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DNA条形码序列对甘草属的鉴定能力。方法:应用5条常用DNA条形码序列ITS、ITS2、psbA-trnH、matK与rbcL对甘草属进行PCR扩增与序列测序,结合在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各序列种内与种间变异与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基于相似性搜索算法和最近距离法计算各序列鉴定成功率,以分析比较各序列对甘草属的鉴定效率。结果:matk序列因扩增与测序成功率均较低,没有加入后续的数据分析。各个序列的鉴定成功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sbA-trnH、ITS、ITS2、rbcL。ITS和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均大于种内最大变异,且种内变异最小。Barcoding gap检验结果显示,ITS、ITS2的重叠区较小。NJ树结果显示,只有psbA-trnH序列能把甘草属不同物种分开。结论:利用DNA条形码序列可准确鉴别甘草属植物,psbA-trnH和ITS组合序列可作为鉴定甘草属植物的较优序列组合。本研究为甘草属植物的分子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6,(6)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鉴定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28份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的核基因ITS序列和ITS2序列、叶绿体基因matK序列、psbA-trnH序列和rbcL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比较不同序列的PCR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对各序列进行种内和种间变异分析,Barcoding gap检验,以及构建NJ树聚类分析,评估不同序列对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的鉴别能力。结果:经PCR扩增、测序后发现落葵psbA-trnH序列出现碱基缺失事件,其他序列均扩增、测序成功;matK序列和rbcL序列的测序成功率均为100%,ITS序列和ITS2序列的测序成功率分别为78.75%和64.28%;4条序列中,ITS序列和matK序列的种内和种间距离分别在barcoding gap检验中明显分离;从NJ树来看,ITS序列、matK序列均可区分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结论:建议采用ITS序列及matK序列作为落葵薯及其近缘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ITS,ITS2,rbcL,matK和psbA-trnH这5种热门DNA条形码序列对多基原民族药岩陀的鉴别能力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该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方法:通过比较各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运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遗传差异分析,邻接(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及采用Blast 1和NJ建树方法评价不同序列对物种的鉴定成功率等策略的实施,综合评价上述5种DNA候选条形码在多基原岩陀植物中的鉴别效果。结果:ITS序列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6.61%;ITS2序列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8.31%;psbA-trnH序列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均为100%;rbcL序列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均为100%,matK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均为98.31%。psbA-trnH序列拥有最高的种内及种间遗传变异,且种内最大变异的平均值小于种间最小变异的平均值。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psbA-trnH序列能区分3种不同来源的岩陀药用植物,而ITS,ITS2,rbcL和matK序列聚类效果较差。psbA-trnH序列鉴定成功率均为100%,而ITS,ITS2,matK和rbcL序列对物种鉴定成功率均低于50%。结论:psbA-trnH较其他序列有明显优势,因此推荐psbA-trnH序列作为理想的DNA条形码,用于多基原民族药岩陀的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3个叶绿体DNA(cp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茜草科植物栀子属的鉴别能力,探索栀子属植物鉴定的新方法。方法使用matK、rbcL和psbA候选序列的通用引物对栀子属植物cp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成功率、长度、种内和种间变异、barcoding gap,并采用BLAST和DNA MAN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matK、rbcL、psbA序列对栀子属3个物种、5个样本的扩增成功率均为100%,其中通用引物matK扩增的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差异、barcoding gap较psbA、rbcL序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其鉴定成功率相对较高。结论 matK是适合栀子属植物鉴别的较好cp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5.
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子  宋经元  罗焜  林余霖  刘萍  姚辉 《中草药》2012,43(7):1393-1396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常见的蒿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为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对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2、rbcL、matK、psbA-trnH)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应用BLAST1、Distance方法来评估各序列的鉴定效率。此外,基于MEGA5分析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ITS2序列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结果除matK外,其余3条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ITS2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最高,为100%,而psbA-trnH、rbcL、matK、matK+rbcL的鉴定成功率(BLAST1法)分别为83.3%、66.7%、54.5%、75%。通过ITS2序列的种间K2P遗传距离及NJ树均能将不同物种全部区分。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蒿属药用植物的潜在条形码。  相似文献   

6.
韩洁  黄琼林  吴文如  马新业  杨锦芬  詹若挺 《中草药》2016,47(11):1950-1955
目的筛选出适合芦荟属6种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方法采用试剂盒法提取芦荟属6个品种基原植物的18份样本基因组DNA,应用通用引物扩增其核基因ITS2序列和叶绿体psbA-trnH、rbcL、matK基因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采用Sequencher 4.1.4软件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应用MEGA 5.0软件分析不同候选序列的特征,计算物种的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比较其种内、种间变异的大小,评估序列的条形码间距(barcoding gap),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共获得72条序列,ITS2、psbA-trnH、rbcL、matK基因序列各18条,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比对后序列长度为255~723 bp,GC量范围为30.6%~68.2%。psbA-trnH基因序列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最小种间遗传距离,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ITS2、rbcL、matK序列的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有一些重叠,没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基于psbA-trnH序列的发育树能将芦荟属6个品种完全区分,而其他3个序列在区分这些芦荟属品种时存在模糊鉴定。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鉴别芦荟属植物,psbA-trnH序列可以作为鉴别芦荟属植物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7.
