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与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联合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可行性,并对其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断或治疗的可疑或确定冠心病患者52例,行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nary angioiography,CAG)检查,并以CTCA的数据进行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分析,以冠脉造影及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为诊断金标准,比较CTCA和CTCA+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AG显示144支血管中,中、重度狭窄55支。CTCA显示中、重度狭窄56支,CTC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显示冠脉狭窄阳性54支;参照CAG结果,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78.2%,特异性85.4%,阳性预测值76.8%,阴性预测值86.4%,准确率82.6%;参照CAG结果,CTCA联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2.7%,特异性96.6%,阳性预测值为94.4%,阴性预测值为95.6%,准确率为95.1%,CTCA与CTC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各诊断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以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为参考标准,CTCA+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心肌灌注缺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8.41%、93.01%、73.49%,97.34%及92.19%。结论静息状态下,CTCA+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可以提供关于冠脉解剖学和功能学的信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且对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 72例临床疑诊SMI患者行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PI)及CTCA检查。以MPI为参考标准,比较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其与MPI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72例患者完成检查,以患者为观察对象,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90.91%(40/44),特异性71.43%(20/28),阳性预测值83.33%(40/48),阴性预测值83.33%(20/24),准确性83.33%(60/72),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640(P0.05);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95.45%(42/44),特异性75.00%(21/28),阳性预测值85.71%(42/49),阴性预测值91.30%(21/23),准确性87.50%(63/72),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28(P0.05);以病变血管为观察对象,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88.89%(48/54),特异性89.51%(145/162),阳性预测值73.85%(48/65),阴性预测值96.03%(145/151),准确性89.35%(193/216),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34(P0.05);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92.59%(50/54),特异性90.74%(147/162),阳性预测值76.92%(50/65),阴性预测值97.35%(147/151),准确性91.20%(197/216),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80(P0.05)。结论 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一站式"诊断冠心病在临床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可疑冠心病患者核素显像与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2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可疑冠心病(CAD)患者诊断中的关系。方法对4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MPI和CTCA检查,均在2个月内进行。MPI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可逆性和(或)不可逆性心肌缺血];CTCA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和中度及其以上狭窄(至少1支主要血管或主要分支血管狭窄程度≥50%)。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40例患者的MPI和CTC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CA正常者中,90.1%的患者MPI正常;CTCA异常者中,55.2%的患者MPI正常;而MPI正常者中,61.5%的患者CTCA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CAG比较,CTCA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分别为96.4%(27/28)、83.3%(10/12)和92.5%(37/40)。结论MPI和CTCA在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提供了不同但却互补的信息,两者应合理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盐酸去甲乌药碱(HG)负荷MP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6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HG负荷-静息99Tcm-MIBI MPI和CAG.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HG负荷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主支或其一级分支狭窄≥50%作为诊断标准,62例患者中CAG阳性38例(61.3%),阴性24例(38.7%);阳性者中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9例,三支病变5例.CAG阳性者中HG负荷显像异常22例;阴性者中HG负荷显像正常者22例.HG负荷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57.9%(22/38),特异性为91.7%(22/24),准确性为71.0%(44/62),阳性预测值为91.7%(22/24),阴性预测值为57.9%(22/38).62例患者显像时发生不良反应22例(35.5%),但均能在短时内缓解,完成检查.结论 盐酸去甲乌药碱负荷99Tcm-MIBI心肌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尚可,不良反应较少;该药有望成为MPI新型负荷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疑诊冠心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高心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A、B两组:A组(40例)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B组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所有患者CTCA检查后2周内均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x2检验比较A、B两组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A、B两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的差异;以CAG为金标准,分别评价A、B两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CTCA与CAG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度评估的一致性.结果 A、B两组CTC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66±0.45、1.68±0.5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8、P=0.575);A、B两组CTCA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5.5% (548/574)、95.2% (541/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3,P=O.857);A、B两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6.9%、86.6%;97.2%、97.4%;91.2%、92.8%;95.8%、94.9%;A、B两组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856、0.853);A、B两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4.63±0.95) mSy、(12.67±1.94)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4,P=0.000).