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中,我们总认为要吃好吃饱才是幸福,可现实却是很多疾病竟然是吃饱撑出来的!“人类少食健康工程”发起人盛紫玟,在他的《少食健康》一书中介绍,人们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和减少饮食数量,可以达到改善体质、减轻疾病、获得健康的目的,从而向世人展示贴心的饮食智慧.  相似文献   

2.
进餐时要有好心情,食宜专心小可分心。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饮食三低: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三控:控制面食,控制油腻,控制甜食。若要长生,肠中常清。吃饭八成饱,安然活到老。美酒不过量,好菜不过食。要想身体好,晚餐七分饱。  相似文献   

3.
“食复”是指疾病初愈,因饮食不慎而致疾病复发或变生他病。“食复”,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中就提到“病热少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还要吃得科学。然而,普遍易忽视的是进食后的养生保健,从而影响饮食的效果,甚至危害健康。现介绍几则古人的食后养生法:  相似文献   

5.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千真万确的。可饮食养生要讲究方式,这就是说,不光要吃得营养,还要真正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以下18种饮食方法均能养生,但应该注意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少食:在保证营养前提下“少吃”。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善养性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应把握在尚饥非饱之间的状态。他认为,饱食可结积聚之痰,多饮可酿痰癣之患。故提倡养生以少食为佳。少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潜能,而具健体强身多种效应。少食的保健作用,还在于它能防治那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护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此类患者的饮食进行精心施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治愈率有明显的提高,而复发率明显下降。现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护理方法介绍如下:1饮食原则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过饥则易加重胃酸对十二指肠溃疡的刺激,过饱则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溃疡的症状。三餐应定时定量,症情轻者应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在急性活动期,以少食多餐为宜,每日4~6餐。从而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有利于溃疡愈合,切忌饥饱不调,暴饮暴食。饮食有法饮食要有正确的方法,食物要新鲜,干净,冷热适宜,干稀适中,软硬恰当。饮食不洁可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过热食物则会刺激消化道黏膜,不利于溃疡修复。因此都应避免。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以防没有嚼烂的食物对胃造成机械性损伤。注意主食与副食、干食与稀食搭配,主副食间的协调不但可以增进食欲,而且还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有利于溃疡的修复。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活动,以帮助脾胃运化。晚上临睡前不要进食。调和五味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可偏嗜。《素问·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相似文献   

7.
1、少吃饱,多咀嚼,不暴饮暴食。饮食过饱会导致消化不良,易患肠胃疾病。进餐时要细嚼慢咽,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引。2、多食蔬菜,适量食肉。吃肉过多会导致肥胖病,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能延年益寿。3、少吃糖,多吃水果。吃糖过多易引起糖尿病等,应少吃或不吃糖。应多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水果。4、少烟酒,多茶水。香烟含有尼古丁,抽烟过多易患呼吸道疾病或肺癌。酒含乙醇(酒精),喝酒过量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和肝硬化,甚至死亡。茶水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常适量喝茶水,不但可以补充人体的水分,而且对某些…  相似文献   

8.
指出:合理控制饮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护理措施,合理控制饮食包括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严格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合理安排和调整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认为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相应的护理措施前后的血糖结果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在健康教育中重点强调合理控制饮食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终生合理控制饮食。  相似文献   

9.
饮食损伤是产生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饮食损伤"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就是说饮食损伤应以饮伤与食伤分别而论。通过对古代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饮伤即引饮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因素分别是过饮、久饮、劣饮、偏饮、乱饮所伤;食伤即服食不当产生的机体损伤,其致病的因素是多食、偏食、误食、少食、强食所伤,从而对饮食损伤的病因进行了细化,为临床治疗饮食损伤病证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栾莉 《光明中医》2011,26(5):1057-1057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但饮食失宜又常成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备急千金方》中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实践证明,正确的饮食护理,对于已有发病倾向者,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对已患病者可起到增强体质,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从而加速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使其健康,延年益寿。现对中医饮食调护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健康、养生总是热度不减的话题,而轻食则是近期兴起的另一波风潮。在丰衣足食的今日,吃饱已经不足为奇,常常不自觉的将肚皮撑到解裤带,造成肠胃的负担,其实这样并不算是一种品尝或享受!适当饮食、重质不重量的对待自己的味蕾,才能既健康又享有食物本身的美味。  相似文献   

12.
健康,养生总是热度不减的话题,而轻食则是近期兴起的另一波风潮。在丰衣足食的今日,吃饱已经不足为奇,常常不自觉的将肚皮撑到解裤带。造成肠胃的负担,其实这样并不算是一种品尝或享受!适当饮食、重质不重量的对待自己的味蕾,才能既健康又享有食物本身的美味。  相似文献   

13.
生活方式对中医体质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研究不同生活方式对体质类型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入户、门诊就诊相结合方式,经由临床中医师实施现场调查.结果:757例运动偏少的人群中,病理体质以痰湿型最多134例,其次是气阴两虚型98例,1128例运动量正常或过量的,肝郁型最多201例,其次阴虚型191例;饮食方面,77.95%的痰湿型体质的人喜食味道厚重之品,77.28%的气阴两虚型和64.77%阴虚型体质的人喜食辛辣,69.15%肝郁型饮食偏于酸甜;63.91%调查者平时不食或少食烟酒,在36.09%的嗜烟酒者中,痰湿型仍居首位.结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增加正常质,减少病理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薇  李永红 《北京中医》2012,(2):114-116
《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并在食养、食疗、食补、食忌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阐述,对社区饮食健康指导具有积极的意义。合理的健康饮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仅能补充营养,还能调节脏腑功能,对疾病的康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中医要求:"食能以时、味不重珍,衣不火单热”和“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只有这样才能身无灾,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16.
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调节饮食的品种和数量,以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食疗方法之一。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可见季节的变化和调整食物的种类对保持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在选择具体食物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个人的体质及其他因素,以增强饮食养生的功效。春季饮食重在散阴寒助阳气抑肝扶牌春季的饮食养生宜选择一些能帮助阳气升散、调畅气机的食物,而温性之品有散阴寒、助阳气之…  相似文献   

17.
竹溪 《养生月刊》2006,27(8):728-731
饮食养生是中医传统养生方法的特色之一,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的学问,认为饮食直接关系着人体营养的摄取和健康,宋代的养生名著《寿亲养老新书》中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可见,良好的饮食是身体强健的基石。饮食对于常人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对于老年人的保健或人们病后的康复,如何饮食则更有讲究。中医养生学主张饮食养生总的原则是食宜清淡,对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后的康复,饮食清淡尤为重要。唐代大养生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  相似文献   

18.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伤肾等。其病机是由肺、胃、肾三脏阴亏燥热、灼伤津液、消灼水谷而致,本病首当辨上、中、下消之不同。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  相似文献   

19.
饮食辨治是张仲景六经辨证理论中颇具特色的内容,常将饮食作为其疾病诊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本文基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饮食的条文,据其食欲状况,分为不能食、能食、不欲食、欲食、食后反应5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类与分析。同时从疾病病机、传变规律、推测预后与病后调护等方面,探析张仲景饮食辨治的思想,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医饮食与健康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从中医学角度来看,饮食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所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古人还认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当然,适当的饮食可以预防疾病与保健但也一定要有节制,应根据人体状况、所处地域季节特点而进行饮食调节,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使正常的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产生或加剧疾病,同时也可诱发它病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