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观察组行MST-TLIF。比较2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和Ost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和术后6个月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脊柱-骨盆角(SSA)、C7矢状位平衡(SVA)、椎间隙高度、滑脱角(AS)及滑移百分数(PS)。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 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 05),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手术时间及术后3个月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S、SSA及椎间隙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PI、PT、SVA、AS、P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明显减轻疼痛程度,且改善脊柱盆骨及腰椎滑脱情况优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24~69岁,中位数43岁。L4滑脱10例,L5滑脱11例。按照Meyerding腰椎滑脱分度标准,Ⅰ度8例、Ⅱ度1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其中9例伴有间歇性跛行;均无大小便失禁。病程2~10年,中位数6年。术后随访观察滑脱椎体复位、椎间植骨愈合、椎间高度恢复、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中位数11个月。腰椎滑脱均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20例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1例术后12个月椎间植骨融合。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21例患者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57.6±10.4)%、(21.4±11.2)%、(20.1±11.4)%,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前、中、后椎间盘高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5±1.0)mm、(12.3±1.2)mm、(11.5±2.0)mm,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后壁至下位椎体后壁的距离)分别为(15.0±2.1)mm、(1.5±1.0)mm、(1.2±0.5)mm。所有患者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好转,间歇性跛行减轻,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1例发生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感染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椎弓根螺钉松动、椎体再滑脱、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枳壳甘草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口服枳壳甘草汤1个月,经皮椎间孔镜组20例仅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融合组20例仅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观察3组术前、术后72 h、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动力位片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结果与椎体间融合组比较,联合组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短(P均0.05),术中出血量少(P均0.05);联合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联合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经皮椎间孔镜组和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椎体间融合组(P均0.05)。联合组、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前及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成角及椎体平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体间融合组术后1年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高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间隙成角小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P均0.05),椎体平移距离与术前及联合组和经皮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比较,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加服枳壳甘草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保守方案无效的腰椎双侧峡部裂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保守方案无效的腰椎双侧峡部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70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B组70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VAS评分、手术前后ODI水平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B组术后3 d 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5);B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ODI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5);2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保守方案无效腰椎双侧峡部裂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并有助于加快肢体功能障碍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Quadrant通道下经上关节突椎间孔外入路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该术式治疗的32例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椎体滑脱程度(Degree of Spondylolisthesis, D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 FH)、椎管矢状径(Sagittal Diameter of Spinal Canal, SDS)、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Spinal Canal, C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0.24±10.28)min,术中出血量(120.32±10.39)mL,术后引流量(50.21±9.32)mL,术后下地时间(3.35±1.97)d,术后1例出现出口根刺激症状。临床疗效上,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评价上,术后3 d、术后末次随访的椎体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32例患者内固定无移位、椎间融合理想。结论:Quadrant通道下经上关节突椎间孔外入路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早期临床疗效明确,创伤小,失血少,结构破坏少,术后恢复快,并且影像学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估枳壳甘草汤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6例,依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分型分为1型30例、2型34例、3型32例。对患者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第1天及术后1个月、12个月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术前及术后12个月摄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评价椎间隙高度及椎体稳定情况。结果:优良率1型为90.0%(27/30),2型为88.2%(30/34),3型为87.5%(28/32),各型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VAS、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1型、2型、3型术后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后停用中药,术后3、6、12个月,各型腰、腿痛VAS、JOA评分及ODI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行腰椎X线片显示,虽然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3型较1、2型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枳壳甘草汤对经皮椎间孔镜患者术后近期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有效。椎间盘突出不一、MSU分型有别、中药治疗不一,但术后中期的症状及功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加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4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腰椎滑脱患者(平均50岁;其中退变型78例,峡部型18例;所有患者滑脱度为Ⅰ至Ⅱ度)行椎弓根螺钉系统滑脱复位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7年,临床疗效满意率82.3%;复位率为79.6%;植骨融合率为87.5%;术后与术前比较,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我科自2005年4月-2012年4月对4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常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进行腰椎影像学(X线及CT检查)检查,并测量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观察术后患者腰椎融合率、腰椎滑脱复位率、进行JOA评分、Macnab评分。结果:按Macnab标准评分,术后24个月疗效评价优38例,良5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5.4%(43/45);45例患者均按病情定期随访,根据腰椎JOA评分,术后24个月平均腰椎滑脱症状治疗改善为(6.3±1.3),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术后及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者均诉疼痛症状明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可以明显解除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融合率,解除神经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5例,Ⅰ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5例,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4例。结果术后经6~24个月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92.6%,植骨融合率100%,短时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下腰椎不稳或滑脱的简单、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TLIF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TLIF手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需8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腰椎的ODI功能评分、滑脱角及Taillard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和随访测量的滑脱角、Taillard指数以及VAS评分、ODI功能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滑脱角与Taillard指数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同期治疗组的VAS评分及ODI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手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尽早恢复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1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对术前、术后及术后1月分别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对术前与术后3月行腰椎ODI功能评分。