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研究治伤巴布剂对大鼠炎性疼痛是否有镇痛作用,探讨治伤巴布剂对福尔马林足底炎性疼痛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中Nav1.7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左后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0.1 mL,治疗组大鼠造模前1天于左后足外敷治伤巴布剂,后左后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0.1 mL,观察造模后大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并以Dubuisson评分方法进行记录比较。各组大鼠在指定时间点取出L3-6节段背根神经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蛋白质印迹检测 Nav1.7在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大鼠疼痛反应积分低于模型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示,模型组Nav1.7mRNA相对表达量大于治疗组,治疗组Nav1.7mRNA相对表达量大于空白组,3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3组组内3个时相点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灰度扫描示模型组Nav1.7相对表达量大于治疗组,治疗组Nav1.7相对表达量大于空白组,3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3组组内3个时相点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伤巴布剂能缓解大鼠炎性疼痛反应,对大鼠炎性疼痛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并对福尔马林足底炎性疼痛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中Nav1.7的表达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伤巴布剂对福尔马林足底炎性疼痛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中辣椒素受体水平的影响,研究治伤巴布剂对大鼠炎性疼痛是否有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模型组(n=12)及治疗组(n=12);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左后足底注射0.1 mL5%福尔马林,治疗组大鼠造模前1 d于左后足外敷治伤巴布剂,然后左后足底注射0.1 mL5%福尔马林,再一直外敷治伤巴布剂,观察造模后大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并以Dubuisson评分方法进行记录比较。各组大鼠在指定时间点取出L3-6节段背根神经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辣椒素受体在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及治疗组呈典型的双相伤害性行为反应,但治疗组大鼠疼痛反应积分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辣椒素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大于治疗组,治疗组辣椒素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大于空白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内3个时相点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法灰度扫描显示模型组辣椒素受体相对表达量大于治疗组,治疗组辣椒素受体相对表达量大于空白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内3个时相点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伤巴布剂能缓解大鼠炎性疼痛反应,对大鼠炎性疼痛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降低福尔马林足底炎性疼痛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中辣椒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趾部切口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P2X3受体及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00~220 g,随机分C组、S组及A组各8只。根据Brennan法建立大鼠左后趾部切口疼痛模型,A组大鼠切口疼痛模型建立后30 min,左后足底皮下注射P2X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TNP-ATP 200 nmol,C组及S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注药后1 h内大鼠疼痛行为变化。注药2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及nNOS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组和A组累积疼痛评分均高于C组(P均〈0.05),A组累积疼痛评分低于S组(P〈0.05);S组和A组P2X3受体及nNOS表达水平均高于C组(P均〈0.05),A组P2X3受体及nNOS表达水平低于S组(P均〈0.05)。结论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在急性疼痛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背根神经节n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趾部切口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P2X3受体及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00~220 g,随机分C组、S组及A组各8只。根据Brennan法建立大鼠左后趾部切口疼痛模型,A组大鼠切口疼痛模型建立后30 min,左后足底皮下注射P2X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TNP-ATP 200 nmol,C组及S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注药后1 h内大鼠疼痛行为变化。注药2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及nNOS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组和A组累积疼痛评分均高于C组(P均<0.05),A组累积疼痛评分低于S组(P<0.05);S组和A组P2X3受体及nNOS表达水平均高于C组(P均<0.05),A组P2X3受体及nNOS表达水平低于S组(P均<0.05)。结论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在急性疼痛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背根神经节n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治伤巴布剂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骨骼肌中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处理组.造模后1h、6h、1d、3d、5d、7d6个时相点处死动物,每组每个时相点3只,在标记的区域内肌肉组织取材,采用干湿比重法测定骨骼肌组织的含水量,应用Western Blot、qPCR法检测AQP-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检测的6个时相点中,模型组和药物处理组的肌肉组织含水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3d、5d、7d3个时相点,药物处理组的含水量低于模型组,药物处理组、模型组的AQP-1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药物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伤巴布剂具有减轻急性软组织肿胀的作用,从而加速急性软组织损伤后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1.7( Nav1.7)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益糖康组,其中,模型组和益糖康组采用STZ 55 mg· kg -1 ip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给予安慰剂和益糖康(4g.kg-)5 mL·d-1 ig.每周测血糖1次,随时剔除血糖低于16.7 mmol∶L-1的大鼠.6周后,采集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标本,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其钠离子通道Nav1.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动物给药6周后处死前血糖:空白对照组(6.73±0.9) mmol·L-1,模型组(20.12±1.3) mmol· L-1,益糖康组( 19.34±1.2)mmol·L-1,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益糖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Nav1.7蛋白表达的灰度值:空白对照组149.41±5.71,模型组104.53 ±9.02,益精康组132.57±6.13,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益糖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Nav1.7 mRNA表达的积分吸光度比值:空f对照组0.114±0.018,模型组0.215±0.043,益糖康组0.128±0.02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益糖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中药复方益糖康可能对Nav1.7通道有阻断作用,是其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症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治伤散不同剂型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创伤性大鼠模型,按完全随机方法将大鼠分为治伤散散剂组(A组)、治伤散涂膜剂组(B组)和治伤散巴布剂组(C组),共3组,每组20只,连续给药1周,分别于敷药后1 h、1 d、3 d、5 d、7 d 5个时相点,每组每次处死4只,再按要求处理标本并用标签标记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组织病变程度,根据炎症细胞作显微图像处理,并按组织学观察评分.结果:用药1 h:A、C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1、3、5、7天: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治伤散巴布剂与散剂疗效相当,具有抗炎、消肿、止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能明显改善大鼠急性软组织挫伤局部症状,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刮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炎性细胞因子和血清疼痛物质的影响,探讨刮痧治疗LDH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刮痧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大鼠模型。