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整理WanFang、CNKI、VIP中文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月8日发表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处方,运用Excel 2016软件统计分析中药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整理出熏蒸处方394首,涉及中药217味,中药分类主要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主要药性为温性,主要药味为辛、苦、甘;归经主入肝、肾、脾经;关联规则分析获得使用频次大于79次的中药组合33组,中药关联规则8条;聚类分析筛选出核心组合5类。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为主,兼解表药、补虚药等,具有祛邪为先、兼顾补虚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
孟凡珍  王凡  陈慧素 《中成药》2010,32(12):2195-2196
探索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收集整理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200首,中药143味,共1 753味次,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中医治疗高血压是以补虚扶正、平肝息风为主,兼顾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常用药以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刘军教授运用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军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1)软件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归类、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对149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甘草、牛膝、杜仲、狗脊、徐长卿、独活、薏苡仁等。药物的四气分布主要为温、平;五味分布主要为苦、甘、辛;归经分布主要为肝、脾、肾经。结论刘军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用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以补益肝肾,祛风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109味,使用频次741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4.75%;其中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86.18%;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2.29%;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累积频率达67.08%。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和分析黄有荣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黄有荣教授首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中使用的中药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2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进行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4.1统计软件对药物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有263份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共使用中药210味,总计出现频次3582次,分析得出使用高频次药物有当归、牛膝、甘草、杜仲等33味中药;高频次药物组合主要包含当归与赤芍、当归与桃仁、牛膝与党参、当归与川芎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类药物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归肝、肾、脾经。结论黄有荣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祛风湿,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独活寄生汤是其治疗的基础方剂,数据挖掘客观反映了黄有荣教授临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总结中医各家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色.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近10年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所使用的药物.结果 筛选出277篇文献,共计186味中药,累积使用频次为7762味次.其中39味中药使用频率在1%以上,为常用中药;药物种类共18类,其中前7类占90.16%;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为92.89%;药味以辛、苦、甘为主,累积频率达86.53%; 27味虫类药,合计频次763味次,为全部中药的9.83%.结论 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这7类中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占主导地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反映了现代临床医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理念.四气五味理论的活用、对虫类药物的重视,更体现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 考。【方法】收集近5年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病例的门诊处方,对纳入的处方中药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进 行统计,并对其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4首,使用中药达168味。用药频次居前 10位的药物依次为牛膝、川芎、地龙、炙甘草、秦艽、当归、熟地黄、桃仁、香附、红花。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药为 主,药味以苦、辛为主,主要归肝、肾、脾经。药物功效归类主要为补虚药、祛湿通络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得到10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钟广玲教授采用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虚扶正为 主,从肝、肾、脾入手,滋养肝肾,调理脾胃;注重活血化瘀,同时辨证配伍祛湿通络、清热等祛邪之药,寓攻于补,攻 补兼施。  相似文献   

8.
张凤英  王军 《中医研究》2015,28(1):77-80
通过查阅近10年抗高血压左室肥厚单味中药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其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抗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药主要为补虚药(黄芪、红景天、冬虫夏草)、平肝息风药(钩藤)、活血化瘀药(丹参、三七、川牛膝)、解表药(葛根)、祛风湿药(粉防己),其作用机制与改善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调节体液因子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改善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状态及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近30年来经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中药复方数据库,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75首复方中,统计得到药对2508对.结论 采用x2检验对有统计学差异的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药对配伍特色:祛风湿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配伍;补虚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配伍;祛风湿药中的祛风寒湿药与补虚药配伍;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的相须配伍;活血化瘀药与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温里药与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劳建民先生传承的劳氏伤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思想和中药用药规律.方法:选择劳氏伤科十代传人劳建民先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6份门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建立诊治及用药信息的Excel数据库,使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进行单味药使用频率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86诊次中共使用中药44种,1104频次,所用中药的药性主要为温性、辛苦味、归肝肾脾经,所用药物的功能以祛风湿药、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大于10%的中药28种.系统聚类分析结果,28种常用中药结合临床意义聚为7类.结论:劳建民传承的劳氏伤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确的治疗思想和独特的、符合本地实情的中药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现代医家运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归纳性回顾,探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的水平.方法:选取近30 a医学期刊发表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对用药的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376首复方中,单味药205味,其中前50味药累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81.2%,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从功效分类看,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从药物归经看,肝、脾、肾经药居前3位,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使用最多.结论:以祛风湿药为主,辅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配伍规律,通过统计得到的高频代表药物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收集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近15年中药熏洗治疗KOA的临床文献,对药物及功效、性味及归经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有效文献共174篇,涉及221味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累计频率达到80.60%;药物应用频次以川乌、草乌、当归、红花、伸筋草为最高;四气中温、平、寒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5.48%,五味中辛、苦、甘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94.12%;药物归经以肝、脾、肾为主。结论:中药熏洗治疗KOA以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以祛邪为主,主要从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几方面论治,临床可根据证型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3.
