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苏省菌痢发病规律,分析菌型分布和药物敏感性特征,为菌痢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江苏省菌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应用血清凝集和K-B纸片法进行血清分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010-2012年江苏省菌痢年均发病率为8.49/10万,发病高峰是5-10月份,占3年总发病数的72.39%;在地区上呈散发态势,常州、镇江和徐州3市年均发病率最高;年龄分布以低年龄组为主,05岁组年均发病率最高。福氏志贺菌是优势菌群,其中F2a最多,占41.50%;宋内志贺菌变化显著。志贺菌对萘啶酸耐药率最高,其次为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所有检测的抗生素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增长最快。结论2010-2012年江苏省菌痢发病率较往年有所降低,志贺菌菌群比例变化显著,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2.
2004~201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北京市石景山区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石景山区2004~2010年临床诊断菌痢的资料进行分析,对2008~2010年共计50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型分型.结果石景山区2004~2010年共有临床诊断菌痢病例772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4.04/10万,2004年死亡1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份共有病例4980例,占病例总数的64.46%;高发年龄分别为0岁~、1岁~、2岁~和≥80岁年龄组;不同职业发病数前三位的分别为散居儿童、学生和公务人员及职员.志贺菌50株分型,宋内氏志贺菌26株,占52.0%,福氏志贺菌22株,占44.0%,痢疾志贺菌2株,占4.0%,福氏22株以福氏2为主(15株,占68.2%).结论 石景山区7年来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逐年下降,但发病率仍位居全区法定报告传染病前三位.重点关注人群为0~3岁、80岁及以上老人、中学生、公务人员及职员;夏秋季为菌痢高发季节,应针对高发季节采取全面综合预防措施;以宋内氏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为流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2011—201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痢疾发病特征,为痢疾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痢疾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2011—2014年报告痢疾发病率分别为119.31/10万、106.37/10万、86.00/10万、104.01/10万;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龙泉镇、永定镇和大峪办事处;病例集中在1岁、1和3岁年龄组;职业以散居儿童、家务及待业、学生发病为主,流行高峰集中在5—9月。病原学检测以宋内志贺菌为主,占92.31%。结论每年5-9月份,该区应加强高发地区散居儿童、家务及待业、学生的痢疾防控工作,并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5-2011年贵州省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及贵州省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菌痢流行特征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菌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菌痢发病死亡呈下降趋势,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发病高峰6-8月;全省2个监测点2005-2011年共采集4 299份标本。志贺氏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4.49%(193/4 299),病原菌型监测显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分别占1.26%(3/193)、19.17%(37/193)、0.5%(1/193)和78.24%(151/193),志贺菌株的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级菌痢监测点的主动监测可相互补充,对指导贵州省菌痢防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苏省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4-2010年江苏省细菌性痢疾病例及菌痢菌型分布数据作回顾性分析,对发病率和构成比的趋势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4-2010年江苏省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为17.40/10万,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每年6~9月份为本病流行高峰期,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男女性别比为1∶0.79,职业构成中以散居儿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菌群构成中,福氏志贺菌检出率逐渐下降,而宋内氏志贺菌逐渐上升,且福氏志贺菌优势菌型也在不断变化。结论江苏省菌痢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因为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流行菌型不断变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福建省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10~2013年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3年福建省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4 077例,年均发病率为2.73/10万,疫情呈散发状态。细菌性痢疾发病率2010~2013分别为4.10/10万、2.58/10万、2.26/10万、1.99/10万。2010~2013年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厦门市(6.87/10万),其次为龙岩市(5.93/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为3.16/10万,女性为2.28/10万(P〈0.01);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呈季节性分布;各年龄组均可发病,0~5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18.07/10万;在不同职业中,发病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散居儿童、农民、幼托儿童和学生。4个菌痢监测点监测总检出率为0.34%,仅发现福氏志贺菌(52.63%)和宋内志贺菌(47.37%);分离的志贺菌对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全省菌痢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流行菌型不断变迁,志贺菌耐药日益严重,给菌痢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细菌性痢疾(菌痢)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情报告和监测点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05—2009年全省菌痢发病率4.31/10万~9.28/10万,年均发病率6.58/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0~5岁组发病率最高(41.20/10万);发病顺位依次为散居儿童、农民、幼托儿童和学生。