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新颜  刘莉  张戈  章洁  朱慧敏  吴桐  田丽 《中国康复》2021,36(11):653-656
目的:通过B/M型超声测量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舌骨和颏舌骨肌运动参数,探讨其在咽期吞咽困难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选用视频吞咽障碍分级量表(VDS)中的7项咽期指标进行评定,满分为60分。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30分(轻度组)和≥30分(重度组)2组。使用超声测量2组空吞咽时的舌骨位移、颏舌骨肌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并记录2组的管饲喂食情况。结果:轻度组舌骨位移、颏舌骨肌运动距离大于重度组(P<0.05)。2组颏舌骨肌运动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组管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以对舌骨和颏舌骨肌的位移等运动规律进行定量检测,有助于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困难程度的分析,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B/M型超声研究颏舌骨肌的运动变化规律,评估其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就诊的经综合康复治疗3个月后吞咽功能恢复正常的30例患者(病例组)为研究对象,应用B/M型超声分别于康复治疗前、治疗3周、痊愈后观察患者吞咽5 ml矿物质水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及平均运动速度。招募20例无吞咽功能障碍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超声观察颏舌骨肌的运动。 结果健康老年人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7.798±0.996)mm、(0.897±0.113)s、(8.696±0.915)mm/s。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6.178±0.847)mm、(1.672±0.195)s、(3.719±0.885)mm/s。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3周: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6.833±0.805)mm、(1.331±0.151)s、(5.735±0.684)mm/s。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痊愈后:颏舌骨肌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分别为(7.693±0.422)mm、(0.848±0.294)s、(8.591±0.984)mm/s。 结论B/M型超声能准确定量评估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功能改善情况,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声定量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前后颏舌骨肌运动改变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接受康复治疗并于2个月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B/M型超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愈后测量吞咽5 ml水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计算其运动速度,比较不同时间点超声参数的差异;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的一致性均良好(ICC:0.854~0.932,P均<0.05)。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愈后患者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速度逐渐增加,而运动时间逐渐减少(P均<0.01)。治疗2周时与治愈后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其余各时间点各颏舌骨肌超声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超声可定量评估颏舌骨肌运动参数,为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海燕  尚明霞  崔俊瑜 《全科护理》2023,(20):2831-2833
目的:观察老年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病人应用耳穴电刺激联合下颏抗阻力训练的效果及对舌骨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6例老年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下颏抗阻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耳穴电刺激。比较两组病人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洼田饮水试验]、吞咽时间参数、舌骨肌群表面肌电图。结果:观察组病人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吞咽反应时间、口腔运送时间、喉关闭时间、咽运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舌骨上肌群吞咽时程、舌骨下肌群吞咽时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舌骨上肌群最大波幅、舌骨下肌群最大波幅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病人应用耳穴电刺激配合下颏抗阻力训练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吞咽功能,调节舌骨肌群神经传导,缩短吞咽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时B型和M型(B/M型)超声引导下观察食物黏滞度对健康人群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应用实时B/M型超声测量30例健康志愿者(男15例,女15例)分别吞咽5ml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以及布丁样黏滞度食物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每例受试者测量3次取平均值。 结果随着食物黏滞度的增加,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布丁样食物时,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分别为(6.993±1.776)mm、(7.463±1.947)mm、(8.446±2.293)mm、(8.905±2.057)mm,运动持续时间分别为(0.899±0.129)s、(1.019±0.149)s、(1.119±0.111)s、(1.211±0.141)s;各黏滞度间两两比较发现,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在果汁样和薄液样、蜂蜜样和布丁样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在各黏滞度食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相同黏滞度食物时,男性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总是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时B/M型超声可以清晰显像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食物黏滞度可以对颏舌骨肌运动产生影响;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是评价食物黏滞度对颏舌骨肌运动影响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MG,sEMG)技术与分析系统,探讨正常受试者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oststroke dysphagia,PSD)咽期吞咽过程中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收集正常对照组(健康成人,30例),病例组(PSD确诊患者,30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芬兰Megawin6000-T8型表面肌电图仪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空吞咽、吞咽5ml水时两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出平均振幅(average electromyogram,AEMG)和持续时间两个指标,比较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病例组和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空吞咽状态下:颏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升高,持续时间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骨下肌群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比较,病例组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吞咽5ml水状态下: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较对照组平均振幅显著升高(P0.005);病例组两组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01);(4)组内之间比较:对照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在空吞咽和吞咽5ml水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MG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快速检测咽期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方法,通过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肌电活动的平均振幅和持续时间可以初步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反映舌骨上抬和喉上抬的难易程度和持续时间,评估患者完成此动作的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预测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正常吞咽对于儿童安全有效喂养至关重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 可定性定量评估儿童吞咽运动。利用B型或M型超声可直接观察吞咽过程中舌、舌骨和吞咽相关肌肉等结构的运动, 对其相关运动参数(如时间、距离、速度等)进行定量测量与分析, 协助临床评估吞咽运动、诊断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48例,根据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结果,存在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观察组,无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对照组,各24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4例为健康组。行sEMG检测,记录三组在静息,空吞咽,吞咽水、浓流质、糊状食物等不同模式下,舌骨下和颏下肌群的均方根值(RMS),观察RMS与VFSS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各肌群RMS均随吞咽难度提高而显著升高(F > 77.652, P< 0.001)。相同吞咽模式下,观察组各肌群RMS最高,其次为对照组和健康组(F > 42.505, P< 0.001)。各肌群RMS与VFSS评分呈正相关(r > 0.548, P <0.05)。结论 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咽期颏下及舌骨下肌群sEMG,可初步揭示吞咽肌收缩力,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夹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SOD)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PSOD患者45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 电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针夹廉泉穴治疗, NMES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双侧颏下肌群NMES。电针和NMES均每日1次, 每次3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 采用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渗漏-误吸量表(PAS)和改良式钡剂吞咽障碍量表(MBSImp)评估其吞咽功能, 另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患者空吞咽和吞咽5 ml温水时颏下肌群的肌肉功能[包括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和平均吞咽时程]。