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医临床使用的处方来看,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载正方236首,含甘草者108首,占45.76%,《伤寒论讲义》113方中选用甘草配伍者70方,占61.95%。现将甘草在方剂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补髓方探讨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资料源探讨补髓方剂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按照方剂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经过筛选得到补髓方剂365首,再将365首方剂所收集的中药进行正别名考证,并将异名同药进行合并,最后得到387味药物,总频数为4394次。运用频数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确定70频次以上的高频药物有17味,其中包含药对2个、药组2个。分析认为,补髓方剂用药及组方有一定的规律,补益肝肾药物是补髓方剂的主药,经典补肾方剂是补髓方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3.
孙建明 《河北中医》1999,21(5):305-305
徐福松教授,江苏省中医院男科主任医师,全国著名男科专家,当代中医男科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临诊4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男科病造诣精深。笔者总结其临床用药经验,发现其诸多自拟方剂中经常出现石菖蒲这味中药,而且用量随证变化,每每收效,兹简述其运用石菖蒲经验。1 清热化湿 引药归处《中国特效药研究》报道石菖蒲抗菌有特效。《本草从新》认为本品“去湿除风,逐痰消积……”《日华子本草》认为本品“除风下气,丈夫水肿…涩小便,杀腹脏虫及蚤虱……”徐师自拟治疗前列腺疾病著名方剂之一萆菟汤,方药组成:石菖蒲3g,萆、菟丝子、五味子、…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扶阳助土”用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其不朽之著《脾胃论》一文中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不健,中土虚衰,是产生疾病之根源;其治法亦宗《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以甘温之剂扶阳助土,其重视脾胃阳气在遣方、服药、禁忌、调养博法可见一斑。1.用药纵观全书选用药物113味,方剂63个,而尤以补中益气场之8味药交错出现为最多,约54个方剂,占总方数的86.3%,三味以上的有37个方剂,其中8味药都用的有补中益气汤。清操场二方。用七味药的有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益胃汤、丁香茶美场等4首方剂。这8昧药在诸方剂中的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东医寿世保元》对韩国朝鲜末期医家李济马临床方药用量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李济马著作《东医寿世保元》中的新定方剂处方,统计处方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及四象体质(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各类方中药物频次、方剂组成药味数、每服剂量及药物用量。结果共计60首新定方的100味药物纳入分析。出现频次前5位药物依次为大枣、炙甘草、白芍、陈皮、生姜,每味药平均用量分别为2枚、1钱、1.53钱、1钱、3片;少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大枣、炙甘草、白芍,少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防风、荆芥、泽泻,太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桔梗、黄芩、麦冬,太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芦根、木瓜、葡萄根。60首方剂药味组成以6~10味最多共43首,占71.67%;每服剂量6~20钱,平均为12.22钱,以10~15钱最多共34首,占56.67%。结论李济马临床组方用药特点为药味少、用量小、毎服剂量小,其组方用药至今仍为韩国医家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6.
浅谈《伤寒论》方剂的特点张燕青,董保民张仲景《伤寒论》诸方具有辨证精辟,立法严谨,组方周密,配伍得当;选药稍简等特点,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载方113首,用药95味,方中用药1~7味的有109首,8~10味的有11首10味以上仅有3首。从以上可见《...  相似文献   

7.
