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孙桦  刘建东  黄罡 《肝脏》2023,(5):510-512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大约一半的患者确诊时已中晚期。2007年靶向治疗开始成为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靶免联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疗效差异较大,寻找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目前尚未有达成共识的肝细胞癌免疫生物标志物,本文就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据《NEJM》2018年7月5日在线报道】题:卡博替尼治疗晚期且发生肿瘤进展的肝细胞癌(作者Abou-Alfa GK等)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细胞癌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卡博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和3,MET和AXL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这些信号通路与肝细胞癌进展和索拉非尼的耐药有关。该随机、双盲、3期临床试验旨在比较卡博替尼与安慰剂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ytokeratin 7(CK7)的表达情况以及其是否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辅助肝细胞癌的诊断。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肝癌切除的患者共47例,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K7的表达情况,并以正常人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作为阴性对照,探究CK7作为辅助肝细胞癌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意义。结果肝癌组织中CK7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正常人肝脏中基本不表达。结论 CK7在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作为生物标志物辅助肝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贺青卿  杨金镛 《山东医药》1995,35(11):33-33
为探讨雄激素受体(AR)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我们采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饱和分析法(DCC法)检测21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R,同时检测7例男性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AR。现报告并讨论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与标本采集 受检者均为男性。肝细胞癌患者21例,单纯肝硬化患者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两组病人年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58例,其中29例接受TACE联合美妥昔单抗治疗,29例只接受TACE治疗。通过导管将~(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5 ml(0.75 m Ci/kg)注射入靶血管,再进行常规TACE治疗。随访12 m,比较两者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美妥昔单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和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w复查,与治疗前比,美妥昔单抗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妥昔单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P0.05);美妥昔单抗组1 a生存率为55.17%,对照组为48.27%(Log-rank检验统计量为5.782,P=0.016);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4.83±4.10)m和(2.54±2.0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CC)是2020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大多数肝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发展为晚期癌症,尽管HCC发病率很高,但对于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案并不多,所以提高HCC患者的早期发现率非常必要。本文总结HCC中已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希望能够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由于HCC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晚期,手术切除、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治疗效果有限,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肿瘤分子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成为晚期HCC临床研究的热点,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如一线治疗的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多纳非尼以及二线治疗的瑞戈非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除了靶向治疗外,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HCC治疗中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这些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继被批准用于晚期HCC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8.
《肝脏》2020,(6)
目的 探讨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s,MPC)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复发和预后的指导价值。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石蜡标本中癌和癌旁组织的MPC1和MPC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Kaplain-Meier分析MPC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建立COX回归分析模型,对MPC1和MPC2蛋白表达水平和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MPC1和MPC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MPC1和MPC2的蛋白表达水平和临床病理学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MPC1蛋白表达水平低的肝细胞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升高(P=0.000)且总体生存时间缩短(P=0.001);MPC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复发(P=0.254)和总生存期无相关性(P=0.452)。MPC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00)和微血管侵润(P=0.017)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MPC2(P=0.230)和患者术后复发无关。结论 在肝细胞癌中MPC1和MPC2的蛋白活性下降或缺失是普遍存在的,且MPC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术后复发和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成为新的判断肝细胞癌患者临床预后、对术后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利用当前血清生物标志物诊断的肝细胞癌(HCC)通常已处于晚期阶段;在目前现有治疗方案下,HCC的5年生存率很低。因此,有必要研发高效、无创、能早期诊断HCC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治疗HCC的新策略。很多证据表明微小RNAs(miRNAs)参与HCC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检测HCC癌变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HCC的新靶标。介绍了miRNAs在HCC诊治中的应用,认为以miRNAs为基础的HCC诊治策略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应用程序性死亡-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联合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9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HBV相关性HCC患者44例,其中血清AFP水平正常者16例和升高者28例,均接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仑伐替尼抗肿瘤治疗。本组44例HCC患者治疗2~24个月,中位治疗时间为8(6,26)个月。随访24(10,36)个月。结果 本组血清AFP正常和升高组各失访2例;血清AFP正常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1.4%和28.6%,与血清AFP升高组的11.5%和23.1%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14例血清AFP正常组死亡4例,中位生存时间(mOS)为17.1(14.0,24.0)个月,血清AFP升高组死亡18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6(4.8,18.1)个月(P=0.01)。结论 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应用ICIs和TKIs联合治疗,能获得临床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血清AFP水平大幅...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应用最广泛的肝细胞癌肿瘤标志物。但是,仍存在30%~40%的血清AFP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对于此类患者需要一种新的敏感性更高的肿瘤标志物以提高对肝细胞癌的检出率。近年来,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作为一种新的血清肝细胞癌标志物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大量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GP73在肝细胞癌血清学诊断中的敏感性优于AFP,因此,GP73可作为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应答在索拉非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索拉非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48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后AFP应答水平进行分组:应答组(治疗6~8个月时,与基础AFP比较,AFP下降率>20%,n=32);无应答组(治疗6~8个月时,与基础AFP比较,AFP下降率≤20%,n=16)。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生存曲线,行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与O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期与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中均未观察到达到临床缓解的病例。AFP应答组的客观有效率(21.88%vs 0)和疾病控制率(84.38%vs 43.75%)均高于无应答组(χ2值分别为2.530、6.668,P值分别为0.112、0.010)。应答组无进展生存期(9.9个月)、总生存期(13.8个月)均高于无应答组(6.8个月、11.1...  相似文献   

13.
