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30例(心房颤动组),另选取同期冠心病心力衰竭无心房颤动患者30例(非心房颤动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查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房颤动组B型脑钠肽(BNP)、左心房内径、置入冠脉支架个数明显大于非心房颤动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BNP、左心房内径、置入冠脉支架个数为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血BNP最佳截点为482.0 pg/mL,敏感性60.00%,特异性96.70%,左心房内径最佳截点为40.16 mm,敏感性76.67%,特异性86.67%,置入冠脉支架个数最佳截点为2.5个,敏感性63.33%,特异性70.00%。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BNP、左心房内径和置入冠脉支架个数可能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及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AMI病人330例,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37例)和非心房颤动组(293例),分析血清cTnI及BNP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30例AMI病人,心房颤动新发率为11.2%。与非心房颤动组比较,心房颤动组年龄较大(P0.05),入院心率、血清cTnI和BNP水平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TnI(OR=1.229,95%CI:1.015~1.489,P=0.035)、BNP(OR=2.164,95%CI:1.420~3.299,P0.001)是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TnI、BNP对新发心房颤动预测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9.335 ng/mL、395.785 pg/mL;二者血清水平均高于临界值心房颤动发生率最高(48.99%)。结论入院时血清cTnI及BNP水平越高,AMI病人新发心房颤动危险度越高,联合测定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探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AMI住院的7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房颤病史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76例)和对照组(668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新发房颤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室率、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价分析示C指数为0.796(95%CI:0.742~0.850),校正曲线显示实际预测能力与理想的预测能力较为接近。结论:年龄、心室率、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评估新发房颤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冠心病病人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状态,评价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对非急症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参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综合考虑所有冠状动脉病灶的狭窄程度、具体部位和长度,定性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954例不稳定型冠心病病人,入选病例中398例既往因心绞痛症状发作或者加重行择期支架植入。结果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能够降低非急症冠心病病人再次住院时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浓度(OR=0.36,P=0.031);亚组分析结果,择期支架植入只能明显降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病人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OR=0.12,P=0.000)。结论对非急症冠心病病人择期支架植入只能使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病人获益,并降低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但是对较轻冠状动脉病变很可能没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 目的:探讨和肽素(C-terminal portion of provasopressin,Copeptin)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的关系。方法:随机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8例,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ASE法测定Copeptin浓度,持续监测住院7天内有无心房颤动的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和测定Copeptin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Copeptin浓度高于非心房颤动组 [(21.2 vs 9.6)pmol/L,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入院时心率(OR=1.059,95%CI:0.999~1.123,P=0.042),Copeptin (OR=4.685,95%CI:1.729~12.692,P=0.002),左心房内径(LAD)(OR=1.204,95%CI:1.069~1.355,P=0.002),是预测AMI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Copeptin水平是预测AMI后新发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GFR水平及左心房直径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HP-AF组)104 例以及原发性高血压未合并房颤患者(HP组)110 例为研究对象,统计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抽血化验指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GFR水平及左心房直径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结果 多因素分析中,eGFR水平及左心房直径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eGFR 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2,截断点为68.12 ml/min/1.73m2,左心房直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4,截断点为35.5mm。 结论 eGFR水平下降与左心房扩大同样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后发生急性脑梗死(ACI)的几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年间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接受PCI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参考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统计PCI术后2周内的发生率,同时分析急性脑梗死组和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剖析PCI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被认为统计学分析有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9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病人出现急性脑梗死危险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术后低血压、Killip分级≥Ⅱ级、植入支架的数量、房颤。结论患者的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植入支架的数量、房颤、术后低血压等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PCI术前筛选脑梗高危患者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提高心房颤动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水平,造福更多的心脏疾病患者。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分析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即实验组,另选非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筛选自变量的多因素分析法开展回归性分析。通过曲线分析的方式确定白蛋白水平和左心房大小的临界值。结果从回归性分析的结果上看,造成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左心房内径、白蛋白水平、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心房内径和白蛋白的临界值分别为39.5 mm和39.6 g/L。通过这3个危险因素成功建立了白蛋白复合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预测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结论左心房内径的大小、白蛋白水平、三尖瓣关闭造成患者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通过这三个危险因素可以建立预测准确率在80%的心房颤动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筛选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从我院心内科病人中随机抽取房颤病人99例作为实验组,非房颤病人9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筛选自变量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白蛋白水平和左心房大小的临界值。结果: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按P值水平依次为左心房内径[P=0.0001,风险比值(OR)=3.024]、白蛋白水平(P=0.0200,OR=0.730)和三尖瓣关闭不全(P=0.0207,OR=1.699)。左心房内径和白蛋白水平的临界值分别为39.5mm和39.6g/L。由这3个危险因素建立的白蛋白复合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房颤的发生,符合率为84.2%。结论:白蛋白水平、左心房内径大小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是预测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自蛋白血症与房颤相关提示"营养不良性"房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帧数(CTFC)等变化情况,并分析与STEMI的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140例STEMI病人,且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急诊PCI术后7 d内初发心房颤动病人67例为观察组,PCI急诊术后7 d内无新发心房颤动病人73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心脏彩色超声指标、hs-CRP及NT-proBNP等结果,进行两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平均动脉压/心率(MAP/HR)降低、平均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结果显示,年龄、PCI术后校正的CTFC、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P波离散度(Pd)、LAD是STEMI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当发生STEMI时,由于在心脏病理生理改变方面有累计及叠加效应作用,此类病人易发生心房颤动;PCI术后CTFC、hs-CRP和NT-proBNP可用于心房颤动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入院确诊后被记录到的新发房颤(住院期间任何被记录到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将其分为新发房颤组39例与非新发房颤组177例。住院期间全程实行24 h的心电监测,记录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各项数据差异,据其在住院期间有没有出现新发房颤的情况,分别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新发房颤组,对比两组数据,找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出现新发房颤的可能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期间出现了新发房颤39例(18%),两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级是引起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常发生心房颤动。大规模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7%~21%。