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289名6~17岁中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cIMT,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cIMT的关系.结果 男生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均高于非肥胖组(P值均<0.05);女生肥胖组与非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和血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总人群肥胖组cIMT增厚风险OR值及95%CI为3.03(95%CI=1.11~8.28);男女生肥胖组OR值及95%CI为4.32(95%CI=1.23~15.21),1.45(95% CI=0.23~9.37).结论 肥胖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的cI-MT水平和cIMT增厚检出率.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降低儿童青少年血管结构异常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智力及执行功能的差异,为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体质研究中心自2021年10月—2022年4月招募的6~9岁儿童341人,其中超重肥胖儿童56人,正常体重儿童285人。测量儿童身高、体重,分别采用中文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WISC-Ⅳ)和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评估儿童智力水平、执行功能各成分水平。结果 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智力测试的各分测验及总智商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行为管理指数、元认知指数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01),两指数及各因子异常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01),且在男生组更普遍(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超重肥胖与执行功能总分异常(OR=10.46, 95%CI:4.80~22.82)、行为管理指数异常(OR=15.98, 95%CI:5.56~45.93)、元认知指数异常(OR=4.74, 95%CI:2.49~9.04)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P<0.001)。结论 超重肥胖儿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江汉区5所幼儿园共1 120名儿童,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其身高、体重,并以WHO儿童BMI标准作为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自拟问卷对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饮食和运动习惯进行调查。结果:1 120名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2%和11.9%,男童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为巨大儿(OR=1.662,95%CI:1.066~2.590)、进食量多(OR=4.640,95%CI:3.319~6.486)、进食速度快(OR=2.121,95%CI:1.452~3.098)、喜欢吃洋快餐(OR=1.907,95%CI:1.363~2.668)、喜欢吃蛋类(OR=1.518,95%CI:1.115~2.086)等5个因素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经常吃蔬菜、水果(OR=0.659,95%CI:0.477~0.911)、周末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35,95%CI:0.469~0.858)则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善不良饮食和运动习惯可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邢台地区儿童期肥胖与中枢性性早熟之间的关联,为该地区儿童性早熟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就诊并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的234例年龄在6~9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以1∶1配比选取234例同期于该院儿科就诊的未患中枢性性早熟的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超重肥胖与中枢性性早熟的关系。结果 女童中,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出生体重较高、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较低、母亲月经初潮年龄较小(χ^(2)/u值分别为7.39、6.04、6.63,P<0.05);在男童中,病例组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低于对照组(χ^(2)=7.60,P<0.05),其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出生体重、6个月纯母乳喂养、家庭人均年收入、母亲超重、父亲超重、母亲月经来潮年龄等混杂因素后,与正常儿童相比,女童超重、肥胖增加了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生风险(超重:OR=2.0,95%CI:1.1~3.7;肥胖:OR=1.8,95%CI:1.2~2.8);男童中,调整混杂因素前后,超重和肥胖均表现为与中枢性性早熟无关联(P>0.05)。结论 河北邢台地区的女童超重和肥胖可能是中枢性性早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选取石家庄、上海、深圳、兰州、武汉5个城市共389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9.8%,其中超重率为10.6%,肥胖率为9.2%;超重肥胖分布存在年龄、性别、地区差异,男童超重肥胖率(22.8%)高于女童(16.5%)(P0.01)。校正地域和年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超重肥胖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OR=4.179,95%CI=3.492~5.002)、男童(OR=1.218,95%CI 1.019~1.456)、不爱吃零食(OR=1.346,95%CI=1.047~1.731);而进食速度一般(OR=0.532,95%CI=0.335~0.845)或进食速度慢(OR=0.352,95%CI=0.211~0.586)、不爱吃肉类食物(OR=0.723,95%CI=0.549~0.952)、饮食结构为荤素搭配(OR=0.556,95%CI=0.324~0.965)有助于降低城市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结论以促进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健康饮食习惯为目标的干预策略是预防和干预超重肥胖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骨龄与年龄的差值(BAD)在不同年龄儿童的分布特点,探讨超重和肥胖儿童骨龄发育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门诊体检的21 699名6~18岁儿童进行体格评价和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骨龄评估。以WHO推荐的界值点将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BAD在不同年龄不同营养状况儿童的分布特点,探讨超重肥胖儿童骨龄提前的关键时点。结果 就诊儿童以6~12岁学龄期儿童为主。男童占48.6%,女童占51.4%。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BAD>1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703.70,P<0.05),超重及肥胖组儿童BAD均值在多个年龄均大于正常组,6~11岁肥胖男童及6~10岁肥胖女童BAD均值>1。肥胖男童在6~12岁与13~15岁组之间B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5),且6~12岁肥胖组男童BAD均值>1。超重及肥胖女童在6~12岁与13~15岁组间B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95、13.118,P<0.05),且6~12岁超重及肥胖组BAD均值>1。结论 6~12岁儿童的BAD明显大于13~15岁儿童,且超重和肥胖儿童的BAD明显大于正常儿童,说明超重和肥胖儿童骨龄加速在6~12岁就已开始,骨龄提前对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终身高的影响较大,应引起重视并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8.