随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免疫检查点的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中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率。与化疗相比,对于肿瘤细胞表面PD-L1高表达的晚期NSCLC患者,抗PD-1/PD-L1治疗后生存期显著延长且不良反应较少。抗CTLA-4药物单药治疗效果有限,通常与PD-1/PD-L1药物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另外一些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依吉利单抗、替拉戈鲁单抗等在临床试验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未来在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中或许能提供帮助。对ICI在NSCL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进行展望,可以为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据《Hepatol Int》2019 年9 月报道】题:肝细胞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挑战(作者Wang L 等)大部分患者确诊肝细胞癌(HCC)时已进展至晚期,然而,现有治疗方案的疗效不尽如人意。因此晚期HCC 迫切需要全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对照和随机的方法,前瞻性地研究了特异性肿瘤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加肝动脉化疗(HAIC)联合疗法和单一CTLs疗法及单一HAIC疗法三者在治疗晚期肝细胞癌中的作用。160例诊断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经随机分为A、B和C三组。A组用CTLs加HAIC联合疗法治疗;B组予单一CTLs疗法;C组接受单一HAIC治疗。研究结果提示,联合疗法的总缓解率(完全反应+部分反应)和1、2、3年的生存率均比任何单一治疗组高(P<0.05)。因此,CTLs加HAIC联合疗法可能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病人有希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HCC)治疗策略尚未完全统一。免疫治疗,特别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是HCC新型治疗方法,可以为进展期HC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然而数据表明,只有少数HCC患者受益于这种治疗方案。目前,关于预测HCC患者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的报道甚少。回顾了HCC及其他肿瘤类型中进行研究的生物标志物,探讨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HCC效果的可能预测因素,以期寻找优化治疗人群,提高PD-1/PD-L1抑制剂治疗HCC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胆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及胆道恶性肿瘤(BT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肝胆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初诊即是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晚期HCC治疗主要依赖系统治疗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多纳非尼以及瑞格非尼、阿帕替尼和全身化疗等治疗,但效果有限。晚期BTC则主要依赖全身化疗,效果差强人意。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给晚期肝胆恶性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达攸同)相继被批准用于晚期HCC的一线治疗。以化疗为基础的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或ICI联合靶向药物等方案在晚期BTC治疗中取得进展。这些方案显著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伴随明显的、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另外,以ICI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在肝胆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治疗中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lncRNA-SChLAP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92例HCC标本及46例癌旁肝组织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SChLAP1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SChLAP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hLAP1的高表达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是否有门脉癌栓明显相关。门脉未侵犯组、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行组内比较显示,SChLAP1高表达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低表达者。SChLAP1高表达是H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子。结论 lncRNA-SChLAP1可作为评估HCC预后不良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治疗期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观察组(化疗+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和对照组(化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临床特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癌胚抗原CEA以及癌抗原125)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入组患者72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6.1%)明显高于对照组(52.8%)(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指标(包括CA125、CEA、EGFR)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A125、CEA、EGFR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P0.05)。结论接受化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添加使用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的疗效更加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是我国第三大癌症死因。近年来,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应用使得肝癌患者生存率得到提高。但受限于肿瘤异质性及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缺乏,肝细胞癌患者对治疗应答存在显著差异,而以蛋白基因组为核心的多组学研究以及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的发展,将有助于开发肝细胞癌新型临床治疗策略和精准用药疗效预测,从而逐步实现个体化的精准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