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2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复杂情况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l5例在血管内治疗中发生的复杂问题的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方法:窄颈动脉瘤直接采用GDC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先用支架成形后再应用GDC栓塞治疗、巨大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采用可脱式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3例窄颈动脉瘤采用GDC栓塞治疗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经继续栓塞后全部治愈;3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成形后应用GDC栓塞治愈;9例巨大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采用可脱式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后,8例治愈,l例因严重贫血发生脑梗塞而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采用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贫血在行载瘤动脉闭塞时确定脑血流代偿能力的诸因素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通过股动脉途径,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GDC的技术治疗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失败,其余5例支架均准确到位。4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采用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无手术并发症,患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仍需要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2.0~6.5 mm,体/颈比≤2)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对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并与30例传统方法栓塞的宽颈动脉瘤患者做对比。 结果:25例患者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使动脉瘤成功栓塞;5例患者仅行支架封堵动脉瘤开口,其中1例于术后2周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29例临床随访3~20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对照组30例患者中10例因动脉瘤颈过于宽阔,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停留而致栓塞失败;另20例患者术后6个月,5例动脉瘤颈部复发,1例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优于传统方法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及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采用GDC及DCS对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包括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椎基底动脉瘤2个;其中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2次,3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0例,不完全填塞3例;2例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术后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和死亡等永久性并发症;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在栓塞后24个月行造影随访发现局部复发,再次行动脉瘤栓塞治疗。随访2-42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出血或再出血。结论GDC及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病情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165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3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I级49例,Ⅱ级55例,Ⅲ级48例,Ⅳ级13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10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GDC62例。结果 栓塞程度:致密栓塞139例(84.2%),90%以上20例(12.1%),90%以下7例(4.2%)。术中出血3例(1.8%),死亡2例(1.2%)。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覆盖的主要分支血管血流不受支架影响,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的运用 ,使介入治疗成为除手术夹闭之外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的可靠手段 ,这一新型治疗技术已由长海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 ,但它对于梭形及特别宽颈的动脉瘤仍然无能为力。针对这一国际公认的治疗难点 ,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创造性地将心血管内科用于冠状动脉扩张的网孔支架应用于颅内 ,在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之间建一道“栅栏”,借助支架将弹簧圈锁定 ,达到填塞动脉瘤腔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目的。日前 ,刘建民副教授等人为 1例右侧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出血患者成功地采用冠脉支架联合 GDC进行了栓塞治疗。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血管内重建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12例患者应用Neuroform支架及冠脉支架,动脉瘤的瘤颈宽度介于3-8 mm之间,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均小于2.0。其中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个,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动脉瘤1个,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梭形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结果]12个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患者在栓塞术后出现患侧大面积脑梗塞。5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行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 d之内行栓塞治疗;1例患者在出血后20 d行栓塞治疗;另1例患者在头外伤后1个月行栓塞治疗。本组患者死亡1例,11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血管内重建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长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总结和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55例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55例颅内动脉瘤患中4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5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50个(80.6%),90%以上8枚(12.9%),90%以下4枚(6.5%)。术中出血2例(3.6%),死亡2例(3.6%)。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行GDC填塞。结果:完全填塞19例,90%以上填塞3例,60%-70%填塞2例,载瘤动脉通畅,平均随访6.8个月,所有患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其中的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孔支架覆盖动脉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另1例窄颈假性动脉瘤单纯行GDC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治疗,动脉瘤填塞均在95%以上,1例宽颈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治疗后复发,经再次填塞GDC后治愈,1随访5-18个月,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从本组资料看,窄颈和宽颈假性动脉瘤可分别采用GDC栓塞和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评价应用支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22例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14例,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结果在22例患者中宽颈动脉瘤12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瘤2例,巨大动脉瘤2例。22例血管内治疗均成功。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4例(63.63%),大部分不显影7例(31.82%),稳定1例(4.55%)。手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术后1月未服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因治疗发生出血、脑缺血事件。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应用支架能够提高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在治疗中选用适宜支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11例(共1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3个,破裂动脉瘤9个。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3枚和Enterprise 9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1例。3-12个月复查造影随访,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12个月复查时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12个月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瘤颈栓塞致密,操作过程不复杂,安全性高。即刻栓塞结果及12个月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张天  朱磊  李刚  谢坪 《西部医学》2010,22(10):1805-1807
目的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基底动脉瘤术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52例宽基底动脉癌患者(共55个动脉瘤),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41~67岁,平均50.5岁,治疗过程中分别使用了球扩式支架及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基底动脉瘤。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40个,部分栓塞15个;术中3例支架移位,2例弹簧圈与支架缠绕、解旋,1例支架急性血栓形成。其中死亡1例,重残1例,轻度致残1例。结论网孔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基底动脉瘤虽安全可靠,但术中支架并发症不可忽视,即时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附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41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3例,>90%闭塞12例,<90%闭塞6例,二次填塞2例,栓塞后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术后脑梗死7例,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生存1例。随访1-20个月,治疗结果稳定。颅内多发动脉瘤4例,其中3例1次手术同时全部栓塞。结论:早期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虽然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生,但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16例病人术后一年均进行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结果。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