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膜炎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CAPD治疗的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近6年本中心腹膜炎的发生率平均为45.57患者月1次。(2)PDAP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操作不规范、肠源性因素(腹泻、便秘)以及一次性医用材料的反复应用。(3)感染组中透析龄≥36个月的患者例数显著增加,而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和透析充分性(KT/V)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DAP的发生与患者透析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Hb、Alb、KT/V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青海高原地区PDAP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操作不规范,且与患者的透析龄、Hb、Alb、KT/V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访的253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腹膜炎分为非腹膜炎组(170例)和腹膜炎组(83例,发生腹膜炎97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逐步回归法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绘制预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值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升高(OR=1.006, 95%CI:1.001~1.011, P<0.05)、白蛋白降低(OR=0.907, 95%CI:0.847~0.972,P<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OR=1.327,9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容量动态变化对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29例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肾内科的CAPD患者随访18个月,每6个月对患者容量状态(overhydration,OH)、血清白蛋白(Alb)及透析充分性等指标进行监测。随访前后Alb的变化表示为ΔAlb(Alb18月~Alb0月),OH的变化表示为ΔOH(OH18月~OH0月)。结果:根据△Alb将患者分为三组,即A组(ΔAlb≥3 g/L)、B组(2 g/L≥ΔAlb≥-2 g/L)及C组(ΔAlb≤-3 g/L),结果显示ΔOH在三组间有明显不同[(-1.04±1.6)L,(0.16±1.62)L,(0.26±1.34)L;P0.05)],而患者年龄、透析龄及残余肾尿素清除率(r Kt/V)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基线资料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OH、年龄及r Kt/V是影响Alb水平的独立因素(R2=0.301,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矫正性别、糖尿病及r Kt/v下降速率等因素后,随访期间平均OH水平是影响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χ2=20.51,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持续高容量状态或容量负荷增加是导致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残肾功能下降并不一定伴有Alb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腹膜炎对CAPD患者腹膜小分子物质转运与超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了腹透时间、腹膜炎对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膜转运与超滤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2001年在我透析中心行CAPD患者101例,其中发生腹膜炎者12例,为观察组;无腹膜炎发作史者89例,为对照组.于开始腹透后第1、6、12、18、24月分别进行腹膜平衡实验(PET),用于评价腹膜的小分子溶质转运(D/Pcreat)及超滤能力(UF).结果在无腹膜炎发作史的89例患者中,其D/Pcreat比值随腹透的进行而逐渐缓慢上升,至12个月时达到最大值(0.65±0.05),与透析第1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61±0.06,P=0.065);在伴有腹膜炎发作史者,其D/Pcreat比值上升幅度较大,并于腹透的第12个月也达到高峰值(0.74±0.05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开始CAPD后,所有患者超滤量(UF)随透析时间延长,呈快速下降过程,特别是在伴有腹膜炎发作史的患者更为明显.无腹膜炎发作史的患者于透析第18个月达到最低水平(351±48 ml),与透析第1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382±42 ml,P<0.05),而伴有腹膜炎发作史的患者则于开始透析后的第12个月达最低水平(326±57 ml),两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腹膜炎发作时间与腹膜肌酐转运水平(D/Pcreat)呈明显正相关(r=0.83),与腹膜超滤量(UF)呈负相关(r=-0.75).结论以糖为基质的常规CAPD对腹膜转运功能与超滤功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腹膜炎则明显加剧或恶化常规CAPD对腹膜功能的负面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CAPD技术与方法,降低腹膜炎发生率仍是肾科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朱丽娜 《护理学杂志》2005,20(11):11-12
目的探讨碘伏帽更换频率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影响。方法将48例CAPD患者根据碘伏帽更换频率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每日更换1次)和对照组(23例,常规每日更换4次)。结果观察组腹膜炎发生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显著较对照组提前(均P<0.01)。结论减少碘伏帽的更换频率会增加腹膜炎的发生几率,降低有效透析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腹膜透析中心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腹膜透析液培养结果分成腹膜炎组与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16例(8.3%)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50.0%(8/16).治愈12例(75.0%),死亡1例.高龄(OR=1.35,95% CI 1.16~7.68,P=0.026)、糖尿病(OR =3.34,95% CI 1.90~6.54,P<0.001)、低血红蛋白(OR=1.68,95% CI 1.21~6.48,P=0.022)及低白蛋白血症(OR=1.04,95% CI1.02~1.07,P=0.036)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发生率较高;高龄、低血红蛋白、糖尿病及低白蛋白血症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老年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营养状态的改善。方法:选取我院腹膜透析门诊规律随访的CAPD患者67例,透析剂量8 L/d。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透析方案为:治疗组32例,2 L/次,4次/d,CAPD,在腹膜透析的同时予以尿毒清颗粒口服;对照组31例。