叶江枫  田俊  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55-2157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成人期疾病的生命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福州市5所幼儿园所有3~6岁儿童为筛查对象。以超重肥胖儿童(162人)作为病例,正常体重儿童(843人)作为对照。收集出生资料、饮食行为习惯等,分析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与儿童期肥胖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高出生体重引起儿童期肥胖的OR值为2.099(95%CI:1.385~3.181),调整OR值为1.138(95%CI:1.030~2.003)。母亲糖尿病史及孕前高BMI均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154(95%CI:1.121~4.140)和1.067(95%CI:1.008~1.129),吃西式快餐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89,95%CI:1.005~1.407);进餐时间延长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57,95%CI:0.927~0.976)。结论高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吃西式快餐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适当延长进餐时间是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并计算脂肪重聚发生年龄。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6月抽取乌鲁木齐市7个区、1个县7岁以下9682名维汉(维吾尔族)儿童(男童5139人,女童4543人,汉族6152人,维族3530人),测量其身高、体重、坐高、头围、胸围,比较维汉民族男女童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 Z-score,WHZ)的差异,绘制维汉男女童WHZ曲线并通过双变量随机模型和自然增长模型推算维汉男女童脂肪重聚年龄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年龄组的维汉男女童比较发现,低年龄组体格发育差异较为显著,并且在婴幼儿期各项体格发育指标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在维、汉男童WHZ比较中,0月~(t=4.277,P<0.001)、6月~(t=2.133,P=0.033)、5岁~(t=2.278,P=0.023)、6~7岁(t=2.503,P=0.013)及各段合计组(t=5.2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维、汉女童WHZ比较中,0月~(t=2.533,P=0.011)和1岁~组(t=-2.14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岁以下维、汉男童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高于女童(超重率:维族男童7.97%,女童5.46%,汉族男童12.55%,女童5.90%;肥胖率:维族男童5.58%,女童3.48%,汉族男童7.73%,女童3.92%),而维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7)高于男童(OOR=1.43),汉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0)低于男童(OOR=1.62)。经数学模型计算汉族男童脂肪重聚发生最早[3.94(95%CI 3.54~4.33)岁],其次为维族男童[4.17(95%CI 2.70~5.72)岁]和汉族女童[4.56(95%CI 4.14~4.99)岁],维族女童脂肪重聚发生最迟[5.57(95%CI 4.00~7.13)岁]。结论 2015年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汉族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高于维族儿童,且汉族儿童脂肪重聚年龄早于维吾尔族儿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儿童恒磨牙早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选取蚌埠市2所小学861名9~12岁儿童,开展父母问卷采集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检查并记录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边际效应命令分别探讨体重状态及BMI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  结果  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为26.5%(228名),其中男童检出率为27.5%,女童为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39)。肥胖组儿童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39.0%)高于正常体重组(21.5%)(χ2=21.85,P < 0.01)。肥胖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呈正相关(OR=3.55,95%CI=2.14~5.87,P < 0.01);超重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64,95%CI=0.95~2.81,P=0.07)。女童较同年龄男童第二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更高(OR=2.19,95%CI=1.42~3.39,P < 0.01)。  结论  肥胖儿童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同年龄女童第二恒磨牙早萌较男童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包头市达茂旗7~13岁蒙古族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为预防超重及肥胖对蒙古族儿童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包头市达茂旗3所蒙古族小学中346名7~13岁蒙古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体格检查。随机抽取其中185名儿童进行体成分测定。按同年龄、同性别和同学校1∶1匹配原则,在全部儿童中筛选出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各30名,进行氧化应激及炎症细胞因子指标的测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90%、16.18%,其中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12%、18.90%,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09%、13.74%。