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型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在低视力和盲康复中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19例低视力患者和14例盲患者分别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阅读报纸里的新闻文章,记录使用2种仪器后的近视力、阅读速度和阅读持续时间,采用配对t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后近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2,P<0.05);盲患者和低视力患者分别使用2种助视器后近视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433、-8.721,P<0.01)。所有患者和盲患者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后阅读速度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4.290、-6.728,P<0.01);低视力患者分别使用2种助视器后阅读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P>0.05)。所有患者、盲患者以及低视力患者分别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后阅读持续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8.211、-6.137、-6.007,P<0.01)。结论新型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与传统的近用光学助视器相比,更能提高患者的近视力和改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低视力和盲的病因及光学助视器在康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老年视力残疾患者87例,其中低视力74例,盲13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先进行常规内外眼检查,必要时采用特殊检查,再进行病因分析.均屈光矫正,然后试配远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检查配戴助视器后远、近视力,远视力≥0.05为脱盲,远视力≥0.3为脱残,近视力≥0.5为有效,<0.5为无效.结果:老年低视力患者致盲原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为黄斑变性、各类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者62例(71%),视力不矫正或矫正≤1行者25例(29%).联合远用助视器后视力≥0.3脱残者70例(80%),远视力≥0.05脱盲者10例(11%),<0.05者7例(8%),脱残率92%.配阅读眼镜及近用助视器后近视力>0.5者 60例(69%),<0.5者27例(31%).助视器经常使用者58例,不经常使用18例,基本不用或放弃者11例.结论:老年低视力及盲的病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是黄斑病变.光学助视器在其康复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可靠、经济、有效的矫治方法,应鼓励患者使用助视器,提高助视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盲/低视力儿童视力康复和阅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盲校及低视力门诊的15周岁以下患者,用低视力助视器对其视力特别是阅读功能进行康复和评估。方法:总共有55位来自盲校和低视力门诊的儿童,其好眼的最佳远矫正视力都低于4.5,进行低视力助视器的验配和训练,然后进行望远镜助视器视觉评价、近用助视器视觉评价和在配戴近用助视器的基础上,对患儿的阅读功能进行评怙。结果:戴远用助视器前后盲童的脱盲率为33、3%,戴运用助视器前后低视力患儿的脱残率为87.1%。戴低视力助视器前后患儿阅读四号字的速度差异有显著性(t=5.238;P=0.001);戴低视力助视器前后患儿阅读小五号字的速度差异有显著性(t=4.818;P=0.008)。结论:低视力助视器对盲/低视力患儿视觉康复有效,不仅可有效地改善视力,而且可提高阅读速度,对患儿进一步接受教育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浙江省盲校学生视力状况,评价屈光矫正和低视力康复效果.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219例来自浙江省3所盲校的学生采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用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UCVA、屈光度和BCVA检查,采用4×、6×或8×的单筒望远镜进行低视力康复.采用配对t检验对康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屈光矫正前后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53±0.34 vs.3.85±0.27,t=-14.997,P<0.01),153例BCVA<3.7,66例BCVA≥3.7.盲患者配戴远用助视器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3±0.94 vs.2.12±1.06,t=-5.537,P<0.01),低视力患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90±0.23vs.4.55±0.24,t=-28.537,P<O.01).配戴远用助视器后脱盲率为24%,低视力患者的脱残率为80%.结论 屈光矫正和助视器验配可以有效地改善盲和低视力患者远视力,对患者进一步接受教育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视力残疾儿童的视觉康复与教育康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远远  孙葆忱 《眼科》1997,6(3):173-176
