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关节镜辅助胫骨近端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21年8月,39例患者(39膝)因内侧间室KOA接受关节镜探查并胫骨近端OWHTO治疗,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9~60岁,平均(53.2±4.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8±2.4)kg/m2。Kellgren-Lawrence分级,Ⅱ级17例,Ⅲ级17例,Ⅳ级5例。OWHTO采用双平面截骨,根据术前设定的目标力线进行内侧截骨面撑开,撑开高度≥12 mm, Tomofix钢板固定,取髂骨植骨。通过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并观察下肢力线矫正、股胫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 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和侧位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随时间推移,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术后矫形角度是否丢失,并确定哪些因素与其相关。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进行OWHTO的患者,共纳入40例(45膝)患者,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55.4±11.86)岁。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年时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 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关节线会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 JLC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及Caton指数;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6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28例,女37例;年龄46~75岁,平均53.2岁。左膝30例,右膝35例。病程3~7年,平均4.0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1例出现?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4个月。X线片复查示,术后12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MPTA、FTA、PTS及K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12个月HSS评分以及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6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28例,女37例;年龄46~75岁,平均53.2岁。左膝30例,右膝35例。病程3~7年,平均4.0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1例出现?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4个月。X线片复查示,术后12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MPTA、FTA、PTS及K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12个月HSS评分以及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内翻畸形截骨术主要有高位胫骨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术(double level osteotomy,DL0)、股骨远端截骨术(distal femoral osteotomy,DF0)等。何种内翻畸形应该采取何种术式,本研究推荐一种准确的具有可重复性的影像学方案,通过拍摄站立AP全腿x线片对髓膝踩(hip—knee.ankle,HKA)角、股骨远端内侧力线角(medial distal femoral mechanical angle,MDFMA),胫骨近端内侧力线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mechanical angle,MPTMA)进行放射学评估(图l,2),以指导外科医师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同时还介绍了计算机导航下截骨术的手术方法(图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tibialosteotomy,OWHTO)术后临床疗效最密切相关的影像学分级方法,并找出与OWHTO预后相关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方法分析79例膝骨关节炎伴固有胫骨内翻畸形的患者,均接受OWHTO治疗。根据改良关节镜下Outerbridge分级以及影像学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进行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评估,影像学检查包括站立前后位(anteroposterior,AP)及屈曲45°后前(posteroanterior,PA)负重位(Rosenberg位)。临床疗效采用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进行评估,包括术前和术后2年的随访。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随访2年,OKS评分均值由(20±4)分提高到(39±5)分(P0.001)。平均机械胫股角由内翻的(6.9±3.4)°变为外翻的(2.7±2.8)°,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由(85.6±2.4)°变为(92.9±3.7)°(P0.001)。术前膝关节站立前后位上K-L分级为(2.4±0.9)分,Rosenberg位上K-L分级为(2.8±0.9)分(P=0.003),关节镜下改良Outerbridge骨关节炎分级为(3.4±0.7)分。在多元回归分析中,Rosenberg位下K-L分级(P=0.01)、术后MPTA值(P=0.01)与术后2年随访的OK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采用三种不同的骨关节炎分级方案(分别是改良关节镜下Outerbridge分级、站立前后位的K-L分级、Rosenberg位的K-L分级)来确定HTO手术指证,其中基于Rosenberg位的K-L分级与OWHTO术后OK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这与Rosenberg位下股骨髁与胫骨髁距离最近有关。说明基于Rosenberg位的K-L分级对HTO手术指证评估以及对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6例(42膝),其中男16例20膝,女20例22膝;年龄38~66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患侧膝关节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记录股胫角(emorotibial angle,FT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先进行关节镜下清理,再行胫骨近端高位截骨内固定手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2个月,平均(18.4±2.6)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患者,3例出现肌间静脉丛血栓,未见内固定失效的情况发生。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65.5±6.6)分改善为术后12个月(91.2±3.7)分,FAT由术前的(183.1±2.9)°改善为术后12个月(173.3±1.4)°,MPTA由术前的(81.3±2.4)°改善为术后12个月(88.2±1.6)°,各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近端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是治疗内翻性膝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内侧间室KOA患者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44~65岁,平均(55±7)岁。测量记录32例患者术前、术后双下肢全长X线片上股胫角(femoro 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术后FTA、MPTA、VAS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侧膝骨关节炎,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程序化容易掌握、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HTO主要分为双平面截骨和单平面截骨,其中改良单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DTT-HTO)的临床研究尚少。