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分辩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4月确诊的COVID-19肺炎患者12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与入院后第一次HRCT影像资朴,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疾病程度分为普通型652例、重型272例、危重型328例共三组,观察比较其病变范围、累及肺叶、病灶数目、边界、密度以及毗邻结构受累情况。结果磨玻璃祥病变为COVID-19肺炎典型表现;三组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危重型患者高于重型患者,重型患者高于普通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78.66%(258/328)、45.59%(124/272)、16.26%(106/65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悲者病变双肺累及率分别为100%、91.67%、19.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普通型患者跨叶段病灶、支气管兖气征、血管束增粗征、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分别为14.29%、42.86%、38.10%、23.81%、9.52%,重型分别为63.89%、66.67%、58.33%、66.67%、33.33%,危重型分别为86.96%、100%、86.96%、100%、86.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HRCT表现较有特征性,可为临床分型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分辨CT扫描(HRCT)表现及动态影像变化。【方法】回顾本院及周边地区经核酸检测确诊的46例COVID-19患者完整的临床及HRCT扫描资料,每例患者于首次CT检查后每隔4~5 d复查,动态观察不同时期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46例患者中入院时发热38例,干咳20例,乏力20例。COVID-19患者肺内病灶形态、分布及密度随时间变化大,3例轻型患者首次CT检查阴性,第二次复查均出现异常。早期多表现为肺外周胸膜下单发或散在磨玻璃影,病灶较小,常呈烟花状、云团状;进展期肺内病灶增多、扩大,可由胸膜下亚段、段、叶(多叶)至跨叶分布,密度以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共存多见,形态多变不一;重症期病变分布广泛、多实变,甚至“白肺”,提示病情危重;吸收期大约在发病后2周左右,肺内病灶明显减少,密度降低,部分残留纤维条索状阴影,1例患者出现大囊腔。【结论】HRCT影像所见具有相对特征性,可较准确评估COVID-19患者肺的受累程度,对监测疾病进展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2月22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确诊的32例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DR和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2例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共行80次CT检查、167次DR(床旁)检查,4例未行CT扫描,7例未行DR检查。其中,161次DR床旁表现为累及双肺的多发局限性斑片状阴影或者多发实变阴影,118次DR表现为明显双侧不对称性分布,肺野外周分布显著84例次,2次DR表现为"白肺"。80例次CT检查资料中,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密度阴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 46例次和GGO重叠间质性网线阴影22例次,其内有增粗的血管阴影61例次,小叶内间质增厚31例次,晕征67例次,反晕征58例次,完成CT扫描的28例最少累及3个肺叶、5个肺段;双侧不对称性分布76次,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7例次。结论 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主要表现为累及双肺的不对称性分布的不均匀密度增高阴影,CT以累及多叶(至少3叶)多段(大于5个肺段)多发的、以外周胸膜下分布为主的混杂密度GGO(mixed GGO,mGGO)和小叶内间质增厚为主的间质性网线或者间质性网线小结节阴影。床旁DR不作为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的影像学初诊或者筛查主要手段,但是对确诊患者短期复查评估病变范围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主要影像学检查工具之一; CT是重型和危重型的基本影像学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胸部HRCT评分在COVID-19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连云港地区同时行RT-PCR及胸部CT的COVID-19确诊患者28例及非COVID-19患者67例,观察分析病变的分布、范围、形态及密度,纵隔、肺门有无淋巴结,胸腔及胸膜有无异常。根据COVID-19的CT表现,利用胸部HRCT对COVID-19及非COVID-19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0~5级,分别评价各等级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 结果28例COVID-19中,胸部HRCT示病变呈双肺胸膜下或多中心分布20例,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11例,磨玻璃伴小叶间隔增厚14例,磨玻璃伴实变8例,实变5例,支气管壁增厚或扩张18例,弥漫性小叶中心磨玻璃样结节分布5例,网格状及蜂窝样纤维索条5例,胸膜增厚1例。COVID-19与非COVID-19患者相比,病变呈双肺胸膜下或多中心分布(71% vs 12%)比例升高,磨玻璃伴小叶间隔增厚(50% vs 13%)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VID-19与非COVID-19患者的其他HRCT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级、4级及以上、3级及以上、2级及以上、1级及以上评分标准诊断COVID-19,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64.3%、97.0%、87.4%、90.0%、86.7%、0.669;92.9%、82.1%、85.3%、68.4%、96.5%、0.679;100.0%、59.7%、71.6%、50.9%、100.0%、0.466;100.0%、29.9%、50.5%、37.3%、100.0%、0.201;100.0%、7.5%、29.5%、31.1%、100.0%、0.045。 结论COVID-19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胸部HRCT评分可以对COVID-19高度疑似患者的控制及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查手段,有利于医疗机构控制疫情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基因检测及其影像学对照。