忍冬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通用序列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4条DNA片段(psbA-trnH,matK,rbcL,和ITS2)中筛选可用于忍冬科药用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通用序列。方法:通过比较各序列的PCR扩增成功率、测序效率、种内和种间变异、barcoding gap和鉴定成功率等指标评价不同序列在忍冬科植物中的鉴定能力。结果:对忍冬科13个属,33个物种,58个样本进行分析,ITS2序列在属水平上的鉴定成功率为100.0%,物种水平上的鉴定成功率为96.6%。结论:ITS2序列可以作为忍冬科植物的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同时推荐psbA-trnH序列作为ITS2序列的补充序列。  相似文献   

8.
景天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景天属药用植物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能力,探索景天属药用植物鉴定的新方法。方法:使用ITS2、rbcL、matK和psbA-trnH序列的通用引物对景天属药用植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效率、种内和种间变异的显著性,以及Barcoding gap,采取BLAST 1和Nearest Distance 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 ITS2序列在采集的景天属几种药用植物中扩增成功率为100%,其种内种间变异差异、Barcoding Gap较psbA-trnH、rbcL序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而且纳入网上48个样品33个种的数据后鉴定成功率仍达到100%。结论:ITS2序列能够准确鉴定景天属药用植物,并将其与常见混伪品区别开,ITS2可推荐为景天属首选的DNA条形码序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择云南境内应用面较广、市场流通量较大的14个石斛品种,建立其DNA条形码鉴定方法。方法:结合Genbank数据库序列,选择ITS、psbA-trnH、matK、rbcL等4条常用序列对石斛DNA样品进行扩增和测序,利用MEGA5.0计算种间种内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同时采用Taxon DNA软件计算Barcoding gap(条形码种内种间遗传差异)。结果:ITS序列的K2P种内遗传距离小于种间遗传距离,NJ树可以很好地将不同品种的石斛分开,且有较明显的Barcoding gap。结论:ITS序列可以作为鉴别这14种滇产主要石斛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几条热点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对马鞭草科药用植物的鉴别能力。方法:选择psbA-trnH,rbcL,matK,ITS2和ITS序列进行评价,使用各序列的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和测序,用扩增及测序成功率,种内种间差异,barcod-ing gap,基于BLAST 1和Nearest Distance方法的鉴定成功率等指标来评价各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对马鞭草科32个种55个样本的序列分析发现,matK的扩增成功率太低,未纳入后续分析;ITS,ITS2,psbA-trnH以及rbcL的扩增及测序成功率分别为83.6%,83.6%,96.4%,98.2%,其鉴定成功率除rbcL为77.8%,75.9%外都为100%,但ITS2序列的种间,种内差异,barcoding gap较psbA-trnH,ITS有明显优势。ITS2序列进一步纳入网上163个样品的数据后其鉴定成功率依然可以达到89.5%,87.6%。结论:考虑到psbA-trnH较高的测序成功率,ITS2和psbA-trnH是适合马鞭草科植物鉴别的一个较好DNA条形码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1.
唐艳  王维皓  刘江弟  杨滨 《中药材》2018,(3):540-545
目的:建立西洋参中水分及人参皂苷类成分近红外含量预测模型,并采用近红外光谱对西洋参样品进行产地鉴别及规格辨识。方法:以122批西洋参样品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近红外原始光谱图,经蒙特卡洛交叉验证法剔除异常样本,采用MSC+导数+Norris Derivative平滑处理等方法对原始图谱进行光谱预处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西洋参样品中水分、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及6种人参皂苷总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同时,基于近红外全光谱信息,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建立西洋参不同产地和规格的辨识模型。结果:水分、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及6种人参皂苷总量模型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2pre分别为0.9757、0.9526、0.938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248、0.159、0.198,NIRS验证集预测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OPLS-DA模型可有效辨别不同规格和产地的西洋参样品。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法可实现对西洋参样品中水分和人参皂苷含量的定量分析,以及对样品产地和规格的良好区分,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预测精度好,可用来快速准确地评价西洋参样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选取受精后5 d(days post-fertilization,dpf)不同品系斑马鱼,白天和晚上交替给予0.2%高脂饲料8 h和3%葡萄糖溶液16 h,连续4 d,建立糖尿病斑马鱼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黄地安消胶囊(260 mg·L-1)组、吡格列酮(32 mg·L-1)组,给药组分别水溶暴露给予相应药物,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设置30尾斑马鱼,容量为25 mL,28℃培养箱孵育4 d。检测黄地安消胶囊对斑马鱼眼底血管壁厚度、胰岛β细胞荧光强度、巨噬细胞荧光强度、血流速度的改善作用;RT-PCR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a)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地安消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血管壁厚度,增加胰岛β细胞和巨噬细胞荧光强度表达,增加体内血流速度,同时降低斑马鱼ACE和vegfaa基因表达,提示黄地安消胶囊可能通过调节ACE和vegfaa基因表达改善斑马鱼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重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一直存在争议。药用植物内生菌可代谢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该研究从川芎内生枯草杆菌这一途径,体外将分离的内生菌接种至川芎基质进行固态发酵,初步研究川芎中川芎嗪的来源。