6个月为观察终点,评估两组KT/V、Ccr、Alb、Hb、血钙、血磷、iPTH及SGA营养状况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低钙血症得到明显纠正(P0.05);血磷在治疗6个月时有明显减低(P0.05),iP TH也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Hb有明显升高(P0.01),Alb在6个月时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KT/V与Ccr均有升高(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经过治疗6个月后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6个月可有效改善老年CAPD患者贫血、营养不良、透析充分性、钙磷代谢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动化腹膜透析在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过渡期的运用及对患者远期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在本腹膜透析中心进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性腹膜透析组(IPD组)和自动化腹膜透析组(APD组),均从置管日即开始渐进式的腹膜透析7d,分别记录其出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血钾、超滤量、尿量等指标及他们的培训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同时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腹膜炎发生情况,并分析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主要临床及生化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过渡治疗一周后IPD组患者血压下降值、电解质下降值、尿量减少情况均较APD组患者显著,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术后IPD组有7例患者出现伤口渗漏,APD组有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32).APD组患者平均每天的学习和培训时间(3.45±1.34h/d)亦显著高于IPD组患者(2.34±0.78h/d),P=0.022.随访半年后两组在主要临床及生化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随访期间APD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3/44)显著低于IPD组(13/44)(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培训时间是腹膜炎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在初置管患者过渡期使用APD方式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且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透析培训时间,减少远期腹膜炎的发生率,有其明显优越性,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4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睡眠质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科住院并接受随访的128例患者,其中CKD4期(CKD 4期组)患者43例、MHD患者(MHD组)41例、CAPD患者(CAPD组)44例,随访1年,每6个月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估睡眠质量,并记录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因素、吸烟、体质量指数、Charlson合并症指数、原发肾脏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和第6个月时,MHD组和CAPD组的睡眠质量总分均显著高于CKD 4期组(P0.05)。随访第12个月时,3组间睡眠质量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基线值相比,随访第6个月时3组睡眠质量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同随访第6个月时相比,随访第12个月时CKD 4期组睡眠质量总分显著升高(P0.05),透析组无显著改变(P0.05)。随着患者PSQI总分的动态变化,3组患者血红蛋白、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也发生改变。年龄(OR=1.83,P=0.01)、血红蛋白(OR=1.46,P=0.01)、钙磷乘积(OR=1.25,P=0.02)、全段甲状旁腺素(OR=1.17,P=0.03)、超敏C反应蛋白(OR=1.32,P=0.04)与睡眠质量差显著相关。结论 CKD 4期以上患者睡眠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老年、贫血、钙磷代谢紊乱及微炎症反应是影响睡眠质量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慢病管理模式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117例腹膜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按照本院既往随访模式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给予管理,在中医慢病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中心采用了5A干预法[具体内容是评估(Assess)、建议(Advise)、知情同意(Agree)、帮助(Assist)、安排(Arrange)],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情况、发生原因、C-反应蛋白水平和营养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在一年的治疗中共发生14例次感染,腹膜炎发生率为0.24次/患者年,观察组患者共发生5例次感染,腹膜炎发生率为0.09次/患者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2组腹膜类发生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中医慢病管理模式可以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炎症指标及营养状况,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LN)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 入选1995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期间在本院开始腹透且资料完整的LN患者(n=33),同时入选与其年龄、性别、并发症匹配的非LN腹透患者(n=33)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或至研究终止.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技术生存率和无腹膜炎生存率.结果 腹透开始时,LN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抗双链DNA (anti-dsDN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05).截至研究终止,LN组患者有13例(39.4%)死亡,8例(24.2%)转血液透析(血透),5例(15.2%)肾移植,2例(6.1%)转其他中心.LN组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感染(9例,69.2%),其中又以腹膜炎最常见(6例,46.2%),而对照组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5例,83.3%).Kaplan-Meier分析显示LN组患者的1、3、5年患者生存率为82%、49%、49%,明显低于对照组(x2=8.455,P=0.004).LN组患者的技术生存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x2=6.753,P=0.009).LN组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20.5病人月,而对照组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67.6病人月.LN组患者的无腹膜炎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8.256,P=0.004).