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展为新发心房颤动是住院死亡率及其他不良心血管事件高风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并预防新发心房颤动非常有必要。CHADS_2评分临床指南上主要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危险分层管理和指导。近期,有新的研究表明,CHADS_2评分可作为一种简便的评分系统预测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88例,患者住院后1~3 d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药物应用等临床特征及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E/A比值等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新发房颤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新发房颤发生率14.2%(42/288)。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比较,房颤组女性比例、平均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左心房内径、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的比例、利尿剂使用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左心房内径40 mm、Killip分级≥Ⅱ级、左室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障碍是AMI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2.28(1.78~4.97),1.71(1.13~2.86),1.49(1.03~1.74)和2.58(1.64~3.75)。结论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探讨左心房内径、LVEF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未合并心房颤动(AF)或心房扑动(AFL)的老年CHF患者149例,依据有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62例和对照组87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尿酸、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校正相关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是无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4,95%CI:1.120~1.338,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预测无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95%CI:0.697~0.848,P=0.000);约登指数发现,左心房内径预测无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临界值为35.5 mm,敏感性为0.823,特异性为0.621。结论左心房内径增大是未合并AF/AFL的老年CH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HDL-C比值(MHR)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老年AMI患者28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58例和非房颤组230例。房颤组又根据MHR截断值分为高MHR组45例,低MHR组13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ROC曲线分析MHR对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入院时心率、MHR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升高,男性、H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R对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具有最强的预测价值(OR=2.928,95%CI:1.325~10.298,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0.765~0.880,P0.01),最佳截断值为0.43,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77%。高MHR组住院期间新发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低MHR组(46.8%vs6.8%,P0.01)。结论 MHR可独立预测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对患者危险分层及指导早期预防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较高,探讨CIN的影响因素对术前患者危险分层、针对性干预及降低高危人群CIN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CI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9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4例,根据PCI后CIN发生情况分为非CIN组(n=317)和CIN组(n=5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植入支架情况、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血肌酐(Scr)、血脂指标、GDF-1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GDF-15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CIN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价GDF-15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CIN的预测价值。结果 (1)CIN组患者年龄大于非CIN组,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Killip分级≥Ⅱ级者所占比例、GDF-15、NT-proBNP高于非CIN组,LVEF低于非CIN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高脂血症发生率、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围术期辅助用药、植入支架数、植入支架总长度、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Sc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F-15≥1 203.3 ng/L〔OR=3.117,95%CI(1.466,6.629)〕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CI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GDF-15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CIN的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56〔95%CI(0.800,0.911)〕、1 203.3 ng/L、0.754、0.83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CIN者GDF-15水平较高,GDF-15≥1 203.3 ng/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CIN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CIN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病人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T2DM病人506例(对照组)及同时发生AF病人512例(AF组);并将AF组分为两个亚组,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组,248例)和非阵发性心房颤动(NPAF组,264例)。收集相关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组收缩压(SBP)、左心房内径(LAD)、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吸烟史、LAD、HbA1c、hs-CRP是病人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LVEF、LAD、TC、FBG及HbA1c可预测AF发生。结论BMI、吸烟史、LAD、HbA1c、hs-CRP是高血压合并T2DM病人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TC、LAD、FBG及HbA1c对AF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即刻降钙素原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vention,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72例。根据支架术后靶血管血流情况分两组:无复流组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0、1、2级36例;血流正常组TIMI血流3级116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PCI治疗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价降钙素原与直接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结果无复流组患者入院时Killip分级Ⅱ~Ⅲ级患者比例高于血流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3%(36/56)vs.39.7%(46/116),P0.05]。无复流组入院时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脑钠肽浓度均高于血流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胸痛至再灌注时间比血流正常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2.4)h vs.(5.4±2.9)h,P=0.011]。无复流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血流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降钙素原预测无复流的最佳切点值为0.15 ng/m L,预测无复流的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7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患者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脑钠肽浓度、Killip分级、降钙素原浓度、胸痛至再灌注时间、植入支架总长度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降钙素原浓度与入院时Killip分级、胸痛至再灌注时间、植入支架总长度明显相关。结论降钙素原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对发生无复流患者危险分层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01至2016-05我院心脏外科602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BG后1周内持续超过5 min的AF定义为术后新发AF。比较术后新发AF(AF组)和无新发AF(无AF组)患者围术期临床基线特征和外科手术参数,并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术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8例(21.3%)患者术后新发AF(AF组),474例(78.7%)患者无新发AF(无AF组)。AF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无AF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无AF组(P均0.05)。AF组的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较无AF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高(OR=1.597,P=0.007)和左心房内径大(OR=1.113,P=0.0001)是CABG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分级恶化和左心房内径增大是CABG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曾接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内非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问卷调查及进行相关检查,观察其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心脏游离脂肪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调查其高尿酸血症与睡眠呼吸障碍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及分析,观察组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心脏游离脂肪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高尿酸血症与睡眠呼吸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心脏游离脂肪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与睡眠呼吸障碍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危险性较高,在临床上应当对这些方面加强注意,以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