赵喆 《陕西中医》2008,29(7):899-901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是系统论述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关于儿科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本文谨就《直诀》所载方剂的用药特点浅析如下,以期更好地学习掌握儿科病遣方用药的特殊性,对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药味少功专力强《直诀》互校本所载方剂共140首(含附方20首),其中由1~6味药组成的有109首,占方剂总数的77%,7~10味药组成的方剂25首,占方剂总量的18%,10味药以上的方剂仅占方剂总量的4%,可见钱氏组方药味之少和用药之精,且主治明确,对所治疾病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一味药的泻心汤,取仲景诸泻心汤中皆用的黄连一味,治小儿心火实证,以其苦寒入心经,泻心火又兼燥湿之力直达病所。二味药有甘桔汤、紫草散等,甘桔汤重用桔梗,抓住肺热壅滞的病机,以开泄肺气疏散风热为主治小儿手掐眉目鼻面之肺热证;紫草汤以紫草、钩藤开泄风热,清血解毒,以酒调服可透发斑疹,助正达邪。三味药有百部丸、泻白散等,百部丸遵寒者温散的原则,以麻黄、杏仁宣肺疏风,百部温润降逆,治小儿受寒而痰饮咳嗽,泻白散以桑白皮泻肺化痰、降逆平喘,地骨皮清退伏热,甘草益胃和中,治肺有伏热之喘嗽,后人李时珍称之为泻肺诸方之准绳。四味药的导赤散以清心凉血,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Python语言分析《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文献学依据.方法:搜集《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处方,构建方剂数据库,应用Python语言统计出高频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等,并采取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方剂共677首,药物452味.用药以麦冬(...  相似文献   

9.
治疗子宫颈癌中医方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运用辨证论治诊治子宫颈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文献资料,为了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子宫颈癌的规律,我们对近二十年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中医辨治子宫颈癌文献中的中医方药进行了整理。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对1987-06-2007-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用中医诊治子宫颈癌文献中的方剂和用药进行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颈癌文献也予收录。1.2整理方法①所选文献:子宫颈癌病诊断明确,含有明确的治疗方药,不含方药及用药不明确的文献不予选择。②方剂统计:一个证型附一首以上方剂者,按数方统计;如果是基本方加减用药,只能按一个方统计;重复方按一方统计。方剂功能分类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③药物整理:方剂组成中药及其加减药物均予统计;中成药组成不明者,未予录入;中西医结合用药,用药明确者录入;中药名称、功能分类和归经按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若一味药数种归经者,按数种归经统计。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1.5进行统计处理。2结果2.1方剂分析得方剂60首(结果见表1)。经过归类后共计5类,单个方的使用频次总计6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求历代咳嗽通治方的所属朝代、药物组成及药味特点。方法依照纳入标准对《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的所有方剂进行筛选,并对筛选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深入挖掘咳嗽通治方的所属朝代、药物组成及药味特点。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共载有162首咳嗽通治方,其中主要有63首通治方出自宋代,36首出自明代,23首出自清代,15首出自元代。筛选出的医方共涵盖药物210味,出现频次在10次(含)以上的药物共计27味,甘草出现的频率高达65次。对27味中药的四气进行统计后得出,属温性、寒性、平性、热性的中药分别有13味、6味、6味、2味。对27味中药的五味进行统计后发现,属辛味、苦味、甘味、酸味、咸味的中药分别有13味、12味、11味、4味、1味。25味药物归肺经。结论宋、明、清、元代医家对咳嗽通治方运用较多,其中药物以温性为主,五味入肺、心、脾的药物为多,绝大部分药物归肺经。  相似文献   

11.
