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阴阳自和”中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提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现  相似文献   

2.
“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揭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展诊“自和”、用“自和”、助“自和”、调“自和”的诊治方法,确立“调其阴阳之所自,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治则。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将人之阴阳划分为六部,分称三阴三阳。六经病各有其欲解时。从洛书的研究中发现,六经病欲解时刻与之有着密切联系。洛书用数字代表了一个周期的阴阳胜负消长,放在一日中就是一个昼夜的阴阳循环。六经欲解时刻,按照其中位时,排列在洛书九宫图上,发现其与洛书术数存在着密切关联。按少阳、太阳、阳明(即一阳、三阳、二阳)对应欲解中位时刻为卯时、酉时、午时;而少阴、太阴、厥阴(即二阴、三阴、一阴)对应欲解中位时刻为丑时、子时、寅时。六经病欲解时,均按阴阳的多少有序排列,且与阳数阴数的大小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另外三阴三阴欲解时刻在一日分布上是有差异的,其差异的产生,应该与人体昼夜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治未病"思想已深入人心,医者患者都在寻求"治未病"的方法。本文从疾病诊疗的治其未发、欲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四个方面浅谈小儿推拿在"治未病"的应用,为现代儿科"治未病"方面提供一种纯天然的诊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李伟杰  梁润英 《中医学报》2019,34(12):2516-2520
"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具有规范、系统、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优势。骨质疏松症是当今世界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普遍存在的医疗和健康问题,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完全可以把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于该病防治的始终。①未病先防,摄生保健:固肾、健脾、养肝;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对处于微而未显"欲病"期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要秉承"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传,病盛防危:对既病期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既要个体化精准治疗,又要防止其传变,减少并发症,阻止危重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致死率;④新愈防复,久愈调理:积极采取巩固治疗,促进脏腑功能恢复,不仅要防复,更应该注意调理,确保机体康复,以期邪尽病愈、病不复发。  相似文献   

6.
基于阴阳气化的思维,以六经之气升降气机为角度,从"欲解"时态探析《伤寒论》阴阳六经病证的升降病机演变及证治方药。文章先从元气与阴阳之气、阴阳之气与升降制化、升降失常与阴阳六气之病证、阴阳升降与六经欲解"时"关联等方面对元气升降与阴阳气化六经进行辨析,再从升降失常角度具体论述三阳三阴(六经)病病机及证治方药。以期从阴阳升降气化的传统理论思维去统观与认识六经病脉证辨治,有助继承气化理论,贯通中医经典,灵活运用经方,对于临床辨治思维水平有提升意义。  相似文献   

7.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应用于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  相似文献   

8.
"和法"即用升、降、收、散的药物,调节少阳或厥阴阴阳交接的枢转作用,使机体脏腑关系协调,气血流畅,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和少阳法"及"和厥阴法",其实质是针对枢机为病而设的一种治法,故在临床上不能不辨病机随意运用。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有和少阳之小柴胡汤、和厥阴之乌梅丸、和少阳厥阴之四逆散,此三方枢机病位特殊,用药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并不等于"和法"。"和法"的临床应用一定要符合枢机为病的病机特点,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9.
从时间生物医学角度,初步探讨了“六经病欲解时”的科学性和产生机理。认为“六经病欲解时”的产生是由于体内存在的昼夜阴阳消长节律和六经病不同的病位、病势和病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临床上有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诱导人体被扰乱的各种节律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中所涉及的范围就有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所以,医学有2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从根本意义上讲,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故而医学关注方向也从"已病人群"的"疾病医学"逐渐向‘"未病人群"的"健康医学"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与中医的"治未病"相一致。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中医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方式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亚健康,《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对于虚劳阴阳同病的病证,既有以薯蓣丸为代表的阴阳双补法,又有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代表的调和阴阳法,在教学及临床中都需明析二者的区别。方法从阴阳的功能状态及物质数量两个方面对"阴阳双补"与"调和阴阳"治法进行对比辨析,同时明晰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明确了"阴阳双补"与"调和阴阳"的区别以及临床应用要点。结论对于虚劳病"阴阳双补"与"调和阴阳"治法辨析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仲景学说中阴阳同治的理论,也能提高教学的准确性及指导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准确地诊断及用药。  相似文献   

13.
许琛珂  贾成祥 《中医学报》2020,35(6):1158-1161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观念,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故"中和"观念与中医学更是水乳交融,互补互用。《伤寒论》的精髓和创造性发明在于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就是把病证按病性分为阴阳,按病位可分表里(包括半表半里)。故"经方"所论亦无外乎"阴阳""表里"和"半表半里"3个层面,所体现的"中和"理念相应为"调和阴阳""表里双解"与"和解少阳"。《伤寒论》中提到的"和",并不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提出的,主要是指机体生理机能的和谐、平和,或者是指使处于病理状态的机体恢复到协调、和谐的生理状态这一治疗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采取各种养生保健和防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在"未病"、"欲病"、"已病"、"愈后"四个阶段,应用"治未病"理论积极干预,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医家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阴阳和,故能有子"的注释,探析其深层含义。认为"阴阳和"是指男女气血的调和,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阴阳和合";男女夫妻双方的气血调和,是达到正常生育年龄时能够怀孕生子的必要条件;而男女夫妻的气血失和是发生不孕不育症的基本病机;以"阴阳和,故能有子"为临床指导思想,采用气血辨治方法治疗不孕不育症具有较好疗效;逍遥散作为调和气血的经典方剂,恰合这一病机,可广泛用于治疗不孕不育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拓展“六经病欲解时”和“升降相因”理论在咳嗽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临床5则医案,阐明“六经病欲解时”与“升降相因”理论在咳嗽病中的运用思路与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则医案均具有反复出现的时间性特征,表现为一个或者数个时段症状突出,符合“欲解时”理论。六经传变有三阳传变、三阴递进的特点,太阴、少阴、厥阴及少阳四经在时辰上有重叠,需仔细鉴别。阴阳气消长变化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是咳嗽的基本病机,例如少阳病欲解时案肝火冲逆犯肺,以小柴胡汤合从龙汤疏利少阳、降逆平肝;厥阴病欲解时案厥阴风动,以乌梅丸缓肝调中、敛肺止咳;太阳病欲解时案肺气郁闭,予麻黄汤开宣肺气;少阳、阳明欲解时案三焦气机失调,蕴为痰湿,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通利三焦,药后腹泻数次,肺气得降;少阴、厥阴病欲解时案阴虚火旺,予连梅饮加减养阴清热、肃肺止咳。“六经病欲解时”与“升降相因”理论的基础是阴阳气之升降,结合两者治疗咳嗽病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结论]洞悉六经病欲解时之象,调节阴阳气之升降于六经当旺之时,在辨治咳嗽中屡获良效。该理论为判断疾病的传变、拟定治则以及给药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之条文除对六经病的脉证方治加以具体论述之外,也有少数是谈辨证论治原则的。如第58条的“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就概括了愈病机理,提示了治病的根本法则。鉴于前贤对该条多以误治或自愈为释,未能彰明其全部精义,故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阴阳自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世讷教授于1996年第3期《山东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一文,对“阴阳自和”理论作了充分探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界人士的关注。笔者认为,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对促进阴阳学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1“阴阳自...  相似文献   

20.
郭晓黎 《西部医学》2013,44(2):47-47
<正>《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首次提到百合病,原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根据其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衰弱非常相似。笔者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对百合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浅析如下。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