作者7年来为低视力门诊297例6 ̄14岁盲及低视力儿童配戴了光学助视器,配远用助视器的234例(占78.8%),配近用助视器的206例(占69.4%),其中143例同时选择了远近两种助视器,使广大视残儿童视觉得到了较好的康复,脱盲率达80.2%,脱残率达67.8%,视觉康复促进了教育康复,视残儿童的入学率由原来的57.9%,提高到90%,而且80%的视残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样有利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深圳地区低视力人群的康复状况调查,为在深圳地区的低视力人群康复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政策制定、医疗导向。方法2008年2月至2008年8月,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深圳市登记在册的886例低视力残疾人进行了调查。临床调查包括病史、家族史、双眼视觉功能检测以及眼前、后节形态学检查。问卷调查包括眼病相关知识、经济来源、独立生活能力、就读、就业、婚姻、康复需求及助视器验配。调查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白内障(53.72%)仍是低视力的首要病因,其它主要病因依次为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0.83%)、青光眼(10.16%)、角膜病(6.32%)、屈光不正/弱视(5.76%)等。886例低视力者中一级低视力占13.32%,二级低视力人占86.68%。助视器验配率14.11%。20岁以上低视力残疾人中,就业率36.63%。6~20岁低视力残疾人已经上学的占64.86%。经济上靠个人劳动收入生活的占30.81%,靠家庭、亲戚供养的占56.43%,靠国家、集体救济的占12.75%。结论目前白内障仍然是低视力的首要病因,其它主要病因依次为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角膜病、屈光不正/弱视等。低视力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逐渐上升。低视力者就业率、就学率低,助视器验配率低。半数以上靠家庭、亲戚供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盲和低视力的病因、屈光状态、屈光矫正和配用光学远用助视器矫正后的视力情况。

方法:选取2015-12/2018-04我科门诊接诊及盲校筛查的6~16岁低视力儿童和盲童212例422眼,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和屈光状态,对部分患儿进行屈光矫正和光学远用助视器验配矫正,分析矫正后视力情况。

结果:儿童盲和低视力病因以先天性和遗传性眼病为主,本组病例中先天性白内障是首位原因(19.3%),低视力屈光不正以轻中度远视和近视多见(65.3%),屈光矫正后脱盲率(26.4%)和脱残率(14.6%)均低于联合远用助视器验配矫正后的脱盲率(58.3%)和脱残率(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儿童盲和低视力病因复杂,应加强预防和筛查工作,低视力儿童应常规进行屈光矫正并配合使用远用助视器矫正,以利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低视力青少年使用电子助视器对其阅读速度的影响.方法:在泉州市盲校筛查10名使用光学助视器有阅读能力的低视力青少年学生进行屈光矫正和常规外眼、内眼检查,分别测量其使用各种光学助视器及电子助视器阅读5号字卡的阅读速度.结果:10名低视力青少年学生在使用光学助视器后阅读速度为(18.50±6.54)字/分,使用电子助视器后阅读速度为(34.36±5.06)字/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视力青少年的近视力与阅读速度无关(P>0.05).结论:使用电子助视器较光学助视器可以明显提高低视力青少年的阅读速度,不同病因所致的低视力青少年其近视力与阅读速度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与电子助视器在低视力学生阅读康复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及低视力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取广州市培英职业学校的低视力学生30例,年龄(21.1±3.0)岁。每名受检者分别在不使用助视器、使用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和便携式电子助视器3种条件下阅读。记录不同条件下受检者的持续时间、阅读距离、阅读速度、换行时间和错误率。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结果不使用助视器、使用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和便携式电子助视器在阅读持续时间[(4.35±2.82)min vs. (7.27±4.50)min vs. (10.71±3.09)min,F=4.60,P<0.01],阅读距离[(7.44±4.40)cm vs. (13.38±7.07)cm vs. (20.97±6.84)cm,F=11.21,P<0.01],阅读速度[(35.64±24.01)字/min vs. (49.41±24.96)字/min vs. (65.59±20.03)字/min,F=13.77,P<0.01]、换行时间[(1.52±1.13)s vs. (2.24±1.25)s vs. (3.42±0.94)s,F=7.40,P<0.01]和错误率[(10.34±11.01)% vs. (5.84±3.61)% vs. (5.26±2.72)%,F=1.79,P<0.0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便携式电子助视器在阅读持续时间、阅读距离、阅读速度上均优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P<0.0167);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在阅读持续时间、阅读距离、阅读速度上优于不使用助视器(P<0.0167);在错误率上便携式电子助视器、不使用助视器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便携式电子助视器错误率低于不使用助视器(P<0.0167)。换行时间上便携式电子助视器、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长于不使用助视器(P<0.0167),便携式电子助视器长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P<0.0167)。结论助视器对于低视力学生在阅读上有很大的帮助;便携式电子助视器总体上明显优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  相似文献   

10.
