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霓鹏  符文彬  赵晶  尹格 《新中医》2011,(12):164-165
四花穴即膈俞、胆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N线上,都是背俞穴,临床上常配合一起使用而得名。四花穴首载于《崔氏别录》,后《医学入门》称之为崔氏四花。《针灸聚英》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明确指出“四花乃膈俞、胆俞”,并引《难经》曰:“血会膈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麦粒灸四花穴联合局部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在膈俞、胆俞(四花穴)行麦粒灸法,配合患侧面部穴位行电针及麦粒灸。结果:治愈2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结论:麦粒灸四花穴联合局部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 算法探索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提取纳入文献相关信息,建立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 算法分析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83篇,拆分灸法腧穴处方96个,涉及腧穴41个,特定穴28个,腧穴应用总频次395次,应用温和灸、温针灸、隔药灸等灸法10项。灸法治疗CFS的核心腧穴为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脾俞、肾俞、心俞、肝俞、肺俞。腧穴处方具有以补虚为主,注重应用特定穴,腧穴归属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腧穴分布以背部和胸腹部为主的特点。其中,“神阙”是应用最多的单穴处方;“关元+气海”、“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肝俞+心俞+肺俞”为多穴处方中的核心处方,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进行加减配伍。结论:通过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对灸法治疗CFS选穴规律进行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四关的临床运用已有不少论述,但将“四关”与“四化”结合起来运用的功能分析则很少涉及。笔者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四关与四花相伍具有调理气机之功能,现述于下:“四关”即合谷与太冲之合称,《针灸大成》把“四关”列为奇穴,“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四花”首载于《针灸聚英》即胆俞与膈俞的合称,亦为奇穴。“四  相似文献   

5.
肺俞、膏肓俞、四花穴灸治肺痿(肺纤维化)沿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针灸介入难治疾病肺痿(肺纤维化)治疗的可行性,为针灸特别是灸法介入该病的治疗提供扎实的历史文献基础与中医理论支持.方法:搜集自汉至清历代对肺俞、膏肓俞、四花穴灸治肺痿(肺纤维化)或相应证候的报道,采用思辨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系统归纳法追溯其历史沿革,加以整理、分类、序列、简评、综述,把握其主要的方法学精髓.结论:以上诸穴灸治肺痿(肺纤维化)由来已久,疗效确切,应继续深入研究,探索灸法介入肺纤维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膈俞穴是临床常用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该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同时也是“四花穴”之一,是治疗血症的要穴。“血会膈俞”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府会太仓……血会鬲俞。”此后历代便以此为“经典论据”,医家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症。近年来,笔者应用此穴颇有所得,兹举数例,供同道参考。[例1] 孙××,男,48岁,1988年5月19日诊。  相似文献   

7.
论俞穴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10):1189-1201+1216
俞穴为针灸学的立足之本,要说明白针灸之理,必先明俞穴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发掘《黄帝内经》有关俞穴分类、分布、结构的论述,提炼出“奇正论”“节交论”“关机论”三论,指出俞穴按有无固定位置分为“经俞”和“奇俞”两大类,经俞又分为脉俞、骨空、气穴、募穴四类;俞穴分布总规律是在“节之交”,俞穴特别是大俞要穴分布的密度与关节大小及其功能的复杂度呈正比;俞穴是一内有“机”外有“关”的立体结构,其“机”在脉会中,而“脉会”可探寻可考量。另就经俞与奇俞的关系、经俞不同状态的意义,以及俞穴研究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提出未来俞穴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守正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痨瘵"的著名穴位之一。通过文献考证发现,"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原出于唐代崔知悌所著《骨蒸病灸方》,《外台秘要》辑录其中内容,且为现存记载该穴最早的医学著作;"四花"穴最初以折绳测量法取穴,《针灸聚英》将其定位在"膈俞、胆俞",今人多以后法取穴;其主治已从最初的"骨蒸"发展至肺系疾病、痤疮、妇女绝经后潮热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腹泻文献,探索其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以针灸、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腹泻、泄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上检索近11年来针灸治疗腹泻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1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经分析天枢、足三里应用频次最高,配穴以大肠的募穴天枢与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所组成的俞募配穴,胃经合穴足三里与大肠募穴天枢所组成的合募配穴,大肠的募穴天枢,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所组成的合募俞配穴最为常见,治疗方法以温针灸、灸法、电针疗法最为常见。结论:温针灸和灸法是治疗腹泻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合募俞配穴为治疗腹泻的常见配穴方法;天枢、足三里是治疗腹泻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可作为针灸治疗腹泻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0.
肺俞穴的古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之一,其定位为正坐或俯卧,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采用刺灸法向脊柱方向斜刺1.0~1.2寸为宜。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肺俞穴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及与气有关的疾病。通过临床大量的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对肺俞穴的研究有利于临床针灸治疗选穴的准确性和客观化,更有助于针灸的经穴——脏腑效应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特定穴是指全身俞穴中部份具有特殊作用的俞穴。历代针灸医家十分重视特定穴,并为临床所常用。特定穴包括“五输穴”、“俞、募穴”、“原、络穴”、“八会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等。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一般俞穴比较,具有相对特异性。它们在十四经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十四经穴中的重点穴、代表穴、特效穴、常用穴。本文就特定穴的使用方法作以下介绍。(一)取穴原则根据各条经脉和特定穴主治要点,在辨证  相似文献   

