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2008年10月~2010年3月间收治的312例开颅手术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脑积水分组,对照分析性别、年龄、GCS评分、脑疝、脑挫裂伤及梗死体积、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位置、伤后手术时间、术后颅内压等对脑积水发生的影响。结果 312例中发生脑积水31例,未发生脑积水281例。通过χ2检验、Fish确切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脑积水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脑组织挫裂伤及梗死体积、血肿位置、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颅内压,而与性别、伤后至第一次手术时间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发现,脑疝、脑组织挫裂伤及梗死体积、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术后脑积水密切相关,而GCS评分、血肿位置、颅内压与术后脑积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疝、脑组织挫裂伤及梗死体积、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积水的主要危险因素,争取脑疝形成前手术、改善手术技巧、引流血性脑脊液可能减少脑积水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将对冲性额颞区脑挫裂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挫裂脑组织清除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为完全清除,对照组50例为未完全清除,两组患者的预后、重度残疾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轻度残疾发生率较对照组高,植物生存率、死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因此完全清除挫裂脑组织,有利于改善及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临床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27例首次CT影像显示弥漫性脑肿胀、手术指征不明确的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于伤后6 h内行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观察颅内压的变化.结果 保守治疗成功17例,因颅内高压中转手术10例.伤后随访6~17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18例 (66.7%),中度残疾6例(22.20%),植物生存3例(11.1%),无死亡病例.无因行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而并发颅内感染及颅内出血的病例.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内压变化,对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救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联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二科在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下救治的42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2 h内行TCD及脑室型有创ICP监测,按入院首次ICP值分为ICP ≤ 25 mmHg组(27例)和ICP >25 mmHg组(15例),同时按入院时首次TCD监测的脑搏动指数,分为脑搏动指数≤ 1.4组(18例)及脑搏动指数>1.4组(24例)。同时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比较入院时不同ICP组及脑搏动指数组的预后情况。 结果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值15~46 mmHg,平均ICP为(24 ± 7)mmHg;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值1.21~3.31,平均脑搏动指数为1.7 ± 0.5。患者预后良好20例,中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 ≤ 25 mmHg组预后优于ICP > 25 mmHg组患者[92.59%(25/27)vs. 60.00%(15/25),χ2 = 4.695,P < 0.05]。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 1.4组18例患者预后明显优于脑搏动指数> 1.4组患者[83.33%(15/18)vs. 79.16%(19/24),χ2 = 0.003,P> 0.05]。 结论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对PADBS患者的临床救治有指导作用,且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其中入院首次ICP ≤ 25 mmHg的PADBS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评价地西泮对32例颅脑外伤后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以及剂量对疗效的影响。认为地西泮治疗外伤所致癫痫持续状态效果肯定,对效果欠佳病例,与治疗剂量相关,尤其与前6小时治疗剂量有关,推荐剂量为0.10~0.15mg/(kg.h)。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颅脑损伤患者(PHI组49例,非PHI组7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计分、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时间、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因素对PHI发生的影响.结果 PHI组首次CT时间(1.39±1.27)h,非PHI组(2.91±1.85)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PHI组发生tSAH 35例,非PHI组发生37例,2组tSAH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伤后首次行头颅CT检查的时间以及伴有tSAH与脑外伤后PH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OR值0.558,95%CI 0.329~0.946,OR值13.000,95%CI1.187~142.354,P均<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首次CT检查的时间以及tSAH可以作为PHI发生的预判指标.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例1 男,33岁.因被摩托车撞伤头部并意识模糊1 h急诊人院.入院体检:意识模糊,GCS 10分,言语错乱,刺痛睁眼.头颅CT示右颞枕叶脑挫伤,右枕骨骨折.初步诊断:原发性脑下伤、右颞枕叶脑挫裂伤、右枕骨骨折.入院后先予以止血、脱水等治疗,病情有好转,意识渐清醒.伤后第5天起诉头痛加重、烦燥不安,并出现颈项抵抗.复查头颅CT示:第四脑室下端闭塞,双侧侧脑室、第二脑窜及第四脑室上端扩大,环池闭塞.  相似文献   
8.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大脑封闭状态被破坏,易引起继发感染,该术后并发症一直是神经外科难题,严重影响患者愈后 及生命安全。随着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上升和血脑屏障作用,颅内感染治疗问题较难攻克,关键取决于药物是否能透过血脑 屏障及脑脊液中的浓度。替加环素、多黏菌素及β-内酰胺类,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由于其亲水性和耐药性,其在脑 脊液中浓度减少,效果不佳,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抗结核药物以及利奈唑类药物,在脑脊液中能达到较高的脑脊液/血浆 浓度比)已成为新一代治疗颅内感染的首选药物。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颅内感染,存在颅内真菌感染风险,如伏康唑, 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卡泊芬净静脉或者脑室给药对预后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目前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所有药物, 可根据给药方案及其时间依赖或浓度依赖的细菌杀灭模式评估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对临床中常用的不 同抗菌药物治疗颅内感染进行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9.
1992-09~1996-09,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伤407例,其中78例作了气管切开,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57例,女21例;年龄:5~16y 9例,17~50 y 44例,60 y以上15例。车祸致伤51例,坠落伤15例,砸伤6例,跌伤6例。入院时的GCS计分:3~5分17例,6~8分61例。入院时瞳孔改变:双侧瞳孔散大者21例,一侧瞳孔散大者27例,双瞳孔时大时小者6例,瞳孔针尖样大小者4例,瞳孔正常者20例。本组伤员均作了头颅CT检查,并结合临床作出诊断:脑干伤21例(其中,合并颅内血肿11例),颅内单发血肿40例,多发血肿6例,弥漫性轴索伤5例,开放性颅脑伤6例。本组中有严重颅底骨骨折者24例。合并伤:口腔颌面伤21例,多发性肋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91年2月至1995年10月对464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采取手术治疗,其中38例(占同期外伤手术的8.2%)在手术中出现急性脑组织膨出,现将其原因及处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16岁~71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