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重现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45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按照标准进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孕期增重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457名孕妇孕前超重与肥胖有177人(38.73%),孕期增重过多120人(26.26%);平均年龄(26.99±5.89)岁,平均孕周为(39.27±1.43)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5.79%)、巨大儿发生率(14.04%)最高,体重过低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8.33%)最高,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6.28%)、巨大儿发生率(10.85%)、剖宫产发生率(20.16%)最高,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6.20%),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控制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减少不良妊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冷芹  张英  许孝凤  曹云霞  魏兆莲 《安徽医学》2017,38(9):1123-1126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质指数增长幅度(△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1 261例产妇按孕前BMI分为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按孕期△BMI分为△BMI< 3.8 kg/m2组(A组)、3.8 kg/m2≤△BMI< 7.5 kg/m2组(B组)和△BMI≥7.5 kg/m2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情况.结果 超重及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期糖尿病(GDM)、刮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及消瘦组(P<0.05);C组的PIH、GDM、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A及B组(P<0.05);消瘦组及A组早产率、低体质量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和A、B、C组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体质量是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孕期体质量的增加,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810例,①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孕前体质指数分消瘦组(BMI<18.5)、正常组(BMI 18.523)、超重组(BMI 2323)、超重组(BMI 23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0kg、△W≥20kg。探讨孕期增重的幅度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结果:①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产程阻滞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P<0.01)。②孕期体重增加≥15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较△W<15kg组明显增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P<0.05);胎儿窘迫在△W<15kg组和△W≥20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超重容易升高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导致分娩困难和胎儿窘迫、胎儿发育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4.
杨凯青 《吉林医学》2012,(32):6989-6991
目的:研究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和其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的孕妇1 044例,根据不同的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分为三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加的不同幅度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超重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不足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的增幅对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保持正常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5.
李蓓 《当代医学》2012,(28):42-43
目的谈谈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前体重指数以及妊娠期体重指数增幅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妇产科门诊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50例,详细记录其孕前体重、身高和产前体重值,并计算相应的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幅.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分组,比较分析各组间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妊娠前BMI对孕妇终止妊娠周有显著影响;孕期肥胖组和超重组孕妇发生胎儿窘迫、早产和子痫前期的危险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孕妇的羊水过多和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C组的新生儿发生巨大儿、低体重儿和低血糖的概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新生儿发生窒息和湿肺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DM孕妇孕前肥胖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均可增加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因此应控制GDM孕妇孕期体重指数总增幅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 1 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 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m2);根据孕期体 重增加(GWG)情况分为GWG不足组、GWG正常组及GWG过度组3组。比较各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 妊娠结局。结果 消瘦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 <0.05),GWG高于正常组(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高于正常组(P <0.05),GWG 低于正常组(P < 0.05)。GWG不足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GWG正常组(P <0.05);而GWG过度组 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均高于GWG正常组(P <0.05),新生儿体重低于GWG正常组(P <0.05)。与正常 组比较,消瘦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及巨大儿发生率低,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 高于正常组(P <0.05),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正常组(P <0.05)。与GWG正常组比较,GWG不足组胎膜早 破、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0.05);GWG过度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胎膜 早破、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高于GWG正常组(P <0.05)。结论 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可导致妊娠 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孕妇营养评价和体重管理,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增长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双胎妊娠产妇333例,根据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 18.5 kg/m2)64例、正常BMI组(BMI 18.5 ~25.0 kg/m2)221例、高BMI组(BMI >25.0 kg/m2)48例.