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ICP)相关参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0例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患者均行有创颅内压、动脉压监测,采用Neumatic DCR数据采集系统监测ICP相关参数.根据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Ⅰ、Ⅱ级)20例和预后相对良好组(GOSⅢ-Ⅴ级)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ICP相关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参数的预测能力.结果 (1)与预后相对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ICP[(26.2±13.4)mmHg对比(14.0±5.6) mmHg]、压力反应指数(PRx,0.48±0.21对比0.12 ±0.08)及ICP波幅与动脉压波幅的相关系数(IAAC,中位数为0.14对比0.01)均升高,平均脑灌注压[CPP,(48.9±19.9) mmHg对比(81.1±6.9)mmHg]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P波幅与ICP的相关系数(R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P(OR=2.187,95% CI:1.079-4.431,P=0.031)、PRx(OR=21.608,95% CI:3.012-155.014,P=0.002)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预后不良组在20 mmHg及22 mmHg阈值上的ICP“剂量”(DICP20、DICP22)均高于预后相对良好组(均P〈0.05).DICP2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DICP22为0.71.预后不良组在0.25及0.05阈值上的PRx“剂量”(D PRx0.25、DPRx0.05)均高于预后相对良好组;DPRx0.25的曲线下面积为0.97,DPRx0.05为0.96.结论 ICP和PRx为颅脑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CP“剂量”和PRx“剂量”均可作为判断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预后的参数,且PRx“剂量”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颅内压(ICP)监测与脑脊液乳酸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良好组(轻、中度残疾)21例,预后不良组(重残及植物生存)44例,死亡组15例。对比不同预后患者住院期间ICP监测情况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探究ICP、脑脊液乳酸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预后组患者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al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均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值=2.439、7.584、3.898,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监测对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ICP)增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组(实验组)和非监测组(对照组); 所有实验组病例经FVEP监测ICP和立即行腰穿检查测ICP,治疗上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 记录2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以及肾功能情况,评估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临床调整脱水剂的应用效果; 记录2组患者GOS评分,评价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FVEP无创颅内压测得值与腰椎穿刺颅内压测量值比较无明显差异[(195.76±13.24)mmH2O vs(197.04±11.98)mmH2O, P>0.05]; 实验组甘露醇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2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3.889, P=0.048)。结论 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替代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及时调整并减少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的用量,改善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ICP)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脱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4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监护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CT检查,结合ICP决定手术方式,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CT检查决定手术方式。监护组根据ICP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去骨瓣手术率、二次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及内环境紊乱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持续颅内压(IC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行侧脑室外引流并经持续ICP监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点ICP监测结果、血压调控、颅内出血量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收缩压显著降低;脑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术前、术中分别与术后ICP均值,以及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ICP均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持续ICP监测,可实时监控调控脑脊液引流量和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术; 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 08±3. 46) d,对照组为(14. 44±4. 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像学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并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值(ICP)。观察手术前后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1~2.0 mm;Ⅳ级:2.0 mm。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GOS评分5~4分者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1分者为预后不良组。分析环池分级、ICP及GO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环池分级与预后无相关性,其开颅术后环池分级与ICPct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者的ICPct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ICP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开颅术后ICP72 h水平与患者GOS评分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不良组的ICP72 h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ICP72 h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21 mmHg,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的CT环池分级可反映其ICP水平,评估预后;ICP监测的作用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72 h是较好的预后预测指标。将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中,可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9例去骨瓣减压术并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记录颅内压值(ICP)和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0~2.0 mm);并行术后3个月GOS预后评分,5分、4分归为恢复良好,评分3分、2分、1分为预后不良;对这些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去骨瓣减压术后环池分级与ICP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ICP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颅内压与预后存在相关性,术后ICP24 h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最强。恢复不良组的ICP值(43.60±17.92)mm Hg明显高于恢复良好组(14.18±6.6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ICP监测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24 h与预后存在负相关;去骨瓣减压术后环池分级可反应ICP水平;运用ICP监测,可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4例,比较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在性别、年龄、HICH知识知晓、高血压病程、心脏病史、家族性脑出血史、糖尿病、出血部位、血肿量、破入脑室、入院GCS评分、就诊时间、肺部感染间的差异,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30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4例,预后不良120例,其中死亡31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性别、高血压(≥10a)、血糖(8mmol/L)、HICH知识知晓、血肿量、破入脑室、入院GCS评分、就诊时间及肺部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血肿量及入院GCS评分为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性别、血肿量及入院GCS评分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90 d临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脑出血最初24 h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6 h内入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4例。用mRS(modified Rankin Scale)量表表示患者90 d临床预后,0~1分判定预后良好组及2~6分为预后不良组,分别记录入院后24 h内不同时间段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32次血压值),用血压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及最大-最小差值(Max-Min)来表示血压波动性(BPV)。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波动性与患者90 d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2组基线水平(年龄、性别、血肿体积、入院神经功能评分如GCS,NIHSS)无明显差异(P>0.05),2组血压波动性有明显差异(P<0.05);(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的BPV(SD、CV、Max-Min)与90 d临床预后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88,0.35,0.272,P均<0.05;(3)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及舒张压的SD、CV、Max-Min与90 d临床预后有关,其中收缩压OR分别为5.12,3.477,5.12,P均<0.01; 舒张压OR分别为1.35,2.24,1.04,P均<0.05。