方法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SARS-CoV-2 ORF1a/b和N基因,分析23例SARS-CoV-2核酸阳性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无症状感染者3例,COVID-19确诊20例,潜伏期2~24天,成人轻型5例,儿童轻型1例,青年轻型1例,成年普通型13例。②23例SARS-CoV-2基因阳性患者,痰标本的病毒含量和检测效果高于鼻咽拭子标本,N基因粪便比痰和鼻咽拭子阳性持续时间长。③20例COVID-19中,30.0%(6/20)CT扫描未见异常。病毒载量与影像学无正比对应关系。④发病部位以外周带(13/14)和下叶后基底段(11/14)多见,两个或多个肺叶受累(11/14),双侧病变(11/14)。⑤14例CT异常COVID-19中,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毛玻璃影(10/14)、双肺斑片状阴影(10/14)、晕征(8/14)、细网格征(5/14),以及伴发小叶间隔增厚(5/14)、支气管充气征(5/14)和小血管增粗影(5/14)。结论病毒载量与影像学无正比对应关系,SARS-CoV-2核酸检测联合CT扫描、流行病学史可以提高COVID-19的检出率,不能孤立仅仅依靠核酸PCR检查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肺部超声及其优化方案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行性,并与CT评估相比较。方法采用改良的BLUE检查方案和BUDA肺间质性疾病的评估方案,对确诊的14例COVID-19患者(普通型5例,重症型5例,危重型4例)进行评估,分析其与CT Warrick评估方案测值在不同病情程度COVID-19的差异,并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1)COVID-19超声表现的主要特征:①胸膜线受累100%;②肺部表现为部分融合或完全融合B线(白肺)(100%),严重者出现肺部或胸膜下小实变(C线征)(5/14);③较少出现胸腔积液(2/14)和肺部气囊肿(1/14)。(2)随着COVID-19严重程度的增加,经胸肺部超声和HRCT的评分值明显增加。在经胸肺部超声方面,普通组与重症组或危重组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而重症组与危重组之间没有差异。(3)经胸肺部超声与HRCT评分值有中度正相关(r=0.55,P0.05)。结论 COVID-19肺部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经胸肺部超声优化BLUE方案和Bude方案可用于COVID-19评估。超声鉴别普通组和重症组或危重组比HRCT更有优势,而HRCT鉴别重症组与危重组更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月婴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及胸部HRCT表现。患儿有武汉疫区滞留史,咳嗽、流涕2天就诊,COVID-19核酸检测阳性。胸部HRCT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双肺多发云絮状淡薄密度影、磨玻璃影,以双肺胸膜下外围明显,右肺上叶实变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5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影像学表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7例)、普通型(34例)、重型(7例)和危重型(10例)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COVID-19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81.0%)、咳嗽(31例,53.4%)、乏力(10例,17.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2例(89.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4例(24.1%),C-反应蛋白升高18例(31.0%)。CT表现为双下肺分布阴影(46例,90.2%),COVID-19普通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3/34,67.6%)或混合型(17/34,50.0%),周边分布为主(28/34,82.4%),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17,76.5%)及混合型(14/17,82.4%),周边及中心同时受累(14/17,82.4%)。其他常见征象包括胸膜平行征、晕征、血管增粗征、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等。5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有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不仅能做为早期诊断参考,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86岁,平均(52.4±15.7)岁;均经核酸检测确诊。结果28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及实变影,主要累及双肺下叶的外中带。其中发生于单肺5例(17.86%),双肺同时受累23例(82.14%);病灶形态及内部征象表现为GGO 26例(92.86%),单纯实变影1例(3.57%),GGO与实变影/实性结节混合型15例(53.57%),血管增粗影27例(96.43%),空气支气管征24例(85.71%),结节合并晕征15例(53.57%);合并纤维条索灶9例(32.14%),胸膜增厚11例(39.29%),胸腔积液2例(7.14%),纵隔轻度淋巴结肿大2例(7.14%)。结论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隔离,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分析31例确诊COVID-19患者早期胸部HRCT表现。结果 31例发病1周内胸部HRCT呈不同程度肺炎改变。23例见多发病灶(≥3个病灶);24例病变累及2个以上肺叶,7例病灶累及单肺叶;22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病灶(GGO),9例GGO伴混合性实变灶,病灶边界均模糊;25例病变分布于肺外周带,6例病灶分布于肺外周伴局部中央分布;26例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5例呈不规则斑片状伴局部球形表现;26例伴细支气管充气征,29例病变内血管增粗,24例见小叶内间隔增厚,6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早期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利于早期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12.