5年监测总检出率为2.5%,仅发现福氏志贺菌(B群)和宋内志贺菌(D群);97例确诊病例中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例较少;分离的志贺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头孢噻肟高度敏感。[结论]福建省菌痢发病率有些地区仍较高,患者症状较轻,易造成误诊漏诊,流行菌型不断变迁,耐药日渐严重,菌痢防治工作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0 - 2017年西安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变迁情况,以更好地指导其防治工作。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 - 2017年西安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数据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细菌性痢疾27 265例,年均发病率39.75/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病例全年均有发生且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高峰月份为5 - 10月,报告病例数占68.23%(18 602/27 265);城区年均发病率(56.18/10万)高于郊县(23.28/10万);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农民为主,共占病例总数的62.78%(17 117/ 27 265),其中散居儿童占比逐年上升;5岁以下(294.17/10万)和85岁以上(92.43/10万)人群发病率较高。细菌性痢疾实验室诊断率较低(14.03%)且年变化趋势不明显。病原学监测发现2010 - 2015年志贺菌检出率为3.50%(65/1 855),2016 - 2017年则未检出。检出菌中福氏志贺菌为优势菌型(30株,占46.15%),其次是宋内志贺菌(25株,占38.46%),痢疾志贺菌(8株,占12.31%)和鲍氏志贺菌(2株,占3.08%);福氏志贺菌构成比逐渐下降,宋内志贺菌构成比逐渐上升。结论 西安市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每年的夏秋季节是其防控的重要时段,城区是其防控的重点地区,散居儿童、学生和农民是其防控的重点人群。应以此为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防控策略。此外,志贺菌菌型的变迁提示应继续加强菌痢的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韦小瑜  田克诚  游旅  马青  刘英  唐光鹏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185-1186,1269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7-2010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和菌型分布,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07-2010年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菌痢疫情为资料,分析菌痢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并对146株菌痢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7-2010年贵州省共报告菌痢48 222例,平均发病率为31.92/10万,病死率为0.049%,总体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0~5岁组,发病率为151.76/10万,其次为65岁以上组,发病率为36.66/10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1;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占46.04%,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学生分别占29.73%、11.06%;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黔东南州,发病率为49.06/10万,其次是黔南和黔西南;贵州省菌痢有明显的季节性,5-9月为发病高峰。菌型分布以宋内为主,其次是福氏志贺菌。菌株的多重耐药严重,84.93%的菌株存在多重耐药。结论菌痢是贵州省主要的传染病之一,2007-2010年贵州省菌痢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婴幼儿和农民为主,流行菌株以宋内和福氏志贺菌为主,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区2005—2009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探讨发病规律,为细菌性痢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9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2007—2009年检出的55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闵行区2005—2009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为5.43/10万~39.01/10万,年均发病率为19.06/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5—10月,发病高峰期为9月,月均发病率达4.09/10万。0~4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189.38/10万。发病数居前三位的人群是散居儿童、学生和工人。55株痢疾杆菌分型结果,福氏志贺菌36株,占65.45%,宋内志贺菌19株,占34.55%,福氏志贺菌以F2 a、F4 c和F1 a为主。菌株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以及庆大霉素较敏感。[结论]闵行区近年来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明显下降。应在夏秋季将0~4岁组婴幼儿、散居儿童、学生和工人作为细菌性痢疾重点防治的对象。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和庆大霉素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十堰市2004—2008年流行性感冒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4年4月—2009年3月十堰市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流感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监测、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收集5年来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资料。结果5个监测年度共报告暴发疫情31起,发病1151例,疫情涉及城区和所辖5个县市,其中26起发生在中小学校,5起发生在中专技工学校。结论5年来十堰市流感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1—5月和8—9月;病原体为H3N2亚型、H1N1亚型和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十堰地区流感存在冬季和夏委2个活动高峰。提示应进一步加强监测,提高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2.
