.520,P<0.05),男童组的年龄别体重(WAZ)值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FWAZ=3.258,P<0.05);男童WAZ和HAZ值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AZ=6.426,tHAZ=8.913,P<0.05)。男童消瘦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2.550,P<0.05)。男女童的超重发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χ2趋势=119.876,女童χ2趋势=87.316,P<0.05)。此外,男女童肥胖的发生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χ2趋势=22.550,女童χ2趋势=68.397,P<0.05)。结论 天津市津南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较为突出,营养不良问题也不容忽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参加2017年上海静安区幼儿园体检的3 608名3~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进行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调查,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静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和9.2%,男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6~7岁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其余年龄组(P<0.05),而超重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总检出率为1.5%,男童高于女童,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超重及非超重肥胖儿童(P<0.001),而高血压检出率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应早在学龄前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天津市3~7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改善ASD儿童生长发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19年整群抽取天津市221名3~7岁ASD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各项指标依据201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和2008年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转化为Z评分,以评价ASD儿童的体格和营养状况,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ASD儿童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天津市ASD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9.0%,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指数Z评分(BAZ)分布曲线向右偏移,胸围及腰围的Z评分分布曲线向+3s外延伸,坐高的Z评分分布曲线向左偏移,呈现生长偏离趋势。男童WAZ(Z=2.053,P<0.05)及超重/肥胖率(χ2=6.572,P<0.05)高于女童,6~7岁组超重/肥胖率高于3~岁和4~岁组(P<0.05),不同ASD症状严重程度间营养状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21,P>0.05)。结论 天津市ASD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存在体格生长偏离,应加强ASD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肥胖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华东地区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分布特点,探讨基于微信平台收集数据的优缺点,为今后进行调查和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0~5岁儿童家长通过微信平台在线填写,19 793名儿童纳入分析,其中男童11 770例,女童8 023名,以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值作为诊断超重和肥胖的指标。将本次调查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与2006年中国九市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华东地区0~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和4.2%,男童肥胖的总检出率高于女童(χ2=14.965,P<0.001),尤其0~1岁和2~3岁男童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童(χ2=9.528和14.066,P值均<0.001),华东地区各年龄段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2006年中国九市水平。结论 华东地区0~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使用移动平台进行人群调查研究更快捷和简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15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间的差异;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体脂两种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的不同,对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制定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纳入乌鲁木齐市儿童青少年907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成分、计算BMI-Z分值;超重肥胖评定参考WS/T586-2018。结果 6~15岁儿童青少年除男生体脂率外,男女生各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变化均存在线性趋势(P<0.05),BMI-Z评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女生在11岁时体脂百分比(BFP)超过男生(P<0.05)。BMI及BFP评价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1.5%和9.0%、14.1%和20.5%;其中BMI正常组有7.6%和3.1%的少儿BFP评定为超重和肥胖;在BMI超重组有49.5%的少儿BFP评定为肥胖。各体成分在超重与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有性别及年龄差异;不同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率略有不同,提示BMI评定肥胖标准易低估体脂胖肥儿童青少年;其超重和肥胖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茂名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 方法 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茂名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4 341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儿童的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对各组儿童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对比,并采用Z评分法对各年龄组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均有增加,且在同年龄组内男性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大于女性儿童(P<0.05)。四组儿童经Z评分评估后,各组儿童的年龄体重(weight for age Z-score,WAZ)评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儿童年龄身高(height for age Z-score,HAZ)评分、身高体重(weight for height Z-score,WHZ)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年龄组间男童、女童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年龄组儿童均出现一定比例的超重、肥胖、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等营养不良现象,且随着年龄增长,不良营养状况也随之升高(χ2=15.937,P=0.001),其中3~4岁年龄组不良营养状况发生率低于5~6岁年龄组。 结论 在2019年期间茂名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总体基本良好,但仍然有部分儿童出现超重、肥胖、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等营养不良问题,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南山区学龄前儿童感觉加工能力。