目的:分析DTT-HT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影像学、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早期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行DTT-HTO的52例(52膝)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撑开高度、术后纠正角度,随访取板时间、丢失角度、截骨面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之后每年进行随访,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评估髋膝踝角(HKA)、下肢负重力线百分比(WBL%)、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LDFA);膝关节侧位X线片评估胫骨后倾角(PTS)、ISI指数;采用HSS评分、WOMAC指数、膝关节ROM和VA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术中平均撑开高度为(11.4±3.4)mm,平均纠正角度为10.4°±5.1°。52例(52膝)全部获得24~38个月随访,平均(30.4±4.2)个月,术后7 d至末次随访的HKA、MPTA、WB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至末次随访的mLDFA、PTS、ISI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至末次随访的HSS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及膝关节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丢失角度分别为0.3°,0.7°,0.9°,1.1°。术后外侧合页骨折1例,切口皮下积液1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内植物感染1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截骨间隙均正常愈合,无一例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结论:DTT-HTO能够较为精确地矫正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胫骨畸形,术后接骨板稳定性较好,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短期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随访结果,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38例(38膝)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0例;左膝20例,右膝18例;年龄51~63岁,平均(57.78±2.68);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6.74±2.03)kg/m^2;病程2~8年,平均(5.16±1.72)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进行疗效评估。结果2例患者在关节镜检查中发现了HTO禁忌证而改行其他手术,余36例在关节镜辅助下行胫骨高位截骨术。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41±2.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截骨未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X线片复查所有患者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60.97±2.89)分升至(86.14±3.09)分,VAS评分由术前的(6.56±0.91)分降至(1.75±0.60)分,MPTA由术前的(83.00±2.16)°改善为(92.16±2.93)°,FTA由术前的(177.68±1.36)°改善为(174.07±1.95)°,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诊断精确,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中不同矫正角度对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的影响,为维持术后PTS及PH稳定及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WHTO的35例患者(38膝),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19~77岁,平均(61.5±9.8)岁。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行膝关节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记录患者OWHTO中矫正角度,按术中常规矫正角度平均分为三组:A组7°~9°,B组10°~12°、C组13°~15°,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PTS及PH[Insall-Salvati指数(IS)、Blackbume-Peel指数(BP)]指数值,计算手术前后PTS、IS和BP指数的差值(术前值-术后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矫正角度组间的PTS、IS及BP的差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时间5.2~25.5个月,平均随访(10.0±5.4)个月。A组12例(13膝),B组11例(13膝),C组12例(12膝)。所有患者术前KSS评分平均为(60.4±7.3)分,末次随访提高至(83.2±6.9)分;术前VAS平均为(5.2±1.1)分,术后降至(1.2±1.0)分;HSS评分由术前(59.4±7.2)分提高至(87.7±5.7)分;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SS评分结果,术后膝关节优良率达81.5%。术后IS指数平均值由术前(0.98±0.11)降至(0.81±0.13);术后BP指数平均值由术前(0.76±0.13)降至(0.65±0.1);术后PTS平均角度由术前(7.82±0.93)°增大至(10.76±0.93)°;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IS、BP指数差值进行方差分析(F=85.922,F=73.518,P0.05),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S差值进行方差分析(F=70.883,P0.05),三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WHTO是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OWHTO术后PTS和PH均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术后PTS变化与术中矫正角度的大小呈正相关;PH变化与矫正角度的大小总体呈负相关趋势,尤其当矫正角度过大(12°)时,PH降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3D打印截骨导板对提升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精准性的意义。方法研究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14例15膝,行MOWHT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5膝,女9例10膝;年龄47~67岁,平均年龄55.1岁;单膝13例,双膝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获取膝关节CT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截骨导板,并用3D打印技术打印截骨导板应用于术中。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生采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内固定系统均采用Tomofix加压锁定钢板。术前术后均拍摄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及术膝负重位正侧位片,测量下肢负重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使用Caton指数评价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Lysholm评分。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C型臂透视显示所有矫形后下肢内翻均得到有效矫正。WBL由术前(12.17±15.43)%转移至术后(63.50±1.52)%,P=0.010;JLCA由术前(3.22±1.58)°减少至术后(1.17±0.90)°,P=0.020;MPTA由术前(82.18±2.03)°改善为术后(90.25±2.08)°,P=0.028;PTS未见明显改变,由术前(12.29±4.81)°改变为术后(12.13±4.44)°,P=0.890;Caton指数由术前(1.10±0.09)减小至术后的(0.97±0.11),P=0.017。Lysholm评分术前(85.03±5.70)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95.28±4.52)分,与术前比较,P=0.014;术后1年随访时(96.13±4.18)分,与术前比较,P=0.01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P=0.17。结论 MOWHTO是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方式,3D打印截骨导板可精准辅助MOWHTO。  相似文献   

14.
