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前后影像变化,探讨其转归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OVID-19患者临床、实验室及治疗前后影像资料。结果轻型1例,胸部CT影像未见异常,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未见异常,临床以咳嗽为主,治疗后症状消失。普通型15例,病变累及单个肺叶或多个肺叶,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临床表现为普通型肺炎,肺内病灶治疗后2例(13. 3%)完全吸收,7例(46. 6%)明显吸收,6例(40%)部分有吸收,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全部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仍升高的4例(26. 7%)。重型8例,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大片状实变影和/或磨玻璃密度影,临床表现为病情较重,治疗后明显吸收5例(62. 5%),部分吸收3例(37. 5%),临床症状减轻,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全部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仍升高4例(50%)。结论 COVID-19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病灶多明显吸收,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纤维化,影像表现滞后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四川省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该市对COVID-19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该院17例COVID-19确诊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治疗转归。结果17例确诊患者中男8例,女9例;平均年龄(45.8±13.8)岁;普通型10例,重型3例,危重型4例。13例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其中7例由武汉返乡,6例有确诊患者接触史。14例(82.4%)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其他主要症状包括咳嗽(76.5%)、呼吸困难(47.1%)、畏寒(29.4%)等。16例(94.1%)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11例(64.7%)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T表现多为单侧或双侧的磨玻璃影。17例患者均采用干扰素治疗,其中16例患者采用了中药治疗,4例危重型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3.8±8.9)d,病毒核酸平均转阴天数为(20.1±10.1)d。1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该市COVID-19患者多为输入性病例,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发热、咳嗽、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T表现为磨玻璃影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治经验。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隔离3区收治的12例COVID-19重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肝肾功能、胸部CT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重型患者症状主要为发热(11例)、干咳(12例)、呼吸困难(9例)、乏力(11例)、纳差(11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明显下降,最低值(0.66±0.23)×10^9/L,持续(12.09±5.91)d;氧合指数下降明显,最低至(166.08±59.50)mmHg(1 mmHg=0.133 kPa),300 mmHg以下持续(10.00±4.95)d。早期胸部CT显示,双肺呈多叶多发斑片或片状磨玻璃;进展期阴影范围增多,部分实变,少数伴胸水;恢复期66.67%患者出现纤维条索影。结论: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氧合指数、早期胸部CT表现均为COVID-19重型患者诊断的重要指标,对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胸部HRCT评分在COVID-19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连云港地区同时行RT-PCR及胸部CT的COVID-19确诊患者28例及非COVID-19患者67例,观察分析病变的分布、范围、形态及密度,纵隔、肺门有无淋巴结,胸腔及胸膜有无异常。根据COVID-19的CT表现,利用胸部HRCT对COVID-19及非COVID-19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0~5级,分别评价各等级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 结果28例COVID-19中,胸部HRCT示病变呈双肺胸膜下或多中心分布20例,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11例,磨玻璃伴小叶间隔增厚14例,磨玻璃伴实变8例,实变5例,支气管壁增厚或扩张18例,弥漫性小叶中心磨玻璃样结节分布5例,网格状及蜂窝样纤维索条5例,胸膜增厚1例。COVID-19与非COVID-19患者相比,病变呈双肺胸膜下或多中心分布(71% vs 12%)比例升高,磨玻璃伴小叶间隔增厚(50% vs 13%)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VID-19与非COVID-19患者的其他HRCT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级、4级及以上、3级及以上、2级及以上、1级及以上评分标准诊断COVID-19,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64.3%、97.0%、87.4%、90.0%、86.7%、0.669;92.9%、82.1%、85.3%、68.4%、96.5%、0.679;100.0%、59.7%、71.6%、50.9%、100.0%、0.466;100.0%、29.9%、50.5%、37.3%、100.0%、0.201;100.0%、7.5%、29.5%、31.1%、100.0%、0.045。 结论COVID-19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胸部HRCT评分可以对COVID-19高度疑似患者的控制及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查手段,有利于医疗机构控制疫情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5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影像学表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7例)、普通型(34例)、重型(7例)和危重型(10例)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COVID-19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81.0%)、咳嗽(31例,53.4%)、乏力(10例,17.