肥胖组和超重组的脂肪体重、脂肪百分比、去脂体重、身体总水分和基础代谢率均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脂肪体重和脂肪百分比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低于正常组,而丙二醛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血清白介素-1β(IL-1β)水平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血清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4(IL-4)水平低于超重组和正常组,且超重组IL-10和IL-4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肥胖儿童体内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肥胖儿童体内存在氧化应激,且体内炎症反应异常升高,应加强蒙古族儿童肥胖的预防与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场镇3~5岁托幼机构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超重、肥胖的情况,探索出生体重对儿童发育的影响。方法对区域内托幼机构进行系统整群抽样,将抽中的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儿童的身高、体重进行分析。结果 1,782名儿童的出生体重均值为(3.33±0.39)kg,低出生体重儿占比1.74%,高出生体重儿占比6.06%。3~5岁儿童的体重、身高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且不同出生体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69%和4.15%,其中男童的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56%和5.59%,女童分别为13.85%和2.45%,男童与女童超重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男童与女童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显著。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随着出生体重的升高儿童超重的检出率也随着升高,男童的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且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学龄前儿童肥胖、超重的检出率较高,3~5岁儿童的身高、体重随着出生体重的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阳区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现状.方法 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 抽取青岛市城阳区5 450名儿童测查身高、体重,以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结果 青岛市城阳区3~18岁儿童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2.8%、9.0%,其中男童分别为13.9%、9.9%,女童分别11.6%、8.4%.4~7岁肥胖检出率女童大于男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3岁男童和女童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8岁肥胖检出率男童大于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岛市城阳区儿童超重和肥胖日益增多, 必须加强对儿童肥胖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期慢性病相关指标与超重肥胖关系,为预防和减少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江苏省无锡市3个地区的10~14岁儿童共2 870人,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并从中抽取300名儿童采血,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39%和2.23%,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14.77%和2.41%,高于女生的4.24%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和肥胖组收缩压为(102.64±10.36)和(104.05±12.80)mm Hg,均高于正常组的(99.72±10.1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为(1.30±0.20)mmol/L,低于正常组的(1.57±0.33)mmol/L,肥胖组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胰岛素、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1.25±0.60)mmol/L(0.83±0.22)mmol/L、(17.97±8.44)m U/L、(0.75±0.43)pmol/m L、(3.96±2.22),均高于正常组的(0.80±0.31)mmol/L、(0.68±0.11)mmol/L、(11.19±6.04)m U/L、(0.35±0.20)pmol/m L和(2.36±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OR值为5.77(95%CI=1.41~23.69),而超重OR值为1.03(95%CI=0.36~2.97),肥胖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结论无锡市10~14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情况处于中国富裕乡村和中小城市之间,肥胖是引起儿童血压偏高、影响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与其生命早期因素以及父母体重的关联,为防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6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呼和浩特市抽取5 370名中小学生,使用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就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和儿童青少年生命早期因素对其超重肥胖影响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男生超重肥胖率为37.8%,高于女生的26.1%(χ2=84.