结论 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对高心率且心律规整患者行CTCA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并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度,同时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可作为常规技术在同类机型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同期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扫描前心率低于75次/min)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的30例连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和CAG的45例连续患者作为对照.由两名CT医师和两名造影医师分别对CTCA和CAG图像进行评估.记录CTCA的图像质量和X线剂量.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诊断准确性、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100%、97.4%(P=0.86),特异性分别为66.7%、100%(P=0.65);对分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5.9%、91.1%(P=0.46),特异性分别为97.2%、97.0%(P=0.85);对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0.5%、91.2%(P=0.92),特异性分别为98.4%、99.3%(P=0.35).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类似(3.3±0.5与3.2±0.3;P:0.23).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降低71%的X线剂量[(3.1±1.3)mSv与(10.8±4.6)mSv,P<0.01].结论 在心率低于75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获得与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相同的诊断准确性,图像质量也无差别,而X线剂量却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均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CTCA对心肌桥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同时行CTCA及CAG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分析采用双盲法,由两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及两位介入科医师分别在不知道CTCA及CAG诊断结果的前提下协商作出心肌桥的诊断,计算CTCA及CAG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并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83例患者中CTCA显示41例共48处心肌桥,检出率为49.40%,CAG显示19例共19处冠状动脉“挤牛奶”效应,检出率为22.89%.与CTCA对照,CAG显示的19处心肌桥与其位置一致,其中15处为完全性心肌桥,4处为不完全心肌桥.CTC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高于CAG(x2=12.633,P<0.001).结论 CTCA能多方位、直观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对心肌桥的显示优于CAG,且具有无创检查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99Tcm-替曲膦MP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3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男46例,女27例,年龄(61.16±12.95)岁],行99Tcm-TF MPI,第1天行静息显像,次日行运动或药物负荷显像.1周内行CAG,以其结果为“金标准”,计算99Tcm-TF 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等.结果 在73例患者中,43例CAG阳性,其中MPI阳性32例,阴性11例.单支病变27例,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6例.共65支病变血管,累及LAD 33支,LCX 16支,RCA 16支.30例CAG阴性,其中MPI阴性25例,阳性5例.99Tcm-TF MPI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74.4%(32/43),特异性83.3%(25/30),阳性预测值86.5%(32/37),阴性预测值69.4%(25/36),准确性为78.1%(57/73).诊断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66.7%(18/27)、80.0%(8/10)和5/6.99Tcm-TF MPI诊断病变血管的灵敏度为67.7%(44/65),特异性为89.0% (137/154).结论 99Tcm-TF MPI对冠心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是继99Tcm-MIBI之后又一优良的心肌灌注显像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以及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负荷对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1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CA与CAG.以CAG为参照,评价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按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将患者分组,评价不同亚组CTCA的诊断准确性,对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 以患者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3.3%;88.5%、96.2%;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8.0%;84.8%、98.5%;而以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9%、99.5%;83.0%、99.7%.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影响.结论 无论是以患者、血管还是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拟诊疑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AG).CTA扫描采用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CAG结果 为金标准,采用双盲法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评价狭窄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 CTA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6.47%、77.97%和85.71%,钙化斑块是导致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最重要的自身因素(18/28,占64.29%),对于冠状动脉和其分支的狭窄程度的低估占假阴性结果 的66.67%(20/30),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漏诊占假阴性结果 的23.33%(7/30). 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钙化斑块、心肌桥和小血管的狭窄病变本身均影响CTA评价狭窄的准确性,而非钙化斑块和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以及两者联合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CT冠状动脉成像以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CS、CT-CA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符合率,并记录有效X线剂量.结果:189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冠心病156例(82.5%),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50%.采用钙化积分250分作为诊断阈值,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9%(67/156)和96.9%(32/33).CTCA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1%(153/156)和72.7%(24/33).CS和CTCA联合时,检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150/156)和87.9%(29/33).