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DC-SIGN和DC-SIGN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基因频率在健康人群、HIV-1感染者和HIV-1长期暴露不感染人群(ES)的差别,探讨这两个基因与HIV-1长期暴露不感染的关系。方法纳入三组研究对象,包括健康对照组(160例),HIV-1感染者组(267例),ES组(37例)。扩增DC-SIGN和DC-SINGR基因的颈区重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三组人群DC-SIGN基因型以7/7为主,等位基因呈低度多态性。DC-SIGNR基因型以7/7为主,等位基因呈高度多态性,出现了较多的非7/7基因型,其中等位基因6在三组间以及在HIV-1感染者和ES之间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IGN基因多态性变异很低,对人群HIV-1易感性的研究意义不大;DC-SIGNR基因呈高度多态性,其低频率等位基因6可能是人群对HIV-1不易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蛋白印迹试验(WB)对第四代酶联免疫(ELISA)筛查试验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样本确证检测的漏检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 收集103例第四代ELISA筛查试验阳性、WB确证试验阴性的样本,进行HIV-1核酸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检测,并对HIV-1核酸阳性样本进行抗体追踪复检.结果 1...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通过分析DC-SIGN和DC-SIGNR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基因频率在健康人群、HIV-1感染者和HIV-1长期暴露不感染人群(ES)的差别,探讨这两个基因与HIV-1长期暴露不感染的关系.方法 纳入三组研究对象,包括健康对照组(160例),HIV-1感染者组(267例),ES组(37例).扩增DC-SIGN和DC-SINGR基因的颈区重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三组人群DC-SIGN基因型以7/7为主,等位基因呈低度多态性.DC-SIGNR基因型以7/7为主,等位基因呈高度多态性,出现了较多的非7/7基因型,其中等位基因6在三组间以及在HIV-1感染者和ES之间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IGN基因多态性变异很低,对人群HIV-1易感性的研究意义不大;DC-SIGNR基因呈高度多态性,其低频率等位基因6可能是人群对HIV-1不易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免疫印迹试验(WB)带型与HIV-1感染的关系,探寻WB确证问题处理办法。方法收集2004-2009年上半年经首次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或不确定结果并进行了追踪复检的检测对象,对其复检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初检WB带型为p17、p24p17、p66p17者复检均转阴,为p24、gp160、gp160gp120、gp120p24、gp160p24者有阳性或阴性两种转归;初检包含两条env带或包含一条env带和p24带的3条或3条以上条带者复检结果均为阳性。复检阴转者主要来自于无偿献血,自愿咨询检测(VCT)、孕产妇、术前检查、婚/体检。复检间隔时间为2 d至11个月,其中阳转间隔最短5 d,最长6个月,平均为51 d;阴转间隔最短2 d,最长11个月,平均为129 d。另1例艾滋病病人初检带型为gp160gp120;1例阴性转归者带型为gp160p66p51p24。结论建议WB出现"2条env带或1条env带+p24带"者判为不确定,在此基础上至少增加1条带(无论env、gag或pol带)才判HIV-1抗体阳性;对WB不确定带型或可疑带型结果的感染判定必须结合带型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综合分析,并可通过缩短随访时间达到尽快确定感染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p24抗原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通过FCM检测HIV-1感染者和正常人(阴性对照)CD4+T淋巴细胞内HIV-1 p24抗原,建立方法。收集HIV-1早期感染者样本,用FCM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p24抗原,ELISA检测血浆p24抗原以及nest-PCR检测核酸,比较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感染者p24+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相应阴性对照(P0.01);感染者组p24+CD4+T淋巴细胞比例95%百分位数为1.92%,确立阴阳界值为2.00%。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的感染者p24+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相应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的感染者(P0.05)。FCM检测HIV-1早期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内p24抗原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验效能优于ELISA检测血浆p24抗原,和核酸检测相当。结论 FCM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p24抗原能及时发现HIV-1早期感染,在HIV-1感染的辅助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HIV抗体筛查试验假阳性现象的特点及引起假阳性反应的原因。方法对2004~2009年本实验室常规监测检测中筛查试验阳性-确证试验阴性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94例筛查试验阳性-确证试验阴性标本主要来源于没有或甚少高危行为的各类普通人群;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剂(PA)+ELISA"或双ELISA试剂组合检测,83%以上为一阴一阳结果,近70%的标本ELISAS/CO值在1~4之间;采用"吉比爱ELISA+第3代梅里埃ELISA"或"吉比爱ELISA+第4代梅里埃ELISA"组合检测,S/CO值同处于1~6范围的标本分别占78.95%和64.0%。结论HIV抗体筛查检测假阳性存在主、客观原因;实验室应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果的准确以及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情况,探究血液的安全隐患,探寻新形势下保证血液安全的策略。方法对2003-2011年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者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年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共检测出HIV感染者384例,感染率为12.32/10万,感染者数量逐年递增,其中17例为既往感染者(占4.43%,17/384);检出HIV抗体不确定者56例,追踪随访38例,其中21例(占55.26%)发生阳转。结论在新的艾滋病流行形势下,广州市血液安全存在隐患,面临一定的风险,应加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发展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并采用更为准确有效的筛查技术,控制艾滋病病毒经血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接触者(MSM)的HIV和现症梅毒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8年10—12月采用分类滚雪球抽样法,对在酒吧、浴池、公园和网络等场所招募到的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及采集5 mL静脉血做HIV、梅毒血清学检测。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干预覆盖情况、性行为相关信息、有无使用违禁药品、有无性病相关症状及其处理方式等,并将人群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干预措施覆盖及性行为相关信息等16个因素与HIV感染/现症梅毒感染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452名MSM,其HIV和现症梅毒感染率分别为4.9%和6.0%;自认为同性恋和双性恋的MSM分别占63.9%和27.0%;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5.1%,70.1%接受过相关的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24.3%的人近1年内做过HIV检测。90.3%近6个月内有男男同性肛交性行为,其中66.2%的MSM在近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肛交性行为,67.6%近6个月内有2个及以上的男性性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省户籍(OR=5.4)和现症梅毒感染(OR=3.9)是HI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外省户籍(OR=7.0)、近1年内有性病相关症状(OR=2.9)及HIV感染(OR=4.1)是现症梅毒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广州市MSM人群的HIV和现症梅毒感染率已处于较高水平,应重点加强流动MSM人群综合干预和扩大MSM人群性病诊疗覆盖面,以控制HIV和梅毒在广州MSM人群中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