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层综合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的策略应对及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医务人员30人及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医院感染集束化干预后我院医务人员30人及实施期间住院患者100例为观察组,观察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的效果。 结果 实施医院感染集束化干预后,医务人员院感相关知识知晓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实施前(χ2=5.455,P=0.020;χ2=6.667,P=0.010)。观察组住院患者“三管”(呼吸机、血管导管、尿管)相关千日感染率及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基层综合医院实施集束化医院感染管理干预后,规范了医疗行为,促进各项医疗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降低感染风险、降低住院患者感染概率,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基本情况,找出重点薄弱环节,为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年共调查住院患者103 117例,发现医院感染病例3 098例、3 456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00%、例次感染率为3.35%。以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例次感染率为31.33%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构成比占36.20%,居感染部位的首位,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结论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尚在规范指标之内,但感染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比较突出,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部位和高危人群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JP2〗了解住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的原因,为有效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分析并解决某医院住院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例异常增高原因。结果 2014年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51%,明显高于2013年的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8,P<0.01);干预后2015年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22%。调查发现一次性使用换药包灭菌方法与碘伏包装材料使用不当,是造成感染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结论 目标性监测是及时发现感染隐患的有效措施,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一次性灭菌物品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卫生湿巾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患者资料为使用卫生湿巾前组(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患者资料为使用卫生湿巾后组(观察组),对比卫生湿巾使用前后的医院感染相关质量指标、环境卫生学采样合格率等。结果 未使用卫生湿巾的对照组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9.54%和12.48%|使用卫生湿巾的观察组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7.25%和9.31%。使用卫生湿巾的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率也明显低于未使用卫生湿巾的对照组。使用卫生湿巾的观察组医务人员手卫生和物体表面卫生质量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ICU采用卫生湿巾作为清洁消毒产品,明显改善清洁消毒质量,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HT5"SS〗研究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对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148例留置静脉导管并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分别采用20 g/L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和5 000 mg/L的碘伏皮肤消毒液进行穿刺部位消毒和相关护理消毒,比较两组患者及其不同置管部位和置管时间的感染率。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感染率分别为10.8%和23.0%。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感染率分别为11.1%和23.9%,其中实验组感染率分别为9.8%和12.1%,对照组感染率分别为12.5%和35.3%。置管留置时间两周以下,总体感染率为9.4%,实验组和对照组感染率分别为7.1%和11.1%;置管留置时间两周及两周以上,总体感染率提高到19.0%,实验组和对照组感染率分别为11.7%和26.8%。 结论 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其效果优于碘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了解某教学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为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与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教学医院近年3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次共调查住院患者11 928例,发生医院感染324例、34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2.72%、例次感染率2.87%;2010、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11%、2.78%和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调查医院感染率最高的科室是综合ICU,为42.3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占55.56%。各年度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5.30%、45.35%和37.39%,呈递减趋势。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3.46%;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为第二位,占22.97%;真菌感染占13.40%。结论 该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持续降低;做好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预防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仍是现阶段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生儿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特点和现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共调查新生儿病房住院患者2 832例,发生医院感染 69 例,医院感染率为2.4%;以呼吸道和血液相关感染为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4.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发生率为 8.5 %。千日感染率从2013年的4.22‰下降至2015年的1.74‰,呈下降趋势。结论该医院新生儿病房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呼吸道和血流相关感染为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追踪管理方案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追踪管理方案实施前)80例手术室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7-12月(追踪管理方案实施后)80例手术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院感管控措施,观察组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追踪管理方案,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卫生情况和2组患者消毒物品配置合理率、切口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情况。结果 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洗手操作正确率、洗手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χ2=9.231,P=0.002;χ2=10.588,P=0.011;χ2=9.231,P=0.002);观察组消毒物品配备合格率高于对照组(χ2=12.973,P<0.001),患者切口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828,P=0.005;χ2=4.329,P=0.038)。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追踪管理方案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手卫生依从性,降低手术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皮肤消毒方法在防控乳腺癌手术部位感染中的效果,为有效控制术后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和目标性监测方法,观察3种术前皮肤消毒方法预防和控制乳腺癌术后感染效果。结果 实验组A在手术前1日晚和手术当日早晨分别用20 g/L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擦拭消毒患者全身皮肤2次,可保持术后24 h内手术切口部位皮肤上菌数<3 cfu/cm2,120例患者无一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实验组B仅于手术当日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的患者,术后皮肤上细菌数和感染率均高于实验A组;对照组未进行术前消毒,患者术后皮肤上细菌数和切口感染率最高。结论 术前采取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皮肤涂擦消毒,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布及危险因素,实施重点部位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布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2012-2014年共调查该医院住院患者115 375例,查出医院感染患者1 340例,平均总感染率为1.16%。