结论:钙化积分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着很高的特异度;CTC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着很高的敏感度;CTCA联合钙化积分扫描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飞行人员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临床怀疑冠心病的飞行人员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检查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以CCA为金标准比较分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10例飞行人员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CA与CCA 检查,双源CTCA图像优良率为96.3%.CTCA发现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7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前降支心肌桥;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冠状动脉正常2例.7例患者的CTCA图像上15个冠状动脉节段有不同程度狭窄,以CCA为金标准,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诊断冠状动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80.0%、99.2%、98.4%.双源CTCA与CC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病变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χ2=0.50,P=0.4795).结论 双源CTC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飞行人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管壁斑块情况,并能显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等,对于安全可靠地诊断飞行人员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规血脂指标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8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行常规血脂、CTA检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判定,根据CAG检查结果,将T2DM患者分为合并与未合并冠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46例由于胸痛、胸闷就诊的患者,分别给予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MDCTCA共检查节段586个,直径在1.5mm以上有504个,检出狭窄程度≥50%的28例,漏诊1例,误诊2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敏感性为96.3%(26/27例),特异性为89.5%(17/19例),准确性为93.5%(43/46例),阳性预测值为92.9%(26/28),阴性预测值为94.4%(17/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CA具有无创、安全、经济且操作简便的优点,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筛选和诊断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定性定量判读的作用。方法:对34例临床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先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CT冠状动脉成像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①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97%,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90%。②CT冠状动脉成像有65个血管段图像质量差,约占12%,造成图像质量差的原因主要为钙化,心跳、呼吸伪影,少部分为管腔显示不良。结论:冠心病早期诊断中,CT冠状动脉成像可用作冠状动脉造影前筛选,CT冠状动脉成像阴性的患者不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的患者,可行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认病变。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诊断冠脉狭窄的价值—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成像评价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60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确诊冠脉疾病的患者,行双源CT扫描,扫描过程中患者心率平稳,未出现心率不齐及心律失常。患者于1周内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标准,从冠脉节段及冠脉分支角度分别评价双源CT诊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以冠脉节段为基础分析,双源CT诊断冠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分别为81.14%、97.57%、85.34%、96.74%、95.13%;以冠脉分支为基础分析,双源CT诊断冠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分别为84.21%、93.79%、89.88%、90.06%、90.0%。双源CT与选择性冠脉造影对发现冠脉狭窄节段及检查冠脉分支病变的能力进行卡方检验,χ2分别0.625、1.041;P0.05,双源CT与选择性冠脉造影比较在发现冠脉明显狭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在诊断冠脉明显狭窄时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无创性评价冠脉狭窄及疾病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 SPECT 心肌灌注显像(MPI)为参考,评价 CT 血管造影检测功能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FRCS)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2005-11~2011-03在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同期(30d 内)行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CCTA)和 MPI 的504例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以 CCTA冠状动脉狭窄≥50%并伴有相应血管支配区域 MPI 灌注缺损作为诊断 FRCS的参考标准.以病例或血管为观察对象,分别计算 CCTA 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时检测 FRCS 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例为观察对象,CCTA 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检测 FRCS 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2%和35.8%、84.7%和97.3%、40.2%和66.7%、94.4%和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管为观察对象,CCTA 冠状动脉狭窄≥50%或≥75%检测 FRCS 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2%和33.7%、95.4%和99.0%、42.9%和60.0%、98.5%和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 具有较佳的排除 FRCS 的能力.当冠脉狭窄≥50%时,CCTA 虽然对 FRCS 检测灵敏度较高,但其阳性预测值相对较差.当冠脉狭窄≥75%时,CCTA 检测 FRCS 的阳性预测值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可行性。方法:5961例临床诊断CAD的患者进行CCTA检查,其中186例接受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对照分析其检查结果。1490例接受CCTA检查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结果:成像质量均在I~III级,无呼吸伪影图像。在186例CAD患者中,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度≥50%)的敏感性为96.72%,特异性98.95%,阳性预测值95.16%,阴性预测值99.30%,准确度98.56%。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清晰,对诊断CA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