术中下肢机械力线精确定位在胫骨高位截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术中精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作用。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收治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7例(63膝),男24例,女33例;年龄34~68岁,平均52岁。均行胫骨高位内侧开放截骨术,并在术中运用精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以获取良好截骨角度,分别于术后第3个月和最终随访时拍摄双下肢全长位片,观测股胫角,并运用纽约特种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HSS评分)分别从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等方面评价疗效。结果:57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获得良好愈合,股胫角得到合理矫正,由术前(182.8±2.9)°改变到术后(167.6±2.5)°及末次随访时的(168.1±2.5)°(P<0.01),膝关节外翻恢复正常,术前膝内侧疼痛等症状消失。HSS评分由术前的69.5±7.1提高至术后的91.1±4.9及末次随访时的92.2±5.6(P<0.01)。根据HSS评分标准,术后膝关节功能优43膝,良18膝,中2膝。结论:在胫骨高位内侧截骨手术中,即刻运用金属线精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能获得良好且个体化的股胫角矫正;该方法简单易行,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OWHTO)与Oxford Ⅲ代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治疗费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内侧胫股关节炎患者共48例(48膝),除外感染性关节炎及外侧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组(截骨组)和单髁置换组(单髁组)。A组12例(12膝),男4例,女8例,年龄平均(58.3±3.5)岁;B组36例(36膝),男1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4±4.5)岁。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膝内翻角度。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HSS评分,以及患者住院和术后康复费用。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5±1.8)个月。截骨组患者VAS评分术前(7.62±0.51)分,术后(2.15±0.26)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P<0.05);单髁组VAS评分术前(7.73±0.64)分,术后(2.31±0.14)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截骨组患者HSS评分术前(56± 5)分,术后(88±3)分,评分改善(t=24.11,P<0.05);单髁组HSS评分术前(57±6)分,术后(91±4)分,评分改善(t=26.75,P<0.05)。两组患者VAS、HS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截骨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单髁组(t=3.59,P<0.05)。 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但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住院费用及术后康复治疗费用更少,同时又达到了"保膝"的目的,所以,对于两种术式均合适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胫骨内侧撑开楔形高位双平面截骨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OWHTO临床应用、疗效与并发症、技术对比及手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OWHTO是治疗由于膝关节内翻导致的轻中度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截骨矫形将下肢力线调整至无病变的外侧间室,延缓膝关节内侧间室的损伤进程,推迟甚至避免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OWHTO具有手术切口小、动态调整下肢力线、精确矫正畸形、术后康复迅速的优势。结论随着手术器械及手术技术的发展,OWHTO再次广泛用于临床。OWHTO技术可解决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并重建下肢力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清理治疗复合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内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例复合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内翻性膝骨关节炎,采用膝关节镜清理、半月板成型,胫骨高位截骨调整力线,纠正膝关节内翻,富血小板血浆分别于术中,术后2周和术后4周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在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年和2年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分析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81.6±2.2)°,股胫角(FTA)(185.7±2.4)°,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88.4±1.9)°,VAS评分(3.9±1.1),HSS评分(52.8±6.5)。术后MPTA(93.2±2.9)°,FTA (172.8±2.3)°,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F=4.79,P 0.001)和HSS评分(F=2.01,P=0.02)逐渐改善。结论通过富血小板血浆和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清理联合治疗复合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内翻性膝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精准定位的方法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4年12月,116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单髁置换术,术前定位组60膝,传统手术组56膝。术前定位组采用术前定位方法,即调整胫骨截骨导向器杆冠状面与胫骨嵴平行、矢状面远端距离皮肤1.80cm进行胫骨平台截骨;传统手术组采用牛津MP操作手册推荐的方法,即胫骨导向器在两个平面上均与胫骨长轴平行进行胫骨平台截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CPSA)及HS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前定位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后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0.92±1.81)°和(1.61±2.51)°(t=-1.072,P=0.288),胫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6.91±0.85)°和(7.32±1.73)°(t=-1.081,P=0.284),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定位组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7°,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两组间术前、术后2周、6个月和1年的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术前定位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定位精确性,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应用改良股骨远端外侧双平面开放截骨结合异体骨植骨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就诊的23例外翻膝畸形患者,应用股骨远端开放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所有患者均为外翻畸形伴肢短,排除炎症性关节病,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双平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平均随访时间(59±7)个月,随访评估的内容包括:截骨矫正的角度,截骨端愈合的时间,下肢长度的变化,股骨机械轴长度的变化,并发症以及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评分(KOOS评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手术前后上述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的股骨胫骨角(FTA)是(162±4)°,术后的FTA(173±2)°比术前有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6,P0.01),术后随访无任何角度丢失。开放楔平均愈合的时间为12个月,没有不愈合的情况发生。术前与术后双下肢股骨机械轴的长度差分别为(17±9)mm与(12±9)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4,P0.05)。术前及术后的双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3±12)mm和(14±10)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手术后的KOOS各项评分均比术前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双平面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截骨方法。不会增加骨端不愈合或固定失效角度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访分析行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在术后3~8年膝关节功能及下肢力线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施行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46例(64膝)患者。随访时间3~8年,平均5年。于末次随访时评价入选患者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患者的下肢力线通过手术前后下肢全长X线片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进行评估。结果患者HSS评分从术前的(56.17±3.01)分增加至术后的(79.08±2.57)分,末次随访时为(70.92±3.53)分。VAS评分从术前的(2.93±0.27)分降低至术后的(1.88±0.17)分,末次随访时为(1.66±0.15)分。FTA从术前的(185.30±1.84)°纠正至术后的(172.50±0.97)°,末次随访时为(174.40±0.96)°。MPTA从术前的(82.33±0.78)°纠正至术后的(91.08±0.76)°,末次随访时为(89.42±0.46)°。结论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由于随访病例的数量及时间限制,其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