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强迫症(OCD)病人伴有人格障碍。有人报道OCD病人经氯丙咪嗪治疗后,人格障碍也随OCD改善而相应改善。本文作者对伴有人格障碍的OCD病人,使用标准化定式检查来检测强迫症状改善的程度,评价人格和人格障碍的诊断。方法:按照DSM-Ⅲ-R中的定式临床检查和修订的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20名连续来OCD诊所看病的门诊病人,符合OCD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在强迫障碍(OCD)中的共病情况,并研究OCD共病OCPD对OCD影响。方法:以69例门诊OC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DSM-Ⅳ轴Ⅱ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Ⅱ)研究强迫障碍患者的共病人格障碍(PD)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OCD共病OCPD组和OCD不共病OCPD组,对比研究2组间临床特征的不同。结果:79.7%强迫障碍患者合并有PD,C类中的OCPD和OCD共病率达43.5%。共病组较不共病组疾病严重程度更重,表现为发病年龄早、病程更长、强迫思维更严重。结论:OCPD和OCD关系密切,OCD共病OCPD是OCD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3.
最新的脑成像技术证实:强迫症(OCD)病人有基底节受累。本研究测量以基底节病变为主的巴金森病(PD)与OCD在神经心理功能障碍上的异同。测试重点为病人的注意维持、瞬时记忆集中力和空间视觉功能。方法:PD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通过临床神经病学检查后确诊。病期平均7.1±5.8年。OCD组3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均符合DSM-Ⅲ-R关于OCD诊断标准,Yale-Brown强迫量表分≥20,其中有20例平均分为25±5.3,病期13.7±9.7年。PD病人起病年龄较OCD病人晚,两组均选择与其年龄相同的对照组配对。OCD对照组(27人,男16女11人)在一所精神病院内评定。PD对照组(10人,男7女3人)由  相似文献   

4.
治疗强迫症(OCD),有效的药物,均具有选择性阻断5-HT 吸收作用,其中首推氯丙咪嗪。氯硝安定是唯一影响5-HT 神经传递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笨二氮(艹卓)类受体的作用减轻焦虑症状,从而提示该药物可能对 OCD 有效。病例报告:例1,女性,24岁,因强迫症状来门诊冶疗。检查发现符合 DSM-ⅢOCD诊断标准。虽有抑郁症状但不符合重度抑郁诊断标准。几年来曾试用各种抗抑郁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多虑平、阿米替林等,抑郁症状有所改善但对其强迫症状无效。入  相似文献   

5.
概述:强迫症(OCD)是一种慢性、痛苦和进行性损害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存在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本文报道的一名44岁成年女性强迫症的病例。之前3年治疗中,患者对数个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疗效不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经过6个月的多维整合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舍曲林和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以及家庭支持和网络支持。每两个月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标准化量表评估显示,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明显减少,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病例初步显示OCD多维整合治疗有助于达到最佳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效果,期待今后更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概述:强迫症(OCD)是一种慢性、痛苦和进行性损害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存在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本文报道的一名44岁成年女性强迫症的病例.之前3年治疗中,患者对数个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疗效不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经过6个月的多维整合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舍曲林和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以及家庭支持和网络支持.每两个月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标准化量表评估显示,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明显减少,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病例初步显示OCD多维整合治疗有助于达到最佳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效果,期待今后更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舍曲林和奥氮平合并认知行为治疗(CBT)对强迫性障碍(OC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的120例OC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BT)、对照组(60例,行舍曲林+奥氮平治疗),比较组间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用药依从性、临床有效率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组间Y-BOCS、SAS、SDS、ISM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Y-BOCS、SAS、SDS、ISM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用药依从率(95.00%)、临床有效率(91.67%)均高于对照组(81.67%),(78.33%),P<0.05。结论舍曲林和奥氮平联合CBT对改善OCD患者强迫症状、用药依从性均有较好效果,且能减轻负性情绪,减少病耻感。  相似文献   

