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房间隔缺损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的发病率在我国为 0 .2 4 %~ 0 .2 8%。据上海医科大学报告 ,成人先心病在住院心脏病患者中的构成比 ,在 2 0世纪 50年代、60年代和 70年代 ,分别为 2 .2 %、1 1 .6%和1 7.0 1 % ,占同期心脏疾病的第 6位、第 3位和第 3位。成人先心病患者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为未经手术治疗的自然成活者 ,另一类为经手术治疗的存活者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成人先心病患者属于前者。未经手术的成人先心病中 ,房间隔缺损 (房缺 )是常见心脏畸形之一 ,占成人先心病患者总数 1 /5~ 1 /4。成人房缺以继发孔型多见 ,占 65%~ 75% ,原发…  相似文献   

2.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大血管分隔畸形,以往国内文献资料仅报道23例。我院于1995年4月采用手术成功治疗1例。现结合文献对本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概述如下。1 发病率 国内早期文献报道本病发病率较低,随着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发展,临床报道例数逐渐增加。1979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先心病1053例,仅有1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占0.09%;1985年阜外医院报告5例,占同期先心病的0.05%(5/8895);1995年上海新华医院报告5例,占同期手术患者的0.16%,与国外报道的0.15%(23/15104)相似。本病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在国内报告的23例中,男13例,女10例。我院收治的1例为6岁女性患儿。2 分型 Richardson根据缺损部位将本病分为三型,Ⅰ型为近端型,缺损位于瓦氏窦上方,左冠状动脉开口紧邻缺损或缺损左侧,此型占54%~84%;Ⅱ型为  相似文献   

3.
<正>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5%~20%,未经手术治疗的ASD在儿童及成年人先心病中最为常见,以往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行缺损修补术,随着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2002年批准Amplatzer封堵器用于临床后,ASD封堵术已成为治疗的主流方法。目前,国外65%的病例均应用介入性封堵术治疗,使外科直视手术的数量明显下降。因此,熟悉ASD封堵术治疗技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六地市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省黄河流域和河西走廊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学研究。  方法 :省先心病调查专题组调查了甘肃省三市 (兰州市、白银市、张掖市 )、三地区 (定西地区、酒泉地区、金昌地区 ) 2~ 19岁儿童、青少年共 115 5 35名 ,普查率为 96 .2 %。  结果 :查出先心病患者 6 6 0例。总患病率为 5 .71‰。其中 2~ 5岁者患病率显著高于 6~ 19岁者 (P<0 .0 1) ;筛查出36个高发家系 ,家族患病率为 142 .40‰。  结论 :河西走廊先心病发病率高于黄河流域。高原地区先心病患儿在学龄前形成重度肺动脉高压而夭折率偏高。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国外发病率为3.2‰~8‰,我国每年大约有15~20万新生儿患病,新生儿发病率约占1.51‰~13.7‰。大多数先心病为简单畸形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超声心动图可满足诊断需要。先心病复杂或复合畸形大约占先心病15%。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复杂先心病亦能够通过外科手术实施根治或姑息性治疗。但是,诊断是治疗的基础,术前准确的诊断在先心病治疗及预后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个月~7岁;其中单个肌部室间隔缺损7例,多发室间隔缺损2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5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房间隔缺损6例,主动脉缩窄3例.合并心脏畸形均同期手术纠治.结果 死亡2例,死亡率6.9%.术后随访3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3例,无封堵器偏移、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心内直视下镶嵌治疗肌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6‰~9‰,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根据我国年出生活婴1千8百万计算,每年新发先心病约10~15万,现存先心病患儿(者)约200万.  相似文献   

8.
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16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66例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选择性地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等患者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1例2次开胸止血,余均顺利出院。术后出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减少。结论:对先心病采用右腋下直切口,手术失血少、损伤轻、术后恢复快、切口隐蔽并美观。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2月应用美国AGA公司的双盘片形镍钛合金封堵器成功封堵了房间隔缺损 (房缺 )直径 15~ 36mm的患者 11例 ,随访 1~ 2 1个月 ,无并发症。1.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性 3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46 (平均 2 5 .3)岁。术前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其中 1例于 5年前曾在外院行直视下手术修补术。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房缺孔直径为 12~ 2 8(18.5± 6 .1)mm ,伴右心室、右心房增大 5例。心电图大致正常 9例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0.
喻本桐  尹邦良 《山东医药》2003,43(30):27-28
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合并肺动脉高压 ( PH)是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的难题之一[1] 。本文在先心病伴中、重度 PH患者术后予以小剂量 NO吸入治疗 ,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和氧合变化 ,以评价 NO对合并 PH先心病患者肺氧合的效应 ,并为其术后过渡期治疗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先心病合并中度或重度 PH(中度 :肺动脉收缩压 /体循环收缩压为 0 .45~ 0 .75 ;重度 :肺动脉收缩压 /体动脉收缩压 >0 .75 )患者 39例 ,随机分为两组 :1治疗组 2 9例 ,其中男 1 7例、女 1 2例 ,年龄 4个月至 36岁。室间隔缺损 1 1例 ,房…  相似文献   

