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大面积小脑梗死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35例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接受持续随访,生存病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单纯脑室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GOS预后评分,单纯脑室引流组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颅内压监测组良好8例,轻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颅内压监测组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疗效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结论在大面积小脑梗死病人中进行颅内压监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进展性脑挫裂伤颅内压变化,及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控制颅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硬膜下或脑室内探头置入颅内,并持续监测颅内压,运用阶梯式治疗方案降低颅内压。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9例患者随即转开颅手术;12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8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ICP持续上升转开颅手术。GOS评分5分13例,4分8例。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客观、准确和及时反应颅内压变化。阶梯式治疗方案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颅内压(ICP)及中心静脉压(CV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脑水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重型颅脑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及治疗组(24例)。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控制ICP;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监测ICP及CVP,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终结后随访半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1周内日均甘露醇用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ICP及CVP联合监测既能保证ICP的精准调控,又能保证血容量的平衡,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指导意义及阶梯式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GCS 3~5分55例,6~8分73例全部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术,116例行Codman脑室探头置入颅内压监测术,12例行Camino脑室探头颅内压监测术。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结果预后良好72例(56.3%);中残12例(9.4%);重残23例(18.0%);植物状态10例(7.8%);死亡11例(8.6%)。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下通过阶梯式治疗能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12-2014-01收治的5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腰穿放脑脊液;研究组28例患者通过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每小时记录1次,并采取经额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根据颅内压调整引流器高度;对于颅内压>25 mmHg者适当加用脱水药物,使颅内压维持在15 mmHg左右,并持续监测记录.术后动态颅脑CT复查,观察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进行Barthel指数与KP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研究组患者Hunt-Hess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7例(25.0%),未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64.28%(18/28),继发往脑梗死发生率14.28%(4/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研究组Barthel指数分级Ⅰ级+Ⅱ级患者占82.14%(23/28),对照组为46.43%(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后6个月时KPS评分,Hunt-H essⅡ级患者分别为78.6分和90.2分(P>0.05),Hunt-HessⅢ级分别为42.6分和92.0分(P<0.05),Hunt-HessⅣ级分别为32.6分和76.8分(P<0.05),Hunt-HessV级分别为1.68分和18.9分(P>0.05).结论 脑室内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行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出现,其对Hunt-Hess分级Ⅱ、Ⅳ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均衡阶梯式减压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方法分析本科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PADBS重度脑创伤患者84例,治疗组52例采用双侧均衡、阶梯式减压策略进行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手术。比较两组术中脑膨出、术后颅内压(ICP)降低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于术后6个月应用GOS评价救治效果。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术后1d ICP较对照组减低显著,达到20.4mmHg(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中脑膨出、术后迟发血肿、脑干扭曲变形、术后切口疝、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6个月后良好率(46.15%)较对照组(19.23%)提高26.92%(P0.05),而死亡率下降12.00%。结论应用双侧均衡、阶梯式减压策略治疗PADBS能够有效降低ICP,降低术中脑膨出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创伤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55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在3~5分者22例,GCS评分6~8分者10例,GCS评分9分者23例;行脑室型ICP传感器置入8例,脑实质型ICP传感器置入47例。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4~5分]和预后不佳组(GOS评分1~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的波动情况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GOS评分5分)6例(11%),中残(GOS评分4分)15例(28%),重残(GOS评分3分)9例(17%),植物状态(GOS评分2分)7例(13%),死亡(GOS评分1分)18例(31%)。两组的颅内压数值在置入时初始、术后变化的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颅内压波动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颅内压实时监测能够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反映大脑顺应性变化及血流供应状况,有效指导阶梯治疗操作;同时也是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行持续ICP监测,根据ICP数值作个体化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21例开颅术后患者的甘露醇应用时间和计量、术后并发症、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及计量较对照组低,监测组术后总并发症(迟发性脑血肿、大面积脑梗塞、弥漫性脑肿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监测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能及时反应sTBI开颅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精准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sTBI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动态监测技术对脑室出血铸型患者救治的指导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护仪和简易脑室外引流管测压装置,对47例脑室铸型患者进行ICP动态监测观察ICP与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和预后关系,分析其对脑室外引流及其他降颅压治疗的指导作用。依据术后颅内压监测分为3组,A组15~20mmHg(n=12);B组21~40mmHg(n=8);C组40mmHg(n=27)。结果 ICP35mmHg,且持续不降,病死率高;脑室外引流对持续ICP增高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ICP值与患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无创颅内压动态监测技术监测能有效缓解颅内压监测盲区,适时给予脑室外引流使得有效及时给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无创ICP动态监护安全有效、可控性强,是临床医师对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病情变化作出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ICP)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 2018-01—2019-05收治的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1例,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床边急诊行ICP脑室型传感器(Codman ICP,美国强生公司)置入术,ICP持续上升且>25 mmHg(1 mmHg=0.133 kPa),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对照组21例患者,入院时家属拒绝行ICP置入术,复查颅脑CT或MRI显示中线移位>1 cm+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进行性下降时,急诊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术后GOS预后分级法评定临床治疗效果,与存活患者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8例,病死率38.1%;存活13例患者,存活率61.9%;GOS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0例;其中恢复良好(Ⅲ级+Ⅳ级+Ⅴ级)8例,良好率38.1%。