便携式单筒望远镜助视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便携式单筒望远镜助视器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6 6例 (12 2眼 )盲及低视力患者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 2 .5倍便携式单筒望远镜助视器 ,使他们的视功能有了极大的改善 ,视力提高明显。结果 :2 5眼盲使用单筒望远镜助视器后 2 4眼视力≥ 0 .0 5 ,脱盲率 96 % ,91眼低视力使用单筒望远镜后 75眼视力≥0 .3,脱残率 82 .4%。结论 :远用望远镜是低视力门诊必备的装置 ,亦是对低视力患者看远而唯一有实用价值的助视器。我国研制成功的便携式 2 .5倍单筒望远镜助视器不仅性能可靠、质量上乘 ,工艺造型精美 ,使用方便 ,而且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眼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或单焦点IOL后的双眼视功能。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单眼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根据植入的IOL类型分为2组,各40例(40眼)。观察组植入多焦点IOL,对照组植入单焦点IOL。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术眼单眼及双眼远(5 m)、中(70 cm)、近(40 cm)视力,双眼对比敏感度,近立体视,脱镜率,视觉干扰现象及患者满意度。术后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脱镜率及光干扰现象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近立体视、视力满意度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观察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0.03±0.04、0.17±0.07、0.15±0.06,对照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0.05±0.05、0.27±0.08、0.31±0.09,观察组双眼裸眼中视力和近视力优于对照组(t=3.925、3.429,P<0.01),而2组间双眼裸眼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05)。双眼在空间频率为3、6、12、18 c/d时,观察组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有眩光对比敏感度均低于对照组(无眩光:t=3.463、3.361、2.198、2.574,P<0.05;有眩光:t=3.105、2.432、2.758、3.207,P<0.05)。观察组近立体视优于对照组(Z=2.578,P<0.05),脱镜率(88%)高于对照组(28%)(χ²=8.240,P<0.05),2组间视远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8,P>0.05),而观察组视中和视近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Z=2.314、3.137,P<0.05)。2组间视觉干扰眩光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02,P>0.05),而观察组光晕现象多于对照组(χ²=8.807,P<0.05)。结论单眼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IOL相比单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双眼中、近视力,双眼立体视,脱镜率及患者满意度,但对比敏感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14年海军入伍新兵行近视手术情况进行调查,为部队新兵入伍的眼部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青岛北海舰队新兵训练基地2014年海军新入伍所有男性新兵1 990例,在眼科入伍体检复检时,填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籍贯、学历、术前近视度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医院以及术后不适感.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并根据手术后时间不同分为≤6个月组和>6个月组,分别对两组术后不适感进行比较.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结果 调查的1 990例新兵分别来自12个省、直辖市,其中曾行近视激光手术的新兵210例(420眼),占10.55%.手术方式中,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154例(73.3%),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24例(11.4%),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 28例(13.3%),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3例(1.5%),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1例(0.5%).术后不适感包括阅读疲劳感33例(15.7%),夜视力下降15例(7.1%),眩光10例(4.7%),重影8例(3.8%).干眼的患者43例(20.5%).低度近视组和中高度近视组,术后存在阅读疲劳感、夜视力下降、眩光、重影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339、5.271、4.508、6.117,P<0.05);术后时间≤6个月组和>6个月组夜视力下降、阅读疲劳和干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0、4.516、5.418,P<0.05),而眩光、重影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06、0.609,P>0.05).结论 新兵近视激光手术术后不适感与术前近视度数和距离手术时间有关.新兵应征入伍的眼部体检标准应该对屈光手术前近视的度数,手术后时间以及视觉标准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亚临床型圆锥角膜的效果以及长期配戴后角膜地形图的改变.方法 对22例一眼经OrbscanⅡ眼前节系统检查已确诊为圆锥角膜;另一眼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厚度≤500μm或后表面Diff值≥0.05mm的亚临床型圆锥角膜,根据屈光度、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适合的镜片.于戴镜后每年行OrbscanⅡ检查,随访两年.观察角膜前表面曲率、角膜前表面及后表面Diff值、I-S值、角膜后表面屈光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总体平均近视度和散光度分别为(-5.13±2.61)D和(-1.15±0.81)D.框架眼镜矫正视力≥1.0者为16例,占总数的72.7%;戴用RGPCL后矫正视力≥1.0者为100%.配戴RGPCL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各项值统计结果显示,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平均值大于配戴前,I-S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及后表面Diff值、角膜后表面屈光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GPCL的合适配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亚临床型圆锥角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植入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比较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5例(50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ReSTOR MIOL植入(多焦点组)和28例(56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Natural SIOL植入(单焦点组)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3个月时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远矫正状态下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视觉干扰以及脱镜率.