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2例(89.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4例(24.1%),C-反应蛋白升高18例(31.0%)。CT表现为双下肺分布阴影(46例,90.2%),COVID-19普通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3/34,67.6%)或混合型(17/34,50.0%),周边分布为主(28/34,82.4%),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17,76.5%)及混合型(14/17,82.4%),周边及中心同时受累(14/17,82.4%)。其他常见征象包括胸膜平行征、晕征、血管增粗征、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等。5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有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不仅能做为早期诊断参考,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月婴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及胸部HRCT表现。患儿有武汉疫区滞留史,咳嗽、流涕2天就诊,COVID-19核酸检测阳性。胸部HRCT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双肺多发云絮状淡薄密度影、磨玻璃影,以双肺胸膜下外围明显,右肺上叶实变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核酸检测确诊的1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CT重点观察病灶的密度、数目、分布、位置和形态,以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或其他伴随征象。结果确诊患者包括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31~67岁(49±12岁)。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8例),干咳或咳嗽(3例),伴有腹泻、恶心呕吐(1例)。2例出现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例出现C-反应蛋白增加。CT表现:病灶多发10例,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累及者共11例,以周围性分布(位于胸膜下或叶间裂胸膜下区)为主12例,沿支气管树分布10例,形态以团片状和斑片状为主10例,伴网格状影9例,密度以磨玻璃密度病灶为主11例,病灶临近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伴有胸膜增厚或牵拉变形(包括叶间裂扭曲)8例,无胸腔积液和纵膈淋巴结增大。结论COVID-19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发热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影像表现为肺部外周性磨玻璃影,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能早期发现COVID-19患者的肺部改变。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早期诊断COVID-19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15日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12例COVID-19患者资料,选取同期呼吸科就诊普通肺炎患者和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各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3组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胸部CT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COVID-19确诊患者中75%有流行病学史,其中83.33%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58.33%患者伴有咳嗽,少数伴有肌肉酸痛、咳痰、乏力、咽喉痛、流涕等症状;CT平扫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斑片影(50.00%)和磨玻璃影(75.00%),少数为间质改变和肺实变;确诊患者病灶分布范围≥2个肺叶(83.33%)和磨玻璃影(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确诊患者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EU)、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D3+T细胞、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尿素氮(BUN)、肌酐(Cr)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核酸Ct值与LYM呈正相关(r=0.632,P<0.05),核酸Ct值与C反应蛋白(CRP)呈负相关(r=-0.676,P<0.05)。结论?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典型胸部CT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可提高临床诊断效能,更好地实现筛查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86岁,平均(52.4±15.7)岁;均经核酸检测确诊。结果28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及实变影,主要累及双肺下叶的外中带。其中发生于单肺5例(17.86%),双肺同时受累23例(82.14%);病灶形态及内部征象表现为GGO 26例(92.86%),单纯实变影1例(3.57%),GGO与实变影/实性结节混合型15例(53.57%),血管增粗影27例(96.43%),空气支气管征24例(85.71%),结节合并晕征15例(53.57%);合并纤维条索灶9例(32.14%),胸膜增厚11例(39.29%),胸腔积液2例(7.14%),纵隔轻度淋巴结肿大2例(7.14%)。结论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隔离,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联合胸部X线检查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诊疑似肺部感染患者123例,均行胸部X线、CT检查及痰液培养。以痰液培养为金标准,对比胸部X线联合CT与单一胸部X线的准确率。123例疑似肺部感染患者中,痰液培养结果显示阳性92例、阴性31例。胸部X线+CT诊断准确率为86.96%(80/92),较单一胸部X线61.96%(57/9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胸部X线+CT确诊患者中,CT影像学显示非特异性细菌感染34例、病毒感染4例、真菌感染19例、混合感染23例;非特异性细菌感染中实变影占67.65%(23/34)、磨玻璃影占14.71%(5/34)、结节影占11.76%(4/34)、线样影或磨玻璃影占5.88%(2/34);病毒感染中实变影占0.00%(0/4)、磨玻璃影占75.00%(3/4)、结节影占0.00%(0/4)、线样影或磨玻璃影占25.00%(1/4);真菌感染中实变影占21.05%(4/19)、磨玻璃影占47.37%(9/19)、结节影占26.32%(5/19)、线样影或磨玻璃影占5.26%(1/19);混合感染中实变影占21.74%(5/23)、磨玻璃影占65.22%(15/23)、结节影占8.70%(2/23)、线样影或磨玻璃影占4.35%(1/23)。