治疗中风的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了众多医家治疗中风的中药复方1283首,建立了中药复方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对其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使用频率居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使用频率居前10位的味药依次为当归、川芎、地龙、牛膝、赤芍、丹参、红花、桃仁、石菖蒲、黄芪。使用频率居前10位的药组其实为当归、川芎、地龙、赤芍、红花、桃仁、黄芪、丹参8味药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归纳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主要病机及用药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指导临床的准确用药。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处方375张,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的使用频率较高。高频药物主要性味归经为:药性为温性和寒性,五味属性主要为辛、甘、苦味药,归经主要为肝、脾、肾三经,兼顾膀胱、心、肺、胃等。结论:当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法为: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化痰散结、祛瘀通络;补益肝肾、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频数分析法对治疗颤证的中药进行统计描述,探索颤证的用药规律及病机本质,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相关标准纳入文献97篇,对所用中药进行分类,采用频数统计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及频数分析。结果治疗颤证的核心药物是白芍、天麻、熟地黄、当归、川芎;使用率最高的中药类别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以及活血化瘀药;药物归经以入肝经为主。结论颤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基本病机为筋脉失养、肝风内动。临床用药应注意补虚药与平肝息风药的结合使用,在滋阴养血息风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表现配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同时重视脾功能的调节才能取得更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建立中药特征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应的数学模型,为实验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30年公开发表临床疗效良好的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复方376首,对复方中出现的205味药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0味药的功效、归经、药性、药味进行统计,并用多元判别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袪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比较活跃,其使用率为33.33%和25.71%,归膀胱经的使用率为23.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和归膀胱经的药均是具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应的重要因素(回归系数>0,且P<0.01)。多元判别分析预测结果总符合率为90.0%。结论:中药特征与其治疗类湿性关节炎效应存在一定的规律,高频药是其所在功效、归经的代表用药,为临床医生选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结果与中医关于RA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脑鸣的相关文献,提取相关方剂,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包括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结果:共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104首,涉及中药180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24味(频次≥16),排名前十位的依次为熟地黄、甘草、茯苓、山茱萸、山药、川芎、当归、石菖蒲、白术、半夏;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肺、肾、脾、心经为主;功效以补虚药最多,其次为安神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常见中药配伍为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山茱萸-山药-茯苓、山茱萸-山药、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脑鸣效果较好的药组有4类。结论:中医治疗脑鸣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虚者宜补肾健脾调肝,尤以补肾填精为关键,实者宜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平肝息风。另外,对脑鸣的治疗无论虚实都应重视安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组方规律。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中筛选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中药频数分析,应用R 4.0.1进行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的挖掘,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活血化瘀类中成药439个,涉及处方165首,中药209味,药物频数累计1 052次。功效分类占比位居前2位的处方类别是益气活血类及化瘀通脉类。频数排列在前7位的中药依次是丹参、川芎、三七、黄芪、红花、冰片、赤芍。经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5%,置信度>65%,得出2阶关联规则13条,3阶关联规则25条,4阶关联规则4条。支持度最高的4味药组合是丹参、川芎、红花–赤芍。支持度较高的组合为活血化瘀药与清热药、或补虚药、或平肝息风药配伍,以及开窍药配伍平肝息风药。聚类分析得到9组药物组合。结论?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以丹参、川芎、红花和赤芍为核心药物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兼以配伍补虚药、开窍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等。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现代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系列方剂进行归纳性的回顾,探讨其治疗的核心药物,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的水平。方法:选取近20年的核心医学期刊和相关的中医药书籍,从中收集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组方340首。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和方药学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统计分析所使用的药物。结果:统计结果中前25味药的累积使用频次超过了2073次,累积频率已达到了50%,为核心药物。在这25味药中,补虚药5味,使用频率达13.60%;祛风湿药5味,使用频率迭10.68%;解袁药5味,使用频率达8.45%;活血化瘀药4味,使用频率达6.89%;平肝熄风药3味,使用频率达6.31%;清热药2味,使用频率达2.77%;利水渗湿药1味,使用频率达1.63%。结论: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袁药以及活血化瘀药在现代医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系列方剂中占主导地位,可为进一步探讨和发展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99味,使用频次479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8.93%;其中药味以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61.02%;药性以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74.42%;归经以肝、脾、心为主,累积频率达58.56%.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瘀滞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