12.
7.虚证涉及虚证的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依次如下:关元27、足三里25、膏肓俞18、气海18、肾俞16、神阙12、四花患门12、肺俞11、太冲11、中脘11、内关9、章门9、石门8、大椎8、天枢7、心俞7(7次以下从略)。综上穴次,可以发现取穴有以下规律。(1)多取背俞穴 《素问·长刺节论》曰:“迫脏刺背,背俞也”。《类经·卷七》曰:“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谓五脏之俞”。从现代医学来讲,刺激了背俞穴处的神经感受器,可以影响相应节段的内脏神经,激发其功能,起到补虚作用。故背俞穴的被载次数居全身各部之首位,达152穴次之多。若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治疗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的较佳疗法。方法:23例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采用针刺背俞穴结合透灸法治疗,穴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太冲,留针加透灸40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 d,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结果:痊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21/23);PSQ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结合透灸法治疗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老锦雄教授在临床上主张针灸并用,重视灸法,从阴阳气血论治,以"温阳扶正"为法,整体应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采用温针灸直刺的方法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验古创新,自成一套以背俞穴温针灸为主的针灸临床治疗技术,并将"背俞穴温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15.
“类胃俞穴”和胃俞穴对胃脘痛镇痛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0例胃脘痛患者进行了电针“类胃俞穴”和胃俞穴镇痛作用比较,结果显示,电针刺激“类胃俞穴”镇痛效果优于电针刺激胃俞穴,其机理可能与内脏牵涉痛有关。  相似文献   

16.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直接灸四花穴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TP化疗方案,观察组化疗同时采用直接灸四花穴(膈俞穴、胆俞穴)。结果: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体力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体力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小(P0.01);治疗后两组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观察组增加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直接灸四花穴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灸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主穴取百会、神门、三阴交.配穴取印堂、安眠、中脉、照海、内关、厥阴俞、心俞、脾俞、胃俞、胆俞.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主穴用艾条悬灸,配穴常规针刺;对照组主穴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印堂、安眠、申脉、照海.配穴取厥阴俞、心俞、脾俞、胃俞、胆俞.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从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改变、疗效、疗程三方面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睡眠质量指数(PSQI)改变、疗效、疗程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配合灸法治疗失眠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一、何谓“背俞”?“背俞”是位于脊背两侧的一些特定经穴。其中主要的、也是最早在书籍中出现的是五藏之俞,随后是六府之俞,以及凡以“俞”字命名的背部经穴。即当脊背第一侧线——从中线起数则称“第二行”,当足太肠膀胱经循行部分的全部孔穴。其“第三行”也是足太肠膀胱经,孔穴虽然不以“俞”字命名,但跟“第二行”的“俞”穴,在命意上  相似文献   

20.
盛燮荪  杭宇飞 《陕西中医》2000,21(5):233-234
<正>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中,载录了大量针灸学内容,举凡腧穴考正,奇穴罗遗,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经验,以及灸法之操作等糜不俱备而为后世师法。其中对于背俞的应用,补前人所未备,尤具特色,兹不揣简陋,浅析如下。 1 取背俞穴治脏腑诸疾,因症配穴 背俞穴的最早记载,首见于《灵枢·背俞》篇,惟但言五脏俞在背部的部位,及宜灸不宜刺之说,并无详述各俞穴的主治病症。《素问·风论》篇虽有“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