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评估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321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入组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分,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前营养风险与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结果 321例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18/3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3分、临床病理分期为Ⅲ-Ⅳ期以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5 cm是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OR=4.125,95%CI=2.062~7.004)、临床病理分期(OR=3.334,95%CI=2.062~7.004)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OR=2.341,95%CI=2.559~15.838)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前NRS2002评分有助于预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对于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7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641例直肠癌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分,通过单因素x。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NRS2002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结果全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1%(26/641),其中术前NRS2002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与小于3分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6.9%(18/259)和2.1%(8/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校正了年龄、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和临床病理分期等影响因素后证实,NRS2002评分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8,95%CI:1.324~7.722,P=0.010)。结论术前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有助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从而为预防性造瘘的适应证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探讨适用于预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最适营养评估量表。2014年9月—2019年9月,13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比较3种营养评估量表(NRS-2002、PG-SGA、NRI)与术后吻合口漏的关系,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用于评估各项指标对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能力。构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模型。结果显示,135例直肠癌患者,21例(15.6%)发生吻合口漏。使用NRS-2002、PG-SGA、NRI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1.1%、42.2%、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新辅助化疗、白蛋白<35 g/L、NRI评分<97.5、NRS-2002评分≥3、距肛缘距离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RI评分<97.5(OR=10.983,P<0.001)、新辅助化疗(OR=0.274,P=0.027)、距肛缘距离(OR=4.137,P=0.014)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有意义的指标作ROC曲线,3项指标中NRI量表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0.799,95%CI:0.672~0.926,P<0.001)。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模型中,风险分数(0-3)对应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依次为9.3%、12.3%、30.0%、75.0%。结果表明,相较NRS-2002和PG-SGA,建议入院时使用NRI对直肠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老年结肠癌患者择期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择期接受结肠癌手术治疗的122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吻合口漏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根据确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2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0例,未发生吻合口漏11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漏的发生与体质量指数、吸烟、合并糖尿病、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中及术后2 d内输血、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和术前预后营养指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5.529,95%CI为(1.529,157.690),P=0.020]、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OR=1.742,95%CI为(1.024,2.966),P=0.041]和术中及术后2 d内输血[OR=82.223,95%CI为(1.265,5 343.02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 年 3 月至 2013 年 4 月 42 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瘘组和未发生瘘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2 例中 5 例出现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9%.单因素分析显示吻合瘘组和未发生瘘组比较: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年龄、糖尿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肠梗阻、肿瘤距肛门缘距离等多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两家医院接受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治疗的35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分为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吻合口漏组有52例(14.53%)患者存在吻合口漏现象,306例为无吻合口漏组。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类别中患者占比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营养状况(≥3分)、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贫血及术前血清白蛋白(<35g/L)等,可对患者术后的恢复状况造成不良影响,显著提高了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8-12间920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1%(56/92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BMI指数≥28 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7 cm,合并糖尿病,肿瘤≥5 cm,营养不良风险评分≥3分,均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下缘距肛缘7cm,营养不良风险评分≥3分,是影响吻合口漏的独立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低位直肠癌及营养不良患者,应警惕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RAL)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01—2017-09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普外科行RAL术的2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6例(55.28%),女110例(44.72%);年龄(62.23±12.26)岁。采用新辅助化疗94例(38.21%),腹腔镜手术158例(64.23%),预防性回肠造口77例(35.65%)。统计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吻合口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生吻合口漏24例(9.76%)。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3 a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分别为20例(83.33%)、21例(87.50%),未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3 a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分别为186例(83.78%)、191例(86.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体质量指数≥28 kg/m 2、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与RAL术后吻合口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BMI≥28 kg/m 2、术前有低白蛋白血症、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是RAL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肥胖、肿瘤距肛缘距离近、低白蛋白血症是中低位直肠癌RAL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加强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三年间114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确诊发生吻合口漏,总发生率为9.65%(11/114)吻合口漏发生在术后第6~10天。其中男性患者8例(11.76%,8/68)、年龄〉60岁者9例(14.52%,9/62)、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者6例(14.63%,6/41)、术前有糖尿病者3例(17.65%,3/17)、术前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2例(20%,2/10)、术前伴有肠梗阻者2例(22.22%,2/9)、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者5例(13.89%,5/36)。结论男性患者、年龄〉60岁、肿瘤距肛缘距离≤6cm、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或低蛋白、伴有肠梗阻及全系膜切除者,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39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分为吻合口漏组(n=25例)和无吻合口漏组(n=365例)。