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复发的危险因素和特征。方法收集102例以BPSD发作就诊的AD患者,在BPSD发作控制后进行12个月的随访。BPSD的严重程度应用神经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估,并将NPI因子归类为情感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和失控行为3个症状群。分析BPSD复发与先前发作的特征,复发与患者人口学资料、发病年龄、病程、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基线NPI评分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个月内44.1%(45/102)的患者BPSD复发。Cox回归分析显示,环境改变(RR=5.42,P<0.05)、未维持服药(RR=3.13,P<0.05)和上次发作NPI评分高(RR=1.06,P<0.05)增加BPSD复发的风险;两次BPSD发作之间的症状数相关(r=0.93,P<0.05),而情感障碍评分也相关(r=0.79,P<0.05);复发的NPI总分和精神病性症状评分均低于上次发作[(18.29±2.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AD患者107例,采用神经精神量表(NPI)、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调查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作的特征,分析影响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复发的因素。结果复发率为41.4%,居住环境改变(RR=4.96,95%CI:2.54~12.34,P<0.05),发作时NPI评分高(RR=1.26,95%CI:1.04~1.27,P<0.05),可增加AD患者BPSD的复发。结论发作时NPI评分、居住环境改变是AD患者BPSD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住院老年痴呆患者营养状况并探索相关因素,为对老年痴呆患者开展整合型照护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在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339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短营养状况量表(MN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口腔卫生筛查量表(D-E-N-T-A-L)进行评定。依据MNA评分计算营养不良与潜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有营养问题的老年痴呆患者235例(69. 3%),其中营养不良151例(44. 5%),潜在营养不良84(24. 8%)。住院老年痴呆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已婚(OR=0. 58,95%CI:0. 35~0. 95,P=0. 03)、口腔健康状况(OR=1. 26,95%CI:1. 04~1. 51,P=0. 02)、抑郁(OR=1. 09,95%CI:1. 05~1. 13,P0. 01)和认知功能(OR=0. 92,95%CI:0. 90~0. 95,P0. 01)。结论营养不良在住院老年痴呆患者中较常见,无配偶、口腔健康状况不良、存在抑郁情绪以及认知功能受损是营养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AD大脑异生皮质区CT血流灌注水平及与精神行为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AD患者89例,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分轻度AD组(39例),中度AD组(32例),重度AD组(18例),选同期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分析不同AD程度TTP和NPI评分相关性。结果不同程度AD患者不同感兴趣区TTP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中、重度AD组TTP显著较对照组延长,P0.05。不同程度AD组NPI评分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轻、中、重度AD组和脑CT血流参数TTP与NPI评分均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异生皮质区缺血性改变可能导致患者精神行为发生,且随病情进展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对77例上海青浦区农村地区老年痴呆患者的病理性行为进行评定,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老年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为89.6%,其中以行为紊乱、攻击性行为、日夜节律紊乱和偏执与妄想多见。BPSD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病程无相关,轻、中度痴呆患者偏执和妄想症状较重度明显,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BPSD相似。结论:农村老年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的AD源性认知障碍患者44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346例,对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检测痴呆严重程度后分为4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痴呆组、中度痴呆组、重度痴呆组),进行神经精神量表(NPI)测试,结果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和Va D组相对比,AD组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总体症状发生率(66. 9%)高于Va D(58.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AD组妄想(15. 2%)和异常运动发生率(13. 9%)均高于Va D组(9. 5%、7. 8%),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发病率比较中,中度和重度痴呆组AD的BPSD总体发生率(88. 0%,91. 2%)高于Va D(64. 3%,7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下,AD和Va D的BPSD总体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中度痴呆组AD组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严重程度重于Va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PSD组中有饮酒史者(32. 8%)多于非BPSD组(24. 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D和Va D的BPSD发生率均高,但AD组高于Va D组。其中妄想、异常运动行为更易发生在AD患者组。中重度痴呆的AD患者BPSD发生率均高于Va D患者。中度痴呆时,AD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重于Va D。饮酒史是B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体重下降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来自记忆障碍门诊的不同严重程度的AD患者127例,分为:体重下降组38例(按照患者年平均体重下降是否达到或超过患者体重的4%);体重平稳组89例(患者年平均体重未下降甚至增加,或虽有体重下降,但下降程度未达到或超过患者体重的4%)。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照料者负担及是否伴随抑郁情绪及精神行为异常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SE分值和伴随抑郁情绪是AD患者体重下降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04(95%CI:1.054~1.376)和0.109(95%CI:0.043~0.278)。结论:提示AD患者体重下降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及伴随的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便携式加速度记录仪定量化评价血管性痴呆患者(VD)精神行为症状(BPSD)程度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便携式加速度记录仪佩戴于21例VD患者非利手侧手腕,于第1和第18周连续记录6 d以上,量化记录身体活动,并通过神经精神问卷(NPI)与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评价VD患者的BPSD变化,解析加速度记录仪所得身体活动的平均活动量(MA)、昼间活动量(DA)以及夜间活动量(NA)的变化,分析BPSD的变化与身体活动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第18周时BEHAVE-AD总评分和NPI总评分呈增加趋势,与第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082和0.079);BEHAVE-AD评分中的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焦虑和恐惧评分和NPI量表中的激越、易激惹、睡眠障碍评分与第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8周时VD患者MA、DA、NA均增加,与第1周比较,其中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BEHAVE-AD评分中的行为紊乱加焦虑和恐惧评分改变量与MA的改变量呈直线相关(r=0.674,P=0.032);日夜节律紊乱评分改变量与DA改变量呈直线相关(r=0.721,P=0.046);NPI量表的激越评分加易激惹评分的改变量与MA改变量呈直线相关(r=0.668,P=0.042);睡眠障碍评分的变化量与NA的变化量呈直线相关(r=0.809,P=0.029)。