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中医药》2017,(6):70-72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由后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引起以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易致急性脑血管疾病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中风"等范畴。虚在眩晕病因病机中具有重要作用,历代医家从虚论治收效显著。笔者研读  相似文献   

2.
卞尧尧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92-3093
《内经》言三焦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三焦多有阐述,以探讨三焦"形质"为众。中医基础理论构建过程中受"象"思维的影响颇深,以"象"思维去探讨三焦,结合三焦"象"的多层次性,思考三焦之"形"。结合《伤寒论》"少阳为枢"的理论,从"枢"的角度分析三焦功能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三焦。  相似文献   

3.
肝阳虚与眩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阳虚一证,历代医家论述不多,且眩晕从肝阳虚论治者亦属少见。笔者根据临床治验体会,认为肝阳虚一证确有其病理基础,兹仅就拙见略述之。二、肝阳的生理和病理肝为五脏之一,属厥阴,中见少阳之化,《灵枢》所谓“肝为阴中之少阳”。少阳为初生之阳,主持生发之气,应春气而配  相似文献   

4.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别从三焦与肺经络气血相通、三焦少阳调节肺之气化、三焦相火温养固护肺脏、三焦失调引发肺失宣降以及从三焦治肺病证临证探讨五方面概括三焦论治肺病证的理论基础。提示若三焦功能失调,会导致肺病证的发生,应考虑从通畅三焦角度论治肺病证,以确保肺病证的有效诊治。  相似文献   

6.
孙莉  韩琦  刘寅  项颗 《吉林中医药》2020,40(3):312-314
历代医家将眩晕病的病因责之于风、火、痰、虚、瘀及外感六淫等,并将其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从风论治、从痰论治、从火论治等多种学术流派。尽管中医古籍中尚未明确记载眩晕病从神论治理论,但诸医家在遣方用药中已有所体现。围绕眩晕病"病位在心脑、从神论治"的新假说进行挖掘和整理,进一步阐述眩晕病的病机和治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少阳主骨"出自<灵枢·经脉>.手足少阳经的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关节,少阳胆、三焦在脏腑功能上与骨也有着密切联系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偏于骨之体,少阳为枢,流通畅迭,不郁不结,主骨之用.通过阐释少阳胆与三焦及其所属经脉与骨的联系,以及现代医家对此的认识,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治疗骨疾病方面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列为脏腑之一。自《难经》倡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历代医家对其看法不一,争论至今,对其认识,尚未统一。我们通过专题学习,领会到:①三焦之论,有狭义广义之分;②三焦之辨,有上下浅深之别;③三焦为手少阳之经,胰为手少阳之腑;④三消之证,在于胰腺功能之  相似文献   

9.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列为脏腑之一。自《难经》倡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历代医家对其看法不一,争论至今,对其认识,尚未统一。通过专题学习,领会到:①三焦之论,有狭义广义之分;②三焦之辨,有上下浅深之别;③三焦为手少阳之经,胰为手少阳之腑;④三消之证,在于胰腺功能之失常。  相似文献   

10.
试论癫痫发病与少阳枢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阳为表里、阴阳之枢机,少阳之腑——胆、三焦的功能失调可致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癫痫发病,而见"阴阳往来,休作有时"的特点。所以,少阳枢机不利是癫痫发病的病机基础。故可从少阳论治癫痫,临床以柴胡剂加减化裁常可取得不错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焦转转  白广龙  王中琳 《河南中医》2014,(11):2101-2101
王中琳教授提倡从少阳论治外感性眩晕,认为外邪侵袭郁遏少阳之气,致少阳枢机不利是外感性眩晕的基本病机,痰、火为其病理因素,临证以小柴胡汤合泽泻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黄文政教授在治疗肾脏病方面非常注重疏利少阳。在中医"少阳主枢"、"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为肾脏疾病的关键病机。黄教授将少阳三焦这种整体疏导调节作用称之为"三焦网络调节机能":心之行血,肝之疏泄,肺之敷布,脾之运化,肾之蒸腾气化,正常水液代谢,血液运行无不依赖少阳三焦这种网络调节机能,若少阳三焦枢机不利,则气化功能受阻,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输布、排泄不利,清浊不分,水液潴留,精微物质外泄,血运迟缓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在治疗中应重点发挥少阳三焦的整体疏导调节作用,通过疏利少阳三焦,使气机得以枢转,脏腑功能得以协调,从而恢复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5):926-928
骨关节炎为中医骨伤科常见病,历代医家多从内外因两方面着手治疗,马勇教授发现骨关节炎中医辨证中亦有少阳失和一型,并主张整体上从"少阳"论治骨关节炎,获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张皞珺 《四川中医》2007,25(1):26-27
呃逆、呕吐之病机均为胃气上逆,临证多从中焦论治。然而,纵观历代医家所论,认为呃逆、呕吐从三焦辨治更为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15.
沈波  杨鸫祥 《国医论坛》2022,37(3):14-16
“少阳主骨”出自《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已形成一套防治骨病的中医理论体系。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以全身骨量减少、骨内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属“骨痿”“骨痹”“骨繇”等中医骨病范畴,但现代医家罕有从少阳论治者。文章整理总结“少阳主骨”的涵义及少阳与OP的联系,探究从少阳论治OP的机理,是“少阳主骨”理论的传承应用,对指导OP的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焦是人体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全身水液代谢,排出五脏浊气,此功能又称三焦气化。气化功能失司,则气液运行无章,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基于三焦气化理论,临床论治皮肤病可辨证施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通利三焦水道,三仁汤分消走泄、清利三焦湿热,小柴胡汤辛开苦降、条达少阳枢机。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金实不鸣历代医家多从风寒伤肺、闭阻喉窍论治,然临床观察湿热郁阻三焦亦可致金实不鸣。认为当从清利湿热,宣畅三焦以开音论治。  相似文献   

18.
陈潮祖教授论心包与少阳三焦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有十二正经,而与之相合却一直言为五脏六脏;少阳三焦是否具有形质,这两大问题一直是中医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陈潮祖教授近十余年潜心研究心包及少阳三焦问题,从理论沿革、功能、病变规律、治法规律等方面阐释心包及少阳三焦的实质,提出心包实质为大脑之膜,归属一脏;少阳三焦乃由膜腠组成的有形有质之腑等创新性论说,尤为可贵的是将少阳三焦的理论实质落实到具体的病理改变和治疗上,从流通的气血津液及固定的筋膜组织两方面论述少阳三焦的病变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为临床辨治少阳三焦疾病提供了有力依据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发《金匮》论治眩晕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中有关眩晕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眩晕诊治中对《金匮》之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金匮》多从"痰""虚"两方面对眩晕的诊治进行认识。后世医家对《金匮》论治眩晕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结论:《金匮》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87-1487
石门穴是任脉上手少阳三焦经之募穴 ,历代医家传为禁针之处 ,针之无子。通过文献整理研究 ,对石门穴的腧穴特性 ,禁忌 ,古今应用 ,现代解剖结构、应用及适应症等 ,从古今两方面 ,对石门穴的应用及相关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研讨 ,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