结论 CT联合胸部X线检查可提高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NCP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72岁,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诊断标准。结果 23例患者CT表现可分为早期6例,进展期17例;病灶累及肺叶:1个肺叶1例,2个肺叶3例,3个肺叶3例,4个肺叶4例,5个肺叶12例;分布范围:胸膜下为主17例,胸膜下和中心同时受累6例;病灶形态:23例均出现磨玻璃影,同时伴间质增厚、网状影16例,实变10例,血管增粗10例,空气支气管征5例,"铺路石"征3例,淋巴结增大1例,胸腔少量积液1例。结论扬州地区NCP患者CT影像学均为早期、进展期表现,主要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多见,伴有间质的增厚及血管增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2月22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确诊的32例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DR和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2例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共行80次CT检查、167次DR(床旁)检查,4例未行CT扫描,7例未行DR检查。其中,161次DR床旁表现为累及双肺的多发局限性斑片状阴影或者多发实变阴影,118次DR表现为明显双侧不对称性分布,肺野外周分布显著84例次,2次DR表现为"白肺"。80例次CT检查资料中,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密度阴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 46例次和GGO重叠间质性网线阴影22例次,其内有增粗的血管阴影61例次,小叶内间质增厚31例次,晕征67例次,反晕征58例次,完成CT扫描的28例最少累及3个肺叶、5个肺段;双侧不对称性分布76次,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7例次。结论 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主要表现为累及双肺的不对称性分布的不均匀密度增高阴影,CT以累及多叶(至少3叶)多段(大于5个肺段)多发的、以外周胸膜下分布为主的混杂密度GGO(mixed GGO,mGGO)和小叶内间质增厚为主的间质性网线或者间质性网线小结节阴影。床旁DR不作为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的影像学初诊或者筛查主要手段,但是对确诊患者短期复查评估病变范围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主要影像学检查工具之一; CT是重型和危重型的基本影像学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湖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筛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进而分析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有肺部阳性征象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肺部HRCT资料。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对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高分辨重建。两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读HRCT图像,将肺部病变分为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片影、磨玻璃片影伴实变、实变影及实性结节影五大类,根据临床信息及影像表现作出相应诊断。结果 66例患者中,仅9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单纯发热48例、发热伴咳嗽12例、发热伴咳嗽、咳痰3例、有呼吸道症状无发热2例、无发热亦无呼吸道症状1例。确诊NCP 5例,其余被排除。影像表现:肺部病变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片影、磨玻璃片影伴实变、实变影及实性结节影分别占7. 6%(5/66)、27. 3%(18/66)、48. 5%(32/66)、13. 6%(9/66)和3. 0%(2/66)。诊断意见:5例确诊为"符合NCP"的患者肺部影像表现均为磨玻璃片影,其余被诊断为"不符合NCP"18例、"不除外NCP"17例、"疑似NCP"15例和"高度疑似NCP"11例。结论非湖北地区NCP筛查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确诊患者影像表现典型,而部分排除病例存在NCP类似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肺间质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特征分析及CT分级的初步探索,探讨CT分级对评估肺间质性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诊断为肺间质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并根据CT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0。所有病例进行HR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胸部CT的影像表现有磨玻璃样改变、肺实变、小叶间隔增厚、细网格状影、网格状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影、条索状影、结节影、胸膜增厚等,其中:磨玻璃影(23例),实变影(11例),小叶间隔增厚(37例),网格状影(21例),蜂窝影(13例)。CT分级:轻度(6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结论:通过对肺间质性疾病患者CT征象的分析与分级,对临床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向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输入性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毒核酸检查阳性的1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主要观察病变的数量、分布、形态、密度、边界、纵隔及胸膜等情况。结果11例有疫区接触史,1例不详;10例有发热,9例有咳嗽;10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正常,7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10例嗜酸性粒细胞减低,2例C反应蛋白升高,3例血清淀粉样蛋白升高。CT分布特征:12例均为多发病灶,3例累及单个肺叶,3例累及两个肺叶,6例累及多个肺叶;肺下叶累及为主,有10例累及肺下叶;5例肺外周分布,7例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胸膜受累11例,12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增大;伴随征象为晕征1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铺路石征1例,病变内支气管壁增厚、血管增粗7例,充气支气管征3例。