结论:利用加速度记录仪所得的身体活动的MA、DA与NA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VD患者的BPSD程度,动态观察VD患者BPSD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在临床上客观、定量化评价VD患者的BPSD程度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外周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变化与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04—2022-12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对比2组基线资料及外周血Lp-PLA2、FGF23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Lp-PLA2、FGF23与简易智力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外周血Lp-PLA2、FGF23对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160例脑梗死患者中,48例(30.00%)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文化程度、MMSE评分及血清Lp-PLA2、FGF23水平等方面与非认知障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文化程度低及血清Lp-PLA2、FGF23水平升高是影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市精神专科联盟机构入院的4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欧洲营养不良风险筛查2002标准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因素。结果 4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营养不良患者占19.11%(86/4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有无配偶、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症和是否拒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5.066、9.608、5.399、4.712、11.1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446,95%CI=1.148~1.823)和拒食(OR=4.306,95%CI=1.865~9.944)是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而体重指数高(OR=0.871,95%CI=0.782~0.871)是患者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P<0...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精神行为学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的精神行为学症状特点及与认知障碍、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探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中不同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 采用NPI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评价120例VaD患者和61例健康老年人的精神行为学症状. 结果 VaD组患者NPI量表中的妄想、幻觉、激越、抑郁/心境恶劣、淡漠、易激惹、异常行为、食欲和饮食障碍等8个症状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得分最高的3个症状依次为抑郁/心境恶劣、情感淡漠、易激惹;其中幻觉、情感淡漠、异常行为等因子与认知障碍程度高度相关;异常行为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均相关;同时对NPI各因子进行分析,获得了3个亚综合征,分别代表精神病性、情感异常和失控制行为. 结论 VaD患者普遍存在精神行为学症状,其症状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认知障碍、年龄、受教育程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各亚综合征中的子因子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精神行为障碍(BPSD)的影响。方法选择AD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47)接受积极心理干预8周。评价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DAS)和阿尔茨海默病生命质量测评量表(QOL-AD)评分,比较两组药物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ADAS评分均显著降低,MMSE、QOL-AD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治疗依从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结论积极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AD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改善BPSD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阳性检出率及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痴呆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和VD诊断标准,其中AD患者102例,VD患者10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及神经精神问卷(NPI)进行测评。结果 AD和VD患者BPSD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16%和8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AD组幻觉、激越、淡漠、易激惹、异常运动行为、睡眠夜间行为的阳性检出率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VD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和VD患者BPSD存在差异,对BPSD测评可能有助于AD和VD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用的4种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心理评测量表与提高后的服药依从性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7年1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的3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消除服药依从性的主观消极因素(医务人员、患者及照料者),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同时,进行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神经精神症状问卷、基于临床医师对病情变化印象及照料者访谈量表的评测,检验两者相关性,并纳入影响依从性的客观因素进行偏相关关系分析。最后具体分析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各条目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结果 4种量表均与服药依从性均无相关性(P>0.05);偏相关分析也未显示出相关性(P>0.05)。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命令和结构性2个条目分数与服药依从性具有弱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01及0.177)。