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的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易于导致骨折发生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发展和发病率的上升,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骨质疏松在中医称为"骨痹"、"骨萎",利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逐渐明了,诸多研究者发现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力巨大,且临床使用疗效良好。因此本文从古典医籍中治疗骨质疏松的经典中药淫羊藿为入手点,通过文献筛选来总结近年来淫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使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造成的骨折等一系列临床终末事件正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长程用药的风险、疗效尚不明确,骨质疏松症的慢病管理面临挑战。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药物的序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序贯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但是具体的序贯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笔者旨在对近年来抗骨质疏松药物序贯治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防治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目前单纯的西医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症尚存在各种不良反应与疗效不确切等问题,这为临床上通过其他方式寻找满意的治疗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其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笔者对近年来与骨质疏松相关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作一总结,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化型代谢性骨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及质量。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脏腑亏虚及血瘀等关系密切。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笔者就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数据支持及指导,为今后中药复方开发及靶向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以期指导临床辩证用方,提高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率。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典型的病理改变是全身骨量降低以及骨微结构的退化和破坏,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骨质疏松症,尤其是最常见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当前普遍认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恢复机体内骨代谢的动态平衡,而细胞之间的信号通路是研究的关键。随着新的信号通路不断出现,以其为作用靶点的新型药物也层出不穷,本文初步综述了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特点、目前的主要诊断技术、经典药物及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柚皮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合并症之一,RA疾病进展及治疗过程皆会对骨质结构、骨代谢造成影响,导致RA患者有较高的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病率。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已成为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近年来,新型药物的研发不断深入为RA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本文从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和RA继发骨质疏松的防治药物的角度,对现有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易骨折为特点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其发病率逐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后遗症、副损伤给社会及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microRNA具有明确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随着基因疗法应用的推广,microRNA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起到了很好的靶向作用,同时相关文献阐释,尤其是其家族成员microRNA-21可通过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在OP等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microRNA-21在骨质疏松中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OP靶向治疗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致骨质疏松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致骨质疏松三例卢淑梅,田敏肖近年来随着对骨质疏松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现报道三例由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例1:女,29岁,家务。全身骨痛逐渐加重3...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质量降低、脆性增加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严重的并发症及较高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信号通路蛋白及基因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Wnt/β-catenin通路在骨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中药靶向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概况方面做一综述,旨在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药多靶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独特优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NELL-1具有特异性促成骨能力,局部注射可修复骨缺损,已经在修复重建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聚乙二醇化的NELL-1全身应用可逆转骨质疏松,且无全身炎症反应及毒性反应,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NELL-1蛋白聚乙二醇化产物NELL-PEG具有很强成骨活性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在价值。本文总结近年来NELL-1蛋白在促成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NELL-PEG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并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OP发病率的升高,对其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检索系统,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归纳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传统经典复方、中成药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效中药,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研前景,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发往往悄无声息,多数患者并发骨折后才能发觉。随着中医药近几十年的发展,有关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日趋丰富,为中医药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提供了有力证据,在内治法和外治法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医外治法[1]具有见效快,副反应小等特点,且历史悠久,使用方便。本文所讨论的穴位敷贴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类型,随着穴位贴敷运用的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制剂,如透皮吸收贴剂、透皮控释制剂等,其药物有效成分吸收率更高,疗效更佳,广泛运用于内科疾病如哮喘、便秘和失眠等,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上得不到较高的重视,临床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参考近5年文献从中医理论出发对穴位敷贴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选穴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方便为各位学者提供穴位敷贴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状况,提升对穴位敷贴法的认识,使之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指人体全身骨量减少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现代医学在该病的研究中发现微循环障碍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医学宝库,运用通络法治疗骨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对通络法本质有了深入认识。故基于通络法,探讨骨质疏松症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退化和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出“肾藏精主骨”理论,将“肾”与“骨”之间的生理病理转化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发展,甲基化修饰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在分子水平上被证实与DNA甲基化的调控有关,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主骨”理论探讨DNA甲基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调控机制,分析DNA甲基化修饰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旨在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作为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上升,严重者可导致骨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治疗效果不确切,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本病属于中医"消渴"合并"骨痿"的范畴,中医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方面展开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疗效确切。现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4个方面对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其特征是每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使得骨强度受损,从而导致患骨发生骨折。而现阶段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以西药为主,但存在如费用高、有不良反应等缺点。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人员发现,丹参及其活性单体可调节相关骨性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然而目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较为零散,多数仅仅局限于某个活性单体在某种骨性细胞上的作用,而中医治疗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因此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丹参及其活性单体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相关研究,从整体方面来对丹参的抗骨质疏松机制进行探讨,并总结目前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药在临床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对本病的中医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增多。现代研究中发现一些人体基础物质的功能和特性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功能、作用相似,这些人体基础物质的缺乏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精亏髓减,骨失所养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封藏功能作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对脏腑精气的贮藏与调控,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产生、发展多与肾的封藏功能失司相关。本文就《内经》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现代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尤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其的防治已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对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挖掘与探索,多项研究发现补肾中药杜仲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效果明显。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杜仲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及护骨素的表达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分化综合作用,有效防治骨质疏松。而BMSCs作为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探索其分化机制对于指导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传统中药杜仲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相关信号通路作以综述,以期为OP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