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IVF/ICSI新鲜周期D3移植和/或冷冻后剩余胚胎形成的囊胚的发育潜能,为临床囊胚培养策略及冻融移植周期胚胎选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三年间年龄36岁患者共993个冻融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新鲜周期D3移植和/或冷冻后剩余的胚胎继续培养形成的D5囊胚、D6囊胚与D3优质卵裂期胚胎在冻融移植周期中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指标。结果剩余胚胎继续培养的囊胚形成率53.75%、可利用囊胚率67.54%,冻融周期移植囊胚妊娠率62.54%;D5囊胚组的妊娠率(70.93%)和种植率(52.55%)显著高于D6囊胚组(分别为49.55%、34.43%)和D3优质卵裂期胚胎组(分别为55.49%、36.75%)(P0.05),而D6囊胚组与D3优质卵裂期胚胎组之间妊娠率和种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鲜周期D3移植和/或冷冻后剩余的胚胎继续培养,可获得良好的囊胚形成率;所形成的囊胚在冻融移植周期中也可获得一定的妊娠结局,尤其是D5的囊胚,提高了胚胎的利用率;冻融周期可首选D5囊胚进行复苏移植,利于在最少的移植周期获得妊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低等级胚胎囊胚培养的价值,并观察其囊胚移植后的临床结局。方法共纳入684个周期,将新鲜周期剩余无冷冻价值的低等级胚胎继续行囊胚培养,当有囊胚形成时给予冷冻保存,若新鲜周期移植后未妊娠,则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统计分析鲜胚周期低等级胚胎囊胚形成率、妊娠率及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结果在684个鲜胚周期中,有3 536个胚胎继续行囊胚培养,其中475个周期有1 187个囊胚形成,囊胚形成率为33.6%,209个周期无囊胚形成。有囊胚形成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48.8%)及种植率(32.3%)较无囊胚形成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29.8%)及种植率(17.4%)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胚胎周期未妊娠者有111个周期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40.5%)、种植率(27.4%)、流产率(8.9%),与同时期卵裂期胚胎冻融周期(n=2 156)的临床妊娠率(43.0%)、种植率(24.0%)、流产率(7.8%)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融囊胚移植组异位妊娠率高于同期卵裂期冻胚移植组(8.9%vs.3.7%)(P0.05)。结论卵裂期形态学评分为低等级的胚胎依然有囊胚培养的价值,有助于增加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冻融胚胎移植是否增加早期妊娠胚胎流失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胚胎移植的6 834周期临床妊娠患者的资料,根据移植胚胎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鲜胚组)和冻融胚胎移植组(冻胚组),比较鲜胚组与冻胚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另外根据移植胚胎级别分为卵裂期胚胎移植(D3组)和囊胚期胚胎移植(D5组),分别比较D3组鲜胚和冻胚以及D5组鲜胚与冻胚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鲜胚组和冻胚组患者年龄、不育年限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流失率分别为18.9%和24.3%,流产率分别为14.4%和17.1%,活产率分别为85.6%和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3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分别为19.4%vs.30.0%、14.5%vs.19.6%和85.5%vs.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5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相比,冻融胚胎移植可能会增加妊娠早期胚胎流失率和流产率,降低活产率;因此在IVF周期中应尽量选择新鲜胚胎移植,如果选择冻融胚胎移植,应尽可能选择冻融囊胚期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1 76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形成时间和胚胎质量分为4组,其中移植胚胎为第5天(D5)优质囊胚者设为A1组(n=635);移植胚胎为D5非优质囊胚设为A2组(n=199);移植胚胎为D6优质囊胚设为B1组(n=418),移植胚胎为D6非优质囊胚设为B2组(n=509)。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BMI)及囊胚形成时间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1组与B1组的BMI、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及不孕年限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与B2组的不孕年限、BMI、早期流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B2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优质胚胎组中,囊胚形成时间是引起两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的显著因素[OR=2.240,95%CI(1.592-3.152)](P0.05)。结论在冻融单囊胚移植时,若移植胚胎为优胚,则囊胚形成时间对于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当移植囊胚为非优胚时,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D5囊胚移植妊娠结局优于D6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生殖中心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冻融优质单囊胚移植的1 005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结局,根据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29岁(n=296);B组:30~34岁(n=389);C组:35~37岁(n=151);D组:≥38岁(n=169)。比较4组的临床结局,探讨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4组临床妊娠率、单胎妊娠率、双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及早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B、C组相比较,D组的早期流产率、足月产率及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至D组,早期流产率呈递增趋势,足月产率和活产率呈递减趋势。在年龄≥38岁组,早期流产率高达38.82%,足月产率41.18%,活产率仅有25.44%。结论年龄≥38岁的患者行优质单囊胚移植,妊娠率与其它年龄组无差异,早期流产率明显升高,足月产率及活产率明显降低,建议行双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取卵后第4天(D4)桑葚胚或第5天(D5)囊胚移植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生殖科行IVF-ET的18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为D4桑葚胚移植组(102例)和D5囊胚移植组(80例),比较两组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异位妊娠率及足月分娩率等。