结论现有的阿尔茨海默病评测量表不能很好的评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可能与实践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金刚与喹硫平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BPSD患者随机分为美金刚组与喹硫平组,每组39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生活质量,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美金刚组BEHAVE-AD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及嗜睡方面均优于喹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金刚可有效控制BPSD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42(β-amyloid peptide 42,Aβ-42)和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c structure-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与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 of insane,GP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症状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78例GPI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收治的58例手术行腰椎麻醉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组; 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同时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检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神经精神量表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估2组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行为症状; 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与MoCA,NPI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31日; 随访结束后根据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Aβ-42,NLRP3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P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对GP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脑脊液Aβ-4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LRP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NP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法显示,脑脊液Aβ-42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83,P<0.05); 脑脊液Aβ-42水平与NPI评分呈负相关(r=-0.562,P<0.05); 脑脊液NLRP3水平与MoCA评分平呈负相关(r=-0.574,P<0.05); 脑脊液NLRP3水平与NPI评分呈正相关(r=0.557,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反复多次驱梅治疗占比、脑脊液NLRP3水平、NPI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预后不良组患者脑脊液Aβ-42水平、MoCA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情况、Aβ-42,NLRP3水平、MoCA,NPI评分均是影响GP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GPI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分别为84.12%、85.63%、90.35%,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3、0.769、0.841,特异度分别为66.72%、63.85%、62.48%。结论 脑脊液Aβ-42与NLRP3水平在GPI患者体内表达异常,与GP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密切,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评估GP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失眠相关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筛选老年慢性失眠患者107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与非认知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评分,睡眠观念态度量表(DBAS)评分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失眠相关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睡眠障碍(OR=16. 064,P=0. 003)、睡眠潜伏期(OR=10. 567,P=0. 032)、习惯性睡眠效率(OR=21. 697,P=0. 006)、睡眠紊乱(OR=24. 754,P=0. 008)是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相关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观睡眠质量差、睡眠潜伏期长、习惯性睡眠效率低、睡眠紊乱严重是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罹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线性相关性分析,比较入院时和出院时PANSS、ITAQ和DAI评分并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出院时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和PANSS总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出院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出院时ITAQ和DAI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时PANSS阴性症状评分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r=0.183,P0.05),入院时PANSS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ITAQ和DAI评分及各量表残差与患者住院时间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示,住院时间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无相关性(P0.05),与病程呈正相关(r=0.213,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确认病程和入院时阴性症状评分是影响住院时间的线性相关因素,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入院时阴性症状评分是影响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病程和入院时阴性症状程度是影响精神分裂症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通效应(FPE)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97例基底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现FPE将患者分为FPE组与非FPE组, 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 确定FPE的影响因素。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 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 同样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 评估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FPE组(133例)患者比较, FPE组(64例)中女性患者占比高, 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 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和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较高, 心源性栓塞、基底动脉上段闭塞以及首选血栓抽吸者占比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OR=2.27, 95%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 1A2(CYP1A2)酶基因多态性与奥氮平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精 神行为症状(BPSD)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57 例伴有严重BPSD 的老年性痴呆患者,给予奥氮平治 疗8 周,治疗前后测定神经精神问卷(NPI)以评定疗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变 化,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测定体重、腹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胆碱酯酶、血清胱抑素、血清垂体泌乳素等代谢相关指标及奥氮平血药浓度;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 测CYP1A2 酶基因C734A 多态性(AA 型、AC 型及CC 型)。结果 共有50 例患者完成研究。3 种基因型 NPI 患者总分及照料者总分评分在治疗结束后均显著下降,但3 种基因型之间的NPI 总评分减分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3 种基因型之间TESS 分值、认知功能、代谢相关不良反应及血药浓度差异亦无统计学 意义。结论 CYP1A2 酶基因多态性与奥氮平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BPSD 的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