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父亲超重(OR=1.52,95%CI=1.30~1.77)、仅母亲超重(OR=1.61,95%CI=1.31~1.97)、父母均超重(OR=2.42,95%CI=2.03~2.87)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出生体重(OR=1.29,95%CI=1.08~1.55),剖宫产(OR=1.32,95%CI=1.17~1.48),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1.24,95%CI=1.06~1.46)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队列研究基础之上应用中国妇女体质指数(BMI)标准研究孕前超重/肥胖的妇女与婴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市2011年6月—2013年6月76 709名孕妇的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妇女孕前BMI和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消瘦妇女顺产的比例较高(OR=1.25, 95%CI=1.20~1.30),超重/肥胖妇女顺产的比例较低(OR=0.52,95%CI=0.48~0.56)。超重/肥胖妇女剖腹产较多(OR=1.94, 95%CI=1.80~2.08),消瘦妇女剖腹产较少(OR=0.80, 95%CI=0.77~0.83)。消瘦妇女阴道手术产比例较高(OR=1.33, 95%CI=1.02~1.73),超重和肥胖妇女阴道手术产较少(OR=0.56, 95%CI=0.32~0.96)。不同BMI组与Apgar评分(1 min)7及Apgar评分(5 min)7和新生儿窒息关联没有显著性意义。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超重/肥胖妇女孩子早产的比例较高(OR=1.29, 95%CI=1.14~1.46),消瘦妇女与早产也呈正相关(OR=1.37,95%CI=1.24~1.51)超重/肥胖妇女与生产巨大儿也有阳性相关(OR=2.36, 95%CI=2.15~2.59);消瘦妇女与生产巨大儿呈负相关(OR=0.51,95%CI=0.46~0.56)。不同BMI组与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中国成人BMI标准,孕前超重/肥胖对顺产、剖宫产、早产及巨大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烟台市城区3~6岁儿童超重(肥胖)情况与体质状况,探索超重(肥胖)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改善学龄前儿童体质,防制儿童肥胖并促进其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多阶段整群抽取烟台市城区13所幼儿园3~6岁儿童795名,运用频数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对超重(肥胖)分布、体质综合评价、超重(肥胖)对身体素质影响等进行分析。结果3~6岁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为34.33%,不同性别(P=0.001)、不同年龄(P=0.000)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P=0.000)、不同年龄(P=0.000)正常体重与超重(肥胖)儿童体质综合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对儿童10 m折返跑(OR=0.836)、双脚连续跳(OR=0.824)有负向影响,对网球掷远(OR=1.245)有正向影响。结论烟台市城区3~6岁儿童超重(肥胖)比例较高,男童、5、6岁儿童是重点干预对象;相比正常体重儿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超重(肥胖)儿童体质综合评价均较差,超重(肥胖)女童、3岁超重(肥胖)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最为突出;超重(肥胖)儿童耐力素质和下肢力量较差,上肢力量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6岁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分析出生情况及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对其体型匀称度的影响,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以2020年至2022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常规健康体检的4 962名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儿童生长发育智能评估系统中的横断面数据构建数值表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体型匀称度的流行情况及其与出生情况、父母BMI的关联,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的4 962名儿童中,男童2 986名(60.2%),女童1 976名(39.8%),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3.5%、7.2%、5.4%;出生体重>4 000g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337(1.458~3.747)、2.875(1.754~4.715);出生体重<2 500g的儿童发生消瘦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718(1.117~2.642);与适于胎龄儿相比,小于胎龄儿消瘦的风险增加,超重的风险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015(1.391~...  相似文献   

20.
北京城区9~10岁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北京城区9~10岁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城区抽取4267名9~10岁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9.4%和21.2%,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0.9%和12.1%;收缩压、舒张压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6.1%和15.2%;肥胖男、女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34.6%和41.3%,不同体重组的高收缩压、高舒张压、高血压的检出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肥胖组>超重组>非超重组;与非超重组儿童相比,超重组、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OR(95%CI)分别为2.6(2.1~3.3)和5.8(4.7~7.0)。结论北京城区9~10岁儿童肥胖和高血压相关。随着体重的增加,儿童患高血压的危险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