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静洁  徐艳  刘祯庆 《现代医学》2012,40(2):220-222
目的:比较4种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随机将80例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患者分成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组(C组)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D组)4组,每组20例。观察4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其余3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A、B、D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好,且并发症低于联合使用臂丛和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 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 L和15m 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在肩锁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治肩锁部位外伤骨折或脱位患者78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26例,A组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先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0分钟后进行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3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关中毒反应。结论: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锁部位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的颈浅丛阻滞和肌间沟臂丛阻滞,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50例选择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的麻醉效果(100.0%)优于Ⅱ组的麻醉效果(72.0%)(P<0.05),2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组病人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德清中医院2005-2012年间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患者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8/40,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26/40,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肌间沟臂丛联合组10/40,高位联合组4/40.结论: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比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更好,且其副作用更少,建议对于锁骨中外侧骨折患者麻醉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方式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共60例,抽签平均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研究组),A组予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予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B组VAS评分为0分15例、0~3分12例、4~6分3例,平均VAS分为(1.1±0.4)分,明显高于A组平均VAS分(P〈0.05)。B组麻醉效果为优2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93.3%,明显高于A组的73.3%(P〈0.05)。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实用性、安全性强,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其与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10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A组):n=50.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B组)n=50.A组: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药的同时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ml;B组:采用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①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ml~20ml;②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4ml和5ml.结果 麻醉效果,观察组有效率98%,对照组98%,二组无明显差异.副作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四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于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60例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为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第二组为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第三组为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第四组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结果第二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其他三组(P0.05),第一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第三组和第四组(P0.05),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的麻醉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5横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而且并发症明显低于臂丛、颈丛及联合麻醉的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横突旁阻滞与颈浅丛复合肌间沟臂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56例拟行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颈浅臂丛组和颈横突旁组:颈浅臂丛组肌间沟臂丛神经和颈浅丛各给予0.5%罗哌卡因5?7 mL;颈横突旁组颈3?颈4和颈5横突旁各给予0.5%罗哌卡因1?2?2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横突旁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颈浅臂丛组(P < 0.01),神经阻滞效果也显著优于颈浅臂丛组(P < 0.05),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锁骨手术中,超声引导下使用小剂量0.5%罗哌卡因行C3?C4和C5横突旁阻滞,神经阻滞效果及起效时间明显优于超声引导下颈浅丛复合肌间沟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B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C组采用先进行臂丛阻滞麻醉,15min后进行颈丛阻滞麻醉的联合麻醉方法,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两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于本院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趋于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优异,并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谢红春  杨丽佳  黄超  杨剑 《四川医学》2012,33(5):834-835
目的观察24例醉酒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48例醉酒后肩部受伤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组(B组),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B组达(优+良)的患者数95.8%(23/24),明显高于A组62.5%(15/24)(P<0.05)。A组有7例麻醉效果差。结论醉酒后肩部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方便、可靠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0.25%罗哌卡因组(R组)和0.25%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改良颈浅丛阻滞法(即将局麻药注射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阻滞双侧颈浅丛。观察2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对抬头肌力的影响及并发症。结果: 阻滞起效时间R组为(6.33 ±0.92) min,B组为(4.75 ±0.9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阻滞麻醉有效率R组为95.0%,B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B组在T2、T3时间点HR均增快(P < 0.05和P < 0.01)。2组在T2、T3和T4时间点的DBP、SpO2均较T0升高(P < 0.05~P < 0.01),2组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有4例发生抬头肌力减弱,但头颈仍能自主活动;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高峻岭  朱珩 《医学综述》2008,14(11):1750-1752
目的探讨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优势。方法锁骨骨折3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全身麻醉组(A组),臂丛阻滞麻醉组(B组),臂丛复合颈丛麻醉组(C组),每组1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手术10min(T2)、上钢板时(T3)、缝合时(T4),记录血流动力学情况,观察患者术中不适次数和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①B组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和术中不适次数与A、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T1、T2、T3、T4时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C组患者情况相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手术中,麻醉效果接近全身麻醉,但操作简单,麻醉管理方便,更适合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16.
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超  张礼梅  赵强  王立 《四川医学》2010,31(11):1625-1627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用0.447%的罗哌卡因20ml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10ml,待效果确定后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诱导用药相同,咪达唑仑0.05μ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插入适合的气管导管,然后行机械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B组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而A组各时段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短(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颈5-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在锁骨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颈5-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与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组(B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并记录两组成功阻滞前(T0)、成功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的心率及血压,测定阻滞成功后的30 min、1 h及4 h的肺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阻滞成功后的30 min、1 h及4 h的FVC与阻滞前FVC之比,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麻醉满意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血压及FVC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但T 1及T2的心率及血压、各时点FVC%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5-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大政  张旭 《当代医学》2011,17(16):14-15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及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Ⅲ组患者的NIBP、HR较Ⅰ、Ⅱ组下降;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单纯肌间沟阻滞或单纯腋路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同时在基层医院也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用于改良颈丛阻滞,能否提高颈丛阻滞效果,减少心血管副作用。方法:择期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70例,ASAⅠ级~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用改良颈丛阻滞(患侧阻滞深丛,双侧阻滞浅丛),观察组(A组)用0.25%的布比卡因20ml含芬太尼1μg/kg;对照组(B组)用0.25%的布比卡因20ml。两组局麻药均加入地塞米松5mg。连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心血管副反应(BP升高、HR增快)情况。结果:研究组阻滞效果达优率高于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作用时间比对照组延长(P<0.05),研究组中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可提高颈丛阻滞效果,减少心血管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