结论 LN腹膜透析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差.腹膜炎是LN腹透患者死亡和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终末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腹膜透析时不同途径给予胰岛素时腹膜炎的发生率。方法将50例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终末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随机分组,腹腔注射组25例,于腹腔内注射胰岛素;皮下注射组25例,于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2组透析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尿量、超滤量及腹膜透析后腹膜炎发生率。结果2组透析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尿量、超滤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注射组发生腹膜炎共11例次,发生率为1次/26.0个患者月;皮下注射组发生腹膜炎共13例次,发生率为1次/22.9个患者月。结论终末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行CAPD时,腹腔内注射胰岛素不会增加腹膜炎的发生率,对依从性好的患者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确诊为终末期肾病(ESRD)、并在本院进行首次透析治疗的331例成年患者,所有透析患者均随访至转其他医疗中心、肾移植、死亡、失访或追踪观察2年,至研究终止日期(2018年10月31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位RDW值将患者分为高RDW组(RDW14.3%)和低RDW组(RDW≤14.3%)。研究所有透析患者2年存活率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高RDW组与低RDW组患者的生存率以及不同透析方式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DW对MHD和CAP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331例透析患者总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RDW中位值为14.3%。高RDW组(161例)与低RDW组(170例)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24个月。两组患者在透析方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叶酸、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RDW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高RDW组(P0.05)。高RDW组与低RDW组所有透析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67.9%比81.1%,血液透析患者2年生存率为62.5%比67.9%;腹膜透析患者2年生存率为77.4%比91.4%,其中腹膜透析及所有透析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校正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RDW是所有透析患者(HR=1.311,95%CI:1.106~1.555,P=0.002)及CAPD患者全因死亡(HR=3.230,95%CI:1.598~6.527,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RDW预测所有透析、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是否发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6、0.560和0.726。结论 RDW与所有透析和CAPD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关,可作为预测所有透析患者及CAPD患者死亡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的分布和预后特点,以指导临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72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中青年组(<65岁),将老年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致病菌分布以及预后情况与中青年组相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 结果43例患者(老年组22例,中青年组21例)发生72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老年组38例次,中青年组34例次),共培养出58株致病菌,老年组31株(包括G菌19株,G菌11株,真菌1株);中青年组27株(包括G菌19株,G菌5株,真菌3株)。老年组的主要致病菌为G菌(61.29%)。老年组的表皮葡萄球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9.03%与3.70%,P=0.028)。老年组G菌和真菌的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腹膜炎的治疗转归(治愈率、拔管率、死亡率)与中青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P=0.066,P=0.279)。Kaplan-Meier分析显示老年组的总体生存率并不低于中青年组(P=0.282),而老年组的技术生存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07)。 结论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致病菌分布与中青年患者有所不同,与他们更容易出现接触污染有关。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总体预后并不比中青年患者差。  相似文献   

15.
<正>腹膜炎是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居家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导致患者退出CAPD。我们通过对本腹透中心近5年来所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双涤纶套鹅颈管与Tenckhoff管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入选首次植管并接受CAP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110例,随机分为鹅颈管组(A组)和Tenckhoff管组(B组),各55例。腹透管末端均为直型,以常规手术法植入,随访1年。记录并发症、生存时间、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随访结束时,110例CAPD患者中17例死亡,3例转为肾移植,8例转为血液透析治疗,3例转至其他医院,79例(71.8%)继续在我院腹透治疗。两组患者共发生腹膜炎26例(35例次),总腹膜炎发生率为0.32次/病人年,A组为0.35次/病人年和B组为0.29次/病人年(P > 0.05)。植管距离首次腹膜炎时间分别为A组(30±29)周和B组(29±24)周(P > 0.05)。12个月时两组发生腹膜炎的风险同为26.97%。两组共发生隧道感染2次,出口感染9次,隧道及出口感染的发生率为0.1次/病人年。与A组比较,B组隧道感染(0.036次/病人年比0)和出口感染(0.11次/病人年比0.06次/病人年)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导管机械并发症(导管移位、大网膜包裹、腹透液渗漏、外涤纶套滑出)、腹股沟疝及腹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各有4例拔管,12个月技术生存率两组同为92.73%。两组共17例死亡(15.45%),其中A组死亡7例,B组死亡10例(P > 0.05),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并发症(47.1%)和感染(23.5%)。患者12个月生存率A组为86.34%,B组为80.68%(P > 0.05)。 