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5d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
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偏瘫上肢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和促进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发病在 4周内的脑卒中患者 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 0例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ADL功能训练 ,治疗组还应用AM 80 0型神经网络重建仪 ,对瘫侧腕伸肌群进行 40min/d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幅值 ,伸腕主动关节活动范围 ,腕伸肌力于每次治疗前后均给予测评并记录。此外FMA上肢运动功能积分 ,FIM自我照顾中的进食、梳洗、穿上衣项目 ,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给予评定。结果 治疗后各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 ,经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经方差分析 ,差异也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早期脑卒中患者 ,上肢运动和功能恢复可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组)20例、冰刺激治疗组(冰刺激组)2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肢体功能运动训练,电刺激组患者同时应用VitalStim电刺激仪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进行口一颜面肌功能训练,冰刺激组同时用冰棉签刺激其咽部并进行口一颜面肌功能训练。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和血氧饱和度(SaO2)测定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和冰刺激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刺激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均较冰刺激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或冰刺激结合功能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冰刺激。  相似文献   

4.
吴爱纯  章志超 《中国康复》2010,25(6):453-45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并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20 d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观察组基本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与35.0%,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在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腕背伸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应用AM800型神经功能重建仪对患侧上肢腕背伸肌群进行20min/d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入院24h内和治疗后12周分别对两组的最大肌电幅度、腕背伸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法及改良Barthel(MBI)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及腕背伸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的早期介入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网络治疗仪的疗效和肢体瘫痪后康复治疗的最佳组合。方法 60例急性脑卒中或脑出血术后患分为肌电刺激组(对照组)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组(治疗组)。治疗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 功能训练结合神经网络治疗仪对偏瘫患的早期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鄢茵  管细红  童华章 《全科护理》2016,(15):1530-1532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个月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同步功能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武汉体育学院校医院门诊收治的FA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2组均进行常规功能训练,包括热身活动、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训练后放松活动;NMES组在进行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的同时,对患侧腓骨肌进行NMES治疗,每次20 min,每周3次,持续8周。治疗前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离心/向心"模式下踝关节外翻峰值力矩(E-PT)评定患者腓骨肌肌力变化,采用Y平衡测试(YBT)评估患者姿势稳定性的改善效果,采用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和自觉踝关节稳定性量表(PAI)评估患者自觉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结果:2组治疗前E-PT、YBT、CAIT和PA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E-PT、YBT和CAI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A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NMES组E-PT、YBT和CAI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同步功能训练可增强FAI患者踝关节外翻肌力和姿势稳定性,提升自觉踝关节功能表现,较单纯的常规功能训练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早期干预措施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选择剖宫产后的产妇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术后3 d对照组进行盆底肌锻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刺激仪的治疗,比较两组盆底肌功能恢复的程度。结果实验组干预前后样本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前后个体肌力的差值(3个月时的肌力-42 d时的肌力),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样本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经过干预,实验组肌力提高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T)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EMGBFT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关节活动度(AROM)、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患侧上肢力学指标[肘屈伸时峰力矩(PT)、总功(TW)]及生活质量评定简表(WHOQO-BREF)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肘屈肌、膝伸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腕关节与踝关节AROM值及上肢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患侧上肢肘屈肌与肘伸肌PT和TW、WHOQO-BREF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EMGBFT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应用于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治疗作用。方法:41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9例,采用上肢支具、按摩和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2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和1年后进行临床评定,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病例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均有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综合实用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1个月、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年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治疗对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有可靠疗效,并能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115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膀胱低频电刺激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 0. 05),膀胱功能好于对照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实施膀胱低频电刺激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反馈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NMES组加用NMES治疗,反馈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NMES组、反馈组更优于对照组(均P〈0.05),反馈组更优于NMES组(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反馈组总有效率更高于NMES组及对照组(均P〈0.05),NMES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针灸)和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表面肌电图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电生理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正常比例为43.33%(13/30)明显高于对照组23.33%(7/3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 =-3.318,P <0.01)。治疗后两组对空吞咽时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 G )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1)。结果 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能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效果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发病4 周内、不能主动完成腕背伸运动,且患侧腕背伸时所测收缩肌电值=基础肌电值的患者60 例,分为2 组:对照组(n=30)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治疗组(n=30)应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共治疗4 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 应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 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FMA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00),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即使于发病早期,未检测到肌肉收缩肌电值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偏瘫患者上肢瘫痪肌肉的功能治疗,其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运动功能评定及功能独立性(FIM)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12周继续提高(P0.01);观察组sEMG信号增幅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及FIM评分亦较治疗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2组ASIA运动功能及FIM评分较治疗8周后提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并能提高功能独立水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盆底肌力3级产妇1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观察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训练及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训练,共康复6周。康复结束后比较2组盆底肌肉肌电值、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及尿失禁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肌电值,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Ⅰ类肌纤维疲劳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RP及VSP高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产妇实施电刺激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盆底肌功能及尿失禁状况。  相似文献   

20.
对肩周炎手法剥离术后患者功能训练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护理督导对肩周炎手法剥离术后患者功能训练的方法与疗效关系。方法将2003年5月~2005年5月接受肩周炎手法剥离术后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按自编肩周炎功能训练操对观察组实施功能康复指导,定期随访;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分别比较2组60d、90d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通过功能训练60d后,痊愈率达48%,对照组痊愈率达33%,观察组较对照组痊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90d后观察组痊愈率100%,对照组痊愈率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督导是肩周炎手法剥离术后患者取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