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普遍认为新生内膜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发生机制,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过度增殖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左旋精氨酸、壳多糖、卡托普利、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是西医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措施。认为中医药防治再狭窄是可行的并主要应从几方面着手:走主要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主要针对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同时针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路;走有效部位群有效成分或单体的路;走针灸与缺血预适应结合的路,等等。指出任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高新技术,从中药方剂中将其药效部分、药效成分加以提取、分离、鉴定,并做成相应的现代剂型,实现从中药复方到复方中药的过程均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血管重塑与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是一个血管损伤反应的新生内膜增生与血管重构过程,并且血管重塑对再狭窄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动脉损伤后血管壁剪切力的改变、外膜纤维化、内膜增殖及功能紊乱、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与降解、生长因子等参与了动脉成形术后血管重塑的调节。因此血管重塑参与机制的了解,为研究再狭窄的防治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刺激血小板在血管支架表面聚集、激活血小板系统及凝血系统,导致血栓的形成。平滑肌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发生增殖反应,新生内膜大量增生,血管壁重构引起支架内再狭窄。血管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支架种类,而且还取决于宿主原有的疾病,此外,血管支架置入前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支架置入后残留狭窄的长度等都会对再狭窄产生影响。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或改善新生内膜形成以及血管重塑过程均可有效防止再狭窄。目前有多种药物也可用于预防再狭窄,主要有抗血小板药、抗炎药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抗细胞增殖药物等。  相似文献   

4.
药物涂层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香 《临床荟萃》2006,21(13):981-983
支架植入术是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出现的又一介入新技术,临床已广泛应用。支架植入术可成功恢复血管管腔血运,但再狭窄一直是影响其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围绕再狭窄发生机制进行了众多的研究,结果发现血管内膜增生为其主要原因。随后应运而生的药物涂层支架(DES)为再狭窄防治带来了希望,但由于时间尚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现将药物涂层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膜增生是血管狭窄、再狭窄的关键病变,多种血管细胞和非血管细胞在血管内膜增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细胞和部分炎症细胞与血管内膜增生关系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PTA后血管再狭窄既往研究集中于VSMCS的迁移、增殖,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内膜增生和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但文献报道人和大鼠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部VSMCS只占很小比例,冠状动脉再狭窄处旋切术后的内膜标本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占据相当大的分量。因此,可以认为ECM在PTA后血管再狭窄中比VSMCS作用更重要,是新生内膜的主要成分和血管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认识与其相关的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降低再狭窄率有重要意义。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使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导致血栓的形成,大是的白细胞在血管损伤部位聚集,分泌出细胞因子,并发生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发生增殖反应,导致新生内膜增生,血管壁重构引起支架内再狭窄。血管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还与支架的种类和相关药物支持治疗相关。应用具有抗炎症反应、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药物支架,减少机体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加强术后的药物支持治疗可降低血管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季军  姬尚义  令文萍  何霞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4021-4022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mRNA特异性dsRNA对兔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构建PDGF-B干扰性小RNA(siRNA)表达载体并转染兔髂动脉内膜,观察血管内膜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DPDGF—B mRNA的变化;形态测量内膜厚度和内膜面积。结果:PDGF-B siRNA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PCNA、PDGF-BmRNA和内膜增生。结论:构建的PDGF-B siRNA可抑制实验性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增殖作用药物涂层支架的种类和特点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作者以"冠状动脉内支架;心血管疾病;细胞增生;药物涂层;再狭窄"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纳入与抗增殖作用药物涂层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有关的文章.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入选16篇文献.结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后的最突出问题是血管再狭窄.血栓、炎症和平滑肌增生是支架内再狭窄的3个重要阶段,其中血管内膜增生是再狭窄的最主要机制.目前最常用的抗增生药物为紫杉醇和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雷帕霉素通过抑制内膜、平滑肌细胞等增生抑制血管内再狭窄发生发展,而紫杉醇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凋亡抑制血管内再狭窄发生发展.结论:抗增殖药物涂层支架已成为当前最有希望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手段,但是血管再狭窄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问题,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正确地评价药物涂层支架将有赖于大样本的临床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支架置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引起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调整单核细胞的许多行为,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促进血管损伤部位血栓内部纤维蛋白的沉积,在支架置入后血管壁损伤的炎症反应中有促进作用。还可以刺激血小板在血管支架表面聚集、激活血小板系统及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发生增殖反应,新生内膜大量增生,血管壁重构引起支架内再狭窄。血管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支架种类,而且还取决于宿主原有的疾病,此外,血管支架置入前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支架置入后残留狭窄的长度等都会对再狭窄产生影响。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或改善新生内膜形成以及血管重塑过程均可有效防止再狭窄。  相似文献   