张立芹 《职业与健康》2011,27(2):172-174
目的分析北京市平谷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平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003—2009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9年平谷区猩红热发病153例。2006、2007年为平谷区猩红热高发时期。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8.24/10万;2004年发病率最低,为0.25/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中小学生(45.10%)和幼托儿童(47.06%)构成最高。男性(64.71%)高于女性(35.29%)。城区(53.59%)高于农村(46.41%)。近几年发病高峰集中在5、6月份(2个月发病占12个月中的52.94%)。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各级医疗保健科应针对在学习生活的群体进行经常性传染病知识培训、宣传、指导。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卫生部门应联合教委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暴发,使平谷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4 -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攀枝花市2004 -2009年麻疹专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麻疹发病呈现为2个高峰,2004年报告麻疹413例,报告发病率38.75/10万,其中225例为暴发病例;2007年麻疹报告643例,报告发病率59.54/10万;2009年发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0.92/10万.以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以巧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但小于8月龄和大于15岁病例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和免疫史不详的占全部麻疹病例的66.32%,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其病例的10.68%.结论 2004-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发病率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出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孙利文  刘利英 《职业与健康》2010,26(16):1878-1880
目的分析北京市怀柔区2004—2009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控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怀柔区2004—2009年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怀柔区2004—2009年甲、乙、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12 192例,年平均发病率582.73/10万,报告的主要传染病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结论重点加强辖区内常见高发传染病防控的同时,密切关注新发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近几年宜兴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宜兴市麻疹发病为散发,平均发病率为4.40/10万。发病高发季节为3~6月。本地人口发病以15岁以上病例为主;流动人口发病以7岁以下为主,本地人口发病率明显低于流动人口。[结论]应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保持高水平的实际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加强本地15岁以上人口麻疹接种率与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管理,消除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是宜兴市控制和消除麻疹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6~24岁青少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北京市青少年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2004-2008年共报告6~24岁青少年法定传染病17343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30.8/10万。2004-2008年每年发病率分别为952.7/10万,847.4/10万,871.1/10万,839.1/10万,650.4/10万。发病较高的传染病病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病毒性乙型肝炎。结论本研究表明,5年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发病变动总体呈下降趋势,传染病的主要病种变化不大。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病毒性乙型肝炎、淋病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大兴区2004~2009年淋病、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秀  李洁  吕玉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346-4347
[目的]了解大兴区淋病、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区上报的淋病、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全区累计报告淋病病例数为69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99/10万;梅毒病例数为89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79/10万;淋病发病情况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梅毒呈上升趋势;淋病男女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48,P﹤0.001),梅毒男女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7,P﹤0.005);淋病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梅毒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和50岁及以上年龄组;职业均以家务待业及其他职业为主。[结论]应根据本区淋病、梅毒的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完善性病管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2009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的分析,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北京市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4 483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144.44/10万,病死率0.02%。手足口病发病地区分布广泛,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5~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以托幼机构和散居儿童发病较多,发病率最高年龄段为1~5岁,占83.78%,男性多于女性。病原学监测结果肠道病毒71型阳性率34.8%,柯萨奇病毒A组16型阳性率为52.6%。结论北京市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年龄、性别、季节差异,EV71是近年来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但2009年肠道病毒71型的比例有所下降,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比例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坪区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高坪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高坪区2004-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317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40.21/10万;4-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数的60.82%,以学生1 034例(78.51%)为主,4-10岁组占发病总数的88.38%。结论高坪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人群以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4~7月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安徽省濉溪县2004~2009年肺结核的流行特征,提出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2003对肺结核病疫情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濉溪县2004~2009年共报告肺结核589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2.45/10万;2004年发病率最低为51.99/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122.47/10万,随后逐年下降。死亡25例,年均死亡率为0.35/10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发病总数的43.63%;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濉溪县北部3个乡镇,占发病总数的34.97%;男女发病之比为2.31:1(2χ=809.22,P(0.01);发病年龄以55~79岁年龄组较多,占发病总数的43.69%,其次为15~44岁的青壮年;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7.47%,其次为学生。结论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民、男性、老年人、青壮年是肺结核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持续规范实施现代肺结核控制策略,高发现和高治愈病人,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是控制肺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