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用于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可行性.方法:6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PICC置管为A组,3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比较插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较,发现A组与B组相比,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为高,穿刺时间明显较短,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PIC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颈内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结论:PICC和颈内静脉插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插管方法,对于长期化疗或静脉输液的病人,应首选PICC插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PICC管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在恶性肿瘤病人中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 36例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为PICC管组 ,4 0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为锁穿组。分别记录插管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留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ICC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 94 % ,锁穿组为 75 % ,P <0 0 1;PICC管组平均穿刺时间 13min ,锁穿组为 2 6min ,P <0 0 1;PICC管组平均留管时间为 70天 ,锁穿组为 35天 ,P<0 0 1;PICC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 % ,锁穿组为 32 % ,P <0 0 1;二者成本效益分析基本持平。结论PICC管组较锁骨下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 ,节省时间和人力 ,并发症低 ,保持静脉输液通道时间长 ,使得需长期输液的恶性肿瘤病人更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经下肢和上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确定最佳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医院20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下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将上肢静脉置管者155例作为对照组,将下肢静脉置管者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等置管效果指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局部渗液、静脉炎和怀疑或明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管较上肢静脉置管在置管过程中操作简化,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可在综合考虑患儿的健康和血管各项因素之后,将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作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首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玲  曹慧丽  李智瑞 《全科护理》2021,19(15):2074-2076
目的:探讨红外血管显影仪用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四肢静脉穿刺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需要进行PICC穿刺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显影仪引导为患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为患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操作耗时、留置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困难、导管异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操作耗时少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送管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新生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时使用静脉显影仪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拟行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不同分为传统组(通过肉眼选择血管和穿刺点)和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比较2组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疼痛情况、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χ^2=5.881,P=0.015;χ^2=14.011,P<0.001),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显著少于传统组(Z=417.510,P<0.001;Z=398.720,P<0.001)。2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183.530,P=0.980;χ^2<0.001,P=0.992)。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在某市两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恶性肿瘤病人168例,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穿刺留置PICC,实验组采用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观察比较两组操作质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穿刺点感染率、导管堵塞率、导管脱出率、症状性血栓形成率)以及其他情况(穿刺点渗血程度、1周内平均维护次数、非计划拔管率)。[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穿刺点感染率、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脱出率、症状性血栓形成率、带管总并发症发生率、穿刺点渗血程度、1周内平均维护次数、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直接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穿刺留置PICC比较,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操作成功率高,不增加病人出血量和痛苦,能明显减轻穿刺点渗血程度,减少置管早期PICC维护次数,降低导管脱出率、症状性静脉血栓形成率和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梗阻的肿瘤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328例,均准备接受化疗而行PICC置管,将其中置管途径为上臂贵要静脉的患者256例设为对照组;其他因上腔静脉梗阻置管途径改为股静脉的7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情况、导管留置时间与置管并发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8.61%)高于对照组(79.69%),出血量评分观察(2.48±0.68)分低于对照组(3.12±0.72)分(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93.34±47.32)d,对照组为(185.33±52.42)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72%)与对照组(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安全可行,适用于上腔静脉梗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王珉 《上海护理》2012,12(6):24-26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MST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和置管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结合微插管鞘技术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行上臂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1-11月需行PICC置管的血管条件差的139例患者,按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N=67)与观察组(N=72)。观察组患者采用美国巴德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评估血管,利用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对照组患者在普通超声下穿刺血管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2%,总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穿刺时置管处疼痛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和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操作更加安全,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了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疼痛,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周围静脉留置针(PIV)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80例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PICC组)108例和对照组(PIV组)72例.比较2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却长于对照组.2组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PICC安全可靠,可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静脉穿刺的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 an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PIV) in tumor chemo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180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chemo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08 patients in the PICC group, 72 patients in the PIV group. The holding tim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PICC group were much lower than the PIV group, however was much longer than the PIV group in holding time.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culture rate of bacteria of two groups. Conclusions It is very safe to use PICC which can reduce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of catheters and venipuncture times and is worthy of spreading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童丹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20):2868-2870
目的:探究不同的PICC置管部位对婴幼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130例婴幼儿患者,根据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对照组患儿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比较PICC置管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耗时、出血量及置管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操作耗时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操作耗时,对置入PICC后的并发症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系统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MST)选择肱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临床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超声引导下经上臂贵要静脉和经肱静脉穿刺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穿刺途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并试图找出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种置管途径在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非1次成功置管和非恶性肿瘤患者是PICC并发症发生特别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以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避开静脉瓣,从肘上较粗的肱静脉穿刺置管,减少了肘部运动时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导管在血管内外的进出,从而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可以直接选择深静脉——肱静脉行PICC置管,既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也保障了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经外周及中心两种途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可行性、优越性、以及后期并发症情况。方法检索经外周静脉及经中心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回顾经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110例以及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1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比两组资料的置管成功率、血气胸的发生率、导管堵塞、移位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的发生率;总结这两种方法在可行性、优越性和后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所有观察项进行分析比较,除血气胸并发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观察项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CC置管可达到与CVC相同的效果,但其在预防血气胸这一严重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是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22例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作为A组,20例选择下肢静脉置管作为B组。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分析异位原因及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结果 A组置管到位率72.7%,B组置管到位率95.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在导管尖端到位方面明显优于上肢静脉,但两者在留置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4.4%(51/54),高于对照组的74.1%(40/54);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8%(6/51),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4.1%(48/51)、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62.5%(25/40)。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其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