结果 101例均完成手术,其中出现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处理后感染控制,有1例患者术后症状反复,经脱水消肿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总体观察,术后即时、术后1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1月较术后即时VAS评分亦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3月ODI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MIS-TLIF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椎间融合率及术后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DH)、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角(FSA)、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32例患者随访12~15个月,平均12.9个月。手术时间为(191.34±42.34)min(123~269 min),术中出血量为(154.38±42.14) mL(97~262 mL),术后引流量为(61.03±19.21) mL(32~94 mL)。术后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置钉位置不佳1例,末次随访时未出现不适。术后不同时点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VAS评分及ODI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的DH、LL、FS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上述指标和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椎间融合率为90.62%,未发现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装置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解除神经压迫,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像学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并于术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疗效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跛行距离情况)、影像学评估指标(硬膜外压痕矢径、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椎间隙后缘高度、棘突顶距),并通过Spearman系数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患者不同时间段JOA评分、跛行距离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ODI、VAS评分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同时间段硬膜外压痕矢径、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椎间隙后缘高度、棘突顶距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JOA、跛行距离与硬膜外压痕矢径、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棘突顶距呈负相关,ODI、VAS与硬膜外压痕矢径、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棘突顶距呈正相关(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采用MRI进行评估,其监测的影像学指标与JOA、ODI、VAS等疗效评分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疗效参考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5例,I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5例,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4例。结果:术后经6~24个月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92.6%,植骨融合率100%,短时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下腰椎不稳或滑脱的简单、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次性可扩张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于一次性可扩张通道下行MIS-T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38~79岁,中位数56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47例、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13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_(4~5)46例、L_5S_114例。病程1~24个月,中位数2.5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腰部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128~220 mL,中位数150 mL。手术时间170~296 min,中位数190 min。术后下床时间2~4 d,中位数3 d。住院时间5~14 d,中位数11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腰部疼痛VAS评分,术前为(5.95±1.30)分,术后1周及6个月分别为(1.40±1.50)分及(1.15±1.32)分。ODI评分,术前为(67.18±15.15)分,术后1周及6个月分别为(14.55±4.10)分及(10.83±5.33)分。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融合椎体均已获得骨性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或下沉及椎间隙高度丢失等并发症。结论:一次性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减轻腰部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创伤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侧椎间融合器45°旋转稳定技术在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44~69岁,中位数55岁;滑脱节段位于L_(3~4)9例、L_(4~5)41例、L_5S_130例;滑脱程度按照Meyerding分级标准,Ⅰ度滑脱56例、Ⅱ度滑脱24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术中采用单侧椎间融合器45°旋转稳定技术。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滑脱椎体复位、腰椎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72个月,中位数44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74例滑脱椎体术中完全复位,6例不完全复位。80例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41. 23±2. 34)分、术后2周(23. 03±1. 24)分、术后6个月(9. 23±2. 02)分、术后12个月(4. 03±1. 62)分;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分,术前(7. 11±0. 32)分、术后2周(13. 03±0. 40)分、术后6个月(19. 23±0. 42)分、术后12个月(25. 73±0. 62)分;椎间隙高度,术前(6. 21±0. 62) mm、术后2周(9. 42±0. 51) mm、术后6个月(9. 31±0. 25) mm、术后12个月(9. 22±0. 22) mm;滑脱角,术前22. 23°±3. 02°、术后2周12. 73°±2. 02°、术后6个月13. 53°±1. 09°,术后12个月13. 03°±1. 22°。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断裂和椎体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单侧椎间融合器45°旋转稳定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的椎体,恢复椎间隙高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椎间孔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本组168例病例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前VAS评分(7.06±2.2)分,术后3d(2.65±0.88)分,术后1个月(1.45±0.69)分,术后6个月(1.35±0.44)分。术前ODI(40.2±5.5)%,术后3d(21.2±11.5)%,术后1个月(15.1±6.4)%,术后6个月(10.1±6.4)%。术后3d与术前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与术后3d比较,VAS评分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TLIF技术结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与传统的腰椎后路显露方式的疗效对比,并为临床医师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就诊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或退变性滑脱症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本文回顾性分析62例,其中Wiltse入路结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组29例,正中入路组33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平均随访4~6年,对其中远期疗效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术前及末次随访评分的比较所有患者术中即刻感觉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无严重,恢复比较满意,腰腿痛明显减轻。术后VAS显著下降,JOA评分显著升高。结论 Mi TLIF可有效治疗非重度腰椎滑脱症,并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微创脊柱手术优点,同时结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以抗炎镇痛,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钉钩内固定系统加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31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了随访,采用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结果:31例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过程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后3月的常规 CT 检查,峡部融合率为96.7%,且疼痛减轻或消失,术后1年 MRI 检查,相邻各节段椎间盘均未见退变。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ODI 指数分别为80.1%±5.4%和10.6%±2.5%,VAS 评分别为(7.6±1.3)分和(1.0±0.5)分。结论:钉钩系统加峡部植骨术创伤小,术后不影响患者的腰椎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是目前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行之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技术在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50例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龄48~75岁,中位数57岁;腰椎滑脱位于L_523例、L_417例、L_5和L_46例、L_4和L_34例; MeyerdingⅡ度滑脱38例、Ⅲ度滑脱12例;术前均出现下腰部疼痛合并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31例、单侧19例。病程3~22年,中位数6年。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且术中行撬拨复位滑脱椎体。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滑脱椎体复位、植骨融合、腰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5例出现短时间的下肢麻木和疼痛症状,经对症治疗1~3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原有症状均基本消失;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椎体再滑脱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41例滑脱椎体完全复位、3例Ⅱ度滑脱椎体复位85%、6例Ⅲ度滑脱椎体复位80%。末次随访时按照Epstein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椎间植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腰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高度的平均值),术前(1. 6±0. 7) mm、术后1周(9. 6±1. 3) mm、术后3个月(9. 4±1. 4) mm、术后12个月(9. 5±1. 2) mm;腰椎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前缘距离下位椎体前缘的水平距离),术前(18. 1±1. 4) mm、术后1周(1. 8±0. 8) mm、术后3个月(1. 7±1. 9) mm、术后12个月(1. 7±1. 2) mm;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30. 6±2. 6)分、术后3个月(10. 6±2. 1)分、术后12个月(6. 5±3. 1)分。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撬拨复位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椎体,恢复腰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