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多焦点组94%(47/50)和单焦点组96%(54/56)患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X2=0.347,P>0.05);多焦点组88%(44/50)和单焦点组13%(7/56)患眼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X2=60.315,P<0.01);多焦点组90%(45/50)和单焦点组11%(6/56)患眼远矫正状态下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X2=66.515,P<0.01);两组各空间频段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组12%(3/25)和单焦点组7%(2/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眩光感(X2=0.365,P>0.05);多焦点组8%(2/25)和单焦点组4%(1/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光晕(X2=0.485,P>0.05);两组均有96%(24/25、27/28)的患者术后视远完全脱镜(X2=0.007,P>0.05);多焦点组80%(20/25)和单焦点组11%(3/28)患者术后视近完全脱镜(X2=25.811,P<0.01).结论 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MIOL能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减少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儿童在给予光学和电子助视器康复后进行远、近视力的分析和效果评估,探讨不同程度视力残疾患儿有效的康复手段及其对低视力康复对象范围界定的影响。方法对盲校及低视力门诊共206名4~14周岁(含14岁)视力残疾儿童按视力残疾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应用国产4倍、6倍望远镜前后远视力和应用国产眼镜式助视器、国产简易电子助视器后两种助视器间阅读成功率的差异。远视力康复结果采用秩和检验,近视力康复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力0.05以下至眼前指数的盲童组和0.3以下至0.05的低视力组应用远用助视器前后远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0.05以下至光感的肓童和低视力儿童分别使用眼镜式近用助视器与简易电子助视器后,两种助视器间阅读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简易电子助视器的阅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使用眼镜式近用助视器。结论助视器康复的对象可以从低视力范围扩展到0.01甚至以下的盲童。低视力助视器是视力残疾儿童视觉康复有效和必要的手段,早期视觉康复特别是使用简易电子助视器进行近视力阅读的康复,对视力残疾儿童提高学习认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和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L-K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在圆锥角膜矫治中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圆锥角膜患者验配HL-K RGPCL 86例(143眼),按相关标准分为轻度组(18眼)、中度组(73眼)、重度组(34眼)和极重度组(18眼).评估镜片配适状态,比较各组内框架眼镜和HL-K RGPCL最佳矫正视力,并根据角膜曲率等因素分析各组内验配指导性指标与HL-K RGPCL基弧的关联.结果 各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轻度组(P=0.004)、中度组(P<0.001)、重度组(P<0.001)和极重度组(P<0.001) HL-K RGPCL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等效球镜度低于中度组(P=0.043)和重度组(P=0.006) HL-K RGPCL屈光度.HL-K RGPCL基弧K值为(50.52±5.64)D,HL-K RGPCL基弧与角膜曲率的多项参数具有相关性,其中轻度组HL-K RGPCL基弧与角膜曲率陡K值具有正相关性(P<0.001),中、重和极重度组HL-KRGPCL基弧与角膜曲率平均K值及起始试戴基弧Rm-0.2 mm相对应K值正相关性最强:中度组(r=0.798,P<0.001;r=0.798,P<0.001),重度组(r=0.745,P<0.001;r=0.745,P<0.001),极重度组(r=0.616,P=0.007;r =0.617,P=0.006).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配戴HL-K RGPCL可以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依据病变程度通过配适评估对相应指标动态调整以确定HL-K RGPCL基弧的过程,有利于提高长期配戴镜片安全性,提高验配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症状性集合不足儿童经医院内规范视觉训练(OBVT)治愈后的持久性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在门诊被诊断为症状性集合不足,且接受12周OBVT后成功治愈者40例,平均(12.4±3.4)岁。在训练前,训练结束后1周、3个月、6个月均测量双眼视功能,并进行视疲劳症状问卷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训练结束后1周、3个月、6个月患者的视疲劳症状问卷评分(CISS)、集合近点(NPC)、近距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值(PFV);训练结束后6个月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的训练前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训练结束后6个月CISS与训练前参数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训练结束后3个月,85%(34/40)患者无体征及症状;训练结束后6个月,68%(26/38)患者无体征及症状。训练结束后1周、3个月、6个月CISS评分、NPC、PF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训练结束后6个月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之间训练前NPC、CISS及调节幅度(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2,P<0.01;Z=-2.461,P<0.05;t=2.264,P<0.05),PFV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结束后6个月CISS评分与训练前NPC及CISS分值呈正相关(r=0.420、0.473,P<0.01),与训练前AA呈负相关(r=-0.361,P<0.05)。结论大部分症状性集合不足儿童经视觉训练治愈后疗效可持续6个月;训练效果的持久性可能与训练前NPC远移程度,CISS分值大小及AA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医学中心验配RGPCL的24例(43眼)成人超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RGPCL镜片。戴镜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配戴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62-0.15,≥4.9者1眼,占2%:配戴RGPCL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77-0.16,94.9者16眼,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96,P〈0.05);与戴镜后7d相比,戴镜后1个月舒适度指标总积分及异物感、视力波动、痒、刺痛、干涩、充血症状的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948、63.823、39.168、6.459、57.733、44.164、39.420,P均〈0.05)。与戴镜后1个月相比,戴镜后3个月总积分、异物感、视力波动、充血症状积分持续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536、22.484、11.537、16.229,P均〈0.05);痒、刺痛、干涩症状积分与戴镜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1.184、1.398,P均〉0.05)。镜片配适中心定位好,活动度良好,未见角结膜严重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可明显提高其矫正视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