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冠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年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青年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年龄≥6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老年对照组,分析观察两组危险因素与冠脉血管病变特点。结果青年组中男性居多,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过度劳累诱发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青年组冠脉造影显示大多数为单支病变,且以急性血栓性病变多见,而老年对照组多为多支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见。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过度劳累是其早期发病的高危因素,且冠脉病变以单支、急性血栓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青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回顾性分析探讨40岁以下(中青年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比较72例年龄小于40岁和276例年龄40岁及以上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发病诱因、冠心病危险因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结果中青年组ACS病人在发病前多数有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大量吸烟占91.2%,明显高于40岁及以上病人(P<0.01),高脂血症占73.6%,与中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单支血管病变。合并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以及病死率在中青年组均低于40岁及以上病人(P<0.01)。结论 大量吸烟、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是中青年人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诱因;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青年人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预后较40岁及以上病人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青壮年人与老年人中的区别。方法调查了确诊的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3名,作为青壮年病例组;确诊的老年心肌梗死病人165人(>55岁),作为老年病例组。通过面对面询问病人或其家属收集资料。结果青壮年组与老年组相比,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精神压力过大、饮酒、超重,其中精神压力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组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不论是收缩压高还是舒张压高,均与老年组发病有关;高胆固醇、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以及吸烟在两组病人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精神压力过大,其次是饮酒与体重超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青壮年和老年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青壮年人与老年人中的区别.方法调查了确诊的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3名,作为青壮年病例组;确诊的老年心肌梗死病人165人(>55岁),作为老年病例组.通过面对面询问病人或其家属收集资料.结果青壮年组与老年组相比,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精神压力过大、饮酒、超重,其中精神压力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组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不论是收缩压高还是舒张压高,均与老年组发病有关;高胆固醇、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以及吸烟在两组病人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精神压力过大,其次是饮酒与体重超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青壮年和老年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8例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72例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及预后.结果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危险因素以吸烟、超重、冠心病阳性家族史为主.其临床表现典型,血管病变简单(冠状动脉造影56例,其中冠脉痉挛3例,其余均有冠脉血管病变).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良好.结论 AMI发病年轻化.青年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病因以冠状动脉硬化为主,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老年人不同,临床医生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1年期预后。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727例,其中年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2例,年龄≥6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5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对两组中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537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结果青年组患者的吸烟、饮酒、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及血三酰甘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老年组,apoA1水平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糖尿病史比例、总胆固醇、HDL-C、LDL-C、apoB及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8)、肥胖(P=0.013)、早发冠心病家族史(P=0.022)、高三酰甘油(P=0.021)是青年男性患AMI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组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复合MACE发生率、靶血管重建率、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较老年组低(均为P<0.05)。结论 40岁以下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是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高三酰甘油;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1年随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3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很罕见,且临床中多易考虑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所致的心肌梗死,本文报道一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28岁青年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这类患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长期预后.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身高183 cm,体重98 kg,剧烈胸痛20min来诊,既往无胸痛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胸部外伤、吸毒史,有吸烟史10余年,每日1包,稍饮酒,父亲有心肌梗死病史,母亲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外婆因心肌梗死去世,有早发的心血管病家族史.查体:血压90/5…  相似文献   

8.
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3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为主。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预后不良为发病至随访时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肌梗死复发。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排除4例,失访5例,最后纳入分析109例。平均年龄41.0±7.0岁,其中男性97例(89.0%),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所有患者中,预后不良者12例(11.0%)。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061,95%CI 0.008~0.474,P0.007)和入院心率(OR1.084,95%CI 1.029~1.143,P0.002 )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对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入院心率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青年女性(年龄18~44岁)共24例,选取同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女性(年龄≥65岁)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有9例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较1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更小、体质量指数(BMI)更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P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病变和主干病变较多(P均<0.05)。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中8例(53.3%)合并2个以上的传统危险因素。与老年心肌梗死女性相比,青年心肌梗死女性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较少,入院时的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肌酸酐、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更多见(P均<0.05)。结论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要考虑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较老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少,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为主。  相似文献   

11.
97例青年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青年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调查97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与老年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起病诱因,危险因素,心电图及心超特点,冠脉造影结果,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4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多见,82.2%具有明显诱因,临床症状较典型,血管病变多单一,严重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达25%,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冠状动脉造影以多支病变为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并发症分别达56.8%,44.2%,预后较差。结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患者冠脉病变轻,以单支为主,吸烟和家族史为其主要危险因素,而老年患者多为冠脉多支病变,合并疾病多,预后较差,高血压为其主要危险因素。两组血脂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关于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研究的相关数据较少,而美国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3万55岁的年轻女性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1];6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统计数据显示,女性与男性相比,即使调整混淆因素后,出院30 d后原始医院再入院率也高出近2倍~[1]。所以对于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无论从发病率还是严重程度上都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点、预后等方面对年轻女性心肌梗死做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探讨如何预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方法对36例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年龄>6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从性别、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多见,为34例(94.4%),高脂血症19例(52.8%),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26例(72.2%),典型的胸痛33例(91.7%),右心室和下壁心肌梗死10例(27.7%),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86.1%),均明显高于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以右冠状血管多见,以单支病变为主,很少累及主干,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发症、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多见,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症状典型,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少,早期介入治疗预后好;规范青年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可防止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过早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为强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8年 1月至 1998年 6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用Logistic和Cox模型分析持续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与梗死相关的因素对是否在发生心功能不全和梗死后多长时间发生心功能不全这二个方面的影响。结果  6 9例老年患者中男 5 8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70± 3)岁。参与分析 49例 ,其中心源性死亡 4例 (占 8.2 % ) ,心功能不全占 2 3例 (46 .9%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随时间的推移 ,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概率逐年增高 ,梗死后 8~ 9年最明显。高龄、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高血压是加速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阻止和延缓老年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有效干预治疗。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多次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的、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 加强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再血管化治疗及有效的控制老年高血压、糖尿病 ,可阻止和延缓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影响因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发病年龄也有下调 ,3 6~ 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非少见。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肥胖 ,特别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本文分析我院近 5年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危险因素等情况 ,并与 80年代的资料进行比较 ,以期探讨近年来AMI发病趋势。1 资料与方法由病案室选调 80年代末 (1987年 1月 1日至 1991年12月 3 0日 )和 90年代末 (1995年 1月 1日至 1999年 12月3 0日 )中住院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志 ,采集各个病人的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病人数据库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病人64例及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无心房颤动病人6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数量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脑钠肽最佳截断值为513 pg/mL、左心房内径42.5 mm、植入支架2.7个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结论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数量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结合新近发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总结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青年组(≤40岁)和非青年组(≥50岁)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分布及聚集状况,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2组患者危险因素分布存在差异,青年组吸烟及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新的危险因素中,青年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低于非青年组(P<0.05);青年组危险因素聚集率并不比非青年组高,但其发生AMI前多有明确的促发因素,且促发因素有聚集倾向。结论:青年人早发AMI可能与促发因素聚集有关,多种促发因素同时存在通过心肌缺血叠加效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和非AS患者发生AMI。  相似文献   

19.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对62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和肥胖为主(P<0.05)。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1)。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年(年龄≤40岁)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多样化,经积极治疗,痊愈或好转24例,死亡2例.结论 多种因素可诱发青年心肌梗死.临床医师应重视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及健康教育,做到防治结合,从而达到降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