结论 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最初24 h收缩压的血压波动性是影响90 d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平稳降压有利于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引流术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均行血肿引流术治疗,术后行ICP监测30例(监测组),未行ICP监测组30(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监测组术后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甘露醇使用量明显减少(P0.05),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监测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引流术后进行ICP监测对于调节引流量、调整药物、判断病情变化与预后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由于脑出血患者较缺乏颅内压(ICP)系统的研究,目前推荐的脑出血ICP管理主要来自于TBI治疗的经验,尚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ICP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临界值ICP20mmHg(依据TBI资料)是否适用于脑出血。方法前瞻性持续纳入在2010-01-01-2015-06-31入住神经科的昏迷脑出血且均进行了ICP监控的患者。发病3个月转归采用mRS评分。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ICP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最后纳入98例患者分析。ICP均值(OR1.2,CI 1.08~1.45,P=0.003),ICP最大值(OR1.06,1.01~1.1,P=0.015),ICP方差(OR 1.3,1.03~1.73,P=0.03),以及ICP值20mmHg的相对频率(OR1.1,1.02~1.15,P=0.008)都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ICP值20mmHg的相对频率(OR1.1,1.02~1.15,P=0.008)也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结论 ICP可变性及ICP值20 mmHg的频率与脑出血后病死率和不良结局呈独立相关。将来应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定我们的结论,同时验证ICP的参考阈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AHCH) 血S-100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在24 h内和第3 d、第7 d进行血S-100蛋白定量测定,同时第3 d经腰穿测定颅内压(ICP)。50例“正常健康成人”进行血S-100蛋白定量测定作为对照组,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后7 d内血S-100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出血后24 h与7 d之间S-100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4 h与3 d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3 d与7 d之间血S-100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个月后清醒组与非清醒组(包括死亡)之间血S-100蛋白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56例患者ICP测得值与血S-100蛋白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956,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S-100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其能间接地预测病人的病情及脑损害程度,对预后的判断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高渗盐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HS组、7.5%HS组、10%HS组、23.4%HS组4组各30例。各组给予不同浓度高渗盐水治疗,记录各组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起效后的颅内压、颅内压降幅、脑灌注压,GCS评分以评价其疗效,并监测患者晶体渗透压、血钠、血氯、血钾、pH,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4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颅内压及颅内压降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5%HS组颅内压、颅内压降幅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脑灌注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HS组脑灌注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GCS评分与23.4%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暂未见发生急性心功能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均未出现高钠血症等不良反应。4组血钾、血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高渗盐水能够减低患者颅内压力,可成为高血压脑出血内科基础治疗的新手段,7.5%HS在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指标方面效果更能令人满意,使用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暂无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ICP)合并颅内压升高的病例特点及其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持续纳入自发性脑出血行ICP监护的患者,自护理记录收集每小时的ICP值。多元回归分析检测与颅内压升高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检测颅内高压与发病12个月后的mRS相关性。结果纳入186例患者,47例(25%)进行了ICP监护,其中30例(70%;95%CI 47%~80%)合并ICP20 mmHg。年纪更大(OR每10a0.6,95%CI 0.25~0.85)、幕下出血(OR0.1,95%CI 0~0.7)的患者往往更少出现颅内压升高。颅内高压定义为ICP25 mmHg时,高龄(OR每10a0.6,95%CI0.25~0.85)及幕下出血(OR0.1,95%CI 0~0.75)均显示预测颅内高压差异有统计意义。颅内高压与随访12个月mRS评分无显著相关(OR0.8,95%CI 0.3~2.5)。把颅内高压定义为ICP25mmHg、ICP升高数或ICP升高曲线下面积进行敏感性分析时,结果仍旧同上。3例颅内高压患者(16%)ICH 12个月后显示可恢复至功能独立(mRS 0~2)。结论 ICH颅内高压较常见,特别是年纪较轻及幕上出血患者。在对合并高颅内压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后,显示高颅内压不一定与长期预后相关,提示高颅内压并非一定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指导作用以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湖州市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科在有创ICP监测下治疗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59例,前瞻性研究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等临床资料,按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组(GOS4 ~5分)和恢复不良组(GOS 1 ~3分).探讨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术后IC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恢复良好率69% (41/59),恢复不良率31% (18/59),病死率15% (9/59).入院时GCS≥9分的患者预后无死亡及植物生存,入院时GCS 13~14分的患者均恢复工作或学习(GOS5分).在持续有创ICP监测下29例施行了去骨瓣减压术.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和术后ICP恢复良好组分别是(22.2 ±7.9)mm Hg、(31.9±9.5)mm Hg和(12.3 ±2.9)mm Hg;恢复不良组分别是(33.4±18.9) mm Hg、(43.7±14.6)mm Hg和(13.0±5.6) mm Hg.两组指标相对应比较,患者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对创伤性急性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类患者的预后与入院时ICP、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ICP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性脑出血住院患者的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血压及其它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8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分析不同等级水平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与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及其它因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近期预后的作用.结果平均动脉压2级组(MAP>145mmHg)病死率明显高于平均动脉压1级组(MAP≤145mmHg),收缩压、舒张压最高等级组(SBP≥180 mmHg、DBP≥110 mmHg)病死率均最高,经统计有显著性差异.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有5个:平均动脉压、出血量、并发症、意识水平、年龄.结论过高血压(MAP>145mmHg)是提示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较收缩压、舒张压更有代表性.合并并发症、重度意识障碍、高龄亦是近期预后差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出院时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级,根据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1~3级)与预后不良组(4~6级),统计并比较2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术前GCS评分、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术后是否再出血等,对影响近期预后指标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术前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手术时机明显长于预后不良组、脑实质内出血量明显少于预后不良组(P0.005);预后良好组瞳孔异常率、幕上出血率、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1.7%、98.3%、0.0%,较预后良好组的50.0%、7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GCS评分及术后再出血。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近期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术前GCS评分及术后再出血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疗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前瞻性收集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开颅手术、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第5天开始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共25d。采用盲法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GOS评分、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高压氧治疗组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按GOS评分评定预后,高压氧治疗组预后良好32例(76.19%),对照组预后良好21例(46.67%),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压氧能显著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