11.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复成人房间隔缺损18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 181例 16岁以上成人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 ,探讨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其中男 5 5例 ,女 12 6例 ,年龄 16~ 6 2岁 ;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 18例 ,三尖瓣关闭不全2 0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12例 ,左上腔静脉 18例 ;补片修补房缺者 112例 ,其余病例均直接缝合修复 ,合并心内畸形均同期矫治。结果 :手术后早期二次开胸止血 3例 ;切口脂肪液化 2例 ,心包积液 3例 ,心律失常 12例 ,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成人房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一旦明确手术适应症 ,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作为安全可靠的方法应用于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外科治疗的结果和经验。方法 对 6 0例 1岁以下婴儿室缺伴肺高压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年龄 2~ 11个月 ,平均 (6 2 3± 2 6 0 )个月 ,体重 3~ 10kg,平均 (5 5 0± 1 2 6 )kg。术前中度以上肺高压 5 3例 (88 8% )。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3例 (5 % ) ,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急性心包填塞。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危象 ,术后出血和肺部感染。结论 婴儿室缺伴肺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前、术后支持疗法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 ,术后注意呼吸、循环监测 ,加强呼吸道管理 ,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病率为7‰~8‰,新生儿每年患病约有12万~15万~[1]。过去开胸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随着介入治疗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临床中逐渐普及,成为不同种类先心病的常用治疗方式。目前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术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总体临床效果较满意。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不高,但有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有资料表明其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7%,据此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名患先心病的新生儿出生,其中室间隔缺损的发病率约为20%。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约为15%,房间隔缺损的发病率约为12%,肺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约为10%。以往外科开胸手术是治疗这些先心病的唯一手段,但是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内科介入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治疗上述先心病等的重要治疗方法,并在世界上广泛开展。现简要综述。1 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在先心病中占15%左右,尤以早产儿多见,女性比男性高3  相似文献   

15.
孙金辉  刘景 《山东医药》2002,42(23):41-41
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出现危重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 ,如不及时手术治疗 ,将危及患儿生命。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对 8例婴儿室间隔缺损 (VSD)进行了急症手术 ,均痊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8例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1~ 12个月 ,平均 (6 .5± 3.2 )个月 ;体重 4~ 10 kg。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4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1例。均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本组术前均存在肺炎、心力衰竭 ,经儿科治疗 3~ 7天无效。 8例均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动脉压与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选择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138例,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8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56例(外科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介入组82例中2例封堵失败,手术成功率97.6%.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14.6%.手术时间(30.18±18.24) min,术后住院时间(6.88±0.35)天,住院费用(3.01±0.11)万元.外科组56例微创封堵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88%,7例术中封堵失败转常规开胸手术,发生并发症29例,并发症发生率51.8%,手术时间(79.87±23.58)min,术后住院时间(6.72±1.05)天,住院费用(3.26±0.23)万元.随访2~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不用输血.外科微创封堵无需照射放射线,可在术中随时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1997~ 2 0 0 1年 ,我们对 92 6例室间隔缺损 (下称室缺 )患者行手术治疗 ,手术中发现干下型室缺 93例 ,现对其治疗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5 3例 ,女 40例 ;年龄 2~ 2 7岁 ,平均 6岁 2个月 ;体重 1 0 .5~ 6 2 kg,平均 2 2 .8kg。均为查体或患上感诊治时发现心脏杂音 ,入院时多无症状。 2 3例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及 (或 )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术前有心悸、气促等症状。心功能 级 86例 , 级 1 8例 , 级 5例 ;鸡胸 3 9例。均在胸骨左缘第 3、4肋间扪及收缩期震颤 ,闻及 ~ 级全收缩期杂音 ,肺动脉第二心…  相似文献   

18.
唐氏综合征的先天性心脏缺损(CHD)的发病率为40%,死亡率为35%。目前采用外科治疗如体外循环进行手术,可降低术中死亡率。 方法 收集100例心外科手术治疗的唐氏综合征患儿。其中92例行完全纠正术,8例行姑息手术;年龄从1.5~180个月(平均31.1月龄);体重从2.3~58kg(平均9.1kg);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收治的 2 1例房室隔缺损 (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 ,以此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全面认识 ,达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的目的。1 临床资料对象 :我院 1 980~ 2 0 0 0年收治的 2 60 0余例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住院患儿中有 2 1例为AVSD( 0 .81 % ) ,男 1 2例 ,女 9例 ,年龄 2h~ 1 1岁 (平均40 .66个月 ) ,其中部分性AVSD 1 0例 ( 4 7.6% ) ,平均年龄 6.1岁 ,完全性AVSD 1 1例 ( 5 2 .4% ) ,平均年龄 4.37个月 (其中 1 0例 <1 0个月 )。临床表现 :2 1例AVSD中部分性AVSD患儿均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就诊 ,完全性AVS…  相似文献   

20.
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8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 回顾总结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89例婴儿VSD并PH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组患儿年龄42 d至12个月(平均7.2个月),体重3.1~9.7 kg(平均6.4 kg),其中轻度PH 28例、中度PH 42例、重度PH 19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1期矫治术.结果 全组围术期死亡1例,重要并发症6例.结论 对于反复肺炎、心衰伴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