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下颈椎的骨折脱位常伴有单侧或双侧的关节突交锁.由于可能同时伴有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损坏.在解锁并复位下颈椎时因脊髓受压常会出现神经功能的加重和恶化。有作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应采用前路切开减压、复位及融合固定,不推荐使用闭合牵引复位或后路切开复位固定,但不同的治疗中心有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措施。1998年4月至2005年7月.本院骨科对17例神经功能正常或部分神经功能损伤的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融合术,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方法:16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患者,7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9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在X线透视下行颅骨牵引闭合复位,并于复位前后进行神经功能和颈椎MRI检查,比较椎间盘脱出和脊髓实质损伤的变化。结果:16例均闭合复位成功,复位前5例有明显椎间盘脱出,4例有椎间盘撕裂,7例无明显椎间盘损伤。复位成功后,4例椎间盘脱出仍存在,大小无变化;1例原脱出椎间盘明显缩小,无新椎间盘脱出发生。14例复位前后脊髓信号无变化,2例复位后出现MRI T2加权高信号增强。16例复位后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结论:颅骨牵引闭合复位不会诱发或加重椎间盘脱出,进而造成继发性脊髓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丁中华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12):758-759
髋关节后脱位以手法复位为主,只有在合并骨折(髋臼缘或股骨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同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但有时对单纯脱位手法复位无法完成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行切开复位。如何提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特别是一次成功率,避免反复多次的手法操作,尤其是避免因单纯脱位而行手术切开复位,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对髋关节结构的医源性再损伤、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髋关节不稳定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4 脱位后的问题4.1 脱位与半脱位虽然在临床上认识到髋关节全脱位和半脱位之间有区别 ,但这种区别在文献上没有清楚地讲明。有许多报道讨论了全脱位 ,但常没有提到这种区别 ,也没有对构成不稳定的原因下定义。半脱位是基于患者的感觉 ,不需要医生帮助复位或使用麻醉复位。通常半脱位能自发复位 ,因而是一个并非严重的临床表现或主诉。然而 ,半脱位引起功能障碍时需要行手术治疗。4.2 脱位发生的时间在早期经验中 ,脱位被认为常发生于术后一年内。因此强调术后护理或术中假体的方位。在这些早期研究中 ,所报道的都是随访 2~ 3年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笔者共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15例,分析患者的原发病、脱位的时间、次数、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采用闭合复位后牵引或石膏固定,有1例再次脱位,复位后改为外支架固定.7例手术患者未出现再脱位.结论 THA术后,早期脱位多与术后搬动不当或假体位置不良有关,中晚期脱位多与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有关.偶发性脱位多可非手术治疗,复发性脱位多需手术矫正假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闭合复位老年肩关节前脱位的过程中发生医源性肱骨颈骨折的原因并探索避免的方法。 方法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肩关节前脱位复位过程中发生肱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5例患者在闭合复位过程中发生肱骨颈骨折,导致肱骨头、颈分离。这些患者的特征:(1)老年女性,低能量损伤,初次肩关节脱位;(2)复位前肩关节正位片:肩关节前脱位伴大结节骨折;(3)肱骨头内移至喙突下方或内侧;(4)均为无麻醉下采取Hippocrates足蹬法复位。 结论闭合复位肩关节前脱位过程中发生肱骨颈骨折的原因与复位前遗漏盂肱关节脱位时伴随的肱骨颈骨折有关。老年肩关节前脱位有其特点,在治疗上应与年轻患者加以区别。对老年初次肩关节前脱位伴大结节骨折的患者应加以特别重视,复位前规范的影像学检查以除外肱骨颈骨折是避免此类医源性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下位颈椎前脱位牵引复位体会王昌乔11990年以来我们收治5例下位颈椎前脱位患者,经牵引复位,体会如下。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35~49岁。损伤部位:C42例,C52例,C61例。均有四肢不同程度瘫痪。X线片显示下位颈椎前脱位。我们采用颅骨牵引复位,然...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0年以来门诊共收治肩关节前脱位186例,现将9例经常规复位方法失败后改用超外展位牵引复位法复位成功的病例作一总结分析。临床资料本组9例中男3例,女6例;年龄28~63岁;左侧5例,右侧4例;伤后就诊时间20分钟~12小时;盂下脱位4例(2例伴肱骨大结节骨折),喙突下脱位5例(1例伴肽骨大结节骨折);全部为间接暴力致伤,均有肩关节过度外展跌仆史。治疗方法一般无需麻醉,如脱位时间较长,局部肿痛严重者可采用关节腔内局麻。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双臂合抱或用宽布带绕过患者胸廓上部牵引以固定躯体。…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1994年1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18例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患者,13例在伤后24h内行髋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4例在24h后试行闭合复位,1例因伤后16d入院,无法行手法复位,直接行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后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6例行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12~120个月,平均56.2个月。根据Epstein疗效评价标准:优5例,良7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66.7%。结论 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应尽早行闭合复位和骨牵引,根据骨折类型、复位后X线片和CT片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可吸收螺钉是治疗股骨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4年10月,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3~79岁。行CT及X线片检查,了解假体松动情况及假体位置,并分析脱位原因。无假体松动者,麻醉下手法复位、行稳定性试验。手法复位成功且稳定者,胫骨结节牵引4~6周。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者,原入路切开,根据术前及术中情况,调整offset值及部分假体组件。稳定者,关节囊修补,胫骨结节牵引4~6周。仍不稳定或松动者采用翻修手术。结果23例患者,1例松动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10例手法复位治疗成功;12例手法复位后不稳定或失败患者中,5例行切开复位关节囊修补,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增加offset值,2例改用防脱位髋臼内衬,1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并调整异常髋臼内衬位置,2例仍不稳定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患者均获随访1~5年,平均1.9年。均未出现再脱位。术后1年Harris评分72~94分,平均87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应根据脱位原因和术中稳定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椎双向牵引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和原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双向牵引床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4~2001年应用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治疗9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5例新鲜脱位均能复位,87例陈旧性病例中有7例未经前路松解术而能复位;72例须经前路松解后再牵引能缓慢复位,有8例仍不能复位。结论 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是对颈椎单向牵引的进一步革新和完善,牵引功效明显优于单向牵引,适应于经单向牵引无效的寰枢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2.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4 8例、C5,6 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13.