结果 D4桑葚胚移植组与D5囊胚移植组比较,平均移植胚胎数[(1.80±0.32)vs.(1.79±0.28)]、临床妊娠率(45.09%vs.48.75%)、种植率(34.52%vs.35.33%)、活产率(36.27%vs.41.25%)及足月分娩率(86.48%vs.81.82%)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D4桑葚胚移植与D5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大体相当,可以作为不便行囊胚培养患者的另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D5和D6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为囊胚复苏日的胚胎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的178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冷冻前形成囊胚的时间(D5或D6)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结果共复苏178个周期,复苏囊胚303个,复苏后所有囊胚腔均扩张,复苏成活率100%。平均移植囊胚数(1.70±0.46)个。178个周期均进行了胚胎移植,囊胚种植率为59.4%(180/303),临床妊娠率70.8%(126/178),失访5例,活产率55.6%(99/178),流产率17.5%(22/126)。D5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78.0%),显著高于D6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64.6%)(P0.05)。D5冻融囊胚的种植率(64.3%)、活产率(63.4%)高于D6冻融囊胚的种植率(51.0%)和活产率(4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053)。D5的流产率(14.3%)要低于D6(2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结论 D5和D6的囊胚冷冻复苏后均有较好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D5的囊胚临床结局要优于D6的囊胚,囊胚复苏移植时可以优先考虑选择D5的胚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3非可移植胚胎(评分5Ⅱ级)行囊胚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治疗受精后并行囊胚培养的1 611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D3移植冷冻后剩余进行囊胚培养的胚胎评分情况分为非可移植胚胎组(n=847)和可移植胚胎组(n=764),比较两组患者的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以及囊胚移植后妊娠结局情况;并把非可移植胚胎组再按年龄分为35岁组(n=506)、35~39岁组(n=222)和≥40岁组(n=119),分析年龄对D3非可移植胚胎囊胚形成的影响。结果可移植胚胎组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非可移植胚胎组(P0.05);可移植胚胎组和非可移植胚胎组冻融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可移植胚胎组中不同年龄亚组间的囊胚形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D3非可移植胚胎延长培养至囊胚期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提高了胚胎的利用率,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卵巢低反应(POR)患者新鲜或冻融周期移植发育迟缓的第3天胚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中心行IVF/ICSI-ET且移植第3天发育迟缓胚胎的PO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43个周期,分为新鲜周期组(178例)和冻融周期组(1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相关指标及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Gn总量和刺激时间、HCG日E2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可移植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种植率及流产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鲜周期组相比,冻融周期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POR患者选择冻融周期移植发育迟缓的胚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单囊胚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单囊胚冻融移植的共2 59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活产组(1 058个周期)和非活产组(1 535个周期),同时进行年龄(35岁、35~39岁、≥40岁)和囊胚质量/发育速度分层分析,研究影响单囊胚冻融移植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 (1)活产组移植年龄中位数显著小于非活产组(31岁vs.32岁),移植日内膜厚度(9.2 mm vs.9.0 mm)和优质囊胚率(72.5%vs.62.5%)则显著高于非活产组(P0.05)。(2)不同女性年龄组内随着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评分等级降低活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未发现不同囊胚腔扩张等级对活产率的影响(P0.05);对于年龄35岁和35~39岁患者,D5囊胚移植较D6/D7囊胚移植具有更高的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35岁的女性单囊胚移植活产率高于35岁以上具有相同囊胚评级的患者,并且年龄35岁BB及以上评级的单囊胚移植可获得45%的活产率。结论女方年龄、囊胚质量及囊胚发育速度对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活产结局有显著影响。复苏周期中35岁以下女性移植单个优质囊胚的活产率可达45%以上,提示单囊胚移植可行。制定个体化胚胎选择策略是确保单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移植对妊娠安全性及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行助孕治疗的19 68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胚胎移植时间及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卵裂期胚胎移植组(D3组,13 968个周期)和囊胚移植组(D5组,5 716个周期),D3组又分为D3鲜胚组(13 566个周期)和D3冻胚组(402个周期);D5组分为D5鲜胚组(153个周期)和D5冻胚组(5 563个周期)。分别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及出生男/女性别比情况。