HRCT在胸部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HRCT表现影像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26例确诊为胸部结节病的HRCT表现。结果:26例结节病中25例(96.2%)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19例(73.1%)显示肺实质异常,1例仅有肺内病变显示。肺内主要表现为结节影(16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8例),小叶间隔增厚(6例)?熏实变影(6例),磨玻璃影(5例)。经激素治疗4~8周后淋巴结缩小或消失。结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和(或)多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是胸部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HRCT在诊断胸部结节病、观察激素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确诊病例完整影像学资料,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短期动态影像特征。方法 按胸部CT检查时间及影像学改变过程,将病程分为早期、高峰期及转归期,并观察肺内病变在不同时期的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有阳性改变患者16例,胸部CT始终无阳性表现患者5例。早期(1~6天,平均3天)HRCT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影23个,磨玻璃结节12个,实变结节伴“晕征”1个;高峰期(5~11天,平均8天)HRCT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9个,磨玻璃影伴实变影17个,磨玻璃影伴“铺路石征”6个,实变结节伴“晕征”7个,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危重型病例高峰期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高于普通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CT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及亚临床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于患病第2周诊断为重型/危重型,HRCT复查对危重型患者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JP2]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72 h。结果 29例于发病3天内接受CT检查,21例(21/29,72.41%)胸部见磨玻璃密度影,8例(8/29,27.59%)见磨玻璃密度影伴局部实变,其中2例(25.00%,2/8)为单发结节;26例(26/29,89.66%)病灶呈不规则形或扇形,3例呈类圆形(3/29,10.34%)。16例于发病3天以上接受CT检查,病灶进展。首次复查CT病变均有变化,其中14例(14/45,31.11%)呈单纯磨玻璃密度影,27例(27/45,60.00%)以磨玻璃样密度影为主且有肺实变,4例(4/45,8.89%)以肺实变为主。38例于发病7~10天接受第2次复查,25例(25/38,65.79%)病变范围缩小,4例病灶范围增大(4/38,10.53%),1例(1/38,2.63%)病灶范围同前;8例(8/38,21.05%)原有病灶密度减低但出现新发病灶。其余7例因病变进展而未能接受复查。结论 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可作为评价COVID-19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出院后核酸复阳肺内病灶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通过3次以上胸部CT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对比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胸部CT改变。结果78%的病例近14 d去过武汉市或湖北省,22%的病例无去武汉市或湖北省史;普通型51例(94%),重型3例(6%);单叶单灶2例(3.7%),单叶多灶3例(5.6%),多叶多灶例49例(90.7%);沿胸膜下分布为主46例,沿血管束分布为主6例,沿肺叶分布2例;磨玻璃(GGO)54例,GGO伴局灶实变28例,GGO伴细网格征34例,GGO伴晕征23例,含气囊腔征3例,蜂窝征1例;血管束增粗14例,支气管增粗或扩张18例;1例伴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早期表现单发或多发斑片磨玻璃灶;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范围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或大片实变;重症期双肺多发或弥漫磨玻璃密度背景下节段或肺叶实变;转归期病灶缩小、密度不均匀减低,大部分病灶完全消失,少量形成纤维条索;6例(11.5%)在转归期出现“此消彼长”表现。47例(87%)在7~ 14 d病灶开始吸收,7例(13%)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在14 d后。46例符合临床出院标准时,出院前胸部CT仍见多发磨玻璃病灶;9例出院后7~15 d出现核酸检测复阳,2例核酸复阳出现在15 d后,但其肺内病灶较上一次CT(出院前)吸收减少,未见新增病灶。结论COVID-19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其转归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及规律,正确认识及掌握其影像学变化对其早期诊断、排查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诊胸部CT征象及动态变化特征。 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3月8日济宁地区确诊的4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资料,基于病灶的CT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并结合患者肺部感染总体严重程度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1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81个,其中纯磨玻璃影124个(68.51%),磨玻璃并实变影51个(28.18%),纯实变影6个(3.31%)。病灶呈类圆形103个(56.91%)、带状57个(31.49%)、楔形21个(11.60%)。47个(25.97%)病灶呈铺路石征,46个(25.41%)见充气支气管征,68个(37.57%)见血管增粗。41例患者中,累及单侧肺12例(29.27%)、双侧肺29例(70.73%),累及1,2,3,4,5个肺叶的患者分别为10例(24.39%)、7例(17.07%)、8例(19.51%)、7例(17.07%)、9例(21.95%)。181个病灶分布于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分别为31个(17.13%)、43个(23.76%)、26个(14.36%)、25个(13.81%)、56个(30.94%)。CT动态观察,在病程第11~15 d与第2~5 d和第6~10 d比较,病灶总数量减少(分别为143,178,165个),纯磨玻璃密度影数量[56个(39.61%),101个(56.74%),68个(41.21%)]呈下降趋势,磨玻璃密度影合并实变影数量[81个(56.64%),68个(38.20%),89个(53.94%)]逐渐增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13.26;均P<0.01)。