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深圳南山区84所幼托机构儿童的家长发放“简式感觉剖析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男童与女童比较,男童的味觉/嗅觉敏感性(P=0.007)、运动敏感性(P=0.005)、低反应度/寻求感觉(P<0.001)、听觉过滤(P<0.001)得分低于女童。3岁组儿童运动敏感性、低反应性/寻求感觉、听觉过滤因子分较低,5岁组儿童运动敏感性(P<0.001)、低反应性/寻求感觉(P<0.001)、听觉过滤(P<0.001)、精神不振/虚弱(P<0.001)因子分较3岁组与4岁组儿童高。运动敏感性、低反应性/寻求感觉、听觉过滤、精神不振/虚弱因子分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结论 男童的感觉加工困难程度高于女童,学龄前儿童的感觉加工变异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及体格发育状况,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于2019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抽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10~12岁学龄儿童进行研究,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和儿童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超重与肥胖检出率,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结果 临夏州农村10岁男女童平均体重分别为33.3、31.7 kg,平均身高分别为139.8、138.7 cm; 11岁男女童平均体重分别为33.8、33.2 kg,平均身高分别为141.1、141.7 cm; 12岁男女童平均体重分别为34.6、35.2 kg,平均身高分别为143.2、143.8 cm。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5.1%(男36.9%,女33.0%),其中中重度消瘦检出率为23.4%,轻度消瘦检出率为11.7%;儿童超重检出率为4.7%,肥胖检出率为4.6%;儿童营养状况性别间(Z=368 213.0)和年龄间(H=0.1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总生长迟缓检出率为5.8%,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童为4.2%,女童为7.4%,儿童生长迟缓检出率性别间(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现状及近年流行趋势,为有效控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4-6月,方便整群抽取青岛市城区13家中等规模幼儿园,对全体在园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及腰围、臀围测量评价,与2006年同质调查数据比较,研究十二年来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趋势。结果 2018年城区幼儿园3~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为7.51%,较2006年(9.52%)显著下降(χ2=11.218,P=0.001),年均下降16.75%;男童肥胖超出率(10.02%)显著高于女童(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01);2018年城区3~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5.85%,较2006年(18.12%)显著下降(χ2=7.892,P<0.05);肥胖儿童BMI、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P<0.001)。结论 近十二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得到有效控制。儿童超重检出率亦下降,但远高于肥胖检出率,提示需加强学龄前儿童超重防控,以减少其转化为学龄期乃至成年期肥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正常和肥胖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人体成分、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儿童骨骼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健康体检门诊和肥胖儿童门诊就诊的6~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同时测定人体成分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共纳入儿童1 138 例,其中正常体重组606人,超重肥胖组532人。总体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为22.5%(正常组14.7%、肥胖组31.4%);肥胖组儿童平均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组儿童骨密度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P<0.001),与25-(OH)D呈正相关(P=0.001)。而肥胖儿童骨密度与BMI、腰围身高比(W/H)、体脂%(FM%)均呈负相关(P<0.001),与骨骼肌%(P=0.008)、25-(OH)D水平(P=0.001)均呈正相关,无论正常或肥胖儿童,骨密度与血清ALP、钙、磷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儿童25-(OH)D水平不足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均可影响骨密度的增加;血清钙、磷、ALP与儿童骨密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儿童体成分的差异,为儿童健康评价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科体检的儿童1 185例,年龄3~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各指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态与儿童体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童的体重、BMI、去脂体重、身体水分及基础代谢率均高于女童,体脂率低于女童(t=2.94、5.05、5.21、4.67、2.88、5.27,P<0.05);而身高和体脂含量在不同性别组间变化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的体脂含量、去脂体重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BMI随年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至6~岁)增加的趋势(P<0.05),按BMI变化趋势,儿童脂肪重聚年龄约5岁。男、女童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去脂体重、均随BMI增加而逐渐递增(男:F=33.28、29.81、33.02,女:F=28.57、13.38、24.55,P<0.05)。PBF与BMI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有较高的一致性(χ2=143.28、99.02,P<0.05),但PBF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及营养状态儿童的人体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体成分对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作用,是对儿童健康评价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3~6岁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特征,为临床诊疗及教育干预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2019年4-7月,在北京两所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640名3~6岁幼儿,使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3)进行粗大动作发展评估。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幼儿粗大动作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 3~6岁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未出现显著的性别×年龄的交互效应(P>0.05)。在粗大动作总分、移动性总分、操作性总分及13个子项目得分上出现了显著的年龄主效应(P<0.001),随年龄的增长粗大动作得分呈上升趋势。在4~6岁组幼儿移动性总分、单脚跳和蹦跳得分上出现了显著的性别主效应(P<0.05),女童优于男童;在3~6岁幼儿操作性总分、双手挥棒击打固定球、单手挥拍击打反弹球、脚踢固定球和原地运球得分上也出现了性别主效应(P<0.001),男童优于女童。结论 3~6岁幼儿粗大动作得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女童的移动性动作优于男童,男童的操作性动作优于女童,应依据3~6岁粗大动作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进行差异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