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活动异常率和特征及其与出血部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197例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发病24h内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其相应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出血部位心电图异常率,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心电图异常类型。结果 166例(84.2%)出现一个或以上类型的心电图异常。最常见的为心肌复极异常(ST-T改变,U波改变63.9%)、左心室肥大(24.3%)。脑干出血心电图异常率最高(100%)。ST-T-U波改变,Q-T间期延长、异常Q波、异常J波、QRS电交替以及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等诸多方面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类型中以心肌复极异常、左心室肥大改变为主,出现Q-T间期延长、异常J波、QRS电交替以及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预后较差,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有不少疾病可致 Q-T 间期延长,Q-T 延长表示心室复极延迟,心室复极延迟致使心肌易损期延长,这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 Q-T 间期的产生基础以及 Q-T 间期延长的机制和原因,对于判断某些疾病的演变过程及预后,以及决定治疗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Q-T 间期的组成Q-T 间期是自心电图的 QRS 波群开始到 T 波终点的时间间隔。Q-T 间期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APD)是一致的,它代表一次心动周期中全部心室肌完成除极和复极所需的时间,此时正处  相似文献   

3.
在心电图学中对于 T 波的产生了解得尚不够,大致知道 T 波的形成与心肌代谢的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而 T 波容易受各种生理、病理、物理、神经体液及药物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临床心电图实际工作中偶见巨大倒置的 T 波,T 波所占的面积比 QRS 波大得多,Q—T间期延长,其延长的原因是由于 T 波宽大所致,Q-T 比值增大(Q-T 比值=实测 Q-T/0.4((R-R)~(1/2))×100%)这样奇异形状的 T 波称之为巨 T 倒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人参总皂苷和西洋参总皂苷对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多道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记录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模型的动态心电图QRS时程、Q-T间期、T波幅度、心率(HR)的变化,统计各心律失常发生率、存活时间、死亡率及心律失常评分.结果 给予蟾酥后小鼠心电图发生显著改变,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甲苷明显抑制QRS时程的增宽及T波幅度的加大;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延长存活时间.人参总皂苷显著抑制QRS时程增宽、T波幅度的加大;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延长存活时间.西洋参总皂苷组与模型组相比,显著抑制Q-T间期延长及T波幅度加大.结论 黄芪甲苷、人参总皂苷对蟾酥致小鼠心律失常有一定保护作用,而西洋参总皂苷对该模型保护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5.
龙艳丽 《当代医学》2010,16(36):43-44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电图的改变、原因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共70例(87.5%),包括单纯心律失常48例,伴ST改变11例,伴T波低平5例,伴T波倒置3例,伴Q-T间期延长3例;ST改变14例(17.5%);T波低平7例(8.75%);T波倒置6例(7.5%);Q-T间期延长5例(6.2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少部分病例可有ST-T改变及Q-T间期延长;心电图改变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心电图诊断低钾血症的应用与心电图表现。方法:选择行低钾血症治疗的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各68例进行研究,所有参与人员均行血清钾以及心电图检测,观察两组心电图出现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度、重度患者心电图特征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T波低平或者倒置、U波明显、Q-T间期延迟、T-U融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率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在轻度、中度、重度低钾血症患者中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随患者低钾血症程度加重而延长。结论:心电图诊断在低钾血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心电图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延长,U波明显等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7.
典型肾功能不全心电图表现为:(1)高钾血症引起的高尖T波,QRS波群增宽,房室传导阻滞;(2)低钙血症引起的Q-T间期延长;(3)心内膜炎引起的T波倒置及S-T段升高。 本文作者对急性肾功不全伴有高钾血症出现高尖T波及其他变化的特殊意义进行了研究。观察26例急性肾功不全病人,这些病人的每天尿量均在500毫升以下。在透析治疗前检查心电。  相似文献   

8.