各年度感染率依次为1.26%、1.13%和1.11%。从感染患者送检的604例病原学标本中,检出病原菌阳性标本528例,阳性标本以痰液、尿液和分泌物分居前3位,构成比分别为52.32%、19.37%和12.42%。结论该院医院感染患病率与全国相比略低。3年间医院感染患病率呈下降趋势,提示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感染控制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为制定医院感染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14年6月222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22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28.38%;感染例次数为8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9.19%。呼吸道感染36例(41.38%)位居首位。病原菌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与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0.90%和18.18%。中、重度中毒患者感染率分别为43.75%和48.00%。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率逐渐上升,住院时间3个月以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6.90%,住院时间12个月以上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1.82%。对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r=0.439,P<0.01,说明两者呈正相关。 结论 慢性苯中毒为职业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住院时间愈长,感染风险愈大。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该院在非隔离区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经验,为国内综合性医院非隔离区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精细化管理理念,以专业化为前提,制订非隔离区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标准,系统化落实各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网格化稽查,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团队间及医患间有效沟通,数据化反馈结果促进质量改进。结果 院内员工无继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院内全员口罩佩戴率、流行病史筛查率、环境及医疗用品消毒率均为100%,患者及家属的口罩佩戴正确率为73.79%,手卫生正确执行率为40.78%。结论 精细化管理策略防控措施在综合性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隔离区域有效,患者及家属的口罩佩戴正确率及手卫生执行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CT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经验。方法 选择 2020年1 月23日— 3月13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到我院放射科进行CT筛查的受检者3 207例为研究对象。我院共有4台CT机,CT1定为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机,通过人员培训,梳理放射科将要面对的潜在危险因素,设定专区专机,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严格"三区三通道"分区布局,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消毒隔离及医疗废物规范管理,全面实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结果 此次统计在疫情期间,CT共筛查3 207例受检者,筛查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8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专项培训覆盖率达100%,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落实率达100%,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结论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我院放射科迅速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小组,每日对标学习最新文件,落实标准防护,合理分区杜绝了交叉感染,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后仍需要加强对烈性传染病的认识,常存一颗警醒之心,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公众和科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对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610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49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0.82%,患者日感染发病率40.29‰,调整感染发病率10.89‰。105例使用呼吸机的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9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5.71%,其中40.63%为呼吸机相关肺炎。结论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也较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订综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内感染防控规范化培训方案,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培训对象为医护人员和医辅人员。组建职责明确的工作团队、制订个性化的培训内容,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多种形式的追踪与评估。结果 实施规范化培训方案7 d后,医护人员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得分从(69.02±13.21)分上升至(88.49±10.57)分; 医辅人员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得分从(62.38±13.05)分上升至(75.86±12.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督查人员现场提问回答正确率由82.69%提升至92.31%、外科口罩佩戴规范率由85.36%提升至92.86%,手卫生正确率由92.31%提升至96.30%。结论 综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内感染防控规范化培训方案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和医辅人员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口罩佩戴规范率和手卫生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PDCA循环法在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但未实施PDCA循环法护理管理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接受PDCA循环法护理管理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比较两组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评分及对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侵入性操作感染、呼吸道感染、针刺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重症监护室病人医院感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现状,制定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9年全年12个月内,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共入住患者867例,发生医院感染73例、158例次,感染发病率为8.42%,例次感染率为18.22%。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评分为3.68分,调整病人日感染率为4.14‰,日医院例次感染率为8.94‰。在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人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25.4‰,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占7.7‰,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占7.4‰。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应加强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中医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009-2011年该中医院共出院28 68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60例,平均感染率为1.65%。感染的高发部位是呼吸道,构成比为64.35%;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医院感染发生率以肿瘤科居首位,60岁以上老年病人占73.26%,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老年基础病是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中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症病人属最易感人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为主要防控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感染患病情况,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1年9月14日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实际调查住院患者796人,发生医院感染患者27例、30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3.39%、例次现患率3.7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构成比为70.37%,其中上呼吸道为37.04%,下呼吸道为33.33%。日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0.70%,以治疗用药为主。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泌尿道和动静脉插管、免疫抑制剂和化疗的使用、手术等有创操作等。结论该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不高,主要危险因素是各种置管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