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及其孕期增长与妊娠结局、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低BMI组和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正常BMI组(P<0.05).3组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期糖尿病组孕期与无妊娠期糖尿病组BMI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子痫前期组孕期BMI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无子痫前期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产妇孕期BMI增长呈正相关性(r=0.178,P<0.001).正常BMI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00 ~3 999 g的比例明显大于低BMI组(P<0.05),但与高B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妇的孕前BMI、孕期BMI增长与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将500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 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I组(BMI的增幅4)、Ⅱ组(4≤BMI的增幅≤6)和III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III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增加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分析8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记录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重,分娩后记录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1)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剖宫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重组和肥胖组之间的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2)消瘦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低于超重组和肥胖组,与肥胖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增加≤9.0组、12.1-18.0 kg组和≥18.1 kg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率、剖宫产率、产后大出血及产程停滞均明显高于体重增加9.0-12.0 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重增加≤9.0 kg组产后大出血率与体重增加9.1-12.0 k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加12-18 kg组和增重大于18 kg组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重需要控制合理范围,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俞巧稚  张文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组(P<0.0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258例定期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HDP分为HDP组(n=190)和非HDP组(n=12068).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HDP发生率及妊娠结局,分析孕前BMI及其他相关因素与HDP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产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分娩孕周、是否为辅助生殖、孕前BMI及B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于孕前偏瘦、孕前BMI正常、孕前超重的孕妇(P<0.05);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孕妇(P<0.05).结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孕前肥胖可增加HDP的发生率,建议孕前肥胖的妇女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3.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mong women of child bearing age all over the world in recent decades. Its impact o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 continued to grow, such as increased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preeclampsia, fetal macrosomia, perinatal mortality and chance for cesarean deliveries) What's more, underweight before pregnancy also has some hazardous effects on pregnant women and fetus, such as increased risk of delivering infants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and preterm delivery.2 The present study determined the prevalence of each body mass index (BMI) group of an obstetric population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effects of the maternal pre-pregnancy BMI on multiple antepartum, intrapartum and neonat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孕前低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19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住院分娩孕妇,单胎、≥26周、活产,按孕前BMI分为极低体重组(BMI<16.5kg/m2,n=104)、低体重组(BMI为16.5~18.4kg/m2,n=969)、正常组(BMI为18.5~23.9kg/m2,n=5885)、超重组(BMI为24~27.9kg/m2,n=1081)、肥胖组(BMI≥28kg/m2,n=237),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早产、小于孕龄儿、大于孕龄儿定义为不良妊娠结局,分析比较不同孕前体重指数组别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和发生风险。结果低体重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4% vs 3.62%,AOR=0.28,95%CI 0.15~0.52,P<0.01)、妊娠期糖尿病(6.40% vs 8.73%,AOR=0.75,95%CI 0.57~0.99,P<0.05)、大于孕龄儿(2.58% vs 5.68%,AOR=0.45,95%CI 0.30~0.69,P<0.01)的风险均低于正常组,发生小于孕龄儿(7.12% vs 4.45%,AOR=1.55,95%CI 1.17~2.05,P<0.01)的风险高于正常组,发生综合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并不高于正常组(18.78% vs 22.92%,AOR=0.74,95%CI 0.62~0.89,P<0.01)。结论孕前低体重指数不影响综合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异位妊娠与体重指数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云  李疆 《吉林医学》2011,(9):1685-1686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生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按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根据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的标准,将结果分为正常、体重过低、超重、肥胖。结果:78例患者BMI正常,51例体重过低,38例超重,无肥胖者,体重过低者发生输卵管妊娠的危险是超重者的7.38倍,在95%的可信限值为1.93~28.16,体重过低者发生异位妊娠在0.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重过低与异位妊娠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81-84
福建省福清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福建福清 350300  相似文献   

17.