结果治疗后, 3组患者的SSA、FOIS、MBSImp、PAS评分以及空吞和吞咽5 ml温水时sEMG的波幅峰值、波幅均值、平均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且电针组和NMES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福建省立医院为本研究选例地点,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为本研究选例时间,将样本(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其中对照组(吞咽康复训练,40例)、观察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对照组治疗方法,40例),治疗持续时间:2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指标、VFSS、SSA、NHI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77.50%比,更高;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最大波幅值、VFSS评分均升高,较对照组,观察组更高,吞咽时程则缩短,且较对照组,观察组更短;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SSA、NHISS评分则降低,且较对照组,观察组更低;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舌骨上移、前移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50%较对照组的15.00%相比,更低(均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两侧颏舌骨肌和下颌舌骨肌肌力,降低患者的神经损伤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对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口腔感觉和运动功能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渗漏-误吸分级(PAS)和舌骨向前位移(HAM)、舌骨向上位移(HSM)、环咽肌开放幅度。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OIS、PAS、HAM[(7.40±2.76)mm]、HSM[(9.75±2.65)mm]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舌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再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复合体动度比较,2组治疗后甲状软骨前移和上移、舌骨前移和上移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4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15例)、EMGBF组(14例)和强化EMGBF组(13例)。3组患者均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常规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每日30 min,每周5 d;EMGBF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1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强化EMGBF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2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日2次,每周10次。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测量舌骨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运动速率,采用吞咽障碍程度评定、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障碍程度、PAS评分、舌骨前移运动速度、舌骨上移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PAS评分、舌骨前移运动速度、舌骨上移运动速度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EMGBF组和强化EMGBF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高(P<0.05)、PAS评分较低(P<0.05),强化EMGBF组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虽然高于EMGB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EMGBF组治疗后PAS评分[(2.38±1.19)分]低于EMGBF组[(3.57±1.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EMGBF组和强化EMGBF组舌骨前移、上移运动速度均较高(P<0.05)。与EMGBF组治疗后比较,强化EMGBF组舌骨前移[(34.10±12.67)mm/s]、上移运动速度[(34.30±9.16)mm/s]较高(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强化训练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提高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率方面优于常规吞咽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正常组)30例。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振幅的均方根(RMS)。结果两组组内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在不同模式下均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10.67,P0.001)。放松模式和干吞咽模式下,两组间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84,P0.05)。20 ml含水吞咽模式下,LI组颏下肌群RMS明显低于正常组(t=3.334,P0.01),舌骨下肌群RMS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71,P0.05)。100 ml连续饮水模式下,LI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t3.118,P0.01)。结论无症状LI患者吞咽功能较正常同龄人减退;sEMG技术可用于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运动观察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具有吞咽障碍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午餐前及晚餐前加用运动观察法,即观看自制吞咽视频并模仿,对照组则观看相同时长的风景视频,连续干预3周。分别评估干预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EAT-10)、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结果 治疗后,两组WST、EAT-10、SSA、舌骨上下肌群持续时间均较干预前下降,舌骨上下肌群振幅及FOIS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观察组WST、FOIS、EAT-10、SSA、吞咽肌群振幅及持续时间指标上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观察法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鼻咽癌(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 选取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NPC放疗后患者15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健康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受试者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对2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和峰值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干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4±0.60)s(3.43±0.94)s;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61)s和(3.45±0.92)s]较健康组均显著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亦显著高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肌下肌群表现为强化收缩,可在吞咽过程中发挥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和吞咽造影(VFSS)时吞咽器官的结构性位移,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器官形态学变化与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床旁筛查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1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VFSS检查,同时在同一次吞咽动作中采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记录吞咽过程,对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对两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激活顺序、肌电活动潜伏期以及舌骨运动潜伏期进行比较,并对病例组患者sEMG信号与舌骨喉复合体位移、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大于对照组,平均振幅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sEMG颏下肌群平均振幅与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未见明显相关。病例组患者中有14例表现为反向激活序列模式,有7例表现为正向激活序列模式。反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与正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相比,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病例组患者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肌力量及吞咽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两组患者均训练干预2 w。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舌肌力量(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舌压持续时间)、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舌骨前移、舌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误吸风险〔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结果干预2 w后, 两组患者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舌压持续时间和舌骨前移、舌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度以及VGF、SWAL-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干预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肌力量、舌骨喉复合体动度, 促进其吞咽功能恢复, 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分别经3周治疗后,发现其sEMG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肌电生物反馈组及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25.96±2.49) μV和(22.71 ±4.29) μV]、吞咽时限[分别为(1.15±0.11)s和(1.25±0.11)s]及SSA评分[分别为(22.40±3.46)分和(27.39 ±4.5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电刺激及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0.
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国外为37%-78%[1],国内高达62.5%[2],慢性吞咽障碍者约占16%.吞咽障碍轻者可引起患者脱水、营养不良、吸人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3-4].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吞咽障碍引起的高死亡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已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 本文通过对正常对照组(健康者)和实验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人体头颈部体表咬肌、口轮匝肌、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4组吞咽相关肌肉的表面肌电分析[5],探讨sEMG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