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椎小关节突脱位闭合复位前后椎间盘和脊髓的损伤变化。方法  16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患者 ,7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 ,9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 ,在X线透视下行颅骨牵引闭合复位 ,并于复位前后进行神经功能和颈椎MRI检查 ,比较椎间盘脱出和脊髓实质损伤的变化。结果  16例均闭合复位成功 ,复位前 5例有明显椎间盘脱出 ,4例有椎间盘撕裂 ,7例无明显椎间盘损伤。复位成功后 ,4例椎间盘脱出仍存在 ,大小无变化 ;1例原脱出椎间盘明显缩小 ,无新椎间盘脱出发生。14例复位前后脊髓信号无变化 ,2例复位后出现MRIT2 加权高信号增强。 16例复位后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结论 颅骨牵引闭合复位不会诱发或加重椎间盘脱出 ,进而造成继发性脊髓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4.
Colles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20例尸体标本上通过切断不同的韧带和桡骨远端截骨,并对每一实验拍片记录,研讨Colles骨折中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的发生机制及解剖基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桡月角的改变对中点移位是有影响的,但不产生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产生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桡腕关节掌背侧韧带损伤及桡骨远瑞骨折并掌倾角成负角。Colles骨折合成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的患者治疗时要尽量恢复原有的掌倾角,争取解剖复位,复位后在掌屈尺偏位仍有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者,腕关节可固定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上双腕关节同时损伤较少见,尤其是晚期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和月骨掌侧脱位(未复位)。本院收治1例晚期双腕关节骨折脱位的患者,经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双侧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使用矩形Luque环治疗上胸椎骨折脱位资料。方法:对13例上胸椎骨折脱位伴全瘫或不全瘫,早期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探查,矩形Luque环椎板上节段性钢丝固定植骨融合。结果:上胸椎骨折脱位复位满意,神经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矩形Luque环治疗上胸椎骨折脱位,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复位满意,有利于早期功能训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关节囊修补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再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术后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我院自1997年7月-2002年10月共进行全髋关节置换302例,发生脱位12例,其中5例行手法复位后未再脱位,7例因再次脱位或复位失败而行关节囊修补术,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受伤至人院时间3周~6个月,平均2.5个月,人院后行颅骨牵引,逐渐增加重量,难以复位者行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8例患者均获较好的复位,其中6例获完全复位;复位牵引重量10~18kg,平均13.5kg;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按Frankel分级,除1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5例均有恢复,分别改善1或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大重量颅骨牵引,难以复位者辅以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颈椎脱位复位后继发脊髓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颈椎脱位复位后继发或加重脊髓损伤14例。其中发生在颅骨牵引后9例,手法复位后4例,手术复位后1例,复位前神经功能正常5例,有轻微损伤9例,复位后发生全瘫7例,有感觉无运动7例,本文讨论了继发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  相似文献   

2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复发性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7月~2007年1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病人47例,其中复发性脱位13例。对该13例病人做CT及X线检查,了解假体是否松动及假体位置,分析脱位原因。利用稳定实验判断假体稳定情况。根据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分别采取手法复位、假体部件调整及翻修治疗。[结果]13例患者均有假体位置异常,11髋稳定实验显示有异常。8例保守治疗中,5例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假体脱位;3例手法复位后仍出现脱位,每年脱位1~2次,患者认为可以接受。5例手术治疗中,4例通过组件调整而显示稳定,其中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调整防脱位内衬位置并采用加长股骨头;1例采用防脱位内衬及加长股骨头治疗。1例经部分假体组件调整治疗仍不稳定,更换髋臼和股骨假体。随访6个月~5年,平均2.7年,均未再出现假体脱位。[结论]假体位置异常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复发性脱位的主要原因,稳定实验显示有不稳定。治疗应根据脱位原因、关节稳定情况及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