体重指数与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萍  罗来敏  吴氢凯 《上海医学》2004,27(11):840-842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 (BMI)、孕期BMI增加值 (ΔBMI =分娩期BMI -孕前BMI)与妊娠期糖尿病 (GDM )、糖耐量异常 (GIGT)、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 333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随机分为消瘦组 (15 8例 )、正常组 (15 2例 )及肥胖组 (2 3例 ) ,对GDM、GIGT、PIH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作前瞻性分析。结果 肥胖组妊娠期GDM +GIGT及PIH发生率较正常组及消瘦组明显升高 (P值均<0 .0 1) ,肥胖组及消瘦组的GDM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阴道自然分娩率与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发生GDM、GIGT及PIH孕妇的孕期ΔBMI与无并发症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终止妊娠者孕期ΔBMI的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发生巨大儿与未发生巨大儿者孕期ΔBMI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均无明显关系。结论 孕前BMI与妊娠期GIGT、PIH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 ,孕前控制体重可减少PIH、GDM和巨大儿的发生 ,而控制整个孕期体重增加更可减少巨大儿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晓红  彭艳  张靖域  丁桂凤 《海南医学》2016,(19):3179-3181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在我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180例,根据妊娠前体质量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其中体质量指数(BMI)为18.5~23者为正常组(50例),23~25者为超重组(82例),25以上者为肥胖组(48例),比较并分析三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正常组孕妇剖宫产率和产钳助产率分别为30.00%(15/50)、2.00%(1/50),其剖宫产率较超重组的45.12%(37/82)和肥胖组的56.25%(27/48)明显降低,产钳助产率也低于肥胖组的12.50%(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超重组的6.10%(5/82)相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超重组子痫前期发病率分别为10.00%(5/50)、9.76%(8/82),均较肥胖组的20.83%(10/48)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产妇的早产、巨大儿、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13.41%(11/82)、10.98%(9/82)、23.17%(19/82),肥胖组为31.25%(15/48)、18.75%(9/48)、22.92%(11/48),正常组为8.00%(4/50)、6.00%(3/50)、8.00%(4/50),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产妇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发生率为12.00%(6/50)、10.00%(5/50),超重组为13.41%(11/82)、12.20%(10/82),肥胖组为14.58%(7/48)、16.67%(8/4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均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孕前将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期体质量增值、血脂水平与孕妇妊娠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妊娠结局的关联性。方法选取85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60名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统计比较2组一般资料,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研究组不同靶器官损害情况病人的孕期体质量增值、血脂水平,并分析孕期体质量增值、血脂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联性,随访至妊娠结束,统计研究组妊娠结局,比较妊娠结局良好与妊娠结局不良病人的孕期体质量增值、血脂水平,探究孕期体质量增值、血脂水平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及预测妊娠结局不良的效能。结果研究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值、高血压病家族史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值、高血压病家族史及TG、TC、HDL-C、LDL-C水平(P<0.05~P<0.01);孕期体质量增值、TG、TC、LDL-C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呈正相关关系(P<0.01),HDL-C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呈负相关关系(P<0.05);孕期体质量增值、TG、TC、HDL-C、LDL-C水平联合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大于各指标单一评估,最佳评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82%、92.40%;妊娠结局不良病人的孕期体质量增值、TG、TC、LDL-C水平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病人,HDL-C水平低于妊娠结局良好患者病人(P<0.05);孕期体质量增值、TG、TC、HDL-C、LDL-C水平联合预测妊娠结局不良的AUC为0.932,大于各指标单一预测,最佳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8.06%。结论孕期体质量增值、血脂水平与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及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且能辅助临床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预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联合孕前体重指数(BMI)预测妊娠期代谢综合征(GMS)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上城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7月~2016年6月具有GMS高风险因素的孕妇1212例作为研究对象,孕龄9~13周,采用内脏脂肪联合孕前BMI预测GMS,并与孕32~36周GMS诊断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单一内脏脂肪、孕前BMI与两项联合的预测价值。结果 1212例GMS高风险因素孕妇发生GMS 117例,发生率为9.65%;内脏脂肪预测102例,预测率为87.18%;孕前BMI预测90例,预测率为76.92%;两项联合预测114例,预测率为9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5)。内脏脂肪联合BMI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7.44%、99.73%,均高于孕前BMI的76.92%、9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6.480,P<0.05);高于内脏脂肪的87.18%、9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脏脂肪联合孕前BMI可提高GMS的预测率,并具有安全、简便、准确的优点,能够对大部分GMS做出早期预测,为临床拟定营养干预方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