结论 鹅颈管与Tenckhoff管应用于CAPD患者,在感染并发症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12个月技术生存率及患者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腹透管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分析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支持度、疾病感知的关系,以明确CAPD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便利抽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中山一院腹透中心门诊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385例。分析CAPD患者社会支持度、疾病感知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服药依从性均呈负相关(P0.05);疾病感知维度中的个人控制,治疗控制,疾病一致性,症状识别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疾病结果与服药依从性呈负相关。CAPD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82.554,P0.000),透析龄(β=-8.751,P=0.012),学历(β=6.761,P=0.023),社会支持度总分(β=4.348,P=0.004),非在职(β=-9.761,P=0.022)是CAPD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负面的疾病感知,老龄患者,透析时间长,学历低,社会支持度低,非在职是影响CAPD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致病菌谱、药敏情况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及未发生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龄(<1年组,1~3年组,>3年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组、初中及初中以上组)、培训者工龄(<5年组,5~10年组,>10年组)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同时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致病菌谱、药敏等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 结果501例CAPD患者中,87例患者发生106例次腹膜炎,平均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66.8病人月。透析龄<1年组,1~3年组,>3年组的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8.8%(21/112)、24.0%(56/233)、6.4%(10/156),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2,P<0.001);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患者腹膜炎发生率(29.1%,59/203)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12.4%,37/298)(χ2=21.60, P<0.001);培训护士的工龄<5年,5~10年和>10年组,腹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4%(51/201)、15.4%(23/148)、8.6%(13/15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P<0.001)。腹膜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6.89±5.16)g/L]显著低于非腹膜炎组[(34.58±6.27)g/L;t=-8.8,P<0.001]。腹膜炎患者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58.3%(56/96),革兰阳性菌比例为78.6%(44/56)。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5.5%(5/11)。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的经验用药有效率为65.9%(70/106)。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共21例次,66.7%(14/21)复发,33.3%(7/21)拔管。 结论本中心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与患者透析龄、文化程度、培训者工龄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且复发率和拔管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时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对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为合理使用胰岛素、减少腹膜炎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47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随机分为腹腔组(23例)和皮下组(24例),腹腔组行腹腔给药(胰岛素加入腹膜透析液中行CAPD治疗),皮下组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并分析其发生原因,胰岛素用量、费用,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血糖控制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血糖控制水平、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应用胰岛素剂量是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的2倍,但腹腔给药比皮下注射费用低4.73倍.发生腹膜炎的原因主要为已培训人员操作不规范及更换未经正规培训的人员操作.结论 在规范培训、严格考核、定期追踪随访CAPD患者的情况下,胰岛素腹腔内给药不会增加腹膜炎的发生率,且可减少费用,减轻患者痛苦,为CAPD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提供了控制血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近5年我院葡萄球菌腹膜炎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归为腹膜炎组;同时,选取相应的未发生腹膜炎的CAPD患者,作为一对一配对观察目标,归为对照组.探讨葡萄球菌腹膜炎的易感因素、菌群分布、耐药性和预后.结果 腹膜炎组和对照组各纳入74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膜炎组患者Kt/V低于对照组(1.74±0.03比2.61±0.48,P<0.01),腹膜炎组营养学指标、血红蛋白[(91.70±25.43) g/L比(111.50±19.59) g/L,P<0.01]、钾[(3.43±0.70)mmol/L比(3.78±0.73) mmol/L,P=0.002]、钠[(137.09±5.06)mmol/L比(140.57±3.55)mmol/L,P<0.01]、氯[(98.31±6.14) mmol/L比(101.52±4.58) mmol/L,P=0.001]、钙[(2.23±0.24) mmol/L比(2.31±0.22) mmol/L,P=0.0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葡萄球菌腹膜炎5年总体发病率为0.030例/腹透年,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菌种,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类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均敏感.葡萄球菌腹膜炎近5年总体治愈率为89.19%,病死率为4.05%;表皮葡萄球菌复发率高于其他菌种,为40%.结论 营养差、透析不充分、随诊周期长、贫血、电解质失衡是葡萄球菌腹膜炎的易感因素.我院葡萄球菌腹膜炎在近5年总体发病率、病死率较前下降低,表皮葡萄球菌复发率高,需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