11.
周谨  李拥军 《临床荟萃》2006,21(13):986-988
冠状动脉内狭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病理改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够有效减轻冠状动脉狭窄,但较高的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率严重影响着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效果。PCI术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血管损伤后发生的血管重构和内膜增厚是决定再狭窄的重要因素。PCI术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cell,SMC)发生过度增殖和迁移,形成有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堆积的新生内膜。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防治,成为目前心血管病研究的热点。PCI后,对损伤近乎一致的细胞学反应是新生内膜的增生,增生组织内的细胞主要源于经过增生、迁移进入内膜的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血管再狭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还包括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EC)等,以及细胞受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血管活性的物质,它们在引发和维持增殖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支架植入与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可以迅速扩张血管、改善缺血症状,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再狭窄是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过程,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重塑是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金属基质蛋白(MMPs),作为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水解酶,广泛参与调节血管重塑和细胞迁移过程,抑制MMPs活性可以显著抑制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血管平滑肌细胞构成新生内膜增生的重要部分,且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能有效抑制血管球囊损伤和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新生内膜增生,从而可为血管术后再狭窄提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观察药物(阿斯匹林,开博通,阿斯匹林加开博通)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病变处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从成形术前二周开始分别口服药物直至术后四周。结果表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病变处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阿斯匹林不能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开博通或阿斯匹林加开博通则有抑制成形术部位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本研究为临床应用药物防治经应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洗脱支架包括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迁移的同时,也抑制了内皮细胞的正常恢复,抑制支架植入后剥脱内膜的再内皮化过程,中药川芎嗪和大蒜素既能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又能促进损伤动脉内皮化,成为目前研究较多的涂层药物。由于血管内膜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在再狭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向的干预措施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在支架表面种植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通过细胞释放的活性因子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及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光滑的材料表面对药物涂层和内皮细胞的种植非常不利,主要表现为细胞的脱落、涂层不均匀等,材料表面粗糙度的研究在提高细胞黏附率,预防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治疗和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支架置入后与宿主的相容性问题一直影响着远期疗效,本文对支架置入后引起血管内皮化的发生因素和机制以及药物防治的研究进行综述.支架置入后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血管内膜撕裂,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大量的白细胞在血管损伤部位聚集启动了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大量向损伤部位迁移发生增殖反应,导致新生内膜的大量增生.药物洗脱支架的置入,可以预防和治疗支架置入后的血管再狭窄,抑制平滑肌迁移的增生及促进血管内膜爬行.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化研究及新型支架的设计将成为心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支架植入性血管再狭窄是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显著不足。临床和组织学研究发现其机制是由急性损伤应答时平滑肌细胞增殖始发的内膜增生。 70年代中期的研究表明超声能降低哺乳动物细胞生存能力。近 10年有报道高能量空化或机械性超声能阻止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迁移和粘附。Lawrie等发现非空化超声能直接减少培养中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表明超声具有限制新生内膜增生的潜力。本研究是第一次用新近研制的基于导管的血管内超声治疗系统 (IST) ,于支架植入段释放治疗性声能 ,在猪支架损伤模型上进行减少内膜增生的活体实验…  相似文献   

19.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研究证实,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术后血管再狭窄主要包括血栓期、炎症期、增生期、基质沉着、血管重塑期[1],已成为严重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中药有多成分、多效应的特点,已有研究显示,中药可作用于血管再狭窄的多个病理环节,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IFN-γ对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临床应用γ干扰素(INF-γ)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体内给予重组γ-干扰素(rIFN-γ)对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生和内膜成形的抑制作用。结果 rINF-γ可显著抑制1周和2周时内膜面积,抑制率分别为60.00%和66.67%;抑制1周和1个月时内膜vSMCs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抑制率分别为88.50%和58.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