对照组死亡2例,病死率9.5%;存活19例,存活率90.5%。GOS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8例,Ⅳ级7例,Ⅴ级1例,其中恢复良好16例,良好率76.2%。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能够及时动态把握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变化,有利于观察临床手术指征并确定手术最佳时机,从而为临床实施手术提供有效、直观的量化指标,也同时为此类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各60例,3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他汀、神经营养剂,根据病情调整血压、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3组疗程14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监测3组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后14、90d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并评估90d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d后治疗B组CRP降低较治疗A组及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B组14d、90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0d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均优于治疗A组及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颅内压(ICP)监测治疗重型脑室出血(SIV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SIV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但观察组一侧术中置入带有ICP监护探头的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d、7 d脑室内血肿平均清除率,2 d、7 d患者意识状态(GCS评分),脑室引流时间、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患者死亡率、3 m/6 m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2 d、7 d脑室血肿平均清除率及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脑室外引流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 05);然而,两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 0. 05)。另外,观察组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随访6个月ADL 1~3级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ICP监测治疗SIVH优势明显,可迅速、安全廓清血肿,同时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36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缺损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效率75.0%,观察组为9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6.2%,观察组为5.9%,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纳洛酮可显著提高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同时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2型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将68例以往确诊2型糖尿病再并发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仅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0~81岁,平均67.8岁;既往有糖尿病史3~16年,合并高血压11例,血脂异常9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平均67.5岁;有糖尿病史3~17年,合并高血压10例,血脂异常7例,冠心病8例,两组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瘫痪,且性别、年龄、并发症、病程及病情轻重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3周,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欧洲卒中评分(ESS)等神经心理分析工具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治疗前ESS评分(64.11±16.74)分,对照组(64.89±16.28)分,治疗后3周治疗组ESS评分为(78.94±13.07)分。对照组为(69.11±14.03)分;治疗组治疗前ADL评分(27.83±20.61)分,对照组(29.63±19.08)分,治疗后3周,治疗组为(72.99±21.07)分,对照组为(63.22±19.58)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ESS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ESS=2.988,t ADL=1.982,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临床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对照组20例,用维脑路通针0.6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二组均连用14d。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1.85±1.14)分和(12.85±1.06)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分数分别为(8.40±1.19)分和(5.45±0.81)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促进神经功能的作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减压术后治疗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43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监测组26例(去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颅内压监测术)及对照组17例(去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分析两组患者术后7 d脱水剂使用量、术后并发症(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术后7 d脱水剂使用量显著降低,术后第7 d GC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可实时反映颅内压力,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减压术后治疗中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治疗,保障脑灌注压的同时,减少脱水剂使用剂量,降低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术; 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 08±3. 46) d,对照组为(14. 44±4. 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全身治疗1 d,观察时间分别为治疗1、3、7 d;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结果 经过7 d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病48h内)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0±7.5)岁。随机数字法均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硝苯地平缓释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甘露醇行降颅内压、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2组治疗后的血清指标。结果治疗12周末,2组患者血浆hs-CRP及血清MMP-9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组间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组较治疗前TC、TG、LDL-C、IMT有所下降,HDL-C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12周末组间比较,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阿托伐他汀组重型(17.11±3.01)、中型(7.13±2.48)、轻型(2.66±0.99)显著低于对照组,MBI评分(96.31±7.53)显著高于对照组(87.22±6.21);2组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头晕、便秘等(对照组分别为1、1、3例,阿托伐他汀组分别为1、2、1例,P0.05),患者未停止给药或特殊治疗,不良症状耐受。结论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阿托伐他汀疗效明确、能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患者脑梗死早期预后,能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且安全不良反应小,作为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核心药物值得基层医院、门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