患者首次及随后3次复查CT的肺部感染总体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4.00(2.50,7.00)分,4.00(2.00,7.50)分,3.00(2.00,7.00)分,2.00(1.00,4.00)分],其中在病程第6~10 d与第11~15 d内复查的评分差值[2.00(1.00,2.50)分]大于首次CT与病程第2~5 d复查的评分差值[1.00(0.00,1.00)分],并大于第2~5 d与第6~10 d复查的评分差值[1.00(0.00,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1.16,P<0.01)。 结论COVID-19患者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和动态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前后影像变化,探讨其转归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OVID-19患者临床、实验室及治疗前后影像资料。结果轻型1例,胸部CT影像未见异常,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未见异常,临床以咳嗽为主,治疗后症状消失。普通型15例,病变累及单个肺叶或多个肺叶,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临床表现为普通型肺炎,肺内病灶治疗后2例(13. 3%)完全吸收,7例(46. 6%)明显吸收,6例(40%)部分有吸收,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全部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仍升高的4例(26. 7%)。重型8例,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大片状实变影和/或磨玻璃密度影,临床表现为病情较重,治疗后明显吸收5例(62. 5%),部分吸收3例(37. 5%),临床症状减轻,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全部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仍升高4例(50%)。结论 COVID-19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病灶多明显吸收,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纤维化,影像表现滞后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普通型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表现的变化规律及最终转归。方法选择临床普通型COVID-19患者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48.60±11.85岁)。住院期间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和相关基础疾病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变化,间隔2~10 d复查胸部CT,出院14 d后再次复查。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病变的位置、数目、形态、密度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征象,并统计首诊、历次复查的病灶特征和间隔时间,分析病程中病变的CT动态变化规律及转归与时间相关性。结果首诊时3例CT显示阴性,其余30例中75.8%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45.5%伴有亚实变或实变,病灶主要位于胸膜下。3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了1~4次复查,21例在病程中病变出现加重或此消彼长现象,最终均明显吸收。17例出院后复查病灶完全吸收,10例有少量残留,其中60%合并基础病,另有6例暂未复查。33例患者在出现症状或核酸检测为阳性后15.79±3.79 d进入恢复期,17例完全吸收患者恢复期为21.70±5.61 d,总病程37.89±7.15 d。结论临床普通型COVID-19预后良好,影像表现的动态变化及与时间相关性具有一定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12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分别在确诊时、治疗后行HRCT检查,评估HRCT在诊断、疗效评估中的效能。结果:本组患儿中,经金标准确诊小儿支原体肺炎104例,占86.67%。其中,HRCT检出阳性率为87.50%,诊断敏感度为96.15%,诊断特异度为68.75%,诊断准确度为92.50%;经金标准确诊104例小儿支原体肺患儿中,HRCT影像学图像显示单侧肺叶病变占51.92%,双侧肺叶病变占48.08%,58.65%患儿存在大面积斑片状阴影,70.19%存在支气管管壁增厚表现;经金标准确诊104例患儿积极对症治疗10d后复查HRCT,发现病灶完全吸收占77.88%,仍有23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影像学改变。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疗效评估中HRCT检查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和评价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扬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3例COVID-19住院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①病例特征:23例患者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其中重型1例,普通型22例;患者年龄23~72岁,男10例,女13例;有接触史21例(91. 3%),其中7例为家族性聚集发病;疾病平均潜伏期5 d。②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78. 3%),其次为咳痰症状(26. 1%)、胸闷气喘(26. 1%)、消化道症状(8. 7%)。③血液学检查:COVID-19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16例入院时伴淋巴细胞降低,2例肝功能异常;患者出院时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升高,C反应蛋白降低。④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显示胸膜下分布多发磨玻璃影,伴有间质增厚。⑤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吸氧等治疗,仅1例重型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全部患者核酸检测转阴后出院。结论核酸检测阳性和胸部CT多发磨玻璃影、伴间质增厚是诊断COVID-19的重要依据。易感人群接触史、咳嗽发热症状、淋巴细胞低下是COVID-19感染的重要临床表现。中西药结合治疗是COVID-19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