8.
一些精神外科治疗强迫症(OCD)的研究常因样本小,未能术前术后对比评定,神经心理学测验少,缺乏神经显像技术核实受损部位,随访期短以及多无对照组和术后副反应报告缺乏等问题而受到批评。本文作者尽量注意上述问题后,纵向研究了26例接受精神外科治疗的OCD病人。方法:从1972年至1989年在澳大利亚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行精神外科治疗的病人中选择26例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均诊断明确(符合DSM-Ⅲ-R的OCD标准),OCD病程5年以上,曾经其他各种治疗无效,OCD已明显影响其心境、社交、职业功能,无原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森田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强迫症(OC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治疗的OCD患者8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舍曲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森田疗法,干预12周后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比干预前、干预后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72%,较对照组(62.79%)高(P0.05);干预前、干预2周两组Y-BOC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6、8、12周时两组Y-BOCS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SCL-90量表各因子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森田心理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OCD患者,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强迫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双相障碍(BD)共病强迫症(OCD)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尽管国内外有许多关于BD共病OCD的文献报道,但是关于神经生物学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1],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治疗BD共病OCD的患者是一个挑战,因为稳定情绪和抗强迫的治疗应该共同进行.然而BD共病OCD的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反应较差,作为OCD一线治疗药物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在治疗中可以诱导BD中的躁狂/混合情绪状态发作,药物联合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目前还没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2-3].  相似文献   

11.
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脑诱发电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强迫症(OCD)诱发脑电指标变异的意义。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诱发电位仪,记录35例OCD患者(OCD组)和28名健康人(NC组)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干听觉反应(ABR)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对其中23例OCD患者于治疗5个月后再次检测P300、ABR和VEP。结果 (1)治疗前,OCD组P300-P3靶波幅[(3.51±1.60)μV]低于NC组[(5.90±2.10)μV,P<0.01];ABR-波V绝对潜伏期[(6.40±0.41)ms]长于NC组[(5.50±0.33)ms,P<0.01],波V波幅[(0.35±0.10)μV]高于NC组[(0.16±0.09)μV,P<0.01];VEP-P2潜伏期[(199±39)ms]长于NC组[(183±28)ms,P<0.05]。(2)治疗后,OCD组随强迫思维和行为改善,脑电诱发电位中仅P300-P3靶波幅升高[治疗前后分别为(4.50±1.30)μV和(6.01±1.50)μV;P<0.01],VEP-P2潜伏期缩短[分别为(199±30)ms和(183±28)ms;P<0.05],余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OCD患者P300和VEP变化与临床状态有关,ABR的变异则有待继续跟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新的分析软件验证彩照诱发条件负变化(CNV)在广泛性焦虑(GAD)和强迫症(OC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彩照诱发以及反应时间技术,记录了41例GAD和69例OCD患者的CNV,并与58名正常对照者(NC)CNV进行比较。结果:①OCD组波形不规则,CNV-Ⅱ型尤甚;②OCD组、GAD组及NC组在命令信号后负变化(PINV),波幅M1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NC组相比,GAD组波幅M1降低,OCD组波幅M1增高;③与NC组相比,OCD和GAD组PINV出现率明显增多,OCD组最高,GAD组其次。结论:新软件为CNV临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CNV可能是评定GAD和OCD大脑综合功能的有效工具之一,OCD患者CNV变化诸特点值得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3.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症状较轻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较重时需要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称为药物难治性强迫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以往常采用脑深部核团毁损术治疗,但副作用较大,疗效不够满意,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OCD较毁损术具有微创、不破坏脑结构、可程控的优势,开辟了OCD外科治疗神经调控领域。本文对DBS治疗OCD的作用机制、外科治疗效果及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神经内分泌方法探究强迫症(OCD)患者内分泌激素与5-HT功能的关系的研究已有许多,本文为首次在OCD病人中使用右旋芬氟拉明的研究,以探究5-HT在OCD的病理生理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男性,其中20例为病例组,10例为健康对照组。全部受试者躯体健康,无过度肥胖,均自愿入组。10例OCD样本均符合DSM-Ⅲ-R的诊断标准,年龄为22~47岁(平均34.1±9.2岁)。至少在实验前6周未用过药,症状至少持续一年,严重程度至少中等,平均发病年龄为18±2.2岁,平均病程为17±2.6年,其中6例有  相似文献   