刮痧组于造模后第5天开始刮痧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予干预措施。干预三个疗程后处死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炎性细胞因子磷脂酶A_2(PLA_2)和前列腺素E_2(PGE_2)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疼痛物质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背根神经节中PLA_2、PGE_2及血清SP、NPY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刮痧组背根神经节中PLA_2、PGE_2及血清SP、NPY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刮痧可有效抑制LDH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炎症因子PLA_2、PGE_2和血清疼痛物质SP、NPY的表达,发挥抗炎和神经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治伤散巴布剂”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伤散巴布剂组)、B组(治伤散涂膜刺组),二组各100倒,分别给予相应外用药物治疗,在治疗后第1、3、5、7天进行临床主、次证候记分,统计分析计分结果,评定“治伤散巴布剂”疗效。结果:A纽治疗7天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1);总体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各时相点明显优于B组(P〈0.01);单项症状体征比较,A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1),二组瘀斑、局部压痛等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缓解,A组改善优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B组分别为4%、6%。结论:治伤散巴布剂对急性软组织损伤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缓解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治伤散巴布剂"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的临床证候疗效。方法:选择150例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伤散散剂组)、B组(治伤散涂膜剂组)及C组(巴布剂组),3组各50例,分别给予相应外用药物治疗,在治疗后第1、3、5、7 d进行临床主、次证候记分,统计分析计分结果,评定治伤散巴布剂疗效。结果:A、C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1);总体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各时相点明显优于B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B组、C组分别为56%、21%、6%。结论:治伤散巴布剂对急性软组织损伤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缓解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MWT和TWL,EA组于术后第8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对坐骨神经标本行组织学观察,采用Estebe评分方法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患侧L5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EA组较模型对照组患侧DRG L5中P2X3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并且患侧EA组较健侧EA组减少明显。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作用;患侧电针较健侧电针镇痛效果明显;电针后坐骨神经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MWT和TWL,EA组于术后第8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对坐骨神经标本行组织学观察,采用Estebe评分方法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患侧L5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EA组较模型对照组患侧DRG L5中P2X3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并且患侧EA组较健侧EA组减少明显。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作用;患侧电针较健侧电针镇痛效果明显;电针后坐骨神经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尤劲松  胡建芳  汪峰  危建安  韩凌 《中草药》2008,39(7):1031-1034
目的 探讨通腑醒神胶囊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调节神经细胞膜上Na离子通道基因表达有关.方法 观察通腑醒神胶囊治疗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的影响;运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动物损伤侧及健侧大脑神经细胞膜上Na离子通道α亚基基因各亚型(Nav1.1、Nav1.2、Nay1.3、Nav1.7、Nav1.8)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组在1、2、3、7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 d时脑含水量,3、7 d时的脑梗死体积均较模型组低,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损伤侧脑组织在1、2 d时Nav1.1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其中2 d时差异显著(P<0.05),但低于健侧、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模型组及治疗组损伤侧Nav1.2、Nav1.3、Nav1.7、Nav1.8 mRNA的表达水平与健侧、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在各时间点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通腑醒神胶囊对缺血性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Nav1.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电针中冲、涌泉结合针刺颞三针对急性脑缺血(ACI)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和对血清神经元特异化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方法:筛选清洁级Wistar大鼠8月龄48只,从中随机选取32只大鼠,采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建立ACI模型大鼠,余下16只用于假手术模型建造,建模后的16只假手术模型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8只,建模后的32只ACI模型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8只;建模后24 h从假手术模型和ACI模型大鼠中各随机选取一组进行数据采集,剩余的一组假手术模型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将剩下的3组ACI模型大鼠分别命名为针刺治疗组、空白模型组和西药对照组。对比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NSE水平。结果:造模24 h后,对比针刺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与空白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分别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比模型组和假手术组NSE水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 d后,对比针刺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分别与空白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针刺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大鼠的NSE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分别与空白模型组大鼠NSE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井穴结合针刺颞三针对可有效改善ACI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同时电针井穴结合针刺颞三针可有效降低血清中NSE水平。  相似文献   

15.
累加电针提高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GDNF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累加电针对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ORG)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O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神经痛组为大鼠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CCI)致神经痛模型,神经痛 电针组为术后第7d起隔日给予神经痛大鼠累加电针治疗。各组动物处死后,取L4-L6 DRG,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累加电针对神经痛大鼠DRG中GDN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出现显著热痛敏,累加电针能明显抑制神经痛大鼠热痛敏;CCI诱发神经痛后,大鼠DRG中GDNF mRNA表达明显增高,累加电针可以使其进一步增高。结论实验提示内源性GDNF可能参与累加电针对大鼠神经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并探讨参苈加颗粒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Neuropilin-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0只清洁级雄性Wi st ar大鼠随机抽取空白组15只,其余用阿霉素造模,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参苈加颗粒和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28天后取大鼠左心室组织,用于HE染色和蛋白芯片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空白组大鼠心肌正常;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增粗、紊乱,间质增生,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大鼠心肌排列较整齐,间质无明显增生,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蛋白芯片可见Neuropilin-2存在差异性表达,与空白组相比,Neuropilin-2在模型组的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Neuropilin-2在参苈加治疗组的表达上调;其余2组比较无表达差异。结论:参苈加颗粒可通过调节心肌Neuropilin-2的表达改善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