采用组织研磨法分离川芎内生枯草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常规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RNA分子技术对内生菌株进行鉴定;筛选出在川芎基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的菌株,进行固态发酵,采用川芎发酵基质(40 g川芎细粉,100 mL无菌水,121℃,灭菌30 min)37℃发酵培养30 d;UPLC检测发酵基质、川芎药材中川芎嗪、乙偶姻的含量。结果显示,从川芎中分离出5株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编号为LB3,LB3-2-1,LB4,LB5,LB6-2。UPLC检测结果显示,川芎药材、空白川芎发酵基质中未检测到川芎嗪,接种川芎内生菌的川芎发酵基质中均检测到川芎嗪及其前体物质乙偶姻。该研究表明川芎内生枯草杆菌可利用川芎发酵基质产生川芎嗪,内生枯草杆菌与川芎中川芎嗪的积累具有一定相关性,川芎嗪可能来源于川芎中内生枯草杆菌的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系统虚拟药理学研究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聚集药效物质基础,对该复方作用效应在分子网络层面上进行探析。方法:选择了16个血小板聚集相关靶点,构建该组方化学成分分子数据库,探讨数据库分子与血小板聚集靶点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该组方与16个血小板聚集靶点均有一定的潜在协同效应;并应用药理学实验对部分数据进行了验证。结论:本实验从分子层次上阐释了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聚集系统药效物质基础,为该组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寻找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对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初步的作用机制。该实验以新藤黄酸处理肺腺癌A549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建立非直接接触型细胞共培养体系;应用Matrigel胶建立HUVEC的二维培养模型,观察新藤黄酸对血管生成的影响;DAPI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新藤黄酸对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新藤黄酸对HUVEC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新藤黄酸对HUVEC中PI3K,p-PI3K,Akt,p-Akt,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PTEN-siRNA转染细胞后,RT-PCR法检测PI3K,Akt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新藤黄酸能明显抑制血管生成,其抑制效果与剂量相关;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可见HUVEC可出现凋亡形态特征;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新藤黄酸诱导HUVEC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表明新藤黄酸下调了p-PI3K,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而对PI3K,Akt蛋白表达影响不明显。RT-PCR法检测表明PTEN-siRNA转染入细胞后,能上调PI3K,Akt mRNA基因的表达。体外研究表明新藤黄酸能抑制肺癌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自明代种植白术以来,白术产区经历了较大的变迁:白术原产自浙江、安徽等地,后引种至江西、湖南。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白术主产于浙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90%。随着浙江地区经济的发展,白术种植面积不断萎缩,至20世纪80年代,浙江白术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30%。同时,湖南、安徽地区白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与安徽亳州相邻的河南为白术的最大产区。此外,白术产量及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较大,呈周期性变化。通过中国白术产区变迁,研究了白术近40年来种植面积、年产量及市场价格变化历程,并从白术道地产区发展、市场供需、不同产地质量差异等方面分析了白术产区目前存在的问题,规划未来白术种植产业的发展,可为推动白术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灌胃五虎汤制剂后大鼠体内出现的6种化学成分麻黄碱、甘草酸、甘草次酸、龙脑、松油醇、苯乙醇的平喘作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气管螺旋条法筛选6种化学成分的平喘作用。结果:6种物质对组胺所致豚鼠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均有抑制作用。结论:以上成分为五虎汤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山水相间,中药资源种类位居华东第一。安徽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名医别录》至当代延绵不绝,其中宋代达80余味。这些种类在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也呈现一定差异,江淮丘陵达64种,皖南山区25种,大别山区16种,淮北平原14种,其中江淮丘陵与皖南山区历史悠久,在宋代已达到高峰。对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历史进行梳理,绝大多数品种古今一致,安徽大宗药材丰富具有历史依据;安徽不同地理单元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各自地区的中药资源利用历史。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为当前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胡燕  荀春铮  丁伊 《中医药导报》2021,27(3):96-98,103
目的:探讨加味五虎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予孟鲁司特钠片口服,连服7 d。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加味五虎汤口服。两组患儿均在治疗7 d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疗效,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IgE、IL-4、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五虎汤对痰热壅肺型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抑制气道炎症,纠正Th1/Th2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20.
以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阐述医院文化建设具有历史继承性、时代开放性、自觉适应性等特点,进一步为引入PDCA循环理论提供理论基础。认为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运用PDCA理论取得了显著效果,PDCA理论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