15.
强迫症(OCD)病人脑脊液(CSF)中的精氨酸加压素(AVP)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浓度比正常人高。生长抑素(SS)和AVP、CRH一样与强迫症症状有潜在关系,在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中相互影响。本文通过测定OCD病人CSF中SS、AVP及CRH,对其与强迫症的关系进行回顾及探讨。方法:研究组15例包括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4.3±13.2岁;符合DSM-Ⅲ-R临床定式问卷及关于OCD诊断标准,除6例伴  相似文献   

16.
正强迫症(OCD)主要采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用药安全性、疗效尚可,但存在不良反应多、症状残留的问题。近年来,森田疗法用于OCD治疗实践,使其预后改善,本研究探讨相应的心理机制。1对象和方法以方便取样法选取在我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OCD患者60例。入组标准:(1)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OCD诊断标准;(2)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2)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门诊森田疗法并马来酸氟伏沙明)和对照组(马来酸氟伏沙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OCD)患者与健康人静息状态下脑自发活动的差异,以及差异脑区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1例OCD患者(OCD组)和21名与OCD组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头部磁共振扫描后,采用低频振幅(ALFF)的方法比较两组间脑自发活动的差异;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对OCD组进行症状评估,并对两组间有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OCD病程、Y-BOCS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OCD组右侧眶额回及右侧小脑脚ALFF值显著增高(t=5.92,t=3.87;P0.05);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枕下回ALFF值显著减低(t=-4.11,t=-3.20;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右侧眶额回ALFF值与OCD病程呈正相关(r=0.571,P=0.009)。结论:OCD患者额叶、尤其是眶额回的功能活动存在异常;小脑、枕叶等后脑区功能活动异常可能也参与了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H和PH方案治疗OCD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我院2011-10—2013-10收治的89例OCD患者分成CH组(45例)和PH组(44例),治疗方案按CH和PH方案执行,治疗后按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组患者中痊愈11例(24.44%),8周时Y-BOCS评分7.75±5.39,减分率为69.38%。而PH组中痊愈12例(27.27%)(χ2=3.645,P=0.084),8周时Y-BOCS评分7.68±5.26,减分率为70.42%(t=3.426,P=0.761),经检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口干(χ2=8.624,P=0.015)、便秘(χ2=9.634,P=0.008)、头昏(χ2=8.145,P=0.017)、嗜睡(χ2=8.046,P=0.021)和视力模糊(χ2=9.715,P=0.009)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组患者治愈率与C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上显著优于CH方案,故临床治疗OCD应优先选择PH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的注意抑制功能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方法对88例强迫症患者(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85名健康被试(heath controls,HC)采用Stroop任务、数字符号、连线测验等实验评估注意抑制,采用帕多瓦强迫量表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评估临床症状。结果 OCD组在数字符号数目、Stroop任务中"色-字"的错误数方面成绩逊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9±7.86)个,(41.12±6.39)个,t=-5.745,P0.001;(OCD:(5.48±4.38)分,HC:中位数2,下四分位数1,上四分位数4),Z=-3.678,P0.001]。OCD患者Stroop任务中"色-字"错误数与耶鲁布朗强迫量表中强迫思维分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226,P=0.034)。结论强迫症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注意抑制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拔毛癖是一种以强迫性拔毛发为特征的疾病,DSM-Ⅲ-R将其归类于冲动控制障碍中。它与强迫症(OCD)、抽动秽语综合征(TS)关系密切。假设将拔毛癖与TS也归在与强迫有关的疾病中,那么这类疾病应有一致的现象学及有关神经生理学基础。Swedo等研究认为,五羟色胺(5-HT)回收抑制药氯丙咪嗪治疗拔毛癖较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抑制药去甲咪嗪效果好,与治疗OCD的结果一致。而神经阻滞药作为TS的首选药,与氯丙咪嗪合用治疗难治性OCD有效。那么拔毛癖是否如此?作者首次提出氯丙咪嗪与哌迷清合用治疗拔毛癖。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DSM-Ⅲ-R拔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