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低;CT分布特征以肺下叶外周多发磨玻璃样影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COVID-19)肺炎与肿瘤放化疗所致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caused by chemoradiotherapy,IP-CRT)的不同时期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院区2020年1—3月确诊的73例COVID-19感染患者(COVID-19组)及肿瘤院区2019年12月—2020年3月收治的44例IP-CRT(IP-CRT组)的动态胸部CT资料,评估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主要征象及伴随征象。结果:①初次阳性胸部CT检查分析显示,两组均以多发、双肺、多肺段受累、多形态共存及磨玻璃密度为主,且均可见条索影、细网格影、"铺路石"征、支气管改变及胸膜增厚(P0.05);COVID-19肺炎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周边区域,可伴"晕/反晕"征及血管改变,"空洞/空泡"征、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在IP-CRT更常见(P0.05)。②临床进展期COVID-19肺炎主要表现为小片状影融合成大片状、伴实变病灶、"铺路石"征;IP-CRT发生的部位和表现形式多样。③临床恢复期分析显示COVID-19肺炎可形成"树上挂网"征,随时间后延纤维化条索影可吸收;IP-CRT所致的纤维化条索影多永久存在,伴随胸腔积液量减少、淋巴结大小恢复(P0.05)。结论:胸部CT检查对COVID-19肺炎与IP-CRT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SARS恢复期胸部CT表现。方法 36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在出院后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CT扫描在发病后152~225d(平均187d)进行,分为重型组(19例)及普通型组(17例),并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影像高峰期胸部X线表现。结果 58.33%(21/36例)无阳性CT胸部表现,其中重型组42.11%(8/19例),普通型组76.47%(13/17例);重型组31.58%(6/19例)可见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21.05%(4/19例)双肺散在磨玻璃样改变,5.26%(1/19例)单肺叶局段性磨玻璃样改变,31.58%(6/19例)见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5.26%(1/19例)见胸膜下弧线影,5.26%(1/19例)见蜂窝影,5.26%(1/19例)见小支气管牵拉扩张,5.26%(1/19例)可见机化性肺炎,5.26%(1/19例)见肺大泡形成;普通型组11.76%(2/17例)见局段性磨玻璃样改变,11.76%(2/17例)见纤维索条影和/或小叶间隔增厚,5.88%(1/17例)可见机化性肺炎;重型组影像高峰期73.68%(14/19例)可见大面积肺实变及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其中64.29%(9/14例)CT复查均可见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或双肺散在磨玻璃样改变。结论 SARS恢复期大部分病例胸部CT表现恢复正常,小部分可遗留轻度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蜂窝影、机化性肺炎及肺大泡,发生率与SARS轻重分型及影像高峰期病灶轻重程度有关,并且这些表现可持续较长时间及有发展为纤维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出院后核酸复阳肺内病灶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通过3次以上胸部CT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对比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胸部CT改变。结果78%的病例近14 d去过武汉市或湖北省,22%的病例无去武汉市或湖北省史;普通型51例(94%),重型3例(6%);单叶单灶2例(3.7%),单叶多灶3例(5.6%),多叶多灶例49例(90.7%);沿胸膜下分布为主46例,沿血管束分布为主6例,沿肺叶分布2例;磨玻璃(GGO)54例,GGO伴局灶实变28例,GGO伴细网格征34例,GGO伴晕征23例,含气囊腔征3例,蜂窝征1例;血管束增粗14例,支气管增粗或扩张18例;1例伴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早期表现单发或多发斑片磨玻璃灶;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范围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或大片实变;重症期双肺多发或弥漫磨玻璃密度背景下节段或肺叶实变;转归期病灶缩小、密度不均匀减低,大部分病灶完全消失,少量形成纤维条索;6例(11.5%)在转归期出现“此消彼长”表现。47例(87%)在7~ 14 d病灶开始吸收,7例(13%)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在14 d后。46例符合临床出院标准时,出院前胸部CT仍见多发磨玻璃病灶;9例出院后7~15 d出现核酸检测复阳,2例核酸复阳出现在15 d后,但其肺内病灶较上一次CT(出院前)吸收减少,未见新增病灶。结论COVID-19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其转归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及规律,正确认识及掌握其影像学变化对其早期诊断、排查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分辩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4月确诊的COVID-19肺炎患者12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与入院后第一次HRCT影像资朴,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疾病程度分为普通型652例、重型272例、危重型328例共三组,观察比较其病变范围、累及肺叶、病灶数目、边界、密度以及毗邻结构受累情况。结果磨玻璃祥病变为COVID-19肺炎典型表现;三组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危重型患者高于重型患者,重型患者高于普通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78.66%(258/328)、45.59%(124/272)、16.26%(106/65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悲者病变双肺累及率分别为100%、91.67%、19.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普通型患者跨叶段病灶、支气管兖气征、血管束增粗征、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分别为14.29%、42.86%、38.10%、23.81%、9.52%,重型分别为63.89%、66.67%、58.33%、66.67%、33.33%,危重型分别为86.96%、100%、86.96%、100%、86.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HRCT表现较有特征性,可为临床分型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