杏林掇拾     
一、药不在多,中病则灵医者之职责是治病救人,遣方用药必须精思覃虑,力求精简,有的放矢. 《伤寒论》各方少则一二味,多则八九味,用十味以上的为数极少。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汤等均只寥寥几味,由于用药精简,针对性极强,所以有显著疗效.《汤头歌诀》中收载历代著名方剂三百余首,其药物组成一般也多在十味以内。临床还常见某些危重疑难病症虽屡经治疗而无效,后改用单验方而痊者,因此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说明用药不在多,中病则灵.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秘传眼科龙木论》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46首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金针术后的24首方剂;一类是用于治疗其它内障眼病的22首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对所录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及四气五味分布统计。结果治疗内障眼病的46首方剂,共使用61味药物,用药总次数为358次,平均每方7.78味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10味。用于金针术后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车前子、黄芩、茺蔚子。用于其他内障眼病方剂的核心组合药物是:防风、细辛、人参、茯苓、车前子。结论《秘传眼科龙木论》选药多始载于唐及唐以前本草著作,药物自身多具有明目的功效,药性以甘、苦、辛居多。制方偏于寒凉,主要针对内障眼病肝气不通兼受风热的病机,立方本于《素问》"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及肝脏苦欲补泻的原则。代表了中医眼科早期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黄吉赓教授治疗肺系病证的用药经验.采用医案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对其肺系病证门诊医案进行症状频次和药物频次相关性统计分析:收集黄吉赓教授肺系病证门诊医案共计100例,对症状的统计中,共出现了56种症状,主要以肺系、脾系、肾系症状为主。全部医案中载经验方17首,其中使用频数最高者为治咳2方。共59次。用药凡147味,总用药频数计5699次,频数最高者为桔梗,达248次(占,4-用药频数的4.4%,占方剂总数的98.4%),其中频数前10味的药物为桔梗、甘草、半夏、紫菀、枳壳、射干、柴胡、款冬花、郁全、丹参,可组成黄老治疗肺系病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外科真诠》所载方剂,探讨其用药特点.方法:列出全书所载方剂,建立数据库,分析其剂型、药性及药味数.结果:全书共载方剂352首,其中内服方224首,外用方128首.内服方记载9种剂型,实际制成6种,以汤剂、散剂和丸剂为主;外用方记载12种剂型,实际制成9种,以散剂、油剂和膏剂为主.全书共使用343种药物,其中寒凉药149种,温热药124种,平性药58种,药性不详者12种,含毒性药33种,动物药44种,引经药20种和药引12种.寒凉药使用715次,温热药使用1 058次,平性药使用432次.药味数以4~8味最多,占40.63%.结论:《外科真诠》属于“全生派”著作,擅长使用毒性药、动物药和引经药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濒湖集简方》中所载外治法丰富多采,据笔者统计达80首以上,主治范围广泛,颇能反映李时珍外治法的临床经验及其制方用药的特色,现简介于后。《集简方》中80多首外治方(不含内、外合治的9方),主治有所侧重。初步分析,其中治疗皮肤病和外伤科方剂约40余方(治疗痈疽疮疖肿毒者占20多首),余则依次为治疗五官科、妇产科、儿科、内科病症诸方。尤其是所载外治方法众多,值得参考,主要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内科学杂病证治新义》探究川渝名医胡光慈的学术思想。方法:以《中医内科学杂病证治新义》为研究对象,分析成书背景及章节体系、统计书中的方剂来源和组成,从时代背景及方药选择的角度探析胡光慈的学术思想。结果:该书共收录195首方剂,其中自拟方22首,其余均为传世名方、古方共计173首。通过统计所有名方、古方的出处,发现胡光慈引用方剂最多的前2本古籍分别为《金匮要略》(引方26首)和《证治准绳》(引方19首)。通过对编者方在各系统疾病证治中出现的频次统计发现,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编者方出现频次最多,分别为8次和7次。结论:胡光慈守正创新践行中西医结合,善于遵古不泥古辨证组方和活用经方名方,不愧为一代名医。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医叶天士贯彻古今医术 ,学验俱茂 ,其对温病学的贡献尤为突出。但叶氏在发展温病学的同时 ,亦突出了对燥证治疗的认识。叶氏的代表性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燥方多达 38首 ,取效卓著 ,与其他论燥医家相比 ,显得尤为突出。其论燥之说对后世燥证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笔者现就其治燥的 38首方剂作计量学研究 ,以探讨治燥理论及制方用药特色。1 研究方法与结果将《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为治疗燥证的方剂 ,共计38首方剂 ,4 9味中药全部列入统计范围 ,分别统计药物的用药种类、归经、性味 ,计算其使用频数构成比。结果为 :不同功…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方剂计量指标体系对《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中药物进行量化统计,分析药物味数、药物频数、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和频率、药物部位质地。《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条文,46首方剂,涉及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等11个病名。根据方剂药物应用范围,符合标准的方剂共45首。其中,涉及100味药物,312药次,每药均使用次数为3.12次,使用次数较少,用药广泛;每方均味数约为6.933味,每方内药物较少,方药精小。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用药规律:用药味少、气薄、性寒、质轻,如"羽"之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