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具有统计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前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 h、吻合口距肛缘距离≤7 cm、肠梗阻、血管侵犯为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论为避免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患者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肠梗阻、血管是否侵犯,是临床重点关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9年6月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7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3例(7.26%)。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吻合口距肛门距离(<3 cm,P=0.043)、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P=0.001)、不全性肠梗阻(P=0.004)、糖尿病(P=0.003)、术后使用解痉药物(P=0.003)及术后腹泻(P=0.002)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BMI,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吸烟、饮酒史,术前合并症(高血压、心脏病),术前是否存在贫血,手术方式,是否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是否肛管减压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低蛋白、不全性肠梗阻、糖尿病史、术后未使用解痉药物及腹泻是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平稳,术后予解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双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五年收治的457例采用双吻合器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457例直肠癌患者均应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闭合并吻合成功,术后出现吻合口漏19例,发生率为4.16%,(19/457)。吻合口漏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肿瘤大小、术前的营养状况、手术者操作技巧、是否出现肿瘤性梗阻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肿瘤病理类型等无明显关系。19例吻合口漏的患者1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经肛门行漏口缝合术痊愈。元一例再次经腹手术。结论直肠癌行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与患者自身因素、肿瘤本身、手术者的操作技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行TME手术的4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36例。采用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6例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其中22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4例患者行横结肠造瘘术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术前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未手工加强缝合是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110 g/L、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及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是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较高,患者的基础状态、吻合口局部情况、术中操作等因素均可影响吻合口瘘的发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吻合口瘘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结肠造瘘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影响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9-12-3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45例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R软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56例(4/5)病人作为建模组,剩余89例(1/5)病人作为验证组。在建模组中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列线图。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和校准图评价列线图预测效能。结果年龄、切除效果、CRS评分以及术后辅助治疗为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成功构建预测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OS、PFS列线图模型。建模组与验证组5年OS和PF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784、0.794、0.756。在建模组与验证组的校准图评价中校正曲线均展现了较好的拟合度。结论高龄、姑息性切除、CRS评分3~5分、术后未行辅助治疗是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为准确预测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6年12月我科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568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现吻合口漏22例(3.9%),其中A级10例,B级8例,C级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4,95%CI 0.005~0.556,P=0.014),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OR=31.950,95%CI 2.804~364.056,P=0.005)。结论低位肿瘤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腹腔镜LAR的155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和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 155例病人中有34例(21.9%)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20例(12.9%)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同时发生者为18例(11.6%)。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失调(c2=25.674,OR=90.398,P<0.05)、肿瘤直径增加(c2=6.644,OR=3.915,P<0.05)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c2=4.040,OR=0.024,P<0.05)。肿瘤直径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 、新辅助治疗、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肠道准备用药量、保护性肠造口、术前癌胚抗原水平、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更多依赖于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肿瘤直径增加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术中行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01例直肠癌行保肛手术的患者,其中包括是否有术前合并症,吻合方式、吻合器使用、病理类型,肿瘤与肛缘距离等,分析吻合口漏的原因。结果本组26例发生吻合口漏,其发生率为8.6%,男女分别为14、12例,平均年龄56岁。本组吻合口漏与直肠癌术前合并肠梗阻,肿瘤距离肛缘的距离,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低蛋白、吻合方式、使用吻合器、术中放置肛管、肿瘤大体病理、Dukes分期等均无关。结论注重预防或处理好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避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田甜  景慧  荆莉 《护理学杂志》2021,36(12):26-30
目的 分析与提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35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获得术后患者谵妄相关危险因素,基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和ROC曲线评估其准确度和区分度.结果 60例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17.14%;高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前焦虑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由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谵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曲线和观察曲线基本吻合,AUC=0.888.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较高;高龄、术前焦虑及脑卒中倾向是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区分度,可提高筛选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812例行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9例, 女353例;年龄为(51±11)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因素分析。(4)术后吻合口漏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应用R软件(3.5.1版本)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以曲线下面积评价效能。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计算平均C-index。结果 (1)手术情况。81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其中行部分经括约肌间切除术388例, 行次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18例, 行完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06例。812例患者均行回肠保护性造口术, 吻合口行双吻合技术306例, 保留左结肠动脉203例。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实施经腹ISR治疗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经腹ISR患者均完成Wexner评分量表的评估,平均随访时间32.7月,其中83例(86.5%)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小于10分)。Wexner评分与术后随访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078,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43)、吻合口距肛缘(P=0.001)及新辅助放化疗(P=0.001)与术后肛门失禁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小于2 cm(P=0.020)和新辅助放化疗(P=0.001)是经腹ISR术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ISR术后多数患者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不足2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