患男 ,30岁。因饥饿寒冷昏迷 1 0 h急诊入院。体检 :T32℃ (腋下 ) ,P4 1次 / min,BP8/ 6 k Pa( 6 0 / 4 5 mm Hg)。神志不清 ,全身皮肤冰凉 ,唇及手脚发绀。心率 4 0次 / min,律齐 ,未闻及杂音。两肺无特殊。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频率 4 0次 / min,P-R间期 0 .1 6 s,QRS波群与 ST段连接处可见明显 J波 ,T波倒置 ,Q-T延长达 0 .6 8s。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动过缓 ,明显 J波 ,T波倒置 ,Q-T间期延长。 1 0 min后心电监测示心室颤动 ,经抢救无效死亡。讨 论  J波是指 QRS波群与 ST段的连接点 ( J点 )上移 ,并形成特殊的驼峰样或圆…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与其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机、测量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选用QRS波群和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同一导联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每个患者测量导联不少于6个,计算Q-Td及Q-Tcd。结果:14例透析前Q-Td、Q-Tcd在正常范围内的血透患者透析后Q-Td、Q-Tcd变化较透析前略有增加,但透析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8例透析前Q-Td.Q-Tcd就已延长,透析结束后,除3例缩小外,其余15例均明显延长,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Td、Q-Tcd正常组透析过程及透析后,出现心律失常概率明显低于透析前Q-T间期延长组病人,测定透析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可以预测心律失常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邓建琼 《海南医学》2007,18(9):118-118,135
生物体内的多种生命现象都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的特征,健康人体表心电图测量指标的昼夜节律变化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国内外学者已先后报道了心率,Q-T间期、Q-T离散度、P波时限,P波面积以及P-R间期等测量指标的昼夜节律,但未见QRS波群振幅节律变化的相关报道,本文对此指标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振幅昼夜节律变化及其与心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介绍 病例:患者男性,47岁,主诉:劳累后心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变化为1.2~1.4 s之间(相当于心率43~50 次/min)P-R间期为0.16 s,Q-T间期为0.42 s,QRS波群呈两种不同形态,其前有相关P波,当P-R间期为1.2 s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当P-P间期为1.4 s时,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频率依赖性双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痫患者心电图的改变。方法 对63例子痫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其综合表现除窦性心动过速,ST段,T波改变外,还包括房性与窦性早搏,QRS低电压,Q-T间期延长等,心电图改变是子痫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损害的结果。结论 心电图改变反应了疾病的严重程度。除治疗原发病外,应重视心电图的改变,并对心肌进行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 1.典型病例 患者,男24岁,自觉心悸、胸部不适前来就诊。心电图示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约为83次/分,窦性QRS波群与预激波形“S”交替出现,R—R间期(约为0.685〕P波形态正常,P—R间期为0.10—0.14S,P—R不固定,呈规律性交替变化,R—R间距匀齐,QRS波群时间为0.08—0.12S,Q—T间期为0.30—0.36S。各导联QRS波群形态有变动,每一个正常心动后,跟随着一宽大畸形的QRS波群,起始部有明显的“S”波,其前P-R间期为0.10S,在正常激动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哌啶醇对新西兰兔心电图QT间期、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技术,观察不同剂量氟哌啶醇对新西兰兔心电图的影响,通过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态记录Ⅱ导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氟哌啶醇能引起的QT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以及QRS波群变宽,剂量越大延长越明显.1 mg/kg、2 mg/kg氟哌啶醇能延长QT间期,但对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 mg/kg氟哌啶醇能明显延长QT间期、PR间期,同时使QRS波群明显增宽.氟哌啶醇对QT间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给药后0~120 min,36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对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给药后0~30 min,3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氟哌啶醇可使QT间期延长,随着剂量的增加,能明显延长PR间期,导致QRS波群增宽,从而增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U波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一是研究发现U波的改变对某些心血管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二是长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而U波的明显干扰,影响着Q-T间期及离散度的精确测量。因此提高U波的诊断水平已成为临床心电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U波的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U波的幅度范围是0.5~2mm,一般不超过2mm,多数情况下U波的幅度相当于同导联T波幅度的1/10,绝对不超过同导联T波的1/2高度。心率慢时,U波较高,心率快时,U波幅度较低。Q-T间期延长及Q-T离散度的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受到重视,而U波影响Q-T间期的…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心绞痛不但引起ST-T的改变,而且近些年来心电图发现不少新的异常波形的出现。本文选用20例除ST—T改变外,如巨大υ波、υ波倒置、QRS波群电交替,R波及S波的改变,P-R间期延长等一些新的波形出现,并进行分析与探讨:一般资料:病例均为我院2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心电图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变化与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选择65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不同出血部位对心电图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研究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波电交替发生率增加;双侧内囊内侧型、右侧额颞叶、脑干和脑室出血较其他部位出血Q-T离散度较明显延长,T波电交替发生率增加。结论:脑出血患者心电图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变化与出血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精神障碍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资料及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情况,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300例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120例(40.00%),其中肢导联QRS波低电压65例(54.17%)、胸导联QRS波低电压45例(37.50%)、全导联QRS波低电压10例(8.33%)。120例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患者均伴有不同异常心电图变化,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T波改变、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左心室高电压等,可单一表现或多种共存。病程、年龄、用药时间、剂量指数、抗精神病类药物均是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高达40.00%,年龄、病程、用药时间、剂量指数、抗精神病类药物是精神障碍患者心电图QRS波低电压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6例TWA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从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出健康者56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采用胸部导联在窦性心律测量Q-T间期和R-R间期,计算Q-T/R-R比值,用TWA指数作为定量指标,TWA指数>3为TWA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率、Q-T/R-R、Q-T间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Q-T问期变化、TWA与窦性心律无关.观察组T波形态和TWA指数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6例,对照组2例.发生TWA的导联与心肌缺血的导联相同.结论 TWA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显著关系,已成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收集我院1984~1990年心电图资料,对预激症候群的心电图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1 心电图选择标准1)p-R 间期<0.10秒,QRS 波正常.2)P—R 间期正常或延长,QRS 波延至0.11秒以上,有“△”波,ST—T 有继发性改变。3)P—R 间期<0.10秒,QRS 波宽大畸形,有“△”波,ST—T 有继发性改变。4)据 QRS 波主波方向及图形特征分为 A、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