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疾病所致眩晕症状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缺血性脑疾病所致的眩晕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1例,用复方丹参(络泰)注射液加神经细胞活化刺和扩血管药物静脉滴注,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98倒用疏血通4—6m15%葡萄糖250—500ml(或0.9%氯化钠)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其它药物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病人临床症状、血脂和血流变学各项指标参数的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高于对照组,血脂、血流变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多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能降低血脂,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参数。扩张微血管,是治疗缺血性脑疾病所致眩晕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在1966年统计的对个国家中,脑血管疾病(CVD)被列为第三位死因(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多年来,它仍以发病、死亡、致残与复发率高而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共同结果均造成原先正常脑细胞的缺血、缺氧,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缺血性脑水肿是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1]。本文就近年来对缺血性脑水肿的产生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缺血性脑水肿通…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提高病因诊断准确率,针对病因治疗寻求最佳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2003~2006年,我院收治100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20例,脑梗死80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采用头颅多普勒检查(TCD),旨在探讨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逐年增多,是危及中老年患生命的主要疾病。我院1990-12/2000-08应用活血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217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洪雁 《医学综述》2013,19(9):1644-1646
糖尿病是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代谢产物,有其自身的生化特点,遗传、营养、疾病等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升高。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时增加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多种维生素的治疗能够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但是能否降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5,21(15):19-21,23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一般分3级。1级预防:指发扁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缺血性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2级预防:指对已经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防止缺血性卒中复发;3级预防:指针对映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尽可能挽救生命,减轻残障程度,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1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致残率很高的缺血性卒中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1级预防的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起病急、变化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关系,观察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HHCY的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HHCY患者20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用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102例(治疗组),未经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的105例为对照组。定期测定血清中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PBG)含量及血清HCY水平,统计5年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结果追踪观察5年,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内,治疗组血清HCY降至正常,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下肢血管栓塞、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HCY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用叶酸和维生素B6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HHCY患者可以预防和降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有助于早期预防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级用刺五加注射液,对照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针。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对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0.2MPa,戴面罩稳压吸氧40min,1次/d。结果:痊愈33例(41%);显效25例(31%),有效18例(22%),无效4例(6%)。结论: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急性抽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晏佳 《重庆医学》2000,29(3):243-245
脑血管病(CVD)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及生存质量的常见病。它们以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缺血性CVD占75 %,积极正确的防治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特别在发病3~6小时内,及时治疗可以防止疾病进展,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笔者建议分为超早期(发病3~6小时以内),急性期(发病48小时以内)和恢复期三个阶段进行。其治疗原则是:(1)特别重视起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毛晓红 《中原医刊》2007,34(23):82-82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对采用葛根素治疗的8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①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②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同时对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丁基苯酞软胶囊NBP(恩必普)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9例ICVD患者,治疗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 tid po,对照组32例(常规组)予红花注射液,40ml qd。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数据无显著改变。结论 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缺血性肠炎的发病因素、发病部位及诊断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通过对36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治疗过程分析,找出误诊、漏诊原因。结果 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门诊初步诊断为该病的只有9例,仅占全部病例的25%。结论 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对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疾病的病人,一旦出现突发性腹痛,血便或黏液血便,应及时提高对该诊断的警惕性,以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血管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脑血管支架治疗的45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经治疗,45例患者中有42例手术成功,总有效率为93.33%,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结论脑血管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发热与病死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23-2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病死率与体温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人院第1,2天和出院或死亡当天及前一天体温进行比较,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发热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发热病人病死率比体温正常病人病死率明显增加(52.9%和4.9%,P〈0.01)。结论发热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控制体温,预防感染,加强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血脂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观察两组患者4周后血脂水平;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 LDL-C、TC 及 TG 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 P <0.05或 P <0.01),HDL-C 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 P <0.05或 P <0.01);对照组治疗后 LDL-C 高于治疗前( P <0.05)。随访3年,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1)。结论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本文从近年来的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因为多种因素与之相关。脑组织形态、脑微循环、兴奋性氨基酸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在针刺后发生相应的改变。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武拥 《中外医疗》2010,29(20):149-149
目的观察中药心痛Ⅱ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法通过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有效率100%。结论中药心痛Ⅱ号方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因缺氧所致的脑组织损害,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也是儿童致残的最帮见原因之一。及时治疗和良好护理对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具有积极而重要意义。现将1994年8月以来我们收治的65例护理体会作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