结果 D3组的移植胚胎数显著高于D5组(P0.05),但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均显著低于D5组(P0.05),出生男/女性别比亦显著低于D5组(P0.05),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围生儿死亡率和低出生体重儿率则显著高于D5组(P均0.05);D3鲜胚组的胚胎种植率显著低于D5鲜胚组(P0.05),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和低出生体重儿率显著高于D5鲜胚组(P均0.05);D3冻胚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剖宫产率和活产率显著低于D5冻胚组,流产率则显著高于D5冻胚组(P均0.05);D3鲜胚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显著低于D5冻胚组(P0.05),出生性别比亦显著低于D5冻胚组(P0.05),多胎率、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围生儿死亡率、胎儿畸形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则显著高于D5冻胚组(P均0.05)。结论囊胚移植在移植较少胚胎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较高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同时降低多胎率,且不增加过期产、巨大儿和胎儿畸形的风险。但其可能会提高出生男/女性别比,其对性别比的长远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囊胚发育速度(D5或D6)分别对35周岁以下女性不同等级冻融囊胚(优质冻融囊胚或非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取卵年龄35岁,行D5或D6冻融囊胚移植的周期1 539个,根据移植囊胚数目和囊胚等级,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83个移植周期)、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838个移植周期)、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194个移植周期)、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24个移植周期)。各组内再根据冷冻前形成的囊胚时间,分为D5组和D6组,比较各组内D5和D6冻融囊胚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结果在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46.88%)和种植率(46.88%)高于D6组(分别为33.08%和33.08%),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D6组(41.67%vs.31.01%,P0.05),临床妊娠率(54.54%vs.47.47%)和继续妊娠率(88.89%vs.76.00%)均高于D6组,早期流产率(11.11%vs.22.67%)低于D6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50.85%vs.52.83%)、种植率(51.41%vs.52.83%)、早期流产率(18.89%vs.17.86%)、继续妊娠率(80.00%vs.80.31%)与D6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78.40%vs.74.86%)、种植率(61.48%vs.59.38%)、早期流产率(7.90%vs.9.70%)、继续妊娠率(91.52%vs.88.06%)与D6组比较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35周岁以下的女性中,囊胚的发育速度对非优质冻融囊胚的发育潜能可能有着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于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不大。因此,在35周岁以下的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若无优质囊胚,可考虑优先选择D5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联合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分析其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为冻融周期中的囊胚选择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进行单囊胚复苏移植治疗的患者资料,周期数为736个。按照囊胚形成时间分为两组:D5组(在受精第5天形成囊胚)和D6组(在受精后第6天形成囊胚)。再根据各组内囊胚是否为优质胚胎分为4组,分别为D5优胚组、D5非优胚组,D6优胚组、D6非优胚组。分别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出生结局。结果 (1)共纳入736个复苏周期,复苏存活率100%。患者平均胚胎复苏年龄为(35.1±4.4)岁。临床妊娠率为40.9%,流产率为19.6%,活产率为26.0%。(2)D5组中移植的优质胚胎比例显著高于D6组(60.4%vs. 36.6%,P<0.05);D5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显著高于D6组(分别为51.5%vs. 33.6%和33.9%vs. 20.6%)(P均<0.05);两组的流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D5组的男女性别比略高于D6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身长和出生体重无显著差别(P>0.05)。D5组巨大儿的发生率略高于D6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出生死亡和先天异常。(3)D5优胚组、D5非优胚组、D6优胚组和D6非优质胚胎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D5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最高,D6非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最低。各组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男女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5非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略低于D6优胚组,但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D6非优胚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D5非优胚组(P<0.05),但两组的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囊胚的冻融周期移植时,优先选择D5的优质胚胎;而面临D5非优质胚胎和D6优质胚胎时,两者均可考虑,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移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实施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的3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将非优质单囊胚移植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D5-AC/BC组(n=120)、D5-CA/CB组(n=21)、D6-AC/BC组(n=163)和D6-CA/CB组(n=29),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相同囊胚形态下,D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D6组(50.8%vs. 22.1%和47.6%vs. 24.1%)(P<0.05);D5-AC/BC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D6-AC/BC组(38.3%vs. 15.3%,P<0.05),D5-CA/CB组的活产率虽高于D6-CA/C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17.2%,P>0.05)。相同囊胚发育速度下,AC/BC组获得与CA/CB组相似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P>0.05)。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出生孕周、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在4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优质单囊胚移植周期中,优先选择D5囊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囊胚内细胞团、滋养细胞层的评分不平行时,不影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体重指数(BMI)水平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和全胚冷冻-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首次新鲜胚胎移植(13019个周期)和全胚冷冻后首次FET(3546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研究对象按不同BMI分为正常体重组(18.5~23.9 kg/m2)、超重组(23.9~27.9 kg/m2)和肥胖组(≥28 kg/m2)。分析不同BMI水平下鲜胚移植组和FET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矫正影响妊娠结局的混杂因素;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结果矫正各种混杂因素后,正常体重组中,FET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而流产风险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0.05;临床妊娠率:aOR=0.80(95%CI:0.71-0.91);活产率:aOR=0.77(95%CI:0.68-0.86);流产率:aOR=1.28(95%CI:1.05-1.58)];超重组中,FET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显著低于鲜胚移植组,流产风险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0.05;临床妊娠率:aOR=0.76(95%CI:0.61-0.94);活产率:aOR=0.74(95%CI:0.60-0.92);流产率:aOR=1.23(95%CI:0.87-0.96)];肥胖组中,鲜胚移植组和FET组间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在无影响新鲜胚胎移植因素存在时,尽量选择新鲜胚胎移植;肥胖人群中两种移植方式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胚胎培养法与集合培养法两种不同培养方式对优质卵裂期胚胎囊胚培养结局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在本中心首次接受IVF/ICSI治疗并行单囊胚移植的206位患者。按培养方式不同将入选人群分为两组:单胚胎培养组(A组,n=118,培养优质卵裂期胚胎696枚);集合培养组(B组,n=88,培养优质卵裂期胚胎585枚)。统计分析两组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和可利用囊胚率以及移植后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种囊胚培养方式的患者基线资料如女方年龄、获卵数和第3天(Day3)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率、优质囊胚率以及第5天(Day5)囊胚形成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的HCG阳性率(79.55%vs. 70.34%)、临床妊娠率(64.77%vs. 61.02%)和继续妊娠率(56.82%vs. 47.46%)有升高趋势,而早期流产率(10.53%vs. 11.11%)有降低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单胚胎培养法相比,集合培养法培养Day 3优质卵裂期胚胎并不能显著改善胚胎囊胚培养结局及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2018年度中国辅助生殖技术(ART)情况,为各项ART技术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CSRM)数据上报系统”,收集中国内地263家生殖中心上报的2018年ART数据,对ART技术使用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2018年CSRM数据上报系统共报告AID/AIH治疗周期105610个、取卵周期323938个、鲜胚移植周期147129个、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254012个、活胎总数为204688个。63.75%不孕妇女年龄小于35岁。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52.49%、活产率42.23%;FET周期临床妊娠率48.71%、活产率37.68%。ART并发症中,中重度OHSS发生率为1.42%,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03%,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为0.01%,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0.04%。2018年IVF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87%。结论本研究使用“CSRM数据上报系统”数据对ART现状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与2016、2017年比较情况基本一致,ART周期具有良好的妊娠结局。然而PGS/PGD周期、全胚冷冻的变化情况尚无明确结论,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孕前腹腔镜下宫颈环扎(LTCC)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妊娠结局,比较该类患者卵裂期胚胎移植和囊胚移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因不孕症合并宫颈机能不全(CI)在本中心行孕前LTCC术后实施IVF-ET的82例患者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种类不同分为卵裂期胚胎组(n=20)和囊胚组(n=62)。统计患者术后妊娠结局,比较两组间活产率、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分娩孕周和子代出生情况(包括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比例和出生缺陷)差异。结果82例CI患者前次平均妊娠终止时间为20.68±3.44周,行LTCC术后,移植卵裂期胚胎和囊胚平均分娩孕周分别为37.70±1.42周和38.11±1.07周。卵裂期胚胎组和囊胚组移植后活产率分别为50%和45.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胚组的HCG阳性率(74.19%vs.50%)和流产率(33.33%vs.0.00%)均显著高于卵裂期胚胎组(P<0.05),两组间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和平均分娩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比例及出生缺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合并宫颈机能不全者孕前行LTCC术有较好的妊娠结局,且移植卵裂期胚胎